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導讀

延杖是明朝的一種刑罰之一,原本只是用於懲治和整頓吏治,但大多數的時候被看作是君主專權之下皇帝所獨有的特殊法制。很多電視劇裡常有這樣的情節:大臣和皇帝爭論,皇帝不高興了,喊道:“拖下去,杖責五十。”仔細思考一下,你會發現,皇帝高興了嗎?諫言的文臣被打以後真的心服口服了嗎?對於文臣們來說:“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在施刑之時,肉體的屈辱對士大夫的精神意志產生了極大的折磨,看似簡單的延杖好像已經變成了離間君臣親疏的工具,這在明朝中後期甚至改變了整個士林官場的精神走向。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由殺而辱的延杖

朱元璋時期,延杖還主要是用於整頓民初的吏治,在開國初年能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官員受杖肯定以為恥辱,而延杖的施行則對官員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朱元璋的延杖藝術,不僅被後面的皇帝所繼承還用以創新,延杖的施行地點也可以在任意場所,從牢房之內到朝堂之上,讓大臣們在眾人矚目之下露臀受刑,在受刑之人哀嚎之時,同僚則兔死狐悲,皇帝則享受到在君主權力下的精神愉悅。

《魏叔子文集》中記錄了受杖者的情景:

眾官朱衣陪列午門外西墀下,各三十員下列旗校百人,皆衣臂衣,執木棍。宣讀畢,一人持麻布兜,自肩脊以下束之,左右不得動,一人縛其兩足,四面牽曳,唯露股受杖,頭面觸地,地塵滿口中。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從“眾官朱衣陪列”“唯露股受杖”這些描寫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平日官場中威風凜凜的朝廷大員,被當眾被扒下褲子,當著可能是自己的門生、下級或者同僚的面赤裸受刑,鞭打的就不僅僅是受杖者的軀體,更是他們的靈魂。

“成化十五年,汪直誣陷侍郎馬文升、都御史牟俸等,詔責給事御史李俊、王溶輩五十六人容隱,廷杖人二十。正德十四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爭大禮,廷杖豐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不管延杖是否得當,我們應當明白有些貪贓枉法之人確實是最有應得,如朱亮祖父子,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震懾百官,而洪武年間朱元璋對於貪汙官員的懲治力度之大,縣令、知府貪汙六十兩以上銀兩的都會被“剝皮填草”,還有專門的地方剝人皮,就在衙門左邊,稱為“皮場廟”,雖然恐怖,但始終收效不大,也沒有完全禁絕貪汙。

相反的是觸怒皇帝犯顏直諫換來的延杖,給官員帶上了剛直不阿,忠貞不二的帽子。在明朝正德、嘉靖兩朝前後的延杖,在摧毀文人精神優越感的同時,還將延杖與忠貞節義建立了聯繫,這不得不說有些讓人意外和諷刺。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此時的延杖已經違背了明朝初期用來懲治和約束官員的初衷,而是成為了皇帝為了維護自我權威甚至發洩不滿和怨氣的工具。宇宙存在的自然基本力中有一條:力是相互的,皇權也同樣如此;你發洩的力越大,你受到的力也就越大。

皇帝濫用權力,意氣用事,不僅徹底激發了明代文臣們的意氣之爭,也為貪汙腐敗,結黨營私打開了大門。死去的士大夫固然可憐,但活著的人卻成為了清議的代表,他們在繼續與皇帝鬥爭的同時,也更加緊密的團結,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構建新的精神家園。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延杖下傷痕累累的官場

廷杖始於元代,明朝承只是襲前朝舊制。但是廷杖在明代實施的次數最多,受罰的人數最多,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明朝皇帝的眼裡,禮儀只是用來約束士流,並非約束君主,自朱元璋開始,對於文臣都採取的是即可殺也可辱的態度,絲毫不在意“君使臣以禮”

自古以來君臣之間講究“刑不上大夫”,宋朝更是優待士大夫,整個南北兩宋文臣當中就只有張邦昌被賜死過,還是因為他被金人逼迫當了皇帝犯了忌諱。而明朝皇帝對於官員的廷杖,看似是打的肉體,實際上對精神上的摧殘。明朝中期以後,明武宗南巡和明世宗要封生父皇號都被大臣們阻止了,這造成了百位大臣在廷杖下相繼傷亡,這不僅是文官們和皇帝的意氣之爭,也是文官們為了潔名釣譽不顧一切和盲目跟從下的扭曲心理。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這也讓明朝晚期的文臣們走向了兩個極端:對權貴的巴結和奴顏婢膝,如閹黨一派,對皇帝死磕決死不從,如東林黨之流。這其中透漏出的本質是:延杖只是表象,而延杖的擊打卻撕裂了皇帝與文臣之間的聖人情懷和精神聯繫,在這種屈辱和擊打之下,文臣們的精神世界甚至變得畸形和扭曲,這也導致了後期很多事情君與臣之間產生了直接的對立和衝突,並且不可調和。

難怪崇禎最後感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延杖的回想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憑藉著武力奪取了天下,可當時的文人士子未必看的上他,而朱元璋心理對文人也有天然的自卑性格。汲取了歷朝歷代的滅亡教訓,延杖的引入是企圖用刑罰打掉士大夫官員的尊嚴、自信和人格,讓他們知道誰才是天下之主,並以此給皇權制造了大批忠誠的奴才。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然而明朝中後期,在廷杖的懲治下,君臣的鬱積之氣膨脹扭結,不僅延誤軍國大計,更造成了不顧朝政、不論是非的爭鬥。以致君以意氣使臣,臣以意氣事君,行政中樞疲於應付,國家大事擱置貽誤,更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而廷杖下的文臣們,從觸及靈魂的羞辱演變為正直清高的光彩,也成為後人評說分歧甚多的歷史怪象。國難當頭,時局危難,原本需要君臣一心,救社稷於危難之中。然而,皇上不惜臣下的直諫而施以廷杖,群臣固執地堅持禮節道義,卻看不到國家的危機。


從廷杖看明朝士大夫階層的精神畸變

病態的君主和偏狹的書生之爭,形成了頑固的毒瘤,最終給明朝帶來了致命一擊。難怪乎明亡之際忠臣幾乎沒有,反而降臣紛紛開門恭迎敵軍。所以,延杖所代表的皇權意義在扭曲中錯誤的引導了士林精神,造成了整個明朝的政治災難,值得後人去反省和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