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評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

提起電商平臺Brandless,可能對於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在美國,Brandless卻是家喻戶曉。

甚至,被冠以“美版拼多多”的名聲!

2017年,Brandless被評選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獲得5000萬美元的投資,並且還在2018年7月獲得了軟銀願景基金的2.4億美金投資。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評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僅僅半年時間不到,這家備受輿論關注的明星創業公司,便黯然謝幕!

01

Brandless裁撤9成員工

宣佈倒閉破產

2月11日,根據外媒報道,在運營不到兩年後,Brandless宣佈停止接單,並且裁撤9成員工,僅留下約10名員工繼續完成剩餘客戶訂單。

企業官網也清空了全部信息,僅留下首頁的倒閉聲明。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評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


與此同時,Brandless的破產也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那就是成為了軟銀願景基金第一個死亡的項目。

眾所周知,軟銀基金的發行方軟銀集團,以投資了阿里巴巴而享譽世界。但是,如今的軟銀集團卻遭遇了嚴重的危機。先是爆出因WeWork和Uber兩大超級獨角獸神話破滅,直接導致公司發生了14年來首次季度虧損;後又爆出軟銀願景基金2號陷入募資困境,募集到的資金不及預期的一半,且幾乎來自於軟銀集團自身。

也就是說,Brandless的倒閉不僅意味著2.4億美金的投資打了水漂,還讓外界對軟銀集團的投資能力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質疑。

不過,拋開軟銀集團的影響,Brandless的倒閉之所以如此受關注,還源於這家公司自帶的光環。

前面提到,Brandless曾經被評選為“2017年硅谷最火創業公司”,那麼,憑什麼呢?

憑獨特的理念和商業模式。

比如,所有的產品統統只賣3美元,打破消費者對“低價必然低質”的傳統認知;比如,所有的產品都沒有品牌,通過去品牌化的操作讓消費者避免掉進“品牌稅”的陷阱;再比如,所有的品類只有一款產品,所有產品的配料只有2-3種,所有的包裝都很簡單。

總而言之,Brandless推崇的是“極簡主義”的商業理念!

不知道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在Brandles身上能夠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身影。比如“低價”思維,像極了拼多多;比如“無品牌”思維,跟網易嚴選很像;而極簡的包裝,則與無印良品撞臉。

不僅如此,在培養用戶粘性上,Brandless採取與亞馬遜會員類似的模式;在運營方式上,Brandless則是社群運營的思路,即針對不同的客戶群細分推出相對應的活動。

那麼,為什麼商業模式如此創新的公司,會轟然倒塌呢?

在被問及倒閉的原因時,Brandless的官方發言人給出了兩點解釋:第一,DTC領域的市場競爭太激烈了;第二,Brandless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

02

DTC領域競爭激烈

品牌始終未建立起護城河

眾所周知,當一個商業模式被付諸到商業實踐中後,便立馬會遭到複製。一方面,包括亞馬遜、沃爾瑪這樣的巨頭會展開反擊;另一方面,市場上也會瞬間誕生與Brandless相似的創業公司。

這就意味著,如果品牌不能建立起品牌優勢,那麼極有可能被競爭對手圍剿!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評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


很不幸的是,Brandless獨特的商業模式並不能為其打造起“護城河”。

一方面,“產品統統只賣三美元”不僅導致品牌嚴重虧損,而且還在不斷消耗其現金流;另一方面,“所有產品都沒有品牌”這一獨特商業秘密,實際上任何企業都能夠複製。

因此,Brandless只能更希望於更低價以吸引消費者,結果就導致資金鍊更為緊張。與此同時,無論是社群運營還是會員服務,這樣的銷售模式並不能在服務上帶給消費者差異化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所有品類只有一款產品”的模式設計,儘管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但是一旦產品不能迎合消費者需要或者質量不過硬,那麼便會立刻遭到背叛。

事實上也是如此。

根據有關機構提供的報告顯示,Brandless在2019年的客戶數量比2018年同比減少了26.5%,主要就是產品質量不過關。受此影響,用戶的復購率僅有可憐的17%。

一言蔽之,Brandless在走紅之後始終未能夠建立起競爭優勢,更無法通過差異化的競爭增加用戶的粘性。

結果只能是,既有的用戶不斷流失,企業的現金流陷入惡性循環。

03

低估了產品成本和營銷成本

一張註定賠錢的生意

不妨以特斯拉為例。

在特斯拉上海工廠投入使用前,特斯拉之所以頻繁遭到市場的唱衰,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每賣一輛車的收入不足以覆蓋生產成本。結果只能是銷量越高虧損越大。

即便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也無法轉化成市場利潤。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評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美國製造的成本過於昂貴!

一方面,昂貴的員工成本和生產原料成本推高了產品的製造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費用的開支也遠遠超過了Brandless的想象。而且,由於是代工廠的模式,即便Brandless有心控制產品的質量很多時候也是有心無力。

更何況,在三美元的售價壓力下,品牌更多時候只能追求成本的最低化。

除此之外,在Brandless的商業模式中,還不能忽視一項極其重要的成本,那就是作為電商平臺在獲客費用上的支出。

誰也沒想到的是,與綜合性平臺不同,垂直電商除了限制了目標消費群體之外,還在獲客上增加了難度。受此影響,Brandless的獲客成本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

結果只能是,這樣的商業模式註定賠錢!

04

戰略行為的急轉調整

追求企業短期利潤

由於企業原有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Brandless開始對戰略進行重大調整。

比如,Brandless放棄了原有固守的3美元價格線,將產品定價推上了6美元和9美元,以尋求獲利的價格空間;比如,進一步拓寬產品線,覆蓋包括健康美容和傢俱這樣的品類。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評為”硅谷最火創業公司”


按常理來說,重症需要下猛藥。但是,貿然提高產品的售價意味著得罪了原有的消費群體,而同時因為Brandless沒有建立起強大品牌影響力,新消費者也不願意為此買單。

結果就是,兩邊不討好!


不過,這並不妨礙Brandless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

按照預想,2021年Brandless將實現盈利;到2023年,Brandless將是一個營收十億美金級別的公司。

可現實終究不是紙上勾勒的財務模型,在大肆擴張的操作下,公司的虧損迅速擴大。恰恰可悲的是,由於軟銀集團自顧不暇,原本承諾的2.4億美金遲遲未全部到賬,導致公司的危機更加惡化。

當然,即便2.4億美金全部到賬,大概率也只是延長公司的存活時間,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