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兩面",淺析現實中人性的複雜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黃文豪版嶽不群

嶽不群的人生是很複雜,而又很簡單的。

複雜的是一生沉浸在各種陰謀陽謀之中,無法脫身;

簡單是一生只為一件事角逐,沒有旁的事情可以干擾他謀奪權力的執念。

嶽不群和左冷禪,兩者同為金庸《笑傲江湖》中為了權力而瘋狂的典型人物。只不過一個被稱為"偽君子",一個被稱為"真小人"。但都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盡,良心泯滅的角色,不為讀者所喜。

但金庸先生在描寫嶽不群這個人物的時候,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從嶽不群的正面形象慢慢過渡到他的負面形象,這種審美導向所產生的藝術效果,無疑是強烈而震撼的的。對讀者來說,這種"偽君子"的存在令人毛骨悚然。

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也會因為某些內因或者外因,導致我們的言行不一致。由此,嶽不群的"兩面",對在我們來說,無疑更有思考意義。


01君子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嶽不群和林平之

嶽不群第一次出場的時候,是在木高分逼迫林平之當徒弟之時。

在這版的電視劇裡面,嶽不群出場的時候,身形快到看不清楚,看得出來武功很高。他從木高峰和餘滄海的爭鬥局面當中,把林平之救出來。

待到林平之站穩之後,嶽不群這才言行有禮地說到:"餘觀主,木兄,就為了一件小事,而濫殺無辜,不覺得太過分了一點嗎?"

而書中一段關於嶽不群第一次出場的描述是:"牆角後一人縱聲大笑,一個青衫書生踱了出來,輕袍緩帶,右手搖著摺扇,神情瀟灑。"

但不管是書中還是電視劇裡面,都可以體現出嶽不群的君子有禮,行俠仗義,見義勇為的品行。

林平之也被嶽不群展現的俠義之風感動到了,他產生了傾慕,在沒有孑然一身、身負血仇、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懇求嶽不群這個彬彬君子收他為徒,無疑是最好的一個去處。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嶽不群收徒

想想嶽不群的聲望:

  • 他是江湖有名的"君子劍",是當今正道中的十位最強好手之一,從來都不仗勢欺人,是正義公道的第一人。
  • 他是沒有架子的謙謙君子,即使與人發生矛盾衝突,也不會扯著脖子、頭冒青筋跟對方大吵大鬧,而是會屏聲靜氣地跟對方講道理。能不動武絕不動武,堅持"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風度。
  • 他是正氣浩蕩的華山氣宗掌門人,是武林同道給予厚望的、最有可能成為未來五嶽派掌門,是連方證大師都認為的、能與左冷禪相抗衡的不二人選。

他是正派的代言人,沒有人會認為他心懷不軌。也許大家都覺得,是林平之不幸中萬幸,遇到了嶽不群,終於有了安身之處。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嶽不群

沒有人會去想,嶽不群會與木高峰、餘滄海之輩的心思一樣,只想要從林平之身上得到《辟邪劍譜》罷了。若是當時有人說岳不群另有心思,恐怕要被正派人士群起而訐之。


02端倪


但隨著情節的推進,嶽不群的君子形象漸漸出現端倪。

端倪1:

嶽靈珊和令狐沖明明青梅竹馬、彼此喜歡。都說"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嶽不群為什要強行拆散嶽靈珊和令狐沖?一個是他的女兒,一個是他的兒子(嶽不群是令狐沖的養父),還是他的大弟子。明明令狐沖更知根知底,更能給女兒幸福。

林平之才來不久,武功平平,有身負血海深仇。嶽不群是基於什麼考慮,去撮合林平之和嶽靈珊?不要說是為了給林平之安慰。安慰用得著犧牲女兒的愛情?

端倪2:

對林平之時不時的言語試探,頻頻出現想從林平之口中掏套出信息的樣子。嶽不群真的不在乎《辟邪劍譜》嗎?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藥王廟大戰

端倪3:

藥王廟大戰中,華山派慘遭蒙面人和劍宗封不平算計,就在快要全軍覆滅之際,令狐沖不顧性命終於挽救了局面。令狐沖好不容易從鬼門關回來時,嶽不群不嘉獎也就算了,一句安慰也沒有,還大發雷霆、冷嘲熱諷:

"你的武功到了這地步,怎麼還會將師父師孃看在眼裡?我們華山派這點點微末功夫,如何能當你神劍一擊?那個蒙面老者不是說過麼?華山派掌門一席,早該由你接管才是。"

嘖嘖,這話可真酸。這真是一個為人師表、胸懷廣闊的人,應該有的表現麼?

端倪4:

接著,妻子甯中則發現了丈夫越來越不對勁,從福州回來後,脾氣暴躁、精神恍惚,每天早早起來練劍,床上都掉了好多鬍鬚。

弟子林平之慢慢察覺到師傅並不是真心地收他為徒,言語多有試探,行為時有偷摸。


03揭穿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嶽不群的第一張面具,正是從妻子甯中則和林平之這裡展開的。

自從林平之調查《辟邪劍譜》究竟在哪裡的時候,他發現了嶽不群並不是像他表面那樣子光明磊落。

在野外撿柴火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時候嶽不群跟在身後;在跟妻子嶽靈珊談話時,嶽不群會在窗戶那裡偷聽;在自己說沒有《辟邪劍譜》的時候,嶽不群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差,言語中多有鄙夷。

終於在一次偷偷潛入嶽不群房中,林平之意外聽到嶽不群和師孃吵架。成功地知道了嶽不群真正的面目,也成功地在房中找到了裝著《辟邪劍譜》的袈裟。

這時候,劇情好像發展到了高潮。自從被扒了第一張面具,嶽不群的一張張面具,也陸陸續續地被扒了下來,暴露在眾人面前:

  • 為了從林平之身上得到《辟邪劍譜》,不惜利用自己的女兒以作美人計;
  • 殺人滅口之後,嫁禍令狐沖,以令狐沖品行不正為藉口然後逐他出師門;
  • 滿口仁義道德,"五嶽劍派,同氣連枝",但見恆山派求援卻見死不救;
  • 為了謀奪五嶽劍派盟主之位,殺害恆山掌門定逸師太的真正凶手,然後把罪責推在左冷禪身上。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眾多正派人士這才驚覺,原來真正可怕的人,就在自己身邊。那嶽不群根本就不是謙謙君子!他是不擇手段的野心家!是心機深沉的陰謀家!是陰狠毒辣的兩面派!

這樣的人,卻一直被推崇著。沒有人發現,沒有人懷疑,沒有人防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04總結

倪匡:"《笑傲江湖》全書,是對一種壓制人類真性情的約束規範的反抗,而且極成功地指出,借"道德幌子"做不堪的事,泯滅人性,這些人好話說盡,壞事做盡,如嶽不群,若左冷禪。"

對嶽不群來說,江湖紛爭也是一場權力的角逐,人在江湖,從來都是身不由己,但他卻也沉溺其中。

"沒有永久不變的朋友,也沒有永久不變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可以是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可以是的敵人。是敵人,是朋友,全要放到權力角逐的政治天平上來稱一稱。"

這是對嶽不群的真實寫照,也是嶽不群為什麼是一個"偽君子"而不是真小人的主要原因。

而倪匡先生評價則更是精闢得發人深省:

"嶽不群外號"君之劍",四平八穩,道貌岸然,但實際上卻是偽君子,險詐莫名。嶽不群這個人,很能發人深省,他是小人,一直在偽裝君子,但如果他一直裝著,在他小人面目還未曾暴露之前,他忽然死了,哪知他是算是什麼呢?是君子還是小人?世上所看到的,全是他君子的行動,聽到的,全是他君子的言論,假面具一直未被揭穿,假的也變成真的了。世事,每多可以如是看。"

如果他始終堅持的話,即使是一個偽君子,只要沒有被揭穿,那就真是難以判斷是君子還是小人。

說是小人,但是江湖武林多少有後輩子弟,以他為榜樣受到他君子之風的影響,立志成為一個像他一樣行俠仗義的彬彬君子?又有所少人誠心歸於他的麾下,之後五嶽劍派也許會同心同德,實力更上一層樓也不一定。

《笑傲江湖》:從嶽不群的

但假面具也已經揭下來了。只能說,嶽不群此人實在厲害,尤其在為人處世方面。

他比左冷禪更復雜,更具有思考意義,這方面也是主因。只可惜,他沒有堅持在正道上。被權利扭曲了的人性,終究是板正不來,他已經一條路走到黑了。


05思考


嶽不群的一生是身不由己的一生。要提防別人殺他,要光大華山門派,要陰謀詭計謀奪權力。可以說他每時每刻、每處每地都處心積慮,膽戰心驚,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他早已失去了普通人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做人的樂趣。

從嶽不群的身上,從他的面具中,結合現實中所經歷的,所思所想,帶來了一些思考:


<strong>1、看事情要看兩面性,不要只根據一件事就草率給人貼標籤

就拿嶽不群來說,倪匡先生的評價極為中肯。

就現代社會的多元化與複雜性而言,要一個人保持像孩童一般純真簡直是天方夜譚。現實地說,一個人不會是單純的壞人,也不會是單純的好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考量。在社會規則約束的範圍之內,一個人即使是成為"兩面派",也無可厚非。

《紅與黑》裡說:"在人生的這片自私的沙漠裡,人各為己,人人都是在為自己打算。"

我們習慣對某件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對或錯。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對事,還對人,習慣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對方,給對方貼標籤,"他就是這樣的人了!"

但往往下一次出現某件事的時候,"真香定律"也會隨之打臉。就不禁反思,我們對一個人道德的定義和判斷曾經是多麼膚淺。我們真的能夠僅憑生活上的接觸,就瞭解到一個人的真實個性和事實背後的全部真相嗎?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說:"每當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你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看法極其偏向於某一個方向時,不如換個角度想想。

當然,最好的就是,養成一件事情看兩面性的好習慣,那樣當處於極端混亂的局面,也不會逞一時之氣,做出太過極端的決策。


<strong>2、對錯的衡量,除了與目標結合,還要加上底線

現在有很多人對個人價值觀是,自己喜歡的,與不喜歡的。覺得價值觀是隨時可以改變的。

但如果就這個解讀而言,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做決定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成為嶽不群。

用目標判斷對錯,而不是用簡單的價值觀來判斷對錯。只有把目標明確了,才能判斷一個行為是對是錯。

那底線是什麼?

如果目標是獲得美譽、美名,就應該以誠信做底線;如果目標是利潤,必須要守住的底線就是財務生存;如果目標是永續經營,對應的底線是合法、合規。

就像此次疫情而言,"每一次大災都將是對每一個人的道德衡量。每一次大難都是對每一個企業價值追求的考驗。"

對企業而言,底線是優先為員工的基本保障考慮,而不是在衛生不達標的時候要求提前復工;對個人而言,底線是在不破壞疫情防治工作,積極配合,循規守紀,不要散播謠言引起恐慌。

只有把目標與底線結合,才能在不逾越底線的情況下,做出對我們最有利的決策。對自己負責,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的理性。


<strong>3、感受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DylanH.Ochl:“我們的願望會決定我們的優先級,我們的優先級會決定我們的選擇,我們的選擇就決定了我們的行動。”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作者張德芬講到,人追求的幸福,其實本質上只是三樣東西:愛、喜悅、和平。

但現實的是,我們追求更多的,往往是金錢、名譽、權力……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會在真實世界裡,扮演各種角色,隨之而來的,是思想、情緒會掩蓋真實的自己。

面具一層一層的疊加覆蓋在我們的臉上,我們漸漸地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當你覺得不幸福的時候,不妨停下來,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感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本文作者:青衫東流水。向陽生長的00後,喜歡寫人物勵志和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