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從能源轉化角度上來說,我從不認為電動車是中國車市的未來,能量守恆定律決定了電能依然需要很大的其他能源代替,按照國內火力發展巨大的供應量來說,傳統燃油車的顆粒物排放只是從排氣管轉到了火力發電廠的煙囪中。

那麼我不禁要發問,電動車真的是中國車市的未來嗎?或許真的不是。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我們調查了一組數據,2018年1-7月份火力發電量為28456.1億千瓦時,達到國內發電總量的74.16%,相比於去年同比提升了2.2%。

這說明什麼問題?我們依然是一個火力發電大國,當然除火力發電之外,風力、水力發電方式也以一定量的方式存在,但很明顯從去年同比數據上來看,國內用電需求量急劇攀升,但是風力、水力發電站都需要龐大的資金建設來擴展推動,相比之下簡單粗暴的使用火力發展能量轉化的形式更能滿足消費需求。

其實這很可怕,一旦我們所謂的“電動車”發展方向全面落地,數億臺電動車落地跑,在風力、水力發電站沒有完全鋪設完畢的時候,更加龐大的電力需求量將會繼續給火力發電站施壓。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大家也都知道,能量的轉化是有浪費的,煤炭轉化為電能,電能輸送會浪費,輸入到電池中也會浪費,最後再經電機傳導至輪胎上更是有浪費,從能源的根本切入點上來說,我根本不認為發展電動車使我們喊出新能源的發展方向。

這從來都不是環保的初衷,但我們為什麼卻大力發展了新能源?原因很簡單,電動車大家都會造,電池門檻低,但頂端門檻高,最早推出的北汽系列電動車利用率有多低大家也都看到了,目前續航僅為百餘公里,甚至不如一些電動自行車。電機生產製造門檻更低,至於電控,基本上大家都會造,但是造的好的不多。

我們之所以發展電動車,甚至某些車企把電動車作為核心發展方向,根本原因是在於“彎道超車”思想的束縛,很明顯他們試圖通過電動車的方式來彌補過去幾十年與資本帝國的差距。

但我們不妨也想想,為什麼德國、美國、日本這些擁有頂尖技術的企業,他們沒有選擇門檻不高的電動車?因為環保以及能源轉化浪費,以德國為例,掌握著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的歐系車企,他們會更認為小排量發動機是最直接有效的驅動能源,不會產生多次浪費,而且做好小排量本身即可。當然這也考慮到了歐盟嚴格的排放要求,在歐洲根本不會允許大規模的汙染排放單位出現。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我們做了調查,歐洲的能源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歐增在瘋狂的淘汰煤炭能源,2017年隨著荷蘭、意大利、葡萄牙的官宣,他們徹底淘汰的煤炭能源,東歐德國到目前為止仍然是煤炭消費大國,但他們也在轉型,整個2017年歐洲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了12%,而且這一數據還在加劇蛻變。

由此可見,歐洲淘汰煤炭速度很快,因為煤炭汙染大,而電動車則需要電力支持,在此前沒有可再生能源發展時,歐洲不可能背道而馳生產能源利用率極低的電動車。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還記得2011年日本核洩漏嗎?日本此前大力推崇的是核電站發電站,之所以發展核電是因為日本此前遭遇過石油危機,國情決定了他們必須要發展高爆燃能源,所以日本規劃了足夠多樣化的能源佈局,截止到2030年,他們會形成核電22%、煤炭26%、天然氣27%、可再生能源22%的電力來源。

其實上推20年,也能看出來一點,日本的電力其實組成非常豐富,而且汙染本身少。在這種背景下允許當地車企發展新能源車,而且他們此前遇到過石油危機,如何解決內燃機的油耗問題是關鍵

,日本車省油是有原因的,而且諸多車企發展混動也是有歷史背景存在。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至於美國大亨,我們不想過多贅述,石油永遠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他們不缺能源,更不缺掠奪的本性。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分析了幾個主流企業帝國的發展之路,在回頭看我們的現狀,我們真的適合發展電動車嗎?從能源角度,從汙染角度,從技術角度以及從消費現狀上來說,電動車都不會是一個恆定的發展方向。

電動車雖然不直接產生汙染,但是對於火力發電大國來說還是會產生諸多的汙染,這個汙染轉移了,它並沒有憑空消失。同時我非常贊同北汽徐和誼的那句話:電動車續航過長並不好,一方面降低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沒有意義,但對於更多的消費市場來說,續航就是購車的本質,如果一臺車上了高速無法保證續航,那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沒有價值的。

但鑑於國內消費者連出門都要帶充電寶的消費習慣,你讓他開一臺續航不明朗的車,這是萬萬不行的。

而且我們能源儲備並不豐富,至少在13億消費者的分剝下,個人能源擁有量其實極低,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高能量能源亦或者再生能源非常有必要。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比如說我們可以發展氫能源汽車,獲取方式容易而且汙染較少,如果我們將加油站替換成了加氫站,而且車企技術跟上佈局氫能源汽車,那麼對整個地區來說都是最理想化的狀態。但想歸想,畢竟企業技術難以跟進,而且替換掉加油站,不知又要動了誰的奶酪。

另一種方向是最大程度的提升內燃機熱效率,採用內燃機+電機配合的工作方式,這一路子其實日系車幫我們整理好了,以豐田的阿特金森發動機來說,熱效率超過40%,拉動一臺自重高達兩噸的車,綜合油耗可能只要7L,拉動一臺1.4噸的家用車,綜合油耗可能只要5L,對燃油的消耗量是減半的, 而且排放是更低的。這有助於持續發展,技術壁壘相對不大,突破性能更大。

電動車,從來都不是中國車市的未來

我更認為,電動車從來都不是發展的未來,至少從能源轉化、汙染方面來說,歐美日韓沒有發展電動車是正確的方向,雖說每個地區都有正確的發展方向,但電動車從來都不是我們的最終進化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