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後,醫療機構將發生哪些變化?

新冠病毒肺炎後,醫療機構將發生哪些變化?

導讀:

新冠病毒肺炎的疫情仍在肆虐,作為與疫情本身聯繫最密切的醫療機構,直接承擔著各方救治和防控的重任。那對於此次突發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將會對醫院及中國整個醫療健康業帶來哪些深刻影響?又會促進我國醫療機構實現哪些變革呢?

2020 年的春節必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載入史冊。突如其來的疫情,衝亂了新年的喜慶,也打斷了中國社會發展匆忙的腳步。如今,疫情還未看到盡頭,防控阻擊戰硝煙瀰漫,可各行各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已經清晰地擺在面前,疫情已經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並將繼續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與疫情本身聯繫最密切的醫療機構,直接承擔著各方救治和防控的重任。而這場疫情也間接昭告世人,健康乃生死大事,經濟社會和各行各業的順利發展,離不開醫療健康行業良性發展作為基礎。此次疫情不僅是對醫務工作者各方面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場檢閱。

那對於此次突發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將會對中國醫療健康業帶來哪些深刻影響?又會促進我國醫療機構實現哪些變革呢?下面筆者就本人觀點進行闡述。

01公衛領域投入增加,長期仍在政策主導下發展

對於此次突發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政府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歷經疫情的殘酷洗禮,政府將會加強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加大布局醫療健康,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對本次疫情暴露出的諸多漏洞和隱患進行排查,形成更加科學的決策機制和制定更加完備的落地政策,為高效管控疫情蔓延和醫療健康行業穩健發展提供更良好的條件。

新冠病毒肺炎後,醫療機構將發生哪些變化?

此外,醫療健康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潛藏著眾多的發展良機和市場高回報潛力。各醫療機構和各類相關企業在抗擊疫情中展示出的快速響應、捐款捐物等良好形象,也將增強和激發各方投資者對於醫療健康行業發展進行投融資的信心,共同推動醫療健康行業的加快發展。對於政府而言,為了強化本國公共衛生的建設,滿足民眾多層次的醫療健康需求,政府也會加大資金的投入。

在政策和旺盛需求的加持下,醫療健康行業將會迎來蓬勃的發展期。但需要提到是,短期醫療健康行業受疫情影響可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如國內基層醫療、互聯網醫療、醫療機構某些科室(呼吸、傳染病)等的投入可能會增加,但長期還是在醫保控費、分級診療等政策主導下發展。

02疫情防控工作仍是重點,對醫院其他科室的收入有影響

為抗擊肺炎,各個醫院緊急動員,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防控疫情這一政治任務上來 。具備條件的醫院也都開設了發熱門診,在人 、財 、物等資源的調配上按防疫要求進行了緊急安排。筆者認為,短期內醫院的業務會有以下兩個變化:

短期內,醫院其他科室的業務收入下降。由於確診病人集中收治和疑似病例留院觀察等工作,需要耗費醫院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對於其它診療業務投入較少。再加上怕感染新冠病毒,很多患者儘可能少到醫院就診,線上門診疫情期間收費較低,醫院業務收入下降。雖然財政專項補助和社會捐贈增加,但增加數不足以彌補醫療和藥品收入的下降數,而且專項補助嚴格限定了其用途。儘管確診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治療收入增加,但收入賬款的回籠有點難度。

短期內,醫院的疫情防控支出增加。防疫期間,醫院增加了一線醫務人員特殊臨時性工作補助,增加了消毒物品、防護設備以及應急物資儲備,防疫物資採購成本高於平時。疫情過後,這些物資用量將大大減少,專用設備將有可能長期閒置,甚至還可能因超儲積壓以致於失效,這都將加大業務支出。

新冠病毒肺炎後,醫療機構將發生哪些變化?

雖然醫院其他科室的收入下降,疫情防控支出增加,但筆者認為,在疫情結束後,恢復正常運營也只是時間問題。

03疫情成為“催化劑”,超過200家公立醫院開展互聯網醫院業務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線上問診優勢充分體現。互聯網醫療不僅將有力減輕醫院壓力,舒緩醫療資源不平衡的難題,而且可以減少醫患之間的接觸,消除部分交叉感染的威脅。

有的互聯網醫院,藉助公立醫院的官方背書,上線新冠肺炎在線諮詢、問診等服務,有些地方還建立了互聯網醫院24小時值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超過200家公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線上諮詢服務情況。廣東及山東得益於前期醫院互聯網化、數字化完成度較高,在本次義診中參與醫院數量最多。北京則以市為單位,建立互聯網遠程診療平臺,為市民提供在線諮詢、以及權威指導。

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在此次疫情中的動作向政府以及社會證明了互聯網醫療對於實體醫療體系的補充意義。據不完全統計,自1月21日起,共有超過30家企業針對此次疫情開展義診以及健康和防護科普,跨地域調動醫生超10萬名,提供諮詢人次超400萬。

新冠病毒肺炎後,醫療機構將發生哪些變化?

截至1月30日12時,阿里健康於手機淘寶、支付寶上搭建的新冠病毒在線義診活動累積訪問用戶數已破280萬;截至2月1日,春雨醫生新冠狀病毒肺炎義診活動累計解答超53萬例諮詢;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新冠病毒免費義診專區截至2月3日12點訪問量超過7959.63萬,累計提供醫療諮詢服務近92.24萬人次......

面對新冠肺炎在全國範圍內的蔓延,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的問題進一步集中體現。公立醫院通過遠程醫療,彌補實體醫療機構不足,部分醫療AI企業則通過雲端SaaS與更多醫院達成初步合作,提供智能影像篩查以及輔助診療服務。醫院對於醫院數字化、智能化的認知度以及接受度提高,並在此過程中,獲得了寶貴的實操經驗,由此而推動用戶進一步適應和熟悉線上初診的診療方式。

互聯網醫療從在線掛號起步,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院外候診等就醫服務。隨後發展為以互聯網醫院為主,實現診療線上化的就醫方式。而未來,實現醫療、醫藥、醫保互通,以個人健康為中心的閉環式醫療服務體系將是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遠程就醫和健康指導將成為未來醫院標配。

04強化基層和公共衛生職能,優化結構升級

事實上,與疾病的發病規律匹配的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結構,理當是充分注重預防為主,強化公共衛生的“正三角”資源配置。而我國醫療資源的“倒三角”配置結構,形成了直到今天依然沒能徹底解決的結構性“看病難、看病貴”難題。

高端醫療機構患者“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患者“門可羅雀”,前者天天處於“戰時狀態”,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又抽調了大量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更是讓原本處於“戰時狀態”的廣大醫務工作者更加捉襟見肘,心力交瘁。而繼續留守在當地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診療救治任務相較平時更加繁重和不堪重負。這也讓我們認識到如何有效分流患者的價值、如何有效利用基層醫療機構提供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公共衛生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等。

此外,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表現出我國現在的醫療與公共衛生系統,除了北上廣深杭等醫療設施比較發達的大城市以外,整體上普遍存在各種醫療設施還不夠健全的情況。許多大城市三甲醫院數量、配置都不到位,中等城市、小城市各級醫療機構的配置也很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對於衛生、防疫這類的基礎設施上還需加大投入。

因此,借鑑戰“疫”中創造的創新思維、工具和方式,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 AI+,互聯網+等智慧醫療方式,以強化基層和公共衛生職能,夯實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根基,發揮高端醫療機構的高精尖專業素養,不斷理順和優化醫療健康行業的結構,做到合理有效分工,疫情事件為更好提升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的整體運行效率起了“催化”作用。

05再次拉響警笛,醫療機構危機處理能力需提升

許多人曾以為 2003 年的 SARS 危機觸發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與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已經足以讓我們自如地應對未來的高風險傳染病事件或危機,但 2020 年春突如其來的新疫情又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相對於 2003 年的 SARS 疫情,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顯得相對從容,無論在疫情檢測、病毒分離、基因測序,還是在信息全球分享等方面都贏得了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但,令人痛心的是,即使從中央到地方乃至各方協力,做出了最大努力,還是無法避免不少的疏忽和失誤,無法徹底遏制疫情的蔓延,終致釀成了一起“國際關注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無論是非典,還是此次的新冠肺炎,有些危機事件的發生與醫療機構自身的行為錯失有關,在危機發生後,醫療機構手足無措,不能適應角色的轉換。而通過有效的防範準備措施可以很好地落實政府的各項緊急舉措,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一旦危機緩解又能迅速扭轉經營頹勢,將損失減到最小。所以,無論哪種危機事件,有效的危機管理是醫療機構臨危不亂、藉以立足的法寶。

醫療機構危機防範(事前防範):

首先是危機防範的教育培訓,包括培養教育員工的危機管理意識,培訓員工的醫療和服務技能,還需培養員工的合作與奉獻精神等,保證在危機來臨之際各項措施能得到強有力的實施;

其次是危機防範的信息通路,保證醫療機構信息通路的暢通是處理危機的必備條件。要保證任何信息均可通過適當的程序和渠道傳遞到適當的管理層級和人員,並能得到及時反饋。除了內部信息,還要確保對外信息的有效暢通;

最後是危機防範的資源準備,包括財產資源和人力資源兩個部分。由於在類似的危機中,醫療機構對外業務收入減少,對內還要拿出資金增添物資,穩定軍心,所以財政上要留有餘地;危機發生時,對參與處理的人員素質要求較高,醫療機構本身的專業骨幹隊伍很重要。

醫療機構危機處理(事中處理):

醫療機構危機處理原則應遵循以下原則:高度集中,高層親歷親為;依法按章,聽命上級領導;及時反映,迅速處理危機;顧全大局,社會利益為重;提高整頓,避免失誤再犯。

醫療機構處理程序:

首先是危機事件的識別與評價,通過全面、準確、詳盡、客觀的報告後,醫療機構負責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此次危機的發展趨勢以及可能帶來的後果作出初步的評估,並以此為基礎,迅速對能夠採取的應對措施、人員安排、資源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事情作出決策;

其次是組建危機處理小組,它有權調動醫療機構的所有資源,代表醫療機構對內、對外做出承諾和聲明。危機處理小組成立後,迅速根據現有的情報和可支配的資源制定危機處理方案,合理分工,合理資源分配,準備展開全面的危機處理;

最後是現場應急處理,危機處理小組到達現場,對事件進行了解和核實,若出現不符合的事實和情節,應對危機處理方案進行針對性調節,再將方案進行一一落實。

醫療機構危機恢復管理(事後管理):

首先是總結經驗和教訓,這是一個重要的危機處理環節,醫療機構從這個環節中能夠發現經營管理及危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此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高,避免重蹈覆轍。與此同時,也能發現一些平時被忽視的長處,有利於接下來將這部分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和進一步強化;

其次是對管理流程進行改進,這主要是根據危機處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總結的經驗來進行的。如在危機處理時發現組織內部信息溝通不暢,則要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強化組織內部的消息溝通渠道和反饋渠道,從而避免因信息溝通不暢通而再次貽誤時機。

總之,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將對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走向產生巨大影響,也將會對醫療機構帶來新的變化,更值得醫療工作者深思。沒有被禁錮的城,只有不離開的愛,黑夜終究會過去,我們與大家一起等待日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