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导读

延杖是明朝的一种刑罚之一,原本只是用于惩治和整顿吏治,但大多数的时候被看作是君主专权之下皇帝所独有的特殊法制。很多电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大臣和皇帝争论,皇帝不高兴了,喊道:“拖下去,杖责五十。”仔细思考一下,你会发现,皇帝高兴了吗?谏言的文臣被打以后真的心服口服了吗?对于文臣们来说:“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在施刑之时,肉体的屈辱对士大夫的精神意志产生了极大的折磨,看似简单的延杖好像已经变成了离间君臣亲疏的工具,这在明朝中后期甚至改变了整个士林官场的精神走向。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由杀而辱的延杖

朱元璋时期,延杖还主要是用于整顿民初的吏治,在开国初年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官员受杖肯定以为耻辱,而延杖的施行则对官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朱元璋的延杖艺术,不仅被后面的皇帝所继承还用以创新,延杖的施行地点也可以在任意场所,从牢房之内到朝堂之上,让大臣们在众人瞩目之下露臀受刑,在受刑之人哀嚎之时,同僚则兔死狐悲,皇帝则享受到在君主权力下的精神愉悦。

《魏叔子文集》中记录了受杖者的情景:

众官朱衣陪列午门外西墀下,各三十员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臂衣,执木棍。宣读毕,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足,四面牵曳,唯露股受杖,头面触地,地尘满口中。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从“众官朱衣陪列”“唯露股受杖”这些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平日官场中威风凛凛的朝廷大员,被当众被扒下裤子,当着可能是自己的门生、下级或者同僚的面赤裸受刑,鞭打的就不仅仅是受杖者的躯体,更是他们的灵魂。

“成化十五年,汪直诬陷侍郎马文升、都御史牟俸等,诏责给事御史李俊、王溶辈五十六人容隐,廷杖人二十。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辈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杖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不管延杖是否得当,我们应当明白有些贪赃枉法之人确实是最有应得,如朱亮祖父子,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震慑百官,而洪武年间朱元璋对于贪污官员的惩治力度之大,县令、知府贪污六十两以上银两的都会被“剥皮填草”,还有专门的地方剥人皮,就在衙门左边,称为“皮场庙”,虽然恐怖,但始终收效不大,也没有完全禁绝贪污。

相反的是触怒皇帝犯颜直谏换来的延杖,给官员带上了刚直不阿,忠贞不二的帽子。在明朝正德、嘉靖两朝前后的延杖,在摧毁文人精神优越感的同时,还将延杖与忠贞节义建立了联系,这不得不说有些让人意外和讽刺。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此时的延杖已经违背了明朝初期用来惩治和约束官员的初衷,而是成为了皇帝为了维护自我权威甚至发泄不满和怨气的工具。宇宙存在的自然基本力中有一条:力是相互的,皇权也同样如此;你发泄的力越大,你受到的力也就越大。

皇帝滥用权力,意气用事,不仅彻底激发了明代文臣们的意气之争,也为贪污腐败,结党营私打开了大门。死去的士大夫固然可怜,但活着的人却成为了清议的代表,他们在继续与皇帝斗争的同时,也更加紧密的团结,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构建新的精神家园。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延杖下伤痕累累的官场

廷杖始于元代,明朝承只是袭前朝旧制。但是廷杖在明代实施的次数最多,受罚的人数最多,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明朝皇帝的眼里,礼仪只是用来约束士流,并非约束君主,自朱元璋开始,对于文臣都采取的是即可杀也可辱的态度,丝毫不在意“君使臣以礼”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讲究“刑不上大夫”,宋朝更是优待士大夫,整个南北两宋文臣当中就只有张邦昌被赐死过,还是因为他被金人逼迫当了皇帝犯了忌讳。而明朝皇帝对于官员的廷杖,看似是打的肉体,实际上对精神上的摧残。明朝中期以后,明武宗南巡和明世宗要封生父皇号都被大臣们阻止了,这造成了百位大臣在廷杖下相继伤亡,这不仅是文官们和皇帝的意气之争,也是文官们为了洁名钓誉不顾一切和盲目跟从下的扭曲心理。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这也让明朝晚期的文臣们走向了两个极端:对权贵的巴结和奴颜婢膝,如阉党一派,对皇帝死磕决死不从,如东林党之流。这其中透漏出的本质是:延杖只是表象,而延杖的击打却撕裂了皇帝与文臣之间的圣人情怀和精神联系,在这种屈辱和击打之下,文臣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变得畸形和扭曲,这也导致了后期很多事情君与臣之间产生了直接的对立和冲突,并且不可调和。

难怪崇祯最后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延杖的回想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凭借着武力夺取了天下,可当时的文人士子未必看的上他,而朱元璋心理对文人也有天然的自卑性格。汲取了历朝历代的灭亡教训,延杖的引入是企图用刑罚打掉士大夫官员的尊严、自信和人格,让他们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并以此给皇权制造了大批忠诚的奴才。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然而明朝中后期,在廷杖的惩治下,君臣的郁积之气膨胀扭结,不仅延误军国大计,更造成了不顾朝政、不论是非的争斗。以致君以意气使臣,臣以意气事君,行政中枢疲于应付,国家大事搁置贻误,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而廷杖下的文臣们,从触及灵魂的羞辱演变为正直清高的光彩,也成为后人评说分歧甚多的历史怪象。国难当头,时局危难,原本需要君臣一心,救社稷于危难之中。然而,皇上不惜臣下的直谏而施以廷杖,群臣固执地坚持礼节道义,却看不到国家的危机。


从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畸变

病态的君主和偏狭的书生之争,形成了顽固的毒瘤,最终给明朝带来了致命一击。难怪乎明亡之际忠臣几乎没有,反而降臣纷纷开门恭迎敌军。所以,延杖所代表的皇权意义在扭曲中错误的引导了士林精神,造成了整个明朝的政治灾难,值得后人去反省和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