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楷書,行書,草書有什麼區別,學習它們有什麼意義?

鋈冥萬能問答


書法中楷書,行書,草書的區別。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於漢末。楷書由隸書演變而成。廣義的楷書包括魏碑與唐楷,但從傳統書學,也就是俠義上說,楷書特指唐楷。楷書的特點,方正平直,簡省易寫、易識。歷代楷書佳作很多,比如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等。

行書,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裡指出“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為之行書。”寫出來的字比較流動,簡便,沒有楷書那樣工整嚴謹,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潦草。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表現領域比較寬,寫得工整接近楷書的稱“行楷”,寫得比較奔放些類似草書的則稱“行草”。比如趙孟頫的《趵突泉》,王獻之的《鴨頭丸貼》。

草書,草書分章草和今草。章草筆畫保存一些隸書的筆勢,相傳漢元帝時史游所作,其寫法,利用符號,字字獨立,一字萬同。今草,是由章草結合楷書發展而成的,六朝時為與章草區別,叫今草。今草,符號之用加多了,去波磔,重形聯。草書線條節律變化豐富,體勢形態跌宕奇險,最能表達書者的情感。字帖《唐孫過庭書譜》。

古人對楷書,行書,草書有個形象地描述,楷書,比作一個人在站立,行書,比作一個人在走路,草書,比作一個人在奔跑。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個人建議先從楷書學起,打好基礎然後再學行書,草書,循序漸進,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草根愛書法


1、來源不同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

行書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2、風格特點不同

楷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總體風格是嚴整壯闊而又舒展靈動。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3、分類不同

楷書分為大楷和小楷。大楷: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小楷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生動之致。

隸書在演變過程中,可分為: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等。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

一、學習書法有利於團結愛國

中國書法富有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魅力,正發展成為世界性的藝術。書法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首先是書者的人文修養、道德追求和精神氣度,其次才表現出技巧。書法特別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苟非其人,雖工不貴”(蘇軾);“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為書”(劉熙載)。

尤重人品。書法與中國的文化相表裡,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外化。在幾千年的書法發展史上,修身立品、完善人格,始終是書法的主旋律,書法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二、學習書法有利於工作生活

通常寫字是把字寫清楚,讓人認識就行了。更進一層的是把字寫美,讓人喜悅。除了內容之外,字跡的本身能夠像一幅好的藝術品令人怡神,讓人欣賞,甚至珍藏。

習字可以增長才藝,書法可以變化氣質、陶冶性靈。一筆好字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強自信,融洽關係,為升學求職加分。

三、學習書法可以益智長才

學習書法時,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主要發揮左腦的功能,而在練筆和創作時,則側重右腦功能的發揮。書法的學習過程是左右腦協同參與的過程,對開發大腦的整體思維大有裨益。

同時,學習書法能培養人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另外學習書法需要臨習碑帖、博涉文史百科,自然能涵泳人的學養和氣質。

四、學習書法有利於怡情健體

“煙霞供養”、“紙上太極”,書畫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健身養生,是眾人的共識。梁啟超曾說:“書法是最優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研究表明,在使人類長壽的20種職業中,書法專業名列榜首。書法的創作講究“澄神靜慮”、“心正氣和”,才能“翰逸神飛”。

古人有“書者壽”的說法,他們把書齋築成心靈優遊之所,讓藝術給生命以滋養,所以自古至今的書法家大多高壽,人書俱老。

如唐代36位著名詩人的平均壽命為59歲,而同時代著名的書法家則為79歲;劉墉等“清四家”的平均壽命高達87歲;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的平均壽命也有84歲。歷代的學者都發出了“學書為樂”的感慨。


蓮花山南


楷書是一種寓實用的規範性與欣賞的藝術性為一體的字體,代表著漢字字體最為成熟和完善的形態。它融合了篆書圓轉對稱、隸書方折明晰、行草簡易便捷等諸多優美的因素,具有易寫易辨、方正規範、筆畫端謹等特點。楷書在魏晉時期成形,經過北魏至唐,逐漸定型,沿用至今,現在仍是中國漢字最主要的通用字體。

行書結構取勢有自己的特點,要注意在一般原理基礎上改變觀察角度,以獲得更深入的認識。比如,篆隸楷要先把握其橫向、縱向筆畫之間的分佈,而行書則更要觀察字形的款與正、疏與密等對比關係。此外,還要重視一個問題,每個行書字結構的變化形式比楷書通常要多一些,應注意積累、探索每字結構的多種可能性,以求靈活處理,而不能僵化地理解。

草法是從規範字體中簡化而來,所以要認識草字,應該懂得一些草法簡化的常識。草法相對於規範的字體而言有兩個特點,即“簡”與“連”。我們先談談簡化的問題。每個草字,都是對規範字體的簡化。我們舉幾個例子說明草字是如何簡化的。如“綴”字,左邊的絲旁和右邊的四個又都簡化了。左邊偏旁的簡化是通過連筆,右邊的簡化既有連筆,又有省略。從這個字的草法,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規律,其他字也有相同的情況。相同的偏旁一般有相同的簡化規律。所以,我們認識、記憶草法,首先要關注偏旁,如手、人、車等。有些字的簡化很難找到規律,如“等”字,它把整個上部都省略。了,簡化成一點,下面保留“寸”。又如“幸”字,它的簡化也很難找到根源。

書法美學為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資源與創作素材。設計的發展,應當脫離筆畫粗細的變形和歸類,尋求新的可能和新的視覺表達。通過書法美學中對線條和筆法的分析研究,可以尋找到適合中文字體設計發展的具體形式。在豐富中文字體形態的同時,也為設計的發展積累更多優秀的具有民族風格和傳統特。





鐵畫銀鉤


楷書行書我就先不說了,草書尤其圈圈繞繞的狂草,大家就不要再繼續進行探索了,實在是純屬虛構偶然,是醜書的一大藉口。至於楷書行書,在中國,只要你是中國人,基本上比界面上賣的金飾還純的純度的中國人都知道她的意義是什麼,除了一些極少數的一點背叛者和老外。她們的區別就像爺爺篆書,父親隸書,兒子楷書,孫子行書,和外孫草書。之所以叫草書是外孫,是因為那是一次不成功的探索,再繼續發展也繼承不了中國的主體文化。





書道跡


一,字體特點不同:

1.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2.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一般為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3.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草書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二,學習書法的意義:

1,書法藝術與人格塑造

“書以人傳”,書法家作品的風格高下,最終是書家個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宋代黃庭堅說:“學書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在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書作中,記述的是顏真卿為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揮淚寫下的留芳千古的祭文。我們可以從那跌宕跳躍的線條和文字內容中,感受顏真卿在聽到侄子被叛軍殺害時那悲憤難抑的心情。同樣,皇帝問當朝書法名家柳公權如何學習書法,柳公權回答:“心正則筆正”,為我們留下了“筆諫”的千古美名。通過學習書法,不斷研習古代碑帖,心儀古人風範,必然對個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書法藝術與能力培養

書法學習有利於學生的多種能力的培養,首先通過對書法碑帖的臨習首要鍛鍊的就是學生細微的觀察力。古人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學生通過觀察每個字的點畫結構、用筆方法和特徵,從而心摹手追,訓練既久,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就會得到幫助和提高。

其次是對想象能力的培養。古人云:“夫書肇於自然。”書法中關於筆畫形態的描述,很多是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和自然現象,像我們描述線條的質量高時,常以“屋漏痕(下雨時農家房簷滴的雨線)”作喻。唐代草書大家張旭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筆法之理,也是關於書法藝術與想象力培養的例證。

再次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臨摹古代書法中,有很多辯證統一的思想貫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筆中的提按、墨色的濃淡、行筆速度的疾澀、起筆時的順鋒與逆鋒、筆畫形態的方圓等等,都構成了書法學習中矛盾又統一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書法藝術乃至藝術創作的規律,就是運用辯證法,在矛盾中求得統一的過程。

另外,學習書法,對一個人的專注力,耐力的培養也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今天,我們的孩子熱衷於看韓劇、看美國大片,聽流行歌曲。我想,我們如果能夠引導孩子在中國傳統藝術投入足夠的學習和關注,我想沉迷網絡、恐怖暴力等種種發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現象也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3、書法藝術與多學科聯繫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深研書法,對於我們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書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懷敬書法


中國書法楷書是從隸演變而來的。楷書字體方正,筆劃分明,一筆一劃有自己的筆路。起筆收筆,大多為藏鋒。楷書的代表書籍,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大多數練習書法的愛好者,都從楷書練習書法和字形結構,和書法筆法。

草書和行書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字型結體、用筆使轉和布白章法上這三個方面。

先說字型結體,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與字中間無牽連,比較好認。今草的字型大小參差,結字連慣。刪繁就簡,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義。結體逛放,竟嚴謹又自由。識字難度大。

而行書雖然也大小參差,但幅度沒有今草大。行書字型基本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字體相對平正。結體非草非真。識字容易。

再說用筆使轉。章草緣自隸書,在用筆上仍有波,嵥。今草則基本沒有隸書的影子。用筆八面出鋒,揮灑自如。每一字都有特定使轉規定,不能“任筆為體,聚墨成形”正於孫過庭所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虧點畫,不能成字;真虧點畫,憂可記文。

行書的用鋒可藏可露,離方眴園。“運筆不宜太遲,遲則痴重而失神。亦不能太連,連則窘步失態勢”不急不徐,仍需遲速的變化,但沒有草書運筆的疾。比之楷書,它的使轉之跡可以或多或少地見於紙面之上;比之草書,它的點畫形態在使轉之跡中更加明顯。。運筆中化連為斷,使其動勢微露於點端畫梢。

最後說布白章法。

今草在章法上:疏密、向背、俯仰、迎讓、輕重、虛實、參差中大開大合,大張大馳,大疏大密,大緩大急。在線條的流動中把握平衡。尚險,尚動。落筆高物建瓴,一氣阿成,氣脈節律突出。

行書的章法佈局以平筆為主,險勢為補。如人在行走一樣。字裡有聚散,行間見錯落。既不失正,又不偏直。整體見方成正,收筆跌錯,天然通順樸柮無華





半根筆


1、歷史起源與發展歷程不同:

楷書始於漢末,是由漢隸發展而來,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草書始於漢代,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

行書始於東漢末年,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

2、字體特點不同: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草書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一般為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3、分類與流派不同:

楷書分別小楷和大楷。1~3釐米的為小楷(小字),5釐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之間的為中楷。但這僅僅是籠統的分法,實際上,現實生活裡很少出現過小於1釐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行書由許多流派。東晉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流派,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人物,其風格延續至初唐;唐中期至宋代,出現顏真卿行書新風,代表人物有宋代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晉唐書風代表人物有趙孟俯、董其昌等。





因你仰望星空


楷書萌芽於秦漢,成熟時期魏晉,興盛於唐代。是中國漢字書法中成熟較晚的書體,楷書之後,沒有新的書體產生。

楷書字形方正,結構嚴謹。有楷模的意思。以法度功力見勝。

行書如行,有流動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動態的。張懷瓘《書斷》中說"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說明了行書的書寫速度比楷書要快。行書之名,始於晉代,而其產生則在漢末。

行書中,以楷法入行方筆多,以草法入行圓轉筆畫多,近楷稱之為"行楷″,近草稱之為"行草″。行草似雲過天空,似小橋流水。變化多端。行草以意蘊天資為主。

草書書體擅於表情達意,梁庾肩吾《書品》曰:"草勢起於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創之義,故曰草書。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書是也。″

草書以使轉為主,用筆宜快,用筆宜圓,以得勢為法,有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之勢。

學習書法各體,可以瞭解書法書體演變過程,研究他們的筆墨技巧、審美情趣、創造方法。


神韻軒書法


楷書,行書,草書有很多區別

第一個區別就是開始時間不同

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可簡單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從這我們就能看出來

楷書始於漢末,是由漢隸發展而來,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行書始於東漢末年,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

草書始於漢代,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

第二點就是字體特點風格不同: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有楷模的意思 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結構上有大小相兼,收放結合,疏密得體,濃淡相融等特點。

草書筆畫簡約,結構簡便,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徵的書體主要有三種,章草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且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排列整齊,與今草、狂草有明顯的區別。今草,就是一般所說的草書,完全脫去了隸書形跡。還有狂草比今草更加簡便,且筆勢更加連綿迴繞,活潑飛舞,奔騰放縱。

說到學習書法的意義

其實學習書法的意義有很多,不斷研習古代碑帖,心儀古人風範,必然對個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其次就是細微的觀察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比如唐代草書大家張旭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筆法之理,

再次就是對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書法藝術乃至藝術創作的規律,就是運用辯證法,在矛盾中求得統一的過程。

還有就是學習書法,對一個人的專注力,耐力的培養也是很好

最後對自己的實際工作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你畫畫的畫,練好字對畫畫時候的用筆就有大的幫助,甚至有些文人畫你不練字都畫不成。還有對簽字提款的更是不言而喻。

順帶說一下,雖然楷書、行書、草書三者之間有一定的相互作用關係。筆法有一定相通,但筆勢、結字、用筆、運腕、使轉線條、墨法及筆意等方面相差就很大了,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所以書法是實踐的藝術,很有意義,但是如果沒有苦練的話也就沒有意義了


暝嘯幽篁


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基礎。楷書寫不好,行書草書肯定寫不好。楷書的筆畫工整嚴謹,每一筆都一絲不苟,筆筆都清楚到位。起筆行筆收筆都交代清楚,行筆較慢。結構平正,橫平豎直。舒展美觀。字的重心穩定。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簡化了字的用筆結構,就是楷書的快寫。有些字連筆寫,有些筆畫簡化寫。基本都能看出是寫的什麼字。比較好認。草書則是與楷書的寫法完全不同的字體。只是起筆用筆收筆有楷書的痕跡,而字的形態結構和楷書完全不同,是脫離了楷書形態的字體。需要專門學習草書,否則不認識是啥字。草書是比行書楷書行筆更快的一種字體。可以一筆連綿寫很多字而不斷開。字也可大可小,也可以差參錯落,更適於表現狂放的情緒而比楷書,行書更少受法度拘束,故有大草,狂草之稱。以上就是三種字體的區別。楷書作為行書草書的基礎,適合寫一些正規嚴謹莊重的書作,行草書適合寫抒情性的作品。楷書的意義在於工整莊重嚴謹之美,奠定了行書草書的法度基礎。而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上更先趨向於流便隨意快速。比較楷書更方便快速書寫。更適於表現作者作品的情懷。更情緒化。這就是三種字體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