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玉圭,古玉器种类之一。周朝时期它使用范围便十分广泛,且种类繁多。据《周礼》记载,有镇圭、桓圭、躬圭、谷圭、青圭、大圭、碗圭、四圭有邸、两圭有邸等将近二十种,形制也各有不同。玉圭一般品质上乘,磨制精良,素面无纹,大多为纯白玉质,呈长方形,笔直工整,顶端尖削锐利,成三角形,大小略有差别。根据侯马盟誓遗址、洛阳东周城址等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到,到周后期,玉圭形制逐渐变得多样化。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我国利用和区分玉石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万年玉文化”的说法,其最早是以生产工具和装饰物的形式出现的。


玉器起源


根据已有资料,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玉工具当属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玉片。该玉石片虽然还不能认为是典型的玉器,但无疑是唯一一件有明确时代记录的人类使用帕玉的证据,其绝对年代应该是距今约一万年前。


最早玉工具以外的玉器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一对玉玦,这一对玉器功能明确、工艺先进,但是还保留着一定的原始痕迹。


这个时间段的玉器并没有材质上的区分,主要以色泽艳丽、质地温润为上。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玉器等级观念的形成


1,玉石和原始宗教


原始社会中后期,先民开始有意无意的探索、解释大自然,于是出现了原始巫术。因为巫术的需要,玉的功能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工具和装饰转化为“神物”,这样,人们用玉的观念便具有了原始的宗教属性。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玉石是有灵性的,是天地之精华,可以用来和神灵沟通,传达神旨,保佑平安,驱避不详。杨伯达先生就说过:


“玉本身也就是神灵的拜物教的遗念及巫现的神灵观,崇拜玉也就是为了事神享神,祈求神灵保佑,获得福社,避免灾难。”


“玉神物”这个观念是在万物有神的原始宗教氛围之下产生的,自这种观念一产生,随即就重新支配和影响了玉的雕琢和使用。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2,玉石阶级属性的萌芽


原始部落的人们无时无刻都要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个时候的社会矛盾主要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了生存,人们对神灵顶礼膜拜,祭祀神灵也就成了整个部落的头等大事。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分析,这便是人类社会阶级形成的基础。因为先民们认为自己是在神的庇佑和操控下生存,这就形成了神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进而论之,普通人是不具备和神灵沟通的能力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巫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佩戴“玉神器”,沟通神灵,自称是神灵在人间的代言人,就这样拉开了与普通人的距离,在部落获得更高的地位,进而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于是乎,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分化就此形成。

所以说,原始宗教和其掌握者,也就是巫,建立了最初的等级制度。巫师假借神的意志,成为统治者之后,一方面掌握了宗教权力,享有社会财富的支配权;另一方面掌握了生产资料,将社会财富据为己有。


久而久之,部落贫富分化,等级制度建立起来。社会等级的差异使得玉器的使用亦出现不同,根据考古发现,在红山、良诸等大巫的墓葬中出现了“唯葬以玉”的现象,而中、小型墓葬中则少有或根本没有玉器随葬。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三,周代礼玉文化


据资料记载,周代的玉器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礼制、饰品、随葬,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礼玉文化、饰玉文化和葬玉文化。当时的玉器种类繁多,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场合有着不同的规范。礼器类包括:璧,琮,磺等;仪仗器类包括:玉戈,玉戚,玉锛,玉斧等;装饰艺术品类包括:玉块,玉柄形饰,玉串饰,玉组佩,玉人,兽面玉饰,玉龙等等。


1,周礼之六器、六瑞


我们知道,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制的时代,其有着完备的礼制系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极为推崇周礼,并身体力行的把周礼作为典范来歌颂。可以说,“礼”是周朝社会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比如《礼记·曲礼上》就说: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周礼可以概括成“吉、凶、宾、军、嘉”五个方面。《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吉礼事邦之鬼神抵,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他们明确规定以“苍璧、黄琼、青圭、赤璋、白墟、玄磺”六种玉器祭祀天地四方,谓之“六器”;以不同形制的四种圭和两种璧来代表等级尊卑和邦国领土,谓之“六瑞”。所谓“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


2,周代用圭制度、种类以及用途


玉圭是周代非常重要的礼器,并具有多种用途。根据文献记载,周代玉圭的种类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圭、土圭、青圭、裸圭、珍圭、碗圭、琐圭、四圭有邸、两圭有邸、缘圭、圭璧、命圭共十七种。一般用作礼器、瑞玉、等级象征、葬玉、测量工具及德行象征等。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1),祭祀的礼器。


玉圭是周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根据文献记载,周代用来祭祀的玉圭有多个种类,如“以青圭礼东方”、“以四圭有邸,祀天,旅上帝”、“以两圭有邸,祀地,旅四望”。


2),身份地位的象征。


《礼记·礼器》“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孔颖达疏曰:


“诸侯之于天子,如天子之于天也,天子得天物为之瑞,故诸侯受封于天子,天子于之玉以为瑞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


可见,圭在周代用来“等邦国”和区别等级高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长短和名称不同的圭,亦可表示分封的邦国,诸侯守住与自己身份相应的圭,等于守住了政权和国土。“大圭长三尺,天子服之”,“王执镇圭”,天子执大圭显示出其至高无上的尊贵与威严,执镇圭寓意其有强大的震慑力。周天子在册命诸侯时,赐予其相应的圭,以显示其等级地位,此乃周代的“命圭”制度。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3),用以敛葬。


《周礼·春官·典瑞》“驱圭、璋、璧、琼、唬、磺之渠眉,疏璧琼以敛尸。”郑玄注“以组穿连六玉,沟缘之中以敛尸。圭在左、璋在首、玻在右、磺在足、璧在背、琼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踪者,通于天地。”


近年因晋侯墓地的发掘,其中所出的丰富玉器证明至晚在西周中晚期已出现了完整的葬玉体系,玉圭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他的还被用来作为政治交往的符瑞,比如朝聘、恤荒、和难、聘女定亲等等。


3,周代执圭礼仪


因为玉圭的身份象征,所以周礼制定了严格的执圭礼仪。


《国语·周语上》“晋侯执玉卑拜不稽首。”韦昭注曰“玉,信圭,侯所执,长七寸。卑,下也,礼,执天子器则尚衡。”


周礼规定,为天子执圭要上高过心,为国君执圭要与心平齐,为大夫执圭则低于心,为士执圭则提之。还要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因以左为贵。行走抬脚,要像车轮着地那样拽着脚后跟擦地而行,站着的时候要弯着腰使佩巾悬垂。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春秋之玉德论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崩溃,政治动荡,社会新思潮涌动,各家争相发表自己的学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由此而来,他们各自对玉器进行引证、说明,以求阐发各自的思想,对此后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于玉器的功用与价值,也提出了各自批判的观点。


1,用玉观点的批判


墨子比较注重实用性,他关注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在他看来,击鼓鸣钟这些活动是在浪费劳动力,没有实用价值。他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不生”,主张“非乐”、“节约”,对玉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他认为“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这些所谓的宝物,既不能使国家富裕,亦不能使人丁兴旺,对社会安定起不了作用,所以毫无价值。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相互利用,极力主张以“法”为中心,希望建立“法、术、势”三者合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虽然他自己欣赏“质美的玉器”,但他更加强调,有实用功利的玉器才有价值。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2,儒家玉德论


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则提出“玉德”理论,以玉比德,赋玉以德,将玉之特性与人的道德品质及学识修养相结合,确立了玉器的人性化特征。


他详尽阐述了玉德理论,并概括出玉之“十一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儒家的“比”是其特有的审美哲学,即将其理性而抽象的伦理观念外化为以玉为载体的感性体验,从而达到教化目的。


总结:


自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三代以来,神鬼天命思想指导着人们的用玉观念,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用玉思想,其本源乃是产生自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信仰。

陌上人如玉,从周朝玉圭的使用到孔子以玉比德,浅析玉文化的演变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理论,确立了玉器的人性化特征,从而使其摆脱原始宗教的束缚,从神鬼天命的观念中解放了出来。

从此玉器走下神坛,走向民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