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九學習書法的人都不知道臨帖的目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無心齋手稿研究


臨帖不是目的,只是學書法的手段或方法!臨帖是學書法的不二法門!活到老,臨到老,學到老!


林默之健龍達人


首先感謝各位同道的參與!

這是一個學習書法必然遇到的問題,也是書法學習過程中司空見慣的問題,甚至這就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久,後來在生活工作中也多次與前輩有過深度了交流和請教。最後得出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同道分享,也希望各位道友不吝賜教!

學習書法臨帖只有一個終極目的:置換。

由表及裡,置換我們自己所固有的框架,包括書寫的行為習慣、觀察認知習慣、以及思想意識習慣。

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風格和特徵,而且這種風格與特徵會伴隨我們一輩子。就像老師不需要看名字就能準確知道自己班上每一本作業本,每一份考試卷是哪個學生的。如果一個用自己的個性風格寫一輩子的字,甚至是“人書俱老”,這種作品依然不是書法藝術作品,這個人也同樣不會成為書法家。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風格和個性不具備普遍性和藝術性,說到底就是不具備審美標準,大眾也無法解讀。藝術雖然千差萬別,但還是有一個相對的標準框架。把自己原有的一切打包放置到一個可以不要觸及的角落裡。因為這種身體固有的東西幾乎是扔不掉的,只能暫時封存起來。

所以就必須通過臨習古代優秀的字帖,一種具有普遍性和可讀性的好的框架,來置換我們原有的不能解讀和不具有普遍性的框架體系。置換的越徹底,我們就有可能越接近古人。置換的速度與徹底性,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程度和天賦。只有當我們通過臨帖真正做到“改頭換面”的時候,甚至到了物是人非的境界。這時,我們稍加放鬆,迴歸到自然的書寫狀態,那些曾經被我們置換出去,封閉在角落裡的東西就會神不知鬼不覺的自然流露出來,只要一點點,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風格,就會有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徵。

再次感謝各位道友!


無心齋手稿研究


我一直堅持臨帖,我臨帖主要學習古代書法家的用筆技巧和結字。在臨帖過程中,體會不同書家的用筆細節,摸索他們的規律,逐步形成自己的動作和習慣。這是我昨天臨的文徵明小楷千字文。





金星753


書法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可以說沒有人能夠逾越。但是,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很多人不太理解理解。大部分人是照貓畫虎。以為畫的越像書法水平越好。其實如果放過字帖,讓他們去創作。那麼,他們就又回到了原來的水平上。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懂臨帖。我以為。緊貼最主要的是先讀貼。如果讀不懂貼,那麼,就先不要貼。其實當你讀懂字帖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個字貼的優秀的地方,精妙的地方。這樣你再去臨帖。那麼你才能夠取得比較大的進步。



堅充沛書法藝術



初學時的臨摹,沒有“自我主張”,純粹是“依託式”學習,也就是仿照。因為書學的根基淺,理性認識模糊,此時的臨摹就是由無到有打基礎的手段,通過仿寫來規範點畫線條、結構結字的書寫基礎。隨著臨深臨細,逐漸理解領悟筆法字法筆基本技法,在一遍又一遍的深察細照中積累並提升書寫技能與理性認知。

入門之後的臨摹,書法開始“彰顯自我”,大多是借鑑式“擇臨”,有點像戰爭中“精確打擊”的味道,實質上是結合個人實際所需,搞“精準”的拿來主義。帖海無邊,每個書學者不可能把所有前人的帖子都臨學一遍,只能是有針對性地選學。即便針對一本帖子,也不是筆、字、章法一環不落面面俱到,只選擇自已最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書法初具個人風格時的臨摹,則多為“反叛式”臨摹,不仿形,只會意,也有人稱之為意臨。這時的臨摹,即入即初,貴在融變,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東西。既臨學形態技法層面,也臨學風格神采,大多以後者為主,比如書法作品中空靈、飄逸、拙樸、敦厚、險峻、端莊等氣質神態。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學書法就是要紮紮實實的臨帖,不然隨性寫的話就只能稱為毛筆字。


學書法和學毛筆字不一樣,有很大的區別,古時候人寫字全是用毛筆,只要用毛筆寫的字就都可以叫毛筆字,但是不能叫書法。


書法是有章法,有筆法,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意向情感的藝術,它不僅是線條藝術、造型藝術、抽象藝術,還是表現藝術。其載體為漢字,其表現內容是書寫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


要不然古代那麼多人,為啥就出了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歐陽修、褚遂良、柳公權等幾十個著名的書法家呢,而且他們的書法是有各自的風格特點的,代表著他們的性格,為人處世方面等。



那些著名的書法家也不是隨便就能練成的,他們剛開始也是臨前人的貼子,比如,趙孟頫就是臨的王羲之的書法,永禪師智永也是二王書法的傳承者,只是他們把前人的書法悟透了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自己的風格特點。


所以,想要學習書法,就必須靜下心來臨帖。不然絕對不會有一番成就的。


青年書法愛好者


我認為不一定百分之九十九學習書法的人不知道臨帖的目的,多數人可能是臨帖方法不對,不知道如何進行。學習書法,臨帖是很重要的一關,臨帖的目的是學習書寫的方法和法則。縱觀書法史,幾乎每一個書法家都經歷了反覆臨帖的過程。如果不臨帖,不吸取前人總結的優秀成果,則書不成法,無源之水不可流長,也就談不上書法藝術的傳承了。

臨帖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一、實臨。這一階段解決的是技法問題,認真對照法帖從筆畫、結體、章法等方面臨習,力求做到一絲不苟、形神兼備。二、背臨。這一階段解決的是熟練問題,鞏固先前所學,力求在不看帖的情況下隨手而出,準確寫出法帖中的神貌。三、創臨。這一階段主要是為了脫帖,寫出自己的個性,雖然不一定和法帖一模一樣,卻深得其精髓,變成了自己的東西。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後,書寫水平會有質的提升,有些書家不滿於現狀,可能會另選它帖,也可能會重頭再來,讓書寫技法爐火純青。以上觀點為本人部分學習理論和日常書寫所體會,還請廣大書友積極討論,互相學習。附幾張臨習照片,僅供參考。









龍銘先生


說白了臨帖就是走捷路。

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從技術層面到藝術層面到文化層面,如果靠我們自己一一去摸索去試錯,既費時間收穫也不大,甚或自以為是,誤入歧途。

日日讀帖,臨帖,是草聖、書聖都要做的功夫,何況凡人!張芝之所以成為草聖,是天天學習杜、崔之法,在此基礎上才有了變革創新;王羲之不但天天學鍾繇,還有衛夫人做老師。


大悔憶智冰


我看只有你不知道吧。


有些東西是我們生而知之的,有些東西是我們學而知之的。比如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就是生而知之的。比如說兩個年輕人結完婚之後就能生出小孩,也是生而知之的,這些東西沒有人去教他,況且在我們中國那麼保守封建的國度,又怎麼能夠去教這種難以啟齒的,甚至被別人看來是下流的私生活呢?

但是書法就不一樣了,書法是後天經過我們不斷的學習,把我們老祖宗的那些精華,要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那麼必須要臨帖。

書法有很多的風格。比如說柳公權的瘦硬,趙孟頫的圓勁,顏真卿的豪邁。那些東西就擺在那裡,因為我們是凡夫俗子,所以你根本看不出他的風格。所以你必須去寫,必須去臨帖,用筆去感知他們的妙處。

我再強調一句,我們必須用筆去感知那些書法的力量和魅力,所以必須去臨帖臨帖。

現在你知道了嗎?你知道了我也就放心了。

再見。


水電工老路書法


臨帖的目的是學會書寫的方法,這個人人都知道。但在實際學習上,目標並不是很明確,很大一部分人把學習書法的目標放在了字體的外形上,而用筆和結構的關係卻沒有領會應用。

字無常法,法無定形。形體的模仿是有限的。臨帖如果以相似為目標,最多能夠寫到和字帖一樣。而把臨帖的目標以學會筆法,結構的規則就能夠自由的應用。不會受字體的束縛,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

為什麼現在的書法家都說書法要創新?鍾張羲獻,歐顏柳趙,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就這麼多,而天下的書法愛好者何止千萬,大家都以形體在學習模仿,楷書無非唐楷、魏碑,很難見到有新的面孔。在一些錯誤思潮的誤導下,創新變成了任意改變漢字的結構,出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獨特的書風:醜書。

漢字的結構是不能隨意更改的。形成自己的風格,是用筆。每個筆畫的書寫,由不同的筆法組合完成。而每個人的筆法組合都不相同,才會有了妍麗,質樸,勁健,遒潤,莊重,灑脫等等的風格流派。

弄明楚筆法的組合,是學習臨帖的目標。以一個主要書體為主線,旁涉其它書體來證實臨帖時的感悟。就能得到筆法的組合,也既用筆。就不會在形體上死掐,一點一畫,不敢越雷池半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