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疫情引發的"不確定性恐懼"?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變幻莫測,牽動所有人的心。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與所有人相關的公眾事件,它的發生、發展與爆發程度都帶有巨大的未知與"不確定性",在人群中產生"不確定性恐懼",比如有人可能強迫性地在自己身上尋找相似的症狀;有人想象哪裡都是病毒;有人搶奪蔬菜、搶奪雙黃連口服液。那麼如何自我調節,正確應對"不確定性恐懼"呢?

網家家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識系列主題直播暨專家在線答疑指導活動"愛心戰疫",全力狙擊"新冠肺炎"!百名心理專家免費在線指導答疑,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學防疫知識,更有愛心特群24小時鼎力加持,靶向瞄準、精準阻擊新冠肺炎!本期邀請到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 教授、註冊系統督導師、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心理分析師、 青籽兒童心理創始人—高嵐教授,高教授為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這種"不確定性恐懼"的來源,引導大眾應對。

愛心戰疫 | 如何應對疫情引發的

乾貨整理如下~~

高教授有話說

自1月22號以來,大部分人都在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新聞,"感染人群"、"死亡人數"等字詞的不斷上升與各類信息的強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群進入恐懼不安之中。從盲目搶購口罩、酒精、雙黃連口服液等現象可以看出,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大部分人都無助的混亂狀態下。因為沒有有效的醫治手段,疫情觸動了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也就是今天要講的不確定性恐懼情緒。

什麼是"不確定性恐懼"?

這次的新型病毒感染是和所有人相關的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的特點就包含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為涉及到太多的因素的影響,所以使得事件本身帶有巨大的未知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反過來又會在人群中產生未知帶來的恐懼,伴隨著恐懼情緒不斷地擴張,尤其是這類不確定性恐懼背後還有死亡的陰影存在,從而使得這類公共事件對心理情緒帶來巨大的影響。

"不確定性恐懼"從何而來?

第一點:人類最為原始的生存威脅

不確定性是自然界的絕對法則,自然界所有的事件都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為自然界的因素是整體性的。在農耕社會來到之前,人類是隨著不確定性在自然界生存,而這也使得人類面臨著非常巨大的生存威脅,所以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中,我們一直致力於尋找與建立確定性,這是人類來能夠在自然界得以生存得益的部分,這也意味著,人在心理上對於不確定性有著原始的恐懼與焦慮。

如果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和工具去掌控這些不確定性,這會影響對於事物的判斷或者做出抉擇,使得人們必須在一個充滿著不確定性和風險的現實世界中進行決策,這是讓理性非常恐懼的狀態。目前,我們每天在經歷疫情信息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這些都來自於我們最原始的恐懼和焦慮。於是試圖抓住任何有助益的、實在的求生之物,來對抗不確定性,守護自己,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求生本能。

第二點:人類求生本能的反應

大腦的發展是從腦幹、中腦再到邊緣系統,最後到大腦皮層的。當大腦在遭遇危急情況時,首先會進行本能性的直覺反應。這種簡單化的反應,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面對確定性危險時,可以自發產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面對今天的疫情時,這種本能性的反應是危險的,情緒會因為恐懼性的謠言變得愈發複雜,它會讓我們過分簡單地陷入負向的情緒裡,從而喪失對於複雜事件的應對能力。

第三點:"死亡情結"帶來觸動

個體生物性的死亡是個體身體性的終結,死亡情結會在人的內心引發巨大的絕望與恐懼,是一種巨大的無意識的力量,當人們被危險與威脅性的死亡情結觸動時,人就會被情緒所控制,意識的功能出現斷裂,理性分析和思考能力也將被限制阻斷,從而導致恐懼的情緒瀰漫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以非理性的方式來防禦與行動。不僅如此,人們還會在自己的身邊人身上泛化這種危險,使得自己的親密關係裡充滿緊張。

所以說,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面對不確定性需要更加穩定而完善的意識功能,這與每個人的安全感和自我人格的穩定性息息相關,安全感好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與信任感。

如何應對身邊的"不確定性恐懼"?

1、抱誠守真:《禮記·中庸》提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物之終始。"即便是在負向情緒包圍下,仍然需要正心誠意堅守自己內心的理性和判斷,通過聽音樂、畫畫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讓自己的情緒得到放鬆。

2、靜而養正:尋找內心中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的安寧點,從而讓自己從混亂、無序的負向環境中解脫出來。

3、覺察自我:每一個人的身體的表現,自我的狀態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透過覺察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善其身,那麼我們的疫情的解除可期可待。

直播結束後,高教授在網家家"愛心特群"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與疑慮,為大家排憂解難,對群友呼聲較高的問題進行答疑。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諮詢和問題可以隨時給我們留言

網友提問

1、老師好 隔壁小區今天新封了一棟樓,我們社區的居民微信群裡鬧翻天了,甚至有人要求開放小區大門要跑去其它地方居住的,我們作為社區志願者一直勸說大家小區早已封閉,我們沒與外界接觸很安全,但效果很差,工作人員身心疲憊,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專家解答

這是目前在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作為一線的志願者,說服工作確實非常困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首先,目前的奮戰在一線工作人員,一定要接納恐懼。大部分的人半個月一直處於隔離狀態,很容易出現各種煩躁情緒,身心疲憊,作為志願者首先要接納理解大家的想法。

其次,利用心理學的方式,把不確定性的壓力風險要告訴工作的對象,讓他們明白自己想去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隱形風險,促進深度思考判斷,這是心理學中非常有用的一個方式。

第三,做到以靜制動,那麼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樣的被動,實際上就是主動,當我們承受他人的"情緒性攻擊"時,我們就能切身理解情緒需要釋放的重要性,這樣就不會被這種攻擊傷害。最後,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和感覺,不要在身體特別疲憊的時候,勉強暗示自己,因為關心身體是減少疲勞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網友提問

2、老師您好!跟家裡長輩一起出去採購,也會戴口罩戴手套,回家後除了洗手洗臉之外,我總把所有衣服都洗掉,洗澡,還讓長輩也必須馬上洗熱水澡,我覺得這是謹慎防護,長輩說我過分緊張,會鬧的不太愉快,請老師給點建議。

專家解答

首先,要知道老人獲取信息的方式相對比較窄,而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方式是非常寬的,

所以年輕人對疫情的感受通常會比老人家要多一些。

其次,年輕人對於病毒感染和傳染性有著更多的知識的儲備,可是老人相對較少,所以,他們更相信自己多年積累的生活經驗。老人的生活,會有自己的生活習慣,當這樣的習慣和節奏被打破,他們是非常不願意的,這也是老人對於勸說聽不進去的原因之一。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想要調和這些矛盾,第一點,嘗試去收集"極端"案例,描述病毒的嚴重性,對老人來講,這是具有說服力和威懾力的,可以有效改變他們的認知模式。第二點,嘗試去跟老人的朋友進行溝通,通過去影響老人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讓老人在他的團體中間形成力量。第三點,嘗試用現代化方式來填補老人生活中的空隙,給他們一個機會,仍然可以做他們平時在一起喜歡的事情。

網友提問

3、老師好,以前我呢經常會去點外賣,自從疫情爆發後,雖然現在那些店鋪都寫的是無接觸配送、全面消毒、實名測溫什麼的,但看了很多負面信息後,總感覺還是不安全,針對我這種情況,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疏通的嗎

專家解答點外賣是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常態,所以這也是現在年輕人遇到的非常普遍的問題。首先,需要在不確定性中間尋找確定性。在所有的不確定面前,能做的就是增加對自己確定性的防禦,也就是說,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自己,做好自我防護,比如說戴口罩,洗手消毒。對食物高溫加熱,給自己增加安全感。然後,需要做到增加自我免疫力,以儘可能的吃健康食物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這次疫情帶來的重要提示,就是傳染病跟被傳染者的免疫力有非常大的相關性。網友提問

4、高老師您好。今天您的課程中提到"安全感",安全感好的人,會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與信任感,更容易抵抗"不確定性恐懼",直播裡您提到"自我覺察",請問能不能再詳細的講一講具體的實操方法。

專家解答

自我察覺第一步是要察覺軀體性焦慮,比如說你覺得小時候在某個階段經常吃手指,咬手指甲這樣的一些問題。

其次,就是你可以去想一想,是否自己總是會把事情想得更糟糕,如果總是這樣的話,說明你總是會用更多的負向的方式來感受,有可能是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會有一些不太完整,或者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

第三,覺察一下自己,是否非常的容易出現這樣的軀體性情況,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出現軀體性的狀態,如果是很快就過去了,那就沒問題,可是如果總是會重複,讓自己變得用身體性的方式來應對目前的壓力狀況,就要小心自己安全感問題。

這一次疫情,因為不確定性的東西滿天飛,所以造成恐慌蔓延。這時候,安全感不太好的人,可能就會更加的擔心自己會出問題,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壓力或者焦慮,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針對這個情況,首先我們不要用焦慮的方式來處理,給自己一個提示,一個暗示,坦然接受自己的安全感不好的問題,但這會讓我們更小心謹慎,跟自己做一個和解。第二個部分,就是需要去建立對自我的確信,比如說去超市了,那儘量知道我的安全距離是什麼?在任何的時候,不到危險距離裡面去,也就是說,通過增加對自我的控制力來告訴自己,事情是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的。第三部分,通過對自己喜歡事物的專注,增加自我的穩定性,信息傳播無法停止,但我們需要一些停止的空間,讓自己平靜下來。在當下,想要把自己的安全穩定的感覺放回身體裡,就必須

試著去尋找身體穩定的支點,這會對自己的身心有所幫助。

下期預告!

2月10日,我們將會邀請到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公職人員心理健康分會常務理事、青島大學(青島)心理與精神健康研究院院長、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副院長、心理學系主任陶明達博士,陶教授將結合歷史上國內外的一些重大疫情事件進行梳理總結,並就本次疫情存在的一些突出心態進行歸納分析,結合心態干預的理論,講解如何對病毒和疫情有正確的認知、如何恰當地理解和支持政府及個人、以及如何調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等。敬請關注!

愛心戰疫 | 如何應對疫情引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