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沒有西方的入侵,清王朝會如何發展,結局怎樣?

撥雲散霧


第一:清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太祖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開始與明王朝分庭抗禮,再到皇太極於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清,建元崇德,清王朝正式建立。可是皇太極只在位十七年,於公元1643年去世,他未能完成入主中原的願望,後來由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但由於新帝年紀尚小,由皇叔多爾袞代為輔政,是為攝政王。於公元1644年聯合吳三桂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迎接順治帝進入北京城,這時清王朝開始作為全國政權統治中國,到宣統帝溥儀於公元1912年退位,清王朝走向滅亡,享國296年。

第二:每一個王朝由盛轉衰都是必然的。縱觀歷史,沒有一個王朝不是這樣的,比如說唐王朝,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國力達到頂峰,但後來不也退出歷史舞臺了嗎?所以這都是歷史的選擇,是必然的。

第三:即使沒有西方列強的侵入,清王朝也必然滅亡。清王朝的滅亡都是統治者造成的。

(1)-清朝自重入關以後就開始架空議政會,從而最終造成了皇權的空前高漲,這個不是外人強加的,是清王朝自己造成的。

(2)-清朝入關之前,對於剃髮、服飾一類,並沒有太苛刻過份的要求,但是過江之後不久,就搞了個留頭不留髮,留頭不留髮的政策標誌著清王朝已經徹底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了。

(3)-清朝入關之前,漢人、蒙人,掌旗主者有之,封王者有之。

而到了其後期,即使是要死的關頭了,而且已經先有承諾應許,結果曾國蕃還是一個侯爵就給打發了。騙子,騙子都是魔鬼的兒子。

(4)-旗人被剝奪了最起碼的人身自由,不準隨便離開駐防地,不許經商、不許作工,只能隨時準備著當兵,可是可是旗丁數目又人為的設了定額。一家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旗人失去自由,也就自然失去了自信,很多人因此終身失業,不學無術,遊手好閒。

(5)-清朝在架空議政會的同時,同步進行了另一項得意的自殺的行為,大興文字獄,很多人因為說話,寫字,而犯死罪,因而再不敢多思多想,只好一心只讀聖賢書了。於是,思想被禁錮,逐漸僵化,思想的僵化,使這個王朝成為了殭屍。

(6)-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一心的唯護當權統治者的統治可以繼續下去,卻根本不顧現實社會發展的事情,愚蠢的認為,憑著自己的努力可以把那種吃人的統治繼續下去,但是,人民豈是羔羊呢?

再來看清朝的幾個現實中的“掘墓人”都是怎麼形成的?

洋人、農民起義和革命黨

首先,洋人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根本原因,就是清朝堅持禁海,順、康、雍年間,西方對華的交流,主要體現為友善的、和平的、宗教文化的模式。基督教向中國傳教,絕對沒有要征服中國的意思,而是本著愛神愛人之心,要與中國人做弟兄。是雍正皇帝因為怕西方人進入中後,中國百姓大多歸入基督教,而不再聽命於自己,完全是基於自己的統治野心著想,於是竟然汙衊基督徒和基督教,甚至殺害基督徒,又強制的禁止一切洋人進入中國。

而之所以後來西方是以鴉片的名義發動戰爭,並不是說洋人就是成心要做毒品生意,而是除了毒品,在中國,西方已經無法開展任何生意,最後,清王朝起初對此不聞不問,然後又突然宣佈鴉片犯法,使西方人為此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並且,清朝無視國際間的平等互利原則,一味的要求來華的各國使節和商人,向其臣服,這本身已經是對世界各國主權的公然踐踏了。

所以,洋人,根本是清朝自己給逼出來的。

再說農民起義,洪秀全本來是一心要考科舉的,考科舉是為什麼?當然是為了報效朝廷,但是清朝搞得他怎麼考也考不中,考不中是因為他無能嗎?這個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洪秀全的確無能,二是他雖然有能力,但是清朝的考試製度不合理,所以不能選拔人才。

那麼洪秀全有能力嗎?從他後來進行的事業發展來看,至少他要比相當多的清朝文武官員有能力,他從一介鄉村教師起家,從西到東,硬是建立起一個新的政權,雖然這個政權有諸多的不是,但是,如果清朝的正常的取士方式能夠選中他,讓他能有一個正常的發揮才能的機會,這一切又會怎樣?

洪用全即使說不是當皇帝的材料,但至少他能與城共存亡,而咸豐連這種勇氣也沒有。

所以,洪秀全之流,完全是清朝的選士制度不合理,才被逼出來的。

最後說革命黨,革命黨是孫中山先生髮起的,原來叫同盟會,而和洪秀全一樣,孫中山先生當年也是想報效朝廷的,他還曾經給李鴻章寫過信,提過自己的建議。

結果如何,大家就都很清楚了,李老爺子根本沒興趣見這個無聊的年輕人,在他看來,這些建議和想法都是放空炮。

最後,這個年輕人不斷的放空炮,最後把大清王朝轟倒了。

總得來說,清王朝的滅亡不僅僅是西方的侵入,而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墨子小遊戲


大清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擅長自我表揚的朝代,當然在某些領域也確實做得很成功。若是沒有西方的入侵,僅僅是天地會白蓮教這樣的小打小鬧,大清國至少還能多維持100、200年的統治.

(如果大清還在,世界主要媒體的頭條就會是這個)

首先,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清王朝已經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自西周以來一直騷擾中土世界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被基本擺平——而且擺平的方式,不純是戰爭或是和親。當然戰爭也有,譬如針對葛爾丹這樣,自然是非打不可。但面對更多蒙古部落,大清帝國採取的其實是懷柔的手段。

懷柔第一術,便是和漢朝和親頗為類似的和親。但清朝的和親,卻是漢朝和親的威力加強版。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漢朝只是將公主嫁到匈奴去,卻不能保證匈奴單于會把自己和漢朝公主所生的兒子立為下一任單于——事實上一次都沒有發生,也就是說匈奴單于和漢朝的親戚聯姻關係,其實並不成立,至少是不踏實。

大清的和親就不一樣了,更多是皇帝娶蒙古的女人,而且不光皇帝娶,親王大臣也娶。也就是說,蒙古和大清的關係,就不再是純政治性的和親,而是全方位的融合,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清國的喇嘛將走向世界)

懷柔第二術,則是推動大清國事實上的國教,即喇嘛教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這個我們不好多講,大家意會就可以了,大意就是慈悲為懷,既然慈悲了,彼此之間發動戰爭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佛教國家的好戰程度,確實低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

其次,對於國內的百姓,大清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文字獄,成功地捕殺了很大一群漢人中的文化精英,留下的是一些文人的渣——這個其實影響非常深遠,大清國亡國許多年,這些文人的渣,仍舊大量存在,且隨時興風作浪,與官場中的蔡九知府高衙內、有產階級中的西門慶、平民百姓中的武大郎這三種類型結合起來,便足以製造扼殺一切魯迅式文人和武松式豪俠的社會氛圍。

而如果清朝不滅,這些文渣就很可能更厲害,而反過來,文渣也會極力維護清朝,鼓吹大清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最幸福的國家,誰敢說不是就滅了他。

這樣的大清,必然是閉關鎖國的,必然是腐敗繁榮的,必然是專制強大的。如果不是外來入侵者強行打開他的門戶,平民的抵抗是無用的,有識之士更會被視為威脅——哪怕不是造大清的反,只是希望推動大清真正實現富裕繁榮,也會被視為威脅,而是更大的威脅。

而且,但凡奧運會、奧斯卡、諾貝爾獎金評選這種,都會被視為大清的威脅而拒之門外。除非奧運會接受,獎牌數第一名永遠內定為大清,奧委會每次開會要向大清皇帝請安。奧斯卡金像獎更是隻能把獎頒給演繹乾隆皇帝如何愛民如子、和珅如何清廉、李鴻章如何威震四方這一類題材的影視作品。

呵呵,如果是那樣的話,大清國的辮子也會成為世界流行款式,每年時裝模特展最主流的表演,就是辮子造型展。

這樣的世界,是不是會讓清粉很嚮往呢?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首先要說的是歷史沒有假如。但是有時候大膽暢想一下也挺有意思。

假設沒有西方入侵,清王朝也肯定會滅亡。因為清王朝和歷代王朝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地主階級統治,小農經濟為統治基礎。小農經濟的週期性不解決,任何建立在此經濟形式之上的統治階層都無法持續很久,一般最多300年。

小農經濟為何有周期性?也比較好理解,一般古代政府依靠的是農民交稅,獲得財政收入,用這些財政收入調動社會資源維持內部穩定,抵抗外部入侵。王朝初期一般是建立在前朝的廢墟之上,經歷戰亂,人口大量死亡,地主階層也被農民起義衝擊,大量減少。

人少了,地多了,國家出面把土地分給農民,唐朝的“均田制”就是如此做,這樣整個帝國就有了大量的自耕農,他們是支撐國家財稅的主力軍,所以隨著秩序的重新建立,王朝財政狀況會越來越好,能夠調動越來越多的資源維持穩和抵禦外敵。

而隨著帝國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自耕農越來越少,食利的地主階層越來越多,政府財政越來越惡化。於此同時,政府官僚集團越來越腐敗,效率越來越低,政府維持存在的成本越來越高,需要的錢也越來越多。於是路只有一條,增稅!然而越增稅,農民處境越悲慘,越要起來反抗,越反抗,政府越需要錢鎮壓,結果形成惡性循環,王朝便很快難以維持,轟然倒塌。

然而,歷史上封建政府不都是束手就擒的,有三次著名的自救運動,第一次唐朝中後期的“兩稅法”改革,第二次是北宋中後期的“王安石變法”,第三次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改革”,結果全部宣告失敗。所以,傳統封建王朝的統治能力和統治根基註定他們無法擺脫滅亡的厄運。

而晚清西方的入侵給中國封建王朝帶來了一劑良藥,雖然苦口但治病。第一,西方國家很多完成了現代化轉型,政府的治理能力遠非傳統政府能比,清朝可以參考進行政治改革。第二,帶來了工業革命,生產效率的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壓力,而且可以逐漸擺脫小農經濟,自然跳過週期陷阱,但難度非常大。

而假入沒有西方的入侵,清朝的統治會倒塌地更快。晚清人口已經達到了將近4億,人地壓力已經到了臨界點,農民起義已此起彼伏,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一次比一次來勢兇猛。這跟唐朝末年很類似,結局要麼是藩鎮割據,要麼是改朝換代。清王朝幾乎沒有繼續存在的可能。

本來回答到這裡結束,但我們不妨再暢想一下,清王朝滅亡之後,中國又將如何。在起義軍的勢力中,中國沿海的力量將會變得強大,這從元末便以初露端倪,江南起義軍張士誠就是商人出身,江南商業的影響力已不能忽視。

明末更是明顯,海上鄭氏集團竟然能夠反攻大陸攻打南京,這在唐宋是難以想象的,所以,隨著全球貿易的發展,海上的財富和熱兵器會讓中國沿海擁有更強的實力爭奪全國的統治權。

而中國的政治制度醞釀著一次大的改革,明末統治階層已經覺得舊有的制度難以得心應手地統治全國,部分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反思中央集權皇帝專制制度的弊端,探索度改革,黃宗羲,顧炎武開始提出一些改革的嘗試。

所以,即使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並不是單一的循環往復,明清時期新的因素正在醞釀,當它有一天長大,崛起,即使沒有外國的入侵,中國也可能將跳出歷史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