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開創了晚唐的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為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母親是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生於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三月一日,武宗病重,彌留之際,把吳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暫時代理軍國政事。第二天,於靈柩前即皇帝位,改名為忱。時年三十七歲。他是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壽命較長的一位,享年五十歲。《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受民物,故大王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開創了晚唐的大中之治

李怡在少時就少言寡語,宮中人都認為他不慧。但是傳奇的是在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病勢越來越嚴重的時候,突然有一道光輝照耀著他的身體,這時他立馬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般。唐穆宗看到這情況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斷不是心病。”並賞賜了李怡。此事後,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告知母親鄭氏後,鄭氏對他說:“這個夢不能讓別的人知道了,你也不要再提起。”

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開創了晚唐的大中之治

歷了這件事和母親的告誡之後,李怡就在外人面前表現的更加的沉默寡言,而唐文宗,唐武宗卻總是在宴會上強迫他說話,以此為樂,並稱其為“光叔”。然而李炎卻是看出端倪,李忱對於常年的羞辱卻是不像正常人那樣惱怒,也不是如真的傻子一樣陪笑,而是面無表情、若有所思。後來李炎細思極恐,便多次暗中安排“意外”想要加害李怡,卻是總是以李怡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

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開創了晚唐的大中之治

會昌六年,唐武宗李炎病危,當朝宦官馬元哲妄圖執掌朝政,卻不能自己稱帝,就想到了一直被人稱為不慧的李怡,認為李怡的條件完全可以當一個傀儡皇帝,而自己在背後掌權,便擬定假詔書,立李怡為皇太叔,改名李忱,為下一個皇帝繼承人。就這樣,帝位就平白地送到了李忱手上。李炎駕崩後,李忱順利登基。

當宦官想要操控這個傀儡皇帝時,才發現事情和他的計劃完全不一樣,登基後的李忱一改平日裡的模樣,勤於政事,孜孜求治,用心改善上一代留下來的社會問題,這可讓那些密謀已久的奸臣以及黨羽瞬間傻眼了。李忱裝傻三十餘載,朝堂的一切都看得清楚,即位後便改變了朝堂構架,罷免庸官,選拔人才。

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開創了晚唐的大中之治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孜孜求治,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

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開創了晚唐的大中之治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