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新基建”機遇何在?疫情將帶來一劑猛藥

醫療機構“新基建”機遇何在?疫情將帶來一劑猛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vb動脈網,作者丨陳鵬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正在得到逐步的控制,全國多地已經數日未再新發現確診病例,現有確診病人也在陸續痊癒出院。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經濟秩序需要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逐步恢復。各地醫療機構也需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逐步恢復正常的醫療服務秩序。

就宏觀層面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全球經濟社會造成極大衝擊。不少經濟學家曾就疫情衝擊的影響和後期效應等進行分析預判,大部分經濟學家在最初都報以樂觀態度。然而,隨著疫情在全世界開始蔓延,對未來的預測已經調轉為另外一個方向——如何儘可能降低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對全球經濟的重大影響。

聯合國發佈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2020》中提到,全球經濟增速在2019年降至2.3%(通常認為全球經濟增長率低於2.5%就意味著衰退),為10年來的最低水平。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會低於2019年。

為了應對疫情後的經濟下行,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第一次做出部署,提出要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積極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帶動5G手機等終端消費,推動增加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等方面消費。

隨後,從2月3日到3月4日的30天時間內,僅中央層面就至少5次部署與“新基建”相關的任務,各地相關政策文件更是不勝枚舉。

事實上,新基建並非今時才被提起。官方表述“新基建”概念,源於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談及2019年工作任務時,會議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一般認為包括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相比主要由鐵路、公路、機場和橋樑等組成的傳統基建相比,我國有較大發展空間。

突發的疫情也暴露出我國醫療體系存在的一些短板;同時,在抗疫過程中,新興的醫療信息科技手段也發揮了明顯的作用。遠程醫療、遠程診療數據共享、生物醫藥和醫療設備等也被認為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望海康信首席專家兼研究院院長郭啟勇在近日就表示,“經過疫情,遠程辦公、遠程醫療、遠程診療數據共享的作用將更加凸顯,中國醫療信息化和醫院信息化建設勢必將迎來大發展。”

為了幫助醫療機構進行調整保障良性運營,並從新基建中尋找機會,動脈網整理了相關的資料,試圖分析研究突發疫情對醫療機構以及衛生行政機構的後續影響。

以史為鑑,非典對全國醫療機構的影響

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2003年的非典疫情對醫療機構運營的影響。非典疫情的衝擊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存在較大的缺陷。隨後,國家全面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提高應對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指出:“要深化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衛生醫療體系。”

首先是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從2003年到2007年,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部法律法規,其中,2004年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頒佈。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6年2月26日出臺的《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在本次疫情中多次實施,有了極高的知名度。預案的核心內容便是根據包括已知或未知傳染病在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及涉及範圍,將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在該預案中,明確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需要設立衛生應急辦公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負責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需要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全國或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並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提出成立全國或地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同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還需要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諮詢委員會。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也在非典疫情後加速實施完善。成立於2002年初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當時已基本完成省級疾控機構額改革,中央-省-地-縣四級疾控體系隨後很快加速完成。截止2019年,全國已建成國家、省、地(市)、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3443個。

同時,新的疾控網絡直報體系也開始加緊建設。2004年1月,國家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簡稱網絡直報系統)開始運行,標誌著中國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手段和能力發生質的飛躍。儘管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現有所爭議,但這一系統在之前的歷次傳染病疫情中的確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非典疫情還刺激了新一輪的醫改。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佈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職能、目標和任務,優化人員和設備配置,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

2003年,我國建立了以農村人口為保障對象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9年,建立以城鎮非就業人口為保障對象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加上早在1998年就已經建立的以城鎮職工為保障對象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這三個基本醫保制度實現了醫保全覆蓋,到2011年參保率達95%以上。

同時,醫保的的保障範圍和報銷比例一直在不斷提升。職工醫保住院政策內報銷水平達80%以上,實際費用報銷水平達70%以上,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住院政策內報銷水平由2008年的54%上升為2018年的66%,同期實際費用報銷水平由45%上升為56%。2015年,我國又全面建成城鄉居民大病醫保,進一步降低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2006年底,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中央和地方共安排建設投資269億元,其中中央專項投入86.8億元建成項目5116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投資 105億元建設項目2448個。傳染病院區及緊急救援中心投資 164 億元,建設項目 2668 個。

從宏觀上而言,非典疫情對於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機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從微觀而言,非典疫情對於醫院運營產生了哪些影響呢?從歷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的數據中可見一斑。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1年~2008年期間,2003年的全國入院量增長率為8年間最低,僅為4.1%;隨著疫情結束,2004年的全國入院量增長率暴增至12.4%。這說明由於疫情影響,病人除非迫不得已,都會盡量避免住院這一高風險行為,並將其推遲到疫情結束後。

從門急診量增長率來看,2003年的門急診量增長率為-0.7%,相比前兩年甚至有一定反彈,但相比於2004年門急診樓高達8.3%的高速增長率,有明顯落差。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1-2008年綜合醫院年均收入構成及收入增長率情況,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與業務直接相關的住院及門急診增長率的下滑自然影響到了與其直接相關的醫院業務收入。2003年,全國醫院的業務收入增長率為9%;而在之後兩年,醫院業務收入增長率分別高達21.4%(2004年)及16%(2005年)。這也直接反映出疫情對業務增速的抑制。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3年各指標數據較預期值變動情況,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以非典疫情前後兩年實際值的均值為預期率估計,2003年全國總體門急診量比預期低4.3%,入院量比預期低4.1%,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則比預期大幅下滑10.1%。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3-2006年全國各地區醫院門急診總量增長率情況,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從我國不同地區非典前後的數據分析也可以看到疫情對於門急診量的變化呈現出明顯的相關性。疫情最為嚴重的華北地區,2003年的門急診量較上年大幅下降11.8%。其中,河北省降幅最高,達到19.4%。

疫情之後的2004年,華北地區門急診量儘管大幅回升,達到1.63億人次,但總體門急診量仍未回升到2002年1.65億人次的水平。

雖然華南地區也是當年疫情中心地區,廣東省的非典患者確診病例僅次於北京市,但華南地區的門急診量增長率當年在全國來看反而處於偏上的水準。這可能跟處於華北地區的北京市醫療資源較為集中,接診了大量外地病人有關。隨著疫情的吃緊,很多病人出於風險的考慮不會前往處於疫情中心地區。

總體來看,綜合考察非典疫情發生以及相關地區2003年前後醫療服務量的趨勢,可以清晰地看到直接受到疫情影響的地區,醫療服務量的降幅相比於預期增長率可能達到10%甚至更高。

按照非典疫情對醫院科室的影響來劃分,可以將科室分為四類:疫情重點相關科室、容易有交叉感染的科室、感染風險一般但必要的科室以及非緊急必需科室。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疫情重點相關科室是指和疫情直接相關,工作負荷較大且常規診療受到嚴重影響的科室。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這些科室包括重症、呼吸、急診、感染和中醫等科室。

容易有交叉感染的科室可以開展必要緊急的診療,但需要特別加強風險篩查,因而科室診療受到較大影響。這些科室包括口腔、耳鼻喉和眼科等。

感染風險一般但必要的科室則指其他常見的科室,只要做好整體風險管理,這類科室的診療活動受疫情的影響會相對較小。

除此以外,諸如健康體檢、整形、康復及按摩推拿等主要由第三方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科室在疫情中並非緊急必需科室。管理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多會建議暫時停止提供服務。

新冠肺炎表現出了相當複雜的症狀,不同於人類歷史上任何的傳染病,從流行性上而言類似流感,但從某些症狀上接近於非典。因此,非典對不同科室的影響也可用於本次疫情參考。

以2002年門急診量和2004年門急診量的平均值作為預期值估計,2003年各類專科醫院門急診量相比上年增長率和相比預期值增長率情況來看,受影響的專科醫院門急診量普遍低於預期值。

根據統計,除了胸科醫院、傳染病醫院、職業病醫院及血液病醫院門急診量高於預期,多數專科醫院科室低於預期值高達20%,整形外科甚至低於預期值高達23.8%。即使如心血管專科醫院實現了8.2%的增長,但門急診量比預期值仍然低17%。

總的來說,非典疫情的情況表明,在疫情得到徹底解決前——比如,確診病例完全消失、有效且可以負擔的治療方式或者疫苗的問世,病人若非迫不得已,會盡量避免前往醫院。

近年來,我國醫院醫療服務門急診量和入院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但增長率持續呈下降趨勢。2014年,我國醫院門急診量增長率為9.8%,2018年這一數據下降到5.8%;同期入院量增長率從8.4%下降至4.0%。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根據衛健委官網數據,2019年1-11月,醫院總診療人次增長率相比2018年同期下降為5.4%,增長率呈現持續下降。醫院醫療業務收入增長率則從2014年的15.2%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8.9%,總收入增長率也基本保持同步下降。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3月7日10時,全球總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01927例,死亡3480例。疫情遍及全球,嚴重程度已經遠超非典;同時,從疫情同樣在高溫熱帶的地區蔓延可以初步判斷,疫情恐怕很難入院在夏天結束。

與此同時,因為種種原因,歐美地區對疫情的管控逐漸接近失控。根據H1N1大流行的週期預測,本次疫情的影響週期將會大於2003年,甚至很可能貫穿2020全年。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14-2018年全國綜合醫院年均收入構成及收入增長率情況,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因此,我們認為,2020年全國大部分公立醫院的全年診療量和醫療服務收入增長率將比預期至少下降10%以上。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18年各等級醫院成本構成,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根據HIA聯盟醫院的調查結果,受到疫情影響最深的科室往往也是醫院結餘較高的科室。非緊急的體檢中心平均結餘率高達67.5%,在各類科室收入佔比中達到1.5%;醫療美容也接近20%。由於公立醫療機構開展消費醫療服務具有一定優勢,這類服務已經成為醫院收入的重要補充。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3年各類專科醫院門急診總量增長率及與預期值對比情況,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2003年各類科室收支結餘情況,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消費醫療被長期看好,艾瑞諮詢預測醫美市場在2019~2022年期間將保持20%以上的持續增長。在沒有疫情發生前,預測認為2020年醫美市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110億元,將在2019年1739億元的市場規模上增長21.3%。

疫情的發生將對消費醫療有直接影響,出於儘可能避免風險的考慮,管理機構在疫情沒有得到完全管控前會選擇暫時停止消費醫療服務。

疫情期間,四川省衛健委發佈了《關於進一步落實一級響應規範醫療機構診療服務流程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暫停口腔、眼科、耳鼻喉科、整形(美容)科、康復科、健康體檢科、中醫針灸科、中醫推拿科等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相關專科的診療活動,只保留必要的急診診療。事實上,全國各地多家醫院也都發布了類似的通知條文。

當然,即使管理機構放開管控。因為對疫情的恐懼,以及並非緊急必需,消費者對消費醫療的消費意願也會大幅下滑。根據凱度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消費者調查報告,疫情沒有對醫美消費意願有影響的消費者佔50%,消費慾望降低和消費慾望強烈的消費者各佔25%。

不過,考慮到疫情在全球已成蔓延,幾成定局的經濟下行會進一步壓縮消費意願。2020年消費醫療增長率為零甚至為負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且大大增加。

對這種情況,公立醫院尚可以勉力維持,第三方消費醫療機構將面臨較大的壓力。因此,醫美服務平臺也出臺了不少的鼓勵政策。

新氧科技就在2月2日宣佈面向整個中國醫美行業推出總額超過2000萬元的五大補貼措施。其中重點兩項包括為地處疫情最嚴重四座城市的醫美機構,可以減免1個月平臺使用費;同時,新氧還向全國醫美機構推出超2000萬蓄客資源補貼,推出高額折扣或減免流量費措施,折扣力度覆蓋全部資源。

阿里健康也表示將考慮通過減免平臺商家經營費用,聯合支付寶保險為復工的商家免費贈送“營業中斷險”,整合線上營銷資源全力支持等多種方式來支持消費醫療機構。

隨著耗材零加成政策全面落地,以往佔據醫院收入很大一部分的藥品及耗材收入被砍,公立醫院的運營狀況本就不佳。由於疫情的影響,醫療服務規模難以持續增長,尤其是此前發展的盈利能力較為突出的消費醫療專科將受到較大影響,在疫情過程中無法正常開展服務,疫情結束後預計也將面臨民營醫療機構更強烈的競爭。

同時,為避免人員聚集造成的交叉感染和受患者普遍就醫意願下降等影響,醫院各專科服務量均比原本預期有明顯下降,具有交叉感染風險科室服務量將受顯著影響。這將倒逼醫院關注運營的精細化與精益化。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並非所有領域都因為疫情受損,因為疫情獲益的互聯網醫療可能會對醫院未來收支結構產生影響,線上問診、網上覆診、線上處方外流與醫保結算等互聯網醫療場景隨著疫情發生滲透率大幅上升。在病人享受到其中的便利服務後,這些場景可能會在未來更受肯定並持續實施。

在疫情結束之後,醫療信息化將迎來一波建設潮流,尤其是5G技術的進步也為醫療信息化的加碼提供基礎。

隨著5G商用持續推進,5G網絡將成為中國醫療體系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5G技術綜合信息互聯、邊緣智能等技術,有望幫助醫療機構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在疾病診斷、監護和治療等方面為患者提供信息化、移動化和遠程化的服務,大大彌補現有醫療體系中的供需缺口。

新冠肺炎對衛生行政和醫療機構的影響

本次疫情在初期對醫療系統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很多人不禁會作出假設,如果疫情發生在醫療資源更加豐富的地區會不會有所改觀。然而,位於疫情核心的武漢市實際上是我國醫療資源排名前列的地區。

根據武漢市衛健委發佈的《2018年武漢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簡報》,全市共有三級醫院61家,其中有27家三甲醫院。

医疗机构“新基建”机遇何在?疫情将带来一剂猛药

圖片來自望海康信HIA數據平臺

武漢市的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則達6340個,比上年增加269個。其中醫院39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85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79個。這些醫療機構共有9.59萬張住院床位,每萬人床位數86.5,在全國也排名前列。

武漢的頂尖醫院數量並不少。根據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佈的“2018年度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百強醫院中,武漢市有5家醫院入選百強,位列第二梯隊。其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位列全國第8,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位列全國第12。

遺憾的是,如此豐富的醫療資源在本次疫情中也顯得頗為脆弱。最為明顯的莫過於醫療資源的擠兌情況明顯——大型醫院人滿為患,造成嚴重的交叉感染;基層醫療機構基本難以發揮作用。

為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相關機構嘗試了多種措施。從推動分級診療,一直到建設方艙醫院集中隔離才逐步緩解了醫療資源的擠兌現象。

本該肩負起第一道戰線的基層醫療機構在疫情中並沒能發揮應用的作用,主要的原因在於大型醫療機構的虹吸,導致基層醫療機構舉步維艱,分級診療流於形式,實際落地效果的不佳。

據媒體對武漢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採訪,無論是最初的三級醫院簽約對口支援定點派醫生下沉,還是二級醫療機構帶多個社區衛生中心的區域醫聯體模式,在人財物上都存在諸多實際問題。即使是當地基層醫療機構主要推行的慢性病管理,實際運行效果也不佳。

由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聯名撰寫的《關於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思考與建議》中也提到基層醫療機構和分級診療在目前遇到的困難。

文章指出,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緊缺,全科醫生制度在農村難以落實,公共衛生人員大部分從護理人員和老年醫務人員及村衛生室人員調用。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低、技術能力差,距百姓需求甚遠。

同時,縣域醫聯體、醫共體引起的醫療資源“虹吸”現象嚴重,不但將鄉村病例吸走,人、財、物也上交,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法人管理構架形同虛設,工作責任心差。

與此相反的是,大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工作卻落實到基層寥寥無幾的公衛人員和村衛生人員身上,人員的數量、能力和積極性無法保證。不科學的工作績效考核促使機構負責人把主要精力放在醫療收入和公共衛生項目指標上,導致人員疲於應付,難以發揮設計的初衷。

與基層醫療機構呈現相同境遇的則是各級疾控機構。疾控機構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各類法律、法規明確其機構職能定位是技術指導支撐,沒有行政管理和獨立決策權力。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日前就提出,“中國CDC的地位要提高,而且要有一定的行政權。如果還不調整,那以後這樣的疫情還會出現。”

《關於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思考與建議》一文也指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嚴重滯後,甚至在醫改過程中被邊緣化。在疾控系統中推行績效工資改革,最終演變成新一輪的大鍋飯,嚴重挫傷了疾控人員的積極性,導致專業人才流失和非專業人員的湧入。

2014年,國家“公共衛生專項任務經費”的項目撥款為5.29億;2019年,這筆預算下降到4.5億,同比下降14.9%。與此相反的是,2014年對公立醫院的財政撥款為36.19億;到2019年,這一預算增加到50.23億,同比增長38.8%。

疾控機構原本的收入項目被逐漸取消,而大部分地區財政保障不到位,這導致機構運轉舉步維艱,人員流失極為嚴重。除了老專家退休,絕大多數流失人員為中青年業務骨幹,其中千人計劃、傑出青年等優秀人才流失殆盡。

毫無疑問的是,在這次疫情後,國家將會對基層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進行資源投入上的傾斜,充實基層醫療機構實現有效的分級診療,在制度上進行優化賦予疾控機構應有的行政權,從而合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體化協同機制建設。

寫在最後

2003年後,醫療信息化的進程陡然加快,無論是以HIS和CIS為主的醫院信息化,還是貫穿全國的傳染病監測網絡,以及後來的區域公衛健康大數據平臺都逐漸建成。

此次疫情後,我們相信醫療信息化相關領域也將迎來大幅加速,尤其是已經在疫情中證明自身價值的領域以及我國急需補齊短板的領域。

比如,醫療信息化的加速將帶來醫療系統的升級;此外,病情的研判、醫療資源的調度、區域公衛健康平臺、醫保資料庫建設等也需要大數據平臺的分析支撐。動脈網也將持續關注醫療新基建領域並帶來最新的報道,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