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從小教育“節約”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節約不應該說是節約,應該說知道這個東西的來之不易,教育後代要珍惜他,這才是重要的目的

這個可算是中華明珠的傳統美德,我們教育後代是必須的,讓他們傳承下去,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引導,而且這個引導我們要有這個度,不能太過嚴苛

任何時間都有兩面性,好比一把雙刃劍,如果我們引導的好,孩受益一聲,如果錯誤就是讓孩子太過於節約啦也不好,所以我認為只要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就行,我們的教育也就到位啦


去哪兒


70後人,那個年代的人都生長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節約是一個家庭的主要唯一生存方式。我媽45年的人,雖然節約,但是看針對誰吧!節約真的影響一個人一輩子。

我記憶中全家一起生活的總人口是9口人,但是實際上是12口人,只是一些人在我小時候忽隱忽現,所以記憶中只有這幾口人。勞動人口實則上只有我爸和我媽,節約尤顯在穿衣吃飯和日常用品上。下面從各方面談那個年代的節約: 吃上: 小時候吃飯沒有上過桌子,記憶中母親只在有客人時才炒菜,所謂炒菜並不像現在這樣用油,母親小心翼翼地放幾滴油在鍋裡,放菜下去,油太少是炒不熟菜的,於是倒入水來煮熟,放鹽,印象中有鹽味的菜都稀罕的要命了,最多也就眼巴巴看著端上桌子,母親不會讓我們在客人呆的屋子的,怕我們小孩盯著客人吃,客人吃剩下的收回來才給我們,平時吃的都是白水直接煮白菜,小小年紀的我知道母親愛吃菜葉,我就從來只吃菜梆子,直到現在養成只吃菜幫子的習慣。在家我是最小的姑娘,上面四個都是姐姐,我家絕對重男輕女的,我出生時爸媽就幹仗,我媽跑到親戚家去了,我爸給大隊趕馬車拉物資早出晚歸,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我從小就沒奶吃,物質太貧乏了,重點是姑娘,更沒有人認為你是必需的那一個,可有可無了。於是我大姐揹著我去村裡奶孩子的人家要奶吃,每天就一頓奶,要奶吃到六個月左右,人家不願意了,我姐就在家煮玉米糊糊喂,因為腸胃不好,吃啥顏色的拉出來一樣一樣的,特廋,頭也沒發育,頭直到1-2歲還像裝水的氣球,軟而跑水,我二姐説小時候她們都愛捏我的頭---跑水的氣球---好玩。

在穿上,上面姐姐多,都是姐姐們穿小了輪著,輪到我時,已經爛得不得了了,但絕對不會有人會給買新的,因為下面是弟弟,買了下面沒人輪了太浪費,寧願給四姐也到不了我,從小不受待見,把自己活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習慣溜牆根走,怕受人關注,內心尤其渴望關愛,有誰隨意說關愛讚揚的話,都會偷偷藏起來抹淚,愛,絕對及其奢侈!!長大後,喜愛漂亮的衣服,怕消費,沒有安全感,即使捨得買也捨不得穿,成天像個醜小鴨。四姐絕不然,有錢則亂消費穿衣打扮上。

家庭日常用品上:那時是商品需要票據的年代,作為農村家庭是買不起洗衣類的東西,全家衣服用的是土灰與水溶解澄清的水洗的,肥皂很奢侈的,如果家裡有指母大的肥皂要用一年到頭,不小心一次弄丟了拇指大點,差點被母親打死,相比較,人命更賤些。洗頭一直都用皂角煮水洗的。碗沒有油,清水洗洗就乾淨了。

所謂的節約真的是物質貧乏到極致了,才無賴地想出這個詞吧!是不是美德無法下結論,造就我現在對物質有恐慌症,怕消費,從來沒有美麗過,雖然也羨慕他人很美。


一團會呼吸的空氣


我今年三十有五,未婚,時間倏然而逝,多年前,依稀記得高中時,學校發了二百元獎學金,兩百元夾在書中兩年有餘,不捨得花,不知道怎麼花。

打我記事起,我家裡日子就緊巴,家在城郊,有近八畝地,養活著五口人,除了吃飯錢,家裡常沒有多少存款。

我爸常掛在嘴邊的是:錢是省出來的。我媽竟然也贊同。

所以,小時候(六歲)我想要零食,

答,花那錢幹嘛?家裡不夠你吃?

想要玩具(七歲)。

答,花那錢幹嘛?學學人家××,從來不問爸媽要玩具。

要買課外書(九歲)。

答:你看看,2塊多錢,下次買。

問:都幾個下次了?

答:又犟嘴,你媽我賺錢容易嗎?

買自行車(十八歲),

媽:媽帶你去買自行車。

我:我想要那個,永久的那款。

媽:那款有啥好的,你就要上大學了,你走了我還要騎。要麼選旁邊那款,媽能騎。

我:你不是說給我買嗎?給我買,就我來選。

媽:你這孩子,這麼大怎麼不懂事。上大學又花錢,你媽成天累死累活養活你容易嗎?

從小對於錢的態度上,我始終有種感覺,錢比我重要,花錢最好是怎麼省怎麼來。

所以,我從小繼承了爸媽的一些價值觀:

買東西儘量買便宜實用的,

外面吃飯時,先看價格貴不貴,

別人請吃飯,感覺理所應當,很少回請。

為人小氣,摳摳搜搜。目光短淺。

談了幾個女朋友,都會給我太摳的評價。

然後分手。

幾次分手,讓我認識都自己的問題,開始改變。

價值觀開始變為:

寧買牌子貨,不買地攤貨,

吃好的,喝好的,不能虧待了自己,

該請幾個朋友吃頓飯了。

這次去拉薩,該給朋友帶點禮物。

從此以後,發現手裡總是存不住錢。

有點錢就花完。

最近面臨結婚,裝修房子,資金緊張,選擇簡裝,緊緊巴巴的。但是,開始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了。

開始有意識的存錢,努力的賺錢,規劃未來。

從省錢,到花錢,再回到開源節流,長遠規劃。一切又從頭開始。

而關於如何理財,我才發現,很多人很懂得掌握度,我這個從小隻知節儉的人,卻用了很長時間才能明白。


從小升初到中考數學題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孩子節約,要適可而止。不能過分節約。如果孩子過分節約。長大後,會很小氣。做事不大氣。猶猶豫豫,優柔寡斷。我就是過分節約的受害者。下面講講我的經歷。

我出生在河南的一個農村。父母養了我們4個孩子。當時條件特別艱苦。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節儉。父母是把節儉發揮到極致的那種人。家裡兩個男孩兩個女孩。父母給我們買衣服。給我和姐姐買衣服買大一點,我和姐姐能多穿兩年。穿小之後再給弟弟妹妹穿。一本新華字典,我們姊妹4個用它上完小學。就是靠這種極度的節儉。在當時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把我們幾個養大。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手裡有錢了。這種節儉的習慣。已經融進了我的血液裡。我買房買車。買手機。買衣服。總是追求極致的性價比。買房子買經濟適用房。買的車子是艾瑞澤5。當時最具性價比的a級車。買手機是360。也是最具性價比。衣服,打折的時候買。明明手裡有錢。可就是沒有安全感。適度的節儉是美德。過度的節儉是吝嗇。

我現在教育我的孩子。就是要適度的節儉。做人要大氣。該省的省不該省的一定不能省。


哈牛兄弟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那個時候國家還比較困難,人們的生活物資還很匱乏,有很多東西都是計劃供應,都是按照每個家庭的人口數量發放一定數額的票證。米、肉、糖、布都要憑票購買。我記得那時供應的毎十斤大米還要搭配三斤玉米粉。那時候,我們家有三個孩子,加上老奶奶和父母一共六口人,就靠父親一個人掙錢養家,家裡經濟條件很不好,勤儉節約也是我們家裡一直推崇的一個家風。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經歷是有一個夏天,天氣很熱,家裡有一大盆冷飯稍微有點餿了,但是大人們都捨不得把它倒掉,他們在裡面加入了一些玉米粉把它煮成玉米糊粥,然後就著鹹菜就算是一頓飯啦。雖說家裡不富裕,但是父母都是很開明的並很注重對孩子進行精神生活方面的培養。在我剛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母就節衣縮食給我們幾個買來了小提琴、二胡、京胡等樂器,教我們彈奏。又給我們買了游泳衣褲教我們在長江邊學游泳。我母親是個心靈手巧的人,一塊塊布料經過她的巧手就能做出一件件樣式新穎、美觀大方的衣裳,穿到學校去同學們都挺羨慕我們的。我們家裡晚上是很熱鬧的,爸爸拉二胡,媽媽唱歌,我們三姐弟跳舞。雖說日子過得很清貧,但是精神生活卻很富有,現在每每想起,都能感觸到那種幸福的模樣……

現在的我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是本著該節約還是要節約,但該花的也要花,我們厲行勤儉節約不浪費,但也不能太摳著過日子。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還是應該要善待自己,儘量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過得好。


多多優優媽咪


其實我就是被教育節約的孩子,說一說我吧。

我家裡面有3個孩子,父母都是工薪階層,養我們上大學比較吃力,所以我媽經常會說家裡面沒錢了,怎麼怎麼了,教育我們要節約。我小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家窮死了,壓歲錢也不敢亂花,攢上100塊錢就拿給我媽,她還誇我懂事。

一直到上大學,我還是覺得家裡面窮的要死,其實確實不太容易,但沒到我想的那樣。

到了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家裡面猛地輕鬆,爸媽工資也高了,所以發現家裡面也沒我以為的那麼窮。

但是我心態已經養成了,就是手裡沒錢心裡不踏實,不敢買貴的衣服,手裡面有錢,第一個念頭是存起來,不敢做什麼投資之類的。反正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大氣,從心裡面還是覺得低人一等。


餘生緩緩行走


首先要弄清什麼叫“節儉”?節是節約,儉是儉樸,本意是愛惜勞動成果,不隨意浪費財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一絲一縷恆念物力惟艱”就是古人對節儉一詞最精準的詮釋。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美德,是要求他明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道理,要他知道“誰知盤中歺 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愛惜財物就是要養成尊重勞動,愛護勞動成果,要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我們發起的“光盤行動”正是秉承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節儉美德的具體表現。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有著十四億人口的大國,隨手關燈,關水,“節約每一個銅板”用於我們的民族解放運動曾經是我們先輩的光榮傳統!戰爭年代我們要節儉,難道今天我們的日子過好了,就不應該再節儉了嗎?

“食以果腹 衣以蔽體”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吃飯是為了活著,穿衣是為了遮掩身體免受風寒之苦。現在我們的日子過好了,吃飯應該注意養分,為了健康可以吃得美味些,營養均衡些,粗細葷素搭配些,方式方法多樣些……這些都無可厚非。穿戴也可以更美觀,更時尚,更得體,更多樣化,冬天皮毛,夏日絲綢……這都是人之情長,無須評頭品足,說三道四。但是為了擺闊氣,耍排場,一人進歺,點一桌大菜,朋友聚會動輒一月薪水……啃老族,月光族……美其名其曰“拉動消費市場,為祖國多做貢獻”如此死要靣子活受罪的消費觀(實際折射了人生觀)念實在教人心疼!

有人問,從小受節儉教育,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好說。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一個人一生要走的路很長,脫離了父母的家庭,他(或她)要走進自己的家庭,他們的另一半和他們的朋友,同事,領導及他們所處的周圍環境都會影響他們。他們可能秉承家長的優良傳統,沿著正確道路前進,“該出手時就出手”,憐貧敬老,關愛弱者,感恩時代,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們也可能變成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敗家子,肥吃海喝,“吃了今個忘了明天”今天有酒今朝醉,明天無酒喝涼水的及時行樂者。甚至於變成偷搶詐騙無錢不貪的罪犯!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過普通老百姓柴火油鹽醬醋茶的平淡日子。

總之一句話,不管時代怎麼變,中國人勤勞節儉的美好傳統不能丟!


涇渭分明29


節約本來是一種好習慣,教育孩子節約是正確的,關鍵是讓孩子意識到節約的意義。

比如,讓孩子意識到,節約可以環保,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把錢進行合理規劃,實現更有價值得心願。

不妥的做法是否定孩子的願望,比如,當孩子提出想要一個玩具的時候,父母去批評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該實現心願,不該提出要求,自己不配擁有。

這樣一來,孩子看似在教給孩子節約,實際上已經在破壞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了,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內心產生“我不配擁有”的匱乏感。

當他們自己能掙錢後,可能會過度補償自己得不到的匱乏感,比如成為購物狂,也可能會變得自卑和自我價值不足,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最好的。

總之,教育孩子節約沒有錯,關鍵是如何教育。


清大燕園教育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要素之一。所以,首先,家長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是必須要灌輸的思想。但凡事有度,如果恰當地做出引導和要求,孩子必然會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長大後也會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既能目光遠大,又能做好當前。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節儉,則有吝嗇的嫌疑,長期以往,孩子節約的習慣是養成了,但也會給孩子造成家裡窮的心理,從而使自信心嚴重受挫,甚至會使孩子長期產生自卑心理,這對孩子今後的人生之路肯定是不利的。

所以說,勤儉節約的美德要繼承,健康富裕的生活要創造,不可炫富浪費,亦不可自我卑微。




臥軒聽雨3


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留下了兩句出名的話“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節儉也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我本人最喜歡的一個成語就是未雨綢繆,在最壞的情況發生的時候,做好最好的心理準備與物質準備,所以在我看來,節儉代表量入為主,個人比較提倡。

被教育節儉長大的孩子有兩種可能:

1.從心理認可這種方式,也會比較節儉。吃穿都不會太講究,做什麼都要求性價比,對於平常人家,居家過日子最適合不過。但是如果需要高端一點,講究穿著打扮的場合,比如時尚界啊,傳媒業啊,孩子會很難適應。

2.從心理上不認可這種消費方式,會產生一種報復性消費心理,喜歡囤積貨物,喜歡打折商品,產生另外一種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