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道教內丹術瑣談

一,流傳說法

當代暢行的太極拳風格流派,我一貫把它們分為八個:陳、楊、、吳、武、孫、趙堡(和)、武當(民間)、學院。我一直自信我的緣法和傳承,武當太極既是道門太極,也是民間傳承的泛太極拳類。至於源流問題,不能一言而盡,但有些觀點見同於眾家,進而得到證明。其中一些觀點逐步得到不同的反映和認同:道家思想是它的理論基礎;道教內丹功是它的功力源泉。像楊家人受過道門高人指點而煉成綿綿拳,被正式定名為太極拳是翁同龢的詩文形容造成,太極拳的定名與清代避諱“皇太極”,以及反清復明不敢提江湖異人等民間教會人士,還有清初定編的明史也不可能提江湖人士以武犯禁,反抗朝廷的野史寫法,這些關聯,眾多原因造成沒提張三丰傳太極拳之說。還有宋書銘在民國前後,於北京流傳出兩個版本的《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也有不同渠道和多種說法。特別是在兩岸文化交流正常和透明後,看到臺灣有流行說法,鄭曼青所奉的三祖:楊澄甫、張三丰、左一峰(還是另一道人)。以王延年著《楊家秘傳太極拳圖解》和王子和輯錄《太極拳涵化文集》等書籍為說法的內功和金丹功與拳技相結合的觀點,這裡主要就獨特觀點:近代太極拳內功與道教內丹術(金丹派)的關係做一些梳理。也證實我這些年雲遊參學訪道後更堅信自己三丹田理論的說法。

太極拳與道教內丹術瑣談


二,個人淺識

我是張三丰太極丹道體系的信奉者和實踐者。憑心而論,八十年代隨著武術氣功熱的興起,我開始暗迷上這類神奇文化。隨後,九十年代初體驗宗教——入道、學道、修道,當得武當、終南等老修行的言傳身教。那時候無名的我專志修煉功法和虔誠信仰的修行,是一段珍貴的體驗和永生難忘的時光。直接的影響我現在的功力、身體和學養。對於所謂秘法寶典絕招功夫,我認為,這些真的沒有文字依據。傳說中秘傳功法和驗證功效也是從道友們的傳話中認知的。沒見過真正見識隔空發力、法力制動等神奇功力。就是武當山的朱誠德、李誠玉;終南山的劉誠喜;華山的李靜甫等老修行的功夫,就是真正打坐到很高境界,而內丹功的驗證,也不能說明普遍真理。接觸的師父類的人物真的都有值得學習、借鑑和遵循的東西,但功力境界和實證效果,都不是那麼想象的完美。這些年下來,走南闖北,雲遊訪道,見識江湖。我懂得了我自己的體驗。我當年在相對閉塞的山上小廟裡,僅手抄金山派的《大成捷要》就是一大本子。學習道門太極拳功法又是一段段傳奇經歷。那一代的老一輩修行者因時代侷限,斷代嚴重,加上文化不高,特別是秘傳而不記文字的傳統,(道不通六耳。)當我在得到太極丹道的指點後,我以我的一貫準則:百分之七十的理性(邏輯、科學及主流大眾認同的)和百分之三、四十的超理性來踐行我的文化認知和宗教體驗生涯。可以說構建我《武當三豐太極拳》體系是,依據認知,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因為根據我們教內傳承和說法,探討三丹田功法和太極拳的淵源,驗證太極拳是道教內丹功的配套動功等關係和理論體系。現在看來更加自信了,現在可以說一者是體悟有成,二是傳承有紀,三是旁證有述。

這一批以原在山西的張欽霖(1887--1969)、王新午(1890--1964)以及流散在民間和去臺人中的金丹太極證明與道家道教的淵源,道教內丹理論和太極功夫境界的驗證,已更能說明張三丰太極丹道體系的完整性,而人們看待的是修煉與運用的目的不同,造成效能和成果就不同了。當代內地的而這些說法之所以不流行和被淹沒,有眾所周知的時代政治環境和文化傾向原因,把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傳承的精華遺產因宗教陰影而掃蕩流失。

三,梳理概況

且不說“太和四仙”等武當道教張三丰等系列傳承,就看另一支金山派的情況。有這樣一個傳說: 孫玄清原本是山東壽光的一名瞽目僧人,後來聽說嶗山道士徐復陽也曾雙目失明,但經過苦苦修行,20年後雙目復明,於是來到嶗山明霞洞,改釋從道。恰好當時著名高道張三丰就在這裡修行,便收他為徒,對他進行傳授與點撥。經過長時間的刻苦修行,孫玄清終於雙目復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世宗皇帝知道後,召孫玄清進宮,敕封他為“護國天師府左贊、金山子海嶽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孫玄清由此開創了全真道教龍門派下的一個支派——金山派,嶗山明霞洞也因此成為金山派的祖庭。目前遼寧千山、山東嶗山和泰山等風景區的道教廟宇多屬於金山派。道教金山派的弟子多在尚武氛圍濃厚的北方,任俠道人歷來注重修煉功法,與武功結合,也多在世間傳播。北方傳承的趙避塵成了近代最有影響的大師,其當代間接弟子遍佈廣大。另一條佐證的線索是,楊氏太極拳傳人,河北邢臺大石頭村人張欽霖(1887一1969)1906年傭工於楊建侯家,得楊建侯親援。後又拜金山派(金丹派)左一峰為師習內功吐納術、太極拳貫通運用,自成一體,長期傳藝于山兩太原。太原解放前夕,其弟子王延年去臺灣謀生,將楊派張氏太極拳傳於臺灣等地。山西榆次人胡耀貞(1897—1973)曾拜張欽霖為師習太極拳和內功。解放後,胡耀貞創“胡耀貞氣功”,傳藝於北京等地,部分拳師將胡氣功融於所習太極拳勢中,當代仍有流傳。追根溯源,最直接證明的是出於張欽霖一派。武術理論家和太極拳家吳文瀚先生,根據他近年看到的資料,知張欽霖於1960年隨女兒、女婿歸隱於邢臺地區寧晉縣郝莊村,1969年謝世。這是內地近年來對太極內功與金丹派聯繫做的考證和記載。當代曾流傳過胡耀珍氣功,還有上海諸桂亭的功法,以及傳王繼振的金丹太極功,王繼振先生現在仍然活躍在武林中。當然,追溯典型書籍是《道藏輯要》和《道藏精華錄》。臺灣版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錄》。在大陸1991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徐兆仁主編,東方修道文庫系列之一《張三丰太極丹訣》,是新中國以來最早的內地正規版。總之,臺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或者更早就流傳張三丰與太極拳和道教內丹術的諸多資訊。包括南懷瑾先生的某些功法和隻言片語的內情,不能不說與太極內丹以及雙修的關聯。

四,原理簡述

當代大陸的武功說法不敢斷言太極拳有道教內丹術的內功基礎,是時代烙印的遺憾。臺灣的太極拳弟子們深受張欽霖等先生影響,有鄭曼青、王延年等系傳播了這種文化。他們記載和證明張欽霖的內功除了得楊健侯師傳承,還得到道家金丹派的功法。因為楊家的太極拳本來就認武當張三丰為師祖,可以說練拳也是修道的法門,所以張欽霖先生得到道家功法後,把內功心法與太極拳融為一體,功夫大進。從這件事可以表象地講,拳架學到一定時候,學習道門內功有助長功夫之效。其實楊家太極拳體系中本來包括內功心法,行拳時除氣沉丹田外,通大、小周天也是其修煉追求的目標。其內功有樁功、靜坐、八段錦等等。初學無緣獲得這些心法,乘早實踐道家功法。現在網上討論熱烈,無論是逸湘居士提供的“三線放鬆功”,還是我們新會馮亮勤老先生說的“重力線”,包括有讀者和學生探討我的書的內容,不少吧友通過實踐反饋其效果不錯。這個“三線放鬆”法門可以結合到無極樁和太極樁中。“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是鄭曼青提供的方便法門。他在後面給出線索:“惟此三語。在人身亦為三才。得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內。可以增長其靈氣。下則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因此鄭子太極在海外就是《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影響很大。我在很多場合就《武當三豐太極拳》一書中說的三丹田功力境界進行了細說和論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