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毒士"曹翰,是如何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的?

引言

中国历史上凡是政权更迭之际,势必会涌现出一批批的文臣武将,在乱世之中驰骋纵横,显露自己的过人能力。在五代乱世中更是如此,当时军阀割据,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给了这些英雄人物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其中不乏决胜千里之外的战将,亦少不了运筹帷幄之中的文臣谋主。

北宋

提起谋士,人们往往会想起诸葛亮

人们对于优秀谋士的印象一般是拥有过人智慧和高尚德行的智者形象,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武侯一般。但是其实做事果决,善用毒计的谋士也是必须的。尤其是在五代这样一个道德底线较低的时代,这样的毒士可能反而是更加关键的。后周晚期与北宋早期的谋士曹翰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其为人德行一般,但是其果决的行事风格却帮助周世宗与宋太祖解决了不少问题,帮助北宋稳定了局面。

北宋

北宋大臣曹翰



宁教我负天下人,曹翰额杀伐果决

曹翰是五代时期大名府人士,并非豪门望族人士,因此其仕途也是从较低的职位起步的。在后汉时期,其为郡中小吏,虽然官职较低,但是其依然仗势欺人,因此在 当地并没有得到好名声,不过其能力却是不容置疑的。当时镇守邺城的周太祖郭威听闻曹翰有才能,便召见其并与之交流,对他的才能深感佩服,便让曹翰跟随柴荣,成为了其谋士。

在不久之后周太祖郭威身染重疾,曹翰看出其将不久于世,便离开了自己镇守的地方直接面见周世宗,告诉他此时应该直接进宫在周太祖身边侍奉,这样既可以树立自己仁孝的形象,也可以防止出现权力变动,可以稳定局势。周世宗接受了他的意见立即进宫,而曹翰便帮助其处理府中事务,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纰漏。

北宋

周世宗柴荣

之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其政治方针与周太祖不同,他致力于统一全国,因此军事行动成为了当时后周朝政的主旋律。曹翰作为柴荣信任的谋士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他先是跟随周世宗参加了高平之战,为其出谋划策,之后又参与到了平定淮南的战斗之中。

在淮南之战中,柴世宗先于曹翰来到了前线,在攻陷正阳之后,其收获了八百余名降兵,当时周世宗派人将其送回京师,打算将他们收编。在这支降卒向京师移动的时候,刚好遇到了从京师前去谒见周世宗的曹翰。在其听闻了这些人的来历之后,曹翰担心这些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抢夺武器发动叛乱,便矫诏杀死了这八百余人。

之后曹翰去往前线见到了周世宗,向他说了这件事,周世宗认为曹翰这样做十分不妥,既让后周政府留下了杀降的恶名,还有僭越的嫌疑,打算惩罚曹翰。

北宋

杀降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曹翰向周世宗说明利害,指出在这些降卒在去往京师的过程中会经过正阳,而周世宗在正阳城中留了千余铠甲与武器,一旦这些降卒在经过正阳的时候发动叛乱,夺取武具,那么会对周世宗的后方造成巨大的威胁。由于这些人大多是因为情势所迫才选择投降的,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忠诚,如此巨大的风险是不能承受的。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许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翰曰:'贼以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在听了曹翰的解释之后,周世宗便释然了,也没有对曹翰做出处罚。之后在曹翰的辅助之下,周世宗尽夺淮南之地,让南唐从此陷入了被动防守的境地,而后周也有了统一中国的基础。曹翰在杀降卒一事显示出其做事的心狠手辣与决绝,这样违背道德的做法在之前是要接受批判的。

北宋

古城

但在乱世之中,只有这样做才能将控制风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周世宗柴荣作为一国之君,是不能亲自出面做这样的事情的,曹翰却能做君主之不能做,这才是毒士们最重要的价值。这次杀降颇有魏武帝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的样子,而这也是在乱世中生存所必须拥有的态度。

巧用智计,疑人之兵,战场上的自负将军

作为乱世中的谋主,只有狠辣的手段和政治头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拥有出色的军事能力,能够在军事行动中有所建树,才能被真正认可。而曹翰在这方面的能力相比于其狡黠的政治智慧来说也不遑多让。

在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之后,曹翰继续为北宋的征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时北宋已经基本平定了中国的南方,他们的军事重心也随之北移,放在了与北汉以及辽国的战斗之上。为了帮助军队补给,赵匡胤希望有人能够疏通幽州地区的漕运,疏通南河。由于河道靠近契丹的防区,因此此行十分凶险。

北宋

用于打探消息的斥候骑兵

曹翰承担了这一个任务,由于疏通河道的主力是普通的农民,因此其并没有足够的军队与契丹人作战。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信息的收集上面。他派出五个斥候骑兵,在契丹的防区附近游荡,观察敌情,并让他们随身携带五面颜色不同的旗子。一旦发现敌人稍有异动,便举起相应的旗子来汇报其发现,而曹翰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但是这样只能防止对方的进犯,却不能彻底解除危险。这时曹翰采用了疑兵之计,来让敌人放弃进攻骚扰的念头。他派遣少量军士在边境处点燃烽火,让契丹人开始怀疑北宋有援兵将至,便不敢前来骚扰,疏通河道的工作也得以顺利完成。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诏督役开南河,自雄达莫,以通漕运,议筑大堤以捍之。翰遣徒数万,伐巨木于汉境,遣骑五,授五色旗为斥候,前遇丘陵、水泽、寇贼、烟火,则各举其旗以为应,又起烽燧于境上,敌疑不敢近塞,得巨木数万以济用,讫事归镇。"

北宋

影视剧中的宋太祖

在攻伐北汉的过程中曹翰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时他与其他北宋将领一起攻打太原城,遭遇了北汉军队的顽强抵抗,其中尤其以西北方向的进攻最为困难。众人思考再三,认为只有曹翰能够攻破西北面的防守,但是曹翰却不想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而宋太祖对曹翰的性格十分了解,他派人告诉曹翰,说他"智勇无双",只有他才能承担这个责任。听闻此话之后,曹翰欣然接受了提议,并在数日内就在西北边的城墙之外垒起了土山,给北汉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帮助北宋打开了局面。

北宋

北宋进攻太原城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翰作为一名文臣,是有着十分杰出的军事才能的,而且才能不体现在对于军队的治理上,而是表现在奇策之中,验证了其高超的智慧。但是他相对自私,自大的性格也在这些事情中暴露出来,这让他不能与友军很好地协同合作,这也是其不能独当一面的根本原因。

屠城敛财,行为不端,治世之下曹翰的无所适从

前面提到过虽然曹翰有着出色的能力,但是其在私德方面却有着不少的问题。在征讨江南的时候,曹翰曾经放纵自己手下的军士们屠城,并且大肆劫掠城中的财帛。但是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他上疏称自己想要将庐山东林寺的铁罗汉像头运往京师,并以此为由征调了大量的船只,这些船只后来都载满了其在江南地区搜刮的财物。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敢撒下这样的弥天大谎,可见其贪欲之盛。

北宋

庐山东林寺

在北宋战事逐渐停息的时候,曹翰被任命为郡守,其在太平之世并没有将治理自己的属地作为第一要务,反而还是极尽所能地搜刮百姓,实行严苛的政令,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但是由于其是北宋的功臣,大多官员都敢怒不敢言。直到他开始通过售卖兵器来换取钱财被其他官员发现,他们知道这触及了封建王朝的底线,曹翰的恶行才被上报朝廷。按照北宋的律令,曹翰本应被处以极刑,但是宋太祖感念其之前的功劳,只是削去了其官爵,将其流放到了登州。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狱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

之后宋太宗即位,曹翰再次被征用,授予官爵,但这些大多是虚衔,因为宋太宗深知曹翰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在太平盛世中为官的。

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谋士在战争年代固然是每位君主都想要的人才,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如何利用这些人才却成为了大问题。私德有亏的曹翰在地方不知收敛,不行仁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横征暴敛,显示了其能力的局限性,这也是为什么屡立奇功的曹翰不能成为重臣的原因。

北宋

私卖兵器是北宋重罪



结语

在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兴亡虽说都是大背景大趋势所推动的,但是英雄人物的事迹依然令人神往。其中智慧过人,能为他人不能为的毒士更是十分吸引人。在北宋早期的曹翰就是这样的人,他杀降,屠城,劫掠百姓,但是却能帮助北宋完成统一,战胜诸多对手,这完全依靠着其出众的智慧和果决的行事风格,甚至可以说是拜其较低的道德底线所赐。

诚然智慧的闪光一直是历史上最吸引我们的东西,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只有智慧,没有道德的历史人物是不值得学习的。这些所谓毒士虽然能在乱世中纵横驰骋,但是在盛世中却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因为乱世中他只需要对君主负责,可以负天下人。而治世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下人,像曹翰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毒士终究只能在乱世生存,这是他们的悲哀,却是人民的幸运。



参考文献

1《宋史》

2《资治通鉴》

3《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