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张淑苗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其惨烈程度至今想起来仍旧不寒而栗,这其中最为惨烈的又数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和红场阅兵至今说起来都让苏联人热血沸腾,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匹夫有责,只有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们,才能保卫国家,将失去的土地再夺回来,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热爱的土地。

实际上早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前,德国和苏联之间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然德国也好,苏联也好,都没有真的将这个条约放在心里,都将其当作一个争取时间的缓冲带。德国不希望在它发动战争的时候遭到夹击,而苏联则还没有做好与德国开展的军事准备。

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曾实行大清洗运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苏联的军事体系,损失了很多有用之才,更没有那么多的训练有素的将士,于是苏联希望又充足的时间来为将来的大战做准备,所以这个条约对于苏德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显然,希特勒并没有给苏联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实际上,在二战开始的第二年,希特勒就已经开始为进攻苏联做准备,1940年的腊月,针对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被希特勒批准。

根据这个进攻计划,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会在第二年也就是1941年的五月对苏联发动军事进攻,当时设定的战争时长为五个月,即在冬天正式来临之前将苏联拿下来。但真正实行的时候又有改变,因为别的战争的拖累,针对苏联的战争一直到了六月底来开始,而攻下苏联来的时间被缩减到了三个月。

当时的希特勒对于三个月攻下苏联这件事是很有信心的,因为德国的军备情况其实就摆在那里,苏联在当时并不强悍,军事相对落后,并且军队的各种建制都不完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建设起来,所以希特勒对于这场战争很有信心,况且德国在欧洲战场上鲜有败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希特勒的底气。

但即便如此,在真正进攻苏联的时候,希特勒还是组织了550万人的军队,力图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将苏联拿下,因为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属于远距离作战,这就决定了后勤补给不会那么到位,所以希特勒一开始要打的就是短时战,三个月之内一定要拿下苏联。

苏德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那就是苏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个胜利也影响了整个的二战。那么苏联又是如何做到胜利的呢?

其实在德国开始进攻的时候,苏联组织起来的军队只不过才290万,差不多是德国这边的一半,再加上苏联的军事能力并不如德国,这看起来似乎就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战争的最开始也的确如此,德国迅速占领了苏联的大面积土地,并开始围攻莫斯科,莫斯科之战成为苏德战争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历史上的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一个有血性的国家一旦遭遇这样的灭国战,最开始可能会节节败退,但到了退无可退的时候,人们就会团结起来,共同迎击敌人,这个时候战争的局势往往会发生改变,比如当年齐国匡章的灭燕之战以及后来的燕国乐毅灭齐之战。

苏联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眼看德国占领了苏联的大面积国土,眼看苏联人就要无家可归,爱国热情在这个时候空前高涨,而斯大林也已经开始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保卫苏联。

在这场大战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加入到战争中去,甚至囚徒也没组织成军队到战场上去,还有女人。所以这个时候德军突然懵了,因为苏联的士兵明明伤亡惨重,人数理应越来越少,但偏偏苏联这边的士兵却越来越多,怎么打也打不完。

希特勒自然也有调兵,但是人数上根本不可能和苏联相比,要知道苏联国内的人口远远大于德国的人口,就人数上来说,德国是必败无疑的,而且德军是远距离作战,对后勤补给的需要非常的大,苏联自然也知道这个事情,针对这一点,斯大林也做了部署。

在德国一步步侵入苏联国土的时候,斯大林下令在撤退的时候绝不能给德国留下后勤物资,能带走的必须带走,带不走的就毁掉,决不能给德国提供任何的后勤支持,而且斯大林还召集平民组成一支支队伍破坏德国的后勤补给。

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苏联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又是那样强烈,加上苏联百姓源源不断的加入战争中去,让希特勒的进攻举步维艰,原定的三个月计划已经成为不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苏联的冬天。

那个冬天,对于没有充足后勤补给的德军来说格外冷,很多士兵被冻死,作战的积极性也遭到了打击。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苏联胜利的第一步,之后还有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等,苏联一步步取得胜利并开始收复失地,紧接着开始反攻,将柏林攻下,希特勒自杀。

希特勒原本想三个月灭点苏联,却没想到苏德战争持续了近四年,而结果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尚宫女史


德军:打垮了苏联一个师,立马又来十个师,这仗没法打了!!!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军武文斋


先看苏德两国在战争中的伤亡。

德军:死亡和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德军在二战总体死亡数的六成以上。

苏军: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此外,还有1740万苏联平民和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火。

以上数据说白了,苏联的胜利,是结结实实靠无数的生命杀出来的,苏联军队伤亡之惨重,主要源于开战初期的极端被动、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指挥失当所致,而苏联平民的惨重伤亡,主要还是德国人对苏联人实在太凶残(这样导致了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后,对德国平民展开了报复,德国人在二战中死了800万,其中士兵600万,平民200万,平民几乎都死于东线战场)。

相对苏军,德国人在战争前2-3年其实还没那么被动,大多数时候在兵力数量和质量方面总体还处于优势。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1943年前,德军并没有两线作战的困扰,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在前线的部队即使被苏军打残了,往往还能调回本土,休整几个月,重新再组织开往前线作战。

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被德军长期占领(即使到了1943年初,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仍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段时间也是苏军由全面被动转向战略反攻的时间,而苏联能控制的人口实际上不足一亿,刨去老弱病残和女性,实际能征发的士兵不足2千万,当然,苏联为了挖掘人力,在保证工业生产和国家运转的基础上,不光把适龄的男子不断送上前线,还组织了近百万妇女上战场服役,在战争前2年,苏联人力资源相当紧张,但就是这么紧张的人力,在苏联高效的动员体制下,得到了最大效率的使用。

从1943年开始,苏军转入大规模反攻,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相继解放,苏军解放一个地方,就尽可能地征召当地人当兵,所以苏军越到后期,人力资源越加宽裕,而德军正好相反,地盘越来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来越少。

最悲惨的是,德军人力资源不断越来越少,而且面临着三线作战的窘境,战略形势愈加恶劣。

1943年,盟军进军意大利,1944年,又开辟了西线战场,德军丢了北非,仅有的几百万军队,既要对付不断强大起来的苏军的愈加频繁的反攻,还要分兵意大利,去保护已经日落西山的墨索里尼,若不是盟军在西线的推进速度犹如龟爬,希特勒恐怕撑不到1945年中。

面对好几百万苏军的强大推进,德军仅有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足以抵挡,部队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被俘虏,大量有生力量成了战争的炮灰。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时候,随着盟军登陆,苏军乘势发起大规模反攻,两边一夹击,德军在东边西边总共损失了上百万军队,法国也丢了,白俄罗斯也丢了。

东边消耗,西边消耗,德军就这么被消耗殆尽,苟延残喘,等着末日来临。


云中史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是的,德国人不仅奇怪,而且希特勒也感觉自己上当了,他压根就不该惹苏联人。他应该去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丘吉尔掰手腕。

咱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嘛意思?”情绪激动的希特勒蹲在狼堡里,凝视着他的将军们,敲着桌子怒吼:“你们刚刚告诉俺,你们干掉了苏联人几十万的军队?为嘛在你们的正面又出现了几百万?为什么?谁能够告诉俺,这是为什么?”

是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希特勒很久很久,那咱们不妨先从这事的背景来说起。

背景

话说当年这一战还没结束多久,德国人作为战败国,这又闹腾开了。在小个子希特勒的带领下,这就集结了八百万的大兵,一家伙就点爆了整个欧洲。

他还采用了极为新颖的战术——闪电战,坦克开路,大炮掩护,步兵跟进,这一路上那叫个厉害啊!先打了刚刚建国没几天的波兰人找不到北,接着和躲到硬的跟哪铁桶一样的马奇诺防线后边的法国人打趴下。

一家伙弄的地球这小村子天下震动,这二战就算正式的开始了。

基本上转眼的功夫,号称文明人的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彻底没戏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搁敦刻尔克来了大撤退,大炮不要了,坦克扔了,机枪丢了,光剩下一帮人,玩命的往英国那岛子上跑。

丘吉尔也实在,啥军舰,啥商船,啥货船,只要搁海上能飘的全部都出动了,把这帮子人往家里边接。

总算是为以后的反攻,做好了基础。

那么就这时间点上欧洲,除了英国这块,还有苏联那嘎达,欧洲其余的地盘,基本上就被希特勒给霸占了。

好吧,打这里起,希特勒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造军舰,造飞机过了英吉利海峡,和丘吉尔过过招,要么乘着苏联人不注意,抽冷子去惹斯大林。

大家伙也知道,最终希特勒选了斯大林。

就这一下,苏联人确实损失惨重,军队成建制的被吞掉了。眼瞅着苏联人的有生力量说话间就被吃干净了。

这就是题主问题的一个大背景。

题主的事

希特勒原以为,这苏联人太好对付了,可到了后边他越打越是纳闷,这到底是咋回事?

前脚刚刚打垮苏联人一个师,后脚他们还没把气喘匀呼呢?哎呦俺了个去,苏联人就带着十个师的队伍加入了战局。

那加入战斗的苏联人乌央乌央的,搁战场上到处都是:“乌拉!乌拉!”的声音。

苏联人简直是不要命了,玩命的冲锋。

有人一直在问:“肉盾能抵挡得住钢铁吗?”

苏联人很好的给予了回答:“能!”

苏联人基本上是拿脑门去堵德国人的坦克和炮弹,生生的把个整个欧洲都拿希特勒没辙的闪电战给堵住了。

那么苏联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们无穷无尽的兵源是分不开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

1941年六月份,就用了一个星期,五百三十万人步入了战场,就这动员能力,您自己个说说。

这时间到了1942年的五月份,一千八百万人就已经投入到了对希特勒的战斗当中去了。

话说苏联人的兵力是够恐怖的,但这兵员素质这就差了老大一截。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帮子士兵冲锋,派到前边的能拿到枪,后边的只能拿子弹跟进,捡前边牺牲人的枪来用。

从这里咱就可以看出来这兵员的素质不咋地,但苏联人豁出命来打这场战役的决心可见一斑。

那么他们是怎么去招募士兵的呢?

首先苏联人将能够抗起枪来的壮劳力全部都拉到了军队当中,搁当时,一个村子里边一个壮年男子都没有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举例,瞅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没瞅的过可以看看,很棒的,那里面就讲到了苏联人一个村子里边,就剩下一个成年男子,没别的其他男人都走上了战场。

咱一直在说苏联人是战斗的民族,这真没得说。

就这动静,整到最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举个例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17岁参加战斗,二十一岁回家,整个高中班的男同学就剩下他一人了。

据统计1919年到1924年出生的,只有3%活了下来。

就算是到了现在,俄罗斯人的男女比例依然没有缓过来,比例为1:1.167,就这比例整整相差了一千万,这可够恐怖的,一千万的女光棍。

整到最后,苏联人放出监狱里的犯人,给他们发一身军装,扛着枪也上了战场。

咱说,搁平时这一般的士兵,最次也得经过三五个月的训练掌握战场的基本技巧,才能上战场。

但这时间点上,苏联人面对希特勒的进攻,压根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只要能拉起枪栓,扣动扳机,这就能上战场了。

还有那必须掌握一定技术的坦克兵,招兵的先问一句:“会开拖拉机吗?”

“会!”您这一点头,冲人家一乐。

齐活,也不用考察啥的,直接就整给你一辆坦克:“去吧!伙计把它开动起来,打今天起他就是你的了!”

好吧,您这不光当了坦克兵,还整了个车长的帽子。

大家伙别以为这是搞笑,因为这T34坦克压根就是生产拖拉机的厂子整出来的,手续和开拖拉机一样,就是外边整了一大铁壳子而已。

苏联人的东西就是简单好操作!

你要是能从战场上打一场,还能活下来,这就是老兵。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会,一个士兵能撑三天,最次也是个营长。

战斗都打到了这份上,还能说啥呀。

最后女人都提着枪上了战场,啥女狙击手,啥女飞行员,啥女坦克手等等这都有!

毕竟这都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你不上能成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萨沙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首先苏联的人口基数并不少,1941年开打的时候,苏联有人口一亿八千万。一亿八千万的人口基数,苏联是完全有能力组织起上千万的军队的,事二战时苏联一共动员了3000余万人参加战争,平均动员率差不多有14%。高吗,别看3000万人挺多的,但是动员率其实并不高。

再看看他的对手希特勒,德国只有7000万人口,但是累计动员兵力达到了1700万,动员率达到了21.5%,基本上能上战场的都去打仗了,甚至就连早早投降的法国动员率也高达14%。


所以说苏联人多德国并不奇怪,德国人搞闪击战的目的就是以少打多,趁你病要你命。

那么真正让德国人奇怪的是什么?

一苏联军队的战斗意志

苏芬战争,苏联以如此庞大的身去去欺负一个撮尔小国,结果磕磕绊绊打了三个半月才打下来,红军付出了死20万,伤50万的代价。

西班牙内战,苏联派了几个旅去帮共和政府,结果被弗朗哥的反叛军轻松灭掉。苏德战争前苏军的表现不可谓不糟糕。

这些战果德军看在眼里,希特勒也看在眼里,就这水平怎么和我打。确实,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期的表现属实不咋滴。但是几场重大会战之后苏军就缓过来了,莫斯科保卫战之后,德军很难再看到成建制投降的苏军了,苏军打仗也变得越来越有章法,悍不畏死的苏军越来越多。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肯定和压力有关系,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苏军方面,压力就是大名鼎鼎的第227号命令,这个命令让苏军在战场让任何胆怯和投降的行为都成了祸及家人的灭顶之灾。

第二就是心态问题,苏芬战争是侵略,西班牙内战苏联人就是过去打酱油的,但是苏德战争却是反侵略,我要保卫的的土地,我的家人,怎么可能不用命。

第三就是苏军也在成长,大清洗之后的苏军可以说人人都是赵括,但是随着战火的磨砺,那些活下来的士兵和将军们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苏联红军的整体作战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让德国人感到疑惑的第二点是苏联人哪里来得如此强大的工业能力。


这个其实是德国小看苏联了,苏联从1926年到1939年战前,只用了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农业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这个速度是前无古人的。其产能之强大仅次于老美,是欧洲第一工业强国,而且苏联人造武器讲究的是耐用皮实能量产,二战苏联光t34就生产了五万多輛,而德军各种五花八门的型号加一块也就两万多。当然,盟国的大力援助也不可或缺,比如航空燃油,二战时期苏联的产量是零,全靠老美给他送。


守仁读仁


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来说都是一场煎熬,一定会造成生灵涂炭、死伤无数。很显然,战争中士兵的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但奇怪的是,在二战后期,德国的兵力是越来越少,而苏联的士兵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何呢?

令人敬畏的闪电战

我们先来看看苏联和德国的人口数量对比:1939年,苏联的总人口为1.7亿人,而德国本土的人口数量,加上被他吞并的奥地利和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后也没超过8000万人。

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决定了德国的动员兵力数量是无法和苏联相比的。也就是说,德国想要和苏联打,在人口上是吃亏的。何况德国面对的还不止一个苏联,还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波兰等等的国家。

因此,要想扩大势力,并且减少损失,就必须想出好的办法来才行。于是,可怕的闪电战,就这样被实践了。

闪电战是由德国著名军事专家古德里安创建的一种战争模式,它的作战理念简单的说就4个字:静、快、准、狠。我要用相对隐蔽的做法来迷惑对手,让对手不知道我的进攻方向,然后在短时间内快速攻击,将敌方的重要目标精确的摧毁掉。

同时,派出的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向前推进,突破对方防线,让对手在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时候就结束这场战争。

闪电战的理念在二战中被德国多次的使用,屡试不爽。在人口等战争资源上,德国自知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非常认同闪电战的理念,在短时间内对敌方进行攻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尽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德国使用闪电战的战果,可谓十分的辉煌:号称是“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被德国在39天之内征服;不仅如此,德国在27天内将波兰消灭,5天之内打败荷兰。最可怕的是打丹麦,德国竟然在一小时之内拿下了丹麦。如此可怕的战绩,不得不让人感叹。

所以在二战爆发的初期,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可谓一马平川,如入无人之境。

苏联不是好欺负的

闪电战对于小国人是一种噩梦,但苏联是一个大国,要想在短期之内歼灭苏联,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苏联在经历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实力大增,工业产值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地位。对于德国来讲,这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在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就是在远征俄罗斯的时候失利的。

苏联面对来世凶凶的德国,一开始确实是束手无策。但是后来他们想到德国迫切想要速战速决,是因为他们缺乏战争资源。

只要让他们的进攻陷入停滞,德军很快由主动化为被动。并且对于苏联来讲,它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它的战略纵深大。我的土地多、场地大,我可以用空间来换时间,拖延战争的时间,同时给自己减少人员损失。

于是,苏联在做前期和德国的交战中,不是一味的和德军拼命,而是有理智的往后撤退。看似德军好像是没费多大力气占领土地,实际上是自己在减少战争的兵力。因为每占领一个地方,你都要有兵去驻守,占领的土地越多,能够打的士兵就越少。

就这样,德国往前推进的过程中能打的士兵是越来越少,而且德国的对手还不仅仅是苏联一个,他必须要提防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军和逃亡过去的法军,因此他无法将所有的兵力都派往苏联战场。随着后期英法的反击,德国在西边的部署也随之加强,在苏联战线上的士兵就更少了。

苏联方面在经历了大清洗运动之后,失去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官和将领。虽然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损失还是很惨重的。但苏联的人口多,他发布了全国动员令,要求15-60岁之间的人都要上战场,男女都一起上。这使得苏联一下子就增添了大量的士兵,每多一个士兵,就多了一份力量。

到了战争后期的反攻阶段,苏联解放了一些被德国战争占领的领土,比如波兰,苏联通过吸收当地的人民来增添自己的兵力,使得自身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而德国方面是不断败退,兵力越来越少,迎来失败的结局。

人口少、兵力不足,是德国最大的硬伤,再加上和苏联僵持了好长时期,使得自己越来越不利。而苏联是动员了全国的人民参与战争,兵力越来越多,越战越勇。最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胜利。


小小嬴政


很简单,苏联在战时采取义务征兵制甚至讲囚犯和女人送上前线,政委再一督战,德国人自然就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了。

在1940年春德军密谋“巴巴罗萨计划”之前,苏联内部刚刚进行了大清洗,许多优秀的苏军将领被迫害,再加上刚刚结束苏芬、苏波战争,苏军内部士气低落,损失惨重。希特勒曾和其高级幕僚讲“苏联不过是间破败不堪的危房,踹一脚就塌了”德国闪击苏联后苏军节节败退,甚至开战第一年便损失了近200万军队。斯大林很快号召苏联青年甚至妇女参军,当然光有号召是不够的,苏联更是派出军警到每家每户“补充兵源”。当时不仅大量的苏联青壮年劳动力参军,而且很多苏联妇女参军后也被补充到一线直接与德军作战,苏联当时还出了很多女战斗英雄。苏军对德军发起进攻通常是多于德军人数的部队对敌人发起冲锋,而“政委”则充当督战这一角色,通报政委接到的命令是后退者死。于是这些苏联士兵在前有敌军后有督战队的情况下打仗更加卖命,这点令东线的德军也始料未及。当然苏德战争苏联的代价是巨大的,二战中苏联共牺牲了2000万军民,伤亡数字位居二战参战国第一。


小王知识堂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人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是由于两个国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德国人口8000多万人,苏联人口1.8亿多人,整整多出了1亿人口,所以能够动员的军队数量也必然远远超过了德军。

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国家体制保证了超强的动员能力

开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后方的劳动力资源出现巨大缺口。填补苏联劳动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妇女、少年及从前线退伍回来的残废军人。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轻工业1942年底81%的工人为女职工。职工中18岁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战争第三年少年在工业各部门的职工比重中达到40-60%。

德国人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动员能力。

当时的苏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执政体系,在苏联的各个城市到各个乡镇、村以至于各个生产单位都有党委,只要苏共中央党委一声令下,各地的党委,从最高层到最基层都会完全地动员起来,将一切能够动员的人员全部动员参战。

当然,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伤亡的惨重也使得苏联当时是尽了全力进行了战争动员,从甚至连妇女都走上了战场。

举国体制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许你会说,为什么党委尤其是基层的党委能够发挥这么大的动员能力呢?

可以拿我国来说,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都是治理不下乡镇,基本只到县级,而我国的大多数人口都在农村,农村基本是由乡绅进行治理,所以当国家要动员的时候,乡镇以及村这两级的资源往往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动员。而有了基层党组织之后,乡镇以及村级的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动员,也就最大程度上地调动了国家的一切潜能,服务于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

苏联的党委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使得苏联调动了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

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是苏军持续增加的保障

当然,到了二战期间,除了人员以外,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只有人员而没有武器,再多的人上了战场也是白搭。

如当时的中国,人口有4亿多,但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总数最多也只是在400多万左右(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而苏联1.8亿人口就可以动员超过1000万的军人参战,这个原因就在于武器生产能力,也就是工业能力。

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德国的工业产值就已经超过苏联,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居世界第二位。

就二战期间的主要武器来说,苏联生产了10.2万两坦克,德国为4.2万两;苏联生产了13万架飞机,德国为8万架;苏联生产了各类火炮120万门,德国为53万门;苏联生产主要枪支1200多万支以及各类机枪就有9.54万挺,充足的武器生产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而装备起来的部队才真正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战斗力。

苏军的顽强导致德军伤亡越来越大

当然,苏军的顽强也是德国人觉得苏军越打越多的原因,因为德军不断地减少,一增一减,就自然觉得对方越来越多了。

战争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军就付出了伤亡百万人的代价,主要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损失了50多万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更是超过了150万人。在一系列的战役中,苏联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德国由于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但那个时候的总动员为时已晚,苏德战场基本上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败局已定。


当然,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也使得苏德战场上的不少德军不得不从苏德战场撤出赶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盟军登陆意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将参加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装甲部队抽调到了意大利参与意大利的防御作战;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更多的德军从苏德战场撤出赶赴西欧,就直接导致了德军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苏联“十次突击“中的惨败,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一是苏联的举国体制,保证了苏联能够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资源参战;二是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三是苏军的顽强作战,导致德军伤亡越来越大,德军数量越来越少;四是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使得苏德战场上的德军不断地被抽调走。因此,苏德战争可以说越到后面,德军就觉得苏军越来越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