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玉圭,古玉器種類之一。周朝時期它使用範圍便十分廣泛,且種類繁多。據《周禮》記載,有鎮圭、桓圭、躬圭、穀圭、青圭、大圭、碗圭、四圭有邸、兩圭有邸等將近二十種,形制也各有不同。玉圭一般品質上乘,磨製精良,素面無紋,大多為純白玉質,呈長方形,筆直工整,頂端尖削銳利,成三角形,大小略有差別。根據侯馬盟誓遺址、洛陽東周城址等考古發掘,我們可以看到,到周後期,玉圭形制逐漸變得多樣化。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我國利用和區分玉石的歷史非常悠久,有“萬年玉文化”的說法,其最早是以生產工具和裝飾物的形式出現的。


玉器起源


根據已有資料,普遍認為中國最早的玉工具當屬遼寧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玉片。該玉石片雖然還不能認為是典型的玉器,但無疑是唯一一件有明確時代記錄的人類使用帕玉的證據,其絕對年代應該是距今約一萬年前。


最早玉工具以外的玉器則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出土的一對玉玦,這一對玉器功能明確、工藝先進,但是還保留著一定的原始痕跡。


這個時間段的玉器並沒有材質上的區分,主要以色澤豔麗、質地溫潤為上。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玉器等級觀念的形成


1,玉石和原始宗教


原始社會中後期,先民開始有意無意的探索、解釋大自然,於是出現了原始巫術。因為巫術的需要,玉的功能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工具和裝飾轉化為“神物”,這樣,人們用玉的觀念便具有了原始的宗教屬性。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玉石是有靈性的,是天地之精華,可以用來和神靈溝通,傳達神旨,保佑平安,驅避不詳。楊伯達先生就說過:


“玉本身也就是神靈的拜物教的遺念及巫現的神靈觀,崇拜玉也就是為了事神享神,祈求神靈保佑,獲得福社,避免災難。”


“玉神物”這個觀念是在萬物有神的原始宗教氛圍之下產生的,自這種觀念一產生,隨即就重新支配和影響了玉的雕琢和使用。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2,玉石階級屬性的萌芽


原始部落的人們無時無刻都要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這個時候的社會矛盾主要還是人與自然的矛盾。為了生存,人們對神靈頂禮膜拜,祭祀神靈也就成了整個部落的頭等大事。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分析,這便是人類社會階級形成的基礎。因為先民們認為自己是在神的庇佑和操控下生存,這就形成了神與人之間的等級差別。進而論之,普通人是不具備和神靈溝通的能力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巫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他們佩戴“玉神器”,溝通神靈,自稱是神靈在人間的代言人,就這樣拉開了與普通人的距離,在部落獲得更高的地位,進而成為社會的統治者。


於是乎,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分化就此形成。

所以說,原始宗教和其掌握者,也就是巫,建立了最初的等級制度。巫師假借神的意志,成為統治者之後,一方面掌握了宗教權力,享有社會財富的支配權;另一方面掌握了生產資料,將社會財富據為己有。


久而久之,部落貧富分化,等級制度建立起來。社會等級的差異使得玉器的使用亦出現不同,根據考古發現,在紅山、良諸等大巫的墓葬中出現了“唯葬以玉”的現象,而中、小型墓葬中則少有或根本沒有玉器隨葬。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三,周代禮玉文化


據資料記載,周代的玉器主要用於三個方面:禮制、飾品、隨葬,並由此形成了系統的禮玉文化、飾玉文化和葬玉文化。當時的玉器種類繁多,根據其不同的使用場合有著不同的規範。禮器類包括:璧,琮,磺等;儀仗器類包括:玉戈,玉戚,玉錛,玉斧等;裝飾藝術品類包括:玉塊,玉柄形飾,玉串飾,玉組佩,玉人,獸面玉飾,玉龍等等。


1,周禮之六器、六瑞


我們知道,周朝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制的時代,其有著完備的禮制系統。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極為推崇周禮,並身體力行的把周禮作為典範來歌頌。可以說,“禮”是周朝社會的核心和基本特徵。比如《禮記·曲禮上》就說: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周禮可以概括成“吉、兇、賓、軍、嘉”五個方面。《周禮·春官·大宗伯》:


以吉禮事邦之鬼神抵,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


他們明確規定以“蒼璧、黃瓊、青圭、赤璋、白墟、玄磺”六種玉器祭祀天地四方,謂之“六器”;以不同形制的四種圭和兩種璧來代表等級尊卑和邦國領土,謂之“六瑞”。所謂“人執以見曰瑞,禮神曰器。”


2,周代用圭制度、種類以及用途


玉圭是周代非常重要的禮器,並具有多種用途。根據文獻記載,周代玉圭的種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穀圭、土圭、青圭、裸圭、珍圭、碗圭、瑣圭、四圭有邸、兩圭有邸、緣圭、圭璧、命圭共十七種。一般用作禮器、瑞玉、等級象徵、葬玉、測量工具及德行象徵等。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1),祭祀的禮器。


玉圭是周代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禮器。根據文獻記載,周代用來祭祀的玉圭有多個種類,如“以青圭禮東方”、“以四圭有邸,祀天,旅上帝”、“以兩圭有邸,祀地,旅四望”。


2),身份地位的象徵。


《禮記·禮器》“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孔穎達疏曰:


“諸侯之於天子,如天子之於天也,天子得天物為之瑞,故諸侯受封於天子,天子於之玉以為瑞也。”《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


可見,圭在周代用來“等邦國”和區別等級高低,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長短和名稱不同的圭,亦可表示分封的邦國,諸侯守住與自己身份相應的圭,等於守住了政權和國土。“大圭長三尺,天子服之”,“王執鎮圭”,天子執大圭顯示出其至高無上的尊貴與威嚴,執鎮圭寓意其有強大的震懾力。周天子在冊命諸侯時,賜予其相應的圭,以顯示其等級地位,此乃周代的“命圭”制度。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3),用以斂葬。


《周禮·春官·典瑞》“驅圭、璋、璧、瓊、唬、磺之渠眉,疏璧瓊以斂屍。”鄭玄注“以組穿連六玉,溝緣之中以斂屍。圭在左、璋在首、玻在右、磺在足、璧在背、瓊在腹,蓋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蹤者,通於天地。”


近年因晉侯墓地的發掘,其中所出的豐富玉器證明至晚在西周中晚期已出現了完整的葬玉體系,玉圭即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他的還被用來作為政治交往的符瑞,比如朝聘、卹荒、和難、聘女定親等等。


3,周代執圭禮儀


因為玉圭的身份象徵,所以周禮制定了嚴格的執圭禮儀。


《國語·周語上》“晉侯執玉卑拜不稽首。”韋昭注曰“玉,信圭,侯所執,長七寸。卑,下也,禮,執天子器則尚衡。”


周禮規定,為天子執圭要上高過心,為國君執圭要與心平齊,為大夫執圭則低於心,為士執圭則提之。還要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因以左為貴。行走抬腳,要像車輪著地那樣拽著腳後跟擦地而行,站著的時候要彎著腰使佩巾懸垂。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春秋之玉德論


春秋戰國時期,周禮崩潰,政治動盪,社會新思潮湧動,各家爭相發表自己的學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由此而來,他們各自對玉器進行引證、說明,以求闡發各自的思想,對此後玉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對於玉器的功用與價值,也提出了各自批判的觀點。


1,用玉觀點的批判


墨子比較注重實用性,他關注勞動者的物質生活。在他看來,擊鼓鳴鐘這些活動是在浪費勞動力,沒有實用價值。他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不生”,主張“非樂”、“節約”,對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態度。他認為“隨侯之珠”、“和氏之璧”這些所謂的寶物,既不能使國家富裕,亦不能使人丁興旺,對社會安定起不了作用,所以毫無價值。


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歸結為相互利用,極力主張以“法”為中心,希望建立“法、術、勢”三者合一的中央集權統治。雖然他自己欣賞“質美的玉器”,但他更加強調,有實用功利的玉器才有價值。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2,儒家玉德論


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則提出“玉德”理論,以玉比德,賦玉以德,將玉之特性與人的道德品質及學識修養相結合,確立了玉器的人性化特徵。


他詳盡闡述了玉德理論,並概括出玉之“十一德”即“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儒家的“比”是其特有的審美哲學,即將其理性而抽象的倫理觀念外化為以玉為載體的感性體驗,從而達到教化目的。


總結:


自新石器時代至夏、商、週三代以來,神鬼天命思想指導著人們的用玉觀念,是佔據統治地位的用玉思想,其本源乃是產生自原始社會的巫術宗教信仰。

陌上人如玉,從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淺析玉文化的演變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於玉”的理論,確立了玉器的人性化特徵,從而使其擺脫原始宗教的束縛,從神鬼天命的觀念中解放了出來。

從此玉器走下神壇,走向民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