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评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

提起电商平台Brandless,可能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美国,Brandless却是家喻户晓。

甚至,被冠以“美版拼多多”的名声!

2017年,Brandless被评选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获得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且还在2018年7月获得了软银愿景基金的2.4亿美金投资。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评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


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时间不到,这家备受舆论关注的明星创业公司,便黯然谢幕!

01

Brandless裁撤9成员工

宣布倒闭破产

2月11日,根据外媒报道,在运营不到两年后,Brandless宣布停止接单,并且裁撤9成员工,仅留下约10名员工继续完成剩余客户订单。

企业官网也清空了全部信息,仅留下首页的倒闭声明。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评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


与此同时,Brandless的破产也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那就是成为了软银愿景基金第一个死亡的项目。

众所周知,软银基金的发行方软银集团,以投资了阿里巴巴而享誉世界。但是,如今的软银集团却遭遇了严重的危机。先是爆出因WeWork和Uber两大超级独角兽神话破灭,直接导致公司发生了14年来首次季度亏损;后又爆出软银愿景基金2号陷入募资困境,募集到的资金不及预期的一半,且几乎来自于软银集团自身。

也就是说,Brandless的倒闭不仅意味着2.4亿美金的投资打了水漂,还让外界对软银集团的投资能力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质疑。

不过,抛开软银集团的影响,Brandless的倒闭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还源于这家公司自带的光环。

前面提到,Brandless曾经被评选为“2017年硅谷最火创业公司”,那么,凭什么呢?

凭独特的理念和商业模式。

比如,所有的产品统统只卖3美元,打破消费者对“低价必然低质”的传统认知;比如,所有的产品都没有品牌,通过去品牌化的操作让消费者避免掉进“品牌税”的陷阱;再比如,所有的品类只有一款产品,所有产品的配料只有2-3种,所有的包装都很简单。

总而言之,Brandless推崇的是“极简主义”的商业理念!

不知道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在Brandles身上能够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身影。比如“低价”思维,像极了拼多多;比如“无品牌”思维,跟网易严选很像;而极简的包装,则与无印良品撞脸。

不仅如此,在培养用户粘性上,Brandless采取与亚马逊会员类似的模式;在运营方式上,Brandless则是社群运营的思路,即针对不同的客户群细分推出相对应的活动。

那么,为什么商业模式如此创新的公司,会轰然倒塌呢?

在被问及倒闭的原因时,Brandless的官方发言人给出了两点解释:第一,DTC领域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第二,Brandless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02

DTC领域竞争激烈

品牌始终未建立起护城河

众所周知,当一个商业模式被付诸到商业实践中后,便立马会遭到复制。一方面,包括亚马逊、沃尔玛这样的巨头会展开反击;另一方面,市场上也会瞬间诞生与Brandless相似的创业公司。

这就意味着,如果品牌不能建立起品牌优势,那么极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围剿!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评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


很不幸的是,Brandless独特的商业模式并不能为其打造起“护城河”。

一方面,“产品统统只卖三美元”不仅导致品牌严重亏损,而且还在不断消耗其现金流;另一方面,“所有产品都没有品牌”这一独特商业秘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能够复制。

因此,Brandless只能更希望于更低价以吸引消费者,结果就导致资金链更为紧张。与此同时,无论是社群运营还是会员服务,这样的销售模式并不能在服务上带给消费者差异化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所有品类只有一款产品”的模式设计,尽管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但是一旦产品不能迎合消费者需要或者质量不过硬,那么便会立刻遭到背叛。

事实上也是如此。

根据有关机构提供的报告显示,Brandless在2019年的客户数量比2018年同比减少了26.5%,主要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受此影响,用户的复购率仅有可怜的17%。

一言蔽之,Brandless在走红之后始终未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更无法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增加用户的粘性。

结果只能是,既有的用户不断流失,企业的现金流陷入恶性循环。

03

低估了产品成本和营销成本

一张注定赔钱的生意

不妨以特斯拉为例。

在特斯拉上海工厂投入使用前,特斯拉之所以频繁遭到市场的唱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卖一辆车的收入不足以覆盖生产成本。结果只能是销量越高亏损越大。

即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无法转化成市场利润。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评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美国制造的成本过于昂贵!

一方面,昂贵的员工成本和生产原料成本推高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费用的开支也远远超过了Brandless的想象。而且,由于是代工厂的模式,即便Brandless有心控制产品的质量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

更何况,在三美元的售价压力下,品牌更多时候只能追求成本的最低化。

除此之外,在Brandless的商业模式中,还不能忽视一项极其重要的成本,那就是作为电商平台在获客费用上的支出。

谁也没想到的是,与综合性平台不同,垂直电商除了限制了目标消费群体之外,还在获客上增加了难度。受此影响,Brandless的获客成本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结果只能是,这样的商业模式注定赔钱!

04

战略行为的急转调整

追求企业短期利润

由于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Brandless开始对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比如,Brandless放弃了原有固守的3美元价格线,将产品定价推上了6美元和9美元,以寻求获利的价格空间;比如,进一步拓宽产品线,覆盖包括健康美容和家具这样的品类。

美版拼多多黯然落幕!曾被评为”硅谷最火创业公司”


按常理来说,重症需要下猛药。但是,贸然提高产品的售价意味着得罪了原有的消费群体,而同时因为Brandless没有建立起强大品牌影响力,新消费者也不愿意为此买单。

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


不过,这并不妨碍Brandless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按照预想,2021年Brandless将实现盈利;到2023年,Brandless将是一个营收十亿美金级别的公司。

可现实终究不是纸上勾勒的财务模型,在大肆扩张的操作下,公司的亏损迅速扩大。恰恰可悲的是,由于软银集团自顾不暇,原本承诺的2.4亿美金迟迟未全部到账,导致公司的危机更加恶化。

当然,即便2.4亿美金全部到账,大概率也只是延长公司的存活时间,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