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与明朝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嵇志浩


崇祯帝的一生十分悲凉。当年皇太极曾主动向明朝和谈,但崇祯帝坚决不同意。对此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崇祯帝这么懂得隐忍的人,怎会不知卧薪尝胆的道理?更何况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从长远来看一点儿也不吃亏。

先来看看皇太极提了哪些条件?《清太宗实录》记载道:

1、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

2、每岁明朝馈清国金万两,银百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3、清朝一方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

4、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从以上四个条件来看,皇太极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明朝承认其地位并与其划地而治。尤其是在明朝大将洪承畴于松锦之战被俘,明军精锐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明军不仅无力招架凶悍的满清骑兵,就连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难以平定。据载明朝末年的军事开销庞大,与皇太极和谈能省下不少钱。崇祯帝完全可以暂时低头,先处理好内部问题,然后养精蓄锐重新夺回领土。不过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对待历史问题得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考虑崇祯当时的境况。<strong>

一、铭记历史

明朝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几百年来从未向外族低过头。不论是灭国之灾,还是土木堡之变,明朝历代君主都抬头挺胸、直迎外敌。暂且不论对错,这种强硬不屈的态度颇有英雄气概。而这一态度主要源自朱元璋就“两宋一味求和退让,最终灭国”得出的经验。他将此经验传授给后代,并要求他们铭记于心且世代相传。有宋朝的前车之鉴,想必崇祯帝很难相信满清的和谈。

二、崇祯缺陷

另外崇祯此人十分好面子,且没有承担责任的魄力。崇祯的自负是众所周知的,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人,整日无端猜忌。当年大将军袁崇焕鞠躬尽瘁、一心报国,只因皇太极毫无根据的挑拨,被崇祯处死。袁崇焕枉死后明朝与满清的战役节节败退,这时崇祯才意识自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身边的大臣。后来李自成兵临城下,他悬梁自尽,临死前还写下“大臣误国”的遗言。如此看来面对皇太极的示好,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相信,然而实际上他曾经妥协过。

三、满堂大臣不赞同

其实早在崇祯十年(1637)三月,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对崇祯帝提出:“大明若亡,必亡于流寇”,只有“安内方可攘外”,应当采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崇祯帝听后觉得十分在理,愿意一试,但并不十分重视,只让杨嗣昌的手下前去谈判,但以失败告终。后来皇太极以松锦之战的胜利为筹码与明朝和谈,崇祯经过再三衡量同意谈判。不过他并没有公开,而是秘密进行。或许他始终觉得这是赔款割地的耻辱之举,要是被朝堂百姓知道,他将颜面无存。所以他只派遣了陈新甲、马绍愉等人前去议和。原本这一切进行地十分顺利,只可惜和议内涵被陈新甲的书童当作手抄报抄了下来并传了出去。这么一来,原本的秘密议和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整个社会都沸腾了。满朝文武皆反对,民间百姓更是骂声不断。面对舆论与朝堂的压力,崇祯只好拒绝和议。

如此看来,议和的失败不是崇祯一人的责任,而是王朝运行到一定时期的命数。


邓海春


皇太极曾经与明朝崇祯皇帝和谈,为什么条件明明是崇祯可以接受的,但最后却失败了呢?我们先看一下和谈的主要内容:

1:明朝每年送给清朝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

2:清朝送给明朝貂皮千张、人参千斤

3:两国以宁远与塔山之间划定国界;在连山开辟互市。

这样的条件对于明朝是很诱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造成和谈。

1642年,在刚刚失利的松锦之战,明军损失惨重,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明朝当时的关宁锦防线只剩宁远一座孤城,彻底的摧毁了明朝的防线,但是就在这时清朝却要跟崇祯谈判,其实很明显,清军虽然胜利,但是也有很大的损失,需要休整,而最好的休整就是与明朝互不侵犯。

并且皇太极曾经也说过:作为少数民族想要统治中原是很困难的;他也害怕自己的民族会向元朝或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那样,政权统治时间短,最终被赶回原来的生存之地,所以保持自己的统治是目前最要紧的。

而这时,明朝也因为当时在辽东战事每年需要消耗近千万两白银,而和谈仅需百万两,对于当时国库亏空的明朝来说是好事,而且开市贸易,内陆之物是生活在东北女真所没有的,很有可能会赚回来的;之后与清朝修好,专心治理国内的农民起义,可能会使得明朝不至于两面受敌,所以对于崇祯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皇太极的想法正好迎合了正在苦恼的崇祯皇帝,面对诱人的条件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接受和谈,其原因不得不让人无奈,我们来一一道来?

第一点:祖宗的束缚

在明朝来讲,就没有与外族谈判之说,明朝与元朝相争,最终没有接受元朝任何和谈之事,把元朝赶出中原,朱元璋教育子孙,不能像赵宋那样懦弱,所以当时的燕王朱棣还为此长期清理蒙古外族工作;到了“土木堡之变”时,哪怕瓦刺押着明英宗劝降,明朝也是只接受打架不接受和谈,所以崇祯帝要是和清朝和谈,先要过了心理这一关,要对得起祖宗啊!

第二点:崇祯帝性格导致没有谈判大臣

崇祯帝反复无常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多次让大臣们无法接受,甚至处理犯罪之臣,动不动就满门抄斩、诛杀九族之类的,所以使得很多大臣不敢为其死心塌地卖命;内阁大臣杨嗣昌去清朝时竟然不敢去,大街上找来一个算命先生去拜见皇太极,结果笑话不断。

而这次负责谈判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是害怕不敢去,因为怕被大臣们说自己叛国还有怕自己办事不利被崇祯处理了,于是就派了兵部七品主事去,后来怕官职不够,临时升了个五品兵部郎中,让他穿着二品的朝服去了,最终也是笑话不断,但是清朝真心实意和谈,最终也不在乎这个不懂礼节的“二品官员”,开出自己的条件让他复命,最终也是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谈判,并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

第三点:事情暴露,被迫中止

即使问题不断,但是清朝的真心实意和谈,也推动着事情的缓慢发展,但是最蠢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碍于大臣们的反对,这次谈判是秘密进行的,总负责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在看完“二品官员”带回来的清朝密信后,居然顺手放在桌子上,第二天起早上朝当成一般的奏折递上去,被抄在塘报(就相当于现在的报纸)中,直接公众。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很多大臣纷纷弹劾陈新甲,说其“投敌卖国”,最后即使之情的崇祯皇帝也无奈了,只能杀了陈新甲,来昭告天下啊!

可以说,谈判的使团还没有回到北京,谈判的结果就已经胎死腹中了,可以说崇祯帝最后的“续命药”被无能之人给扼杀了,明朝失去了缓解两线作战的机会,也是的两年之后李自成帅军攻进北京之时,明朝的精锐部队还在守卫山海关前线,最终导致明朝正式走向灭亡,清军的被迫出关,统治中原。


历史文武君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后金初期和皇太极时期的形势图:


第一张: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这时候的后金才占领了辽宁和吉林南部地区,面积还很小,人口也不多。


第二张: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这时候的后金已经占领了东北广大地区,面积和明朝差不多了,实力大增。两年后的1628年,崇祯皇帝登基。



第三张: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这时候的清朝已经占领了东北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面积比明朝大多了,人口也超过了百万。明朝已经被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军折腾的够呛。


第四张:1643年,明朝灭亡的前一年,清朝的疆域与之前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明朝已经被农民起义军耗尽了长江以北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孙传庭的秦军。这一年,皇太极去世。


看完这几张图,大家觉得皇太极会真心和明朝议和吗?

自从北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何尝不想灭亡中原政权,一统江山?契丹人努力了,但是没有做到,女真完颜部努力了,但是势力只到了淮河以北,没能实现消灭南宋的目标。蒙古人终于做到了,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明朝建立后,游牧民族一直郁郁不得志,适逢明末乱世,内忧不止,民穷财尽,女真人又看到了机会,一统天下的机会再次来临。早在1629年,皇太极第一次带领清军杀到了北京城下,当时手下建议攻破北京城。皇太极说:不是我们攻不破,只是时机不成熟,会有机会的。

对于明朝的土地,清朝人早已垂涎三尺,只是因为人口实在太少,兵员不足,即使攻下来,也无法一个一个长期占领,必须等时机。

皇太极会真心和明朝议和吗?做梦吧,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边是蒸蒸日上,一边是腐败至极。就算议和,皇太极最多就是缓兵之计,等待时机。崇祯皇帝虽然情商一般,但绝不是傻子,这就是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议和的原因。崇祯皇帝之所以想议和,也是缓兵之计,但是他深知满清不靠谱,如果议和,白白给了满清钱粮,养肥了他们,到头来还是要进攻明朝,所以崇祯帝没有下决心议和。因为和满清议和就算成功,也是暂时的,终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一点,崇祯帝还是知道的!


坐看东南了


1642年,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焦头烂额,辽东方向一败涂地,松锦战役之后,明朝辽东方向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剩下的军队面对凶悍的满清骑兵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帝国核心区域,几乎都被农民起义搞的一片混乱,大明帝国眼看就是一副大厦将倾的危局。

作为帝国最高决策者的崇祯皇帝,眼瞅着农民军不断势大,有进入京畿地区的风险,于是,他决心与满清议和,在辽东方向减轻压力,以便帝国能集中精力对付农民军。

鉴于大明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团,崇祯皇帝派以陈新甲为首的使团,秘密前往盛京(今天沈阳),商议议和之事。

当然,皇太极对此次议和也非常重视,毕竟这次是大明皇帝亲自派出的钦差使团,可以彰显大明朝廷的诚意,他为了表现自己对使团来访的重视,亲自出城20里路迎接,给了使团非常高的礼遇,可以看出,皇太极对这次和谈是充满希望的。

其实,这也是多年来,皇太极最后一次信任大明。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后金就一直试图和辽东的大明官员议和,以便把已经获得的土地和利益得到大明官方的确认,顺便再获得更多的好处,此次大明皇帝主动来议和,这对皇太极来说是个很好的消息,他也知道中原人士喜好面子,尤其是从天朝上国来的使节,更需要这种“面子”上的满足,于是,他主动放低了身段去迎接这些使节,以便能使和谈顺利进行。

双方在很融洽的氛围下开始了谈判,皇太极也列出了几个自己的要求,细看下来,其实也不高,具体内容如下:

满清以塔山为界,大明以宁远为界,双方互不侵犯;在之前战争中明朝被俘虏的人员和被掳掠的物资,属于满清,大明不得索还,但议和之后如果再有明朝人越过边境,满清同意将其遣返;双方再次开启边关贸易,大明每年用1万两黄金和100万两白银换取满清1000斤人参和1000张貂皮;希望崇祯皇帝能亲自前往辽东与皇太极会盟,确认和议,当然如果派出其他重臣代行也可以。

在这些皇太极的要求中,从土地到物资几乎都被满清占领,皇太极只是希望得到明朝对这个现实情况的确认,至于显得比较吃亏的边关贸易,那也比每年千百万两银子开销的辽东军费要轻松的多的多。

前三个条件很快谈妥,但第四个条件却让双方都很为难。

毕竟几千年来,中原王朝都是东亚文化圈的“盟主”,塞外邦国只有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的份,如果让崇祯皇帝去和皇太极会盟,这显然不合礼法,即使是派出重量级的大臣,也是不行的。万一这事儿被明朝那些文官们知道,还不得吵翻天,这些使节们回去只有等着杀头了。

而皇太极也很为难,此时的他,已经征服了蒙古诸部,身兼满洲的可汗、蒙古的大汗、满洲汉人的皇帝,手下兵强马壮,已经具备了一个王朝建立的实力。

而作为谈判主场的盛京,满清的满汉官员们也进行着激烈的争论,投降满清的汉臣们为了表现忠心,往往立场激进,建议皇太极最好再次对大明用兵,最好占据黄河以北,满清能迁都北京,至少也要获得关外的所有土地。

对于汉臣们来说,此时满清军队无论战力还是火力,都远胜于辽东明军,根本不需要和这些使团们废话,直接出兵山海关,打下大明北方易如反掌。

但汉臣们的意见遭到了满洲八旗贵族们的反对,尤其是多尔衮、多铎等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从大明夺取人口和财物,对于入关去统治一个庞大人口的地域没有任何兴趣,还不如坐享大明源源不断送来的福利。

这些王爷们心里还有个小心思,他们反对入主中原,就是怕女真人传统的社会秩序被进一步打破,在常年的对明战争中,满洲可汗的势力不断做大,这些王爷的势力不断衰微,随着大批汉臣不断进入满清的权力体系,他们的权力也不断受到约束。但他们目前至少还有自己的领地,享有很多政治经济特权,一旦满清入关,占有了大片土地,他们以后的命运,还指不定变成什么样。

面对满清贵族的意见,皇太极也无可奈何,毕竟他首先要考虑自家人的意见。

最终,皇太极在写给崇祯的信中,同意可以不计较尊卑,甚至可以取消自己皇帝的尊号,当然,他也在信中说,这是他给明朝的最后一次议和机会,如果对于这些满清让步很多的条件,崇祯还不答应,那就重新再打吧。

此时,明军在辽东方向,有实力再战的只剩下吴三桂的4万多军队,如果满清全力进攻,明军根本挡不住。

使团们最终接受了这些条件,然后他们把相关协议内容和皇太极的书信快马送回京师,交给负责和议的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则随手把这些资料放在自己的书桌上,准备第二天找皇帝秘密奏报。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偏偏陈新甲的书童以为这些资料是尚书要他传抄的资料,在没有请示领导的前提下,擅自把这些资料送到传事处传抄。

这下可炸了锅,陈新甲在那些文臣们的嘴里,成了通敌卖国者,大家群情激奋,一致上书陈情,要求皇帝严办卖国贼陈新甲。

最后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崇祯皇帝本来想袒护陈新甲,但抵挡不住那些“嘴炮爱国者”的狂轰滥炸,不得不迅速处死了陈新甲。

对于这个议和,大臣们其实心知肚明:没有皇帝的授权,陈新甲会去安排这些议和?陈新甲,只是给皇帝背了锅,而那些群情激奋的文官们,也是为了政治正确,站在道德高地,最终把陈新甲送上了死路。

最后,当崇祯皇帝面临国破家亡时,没有一个大臣愿意再为他站台说话了,连最有可能的“南渡南迁”也成了泡影,最后不得不在煤山上上吊殉国,最终为社稷死。

次年,清军再次南下,最后,大明亡……


云中史记


一说到明朝,都会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以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同其铮铮傲骨。崇祯末年,大明的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内部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不断动摇着大明王朝的根基,而外部怎么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已经将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压缩到了山海关一线。

而就在此时,皇太极主动向崇祯表达了求和之意,但就是这样一份雪中送炭的提议,却被崇祯断然拒绝。而崇祯也失去了最后的喘息机会,最终城破自缢,明朝灭亡。


议和,是皇太极主动寻求的。

1642年,皇太极主动向崇祯抛出了橄榄枝,寻求议和。此时的明朝上至崇祯,下至文武百官都不敢相信满清求和的诚意,毕竟,刚刚经历了松锦大战的明朝,损兵折将,精心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洪承畴、祖大寿等一众将领投降,使得明朝彻底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仅能困守山海关和宁远等几座孤城。

但是事实上,皇太极的这次求和,不仅是真的,而且态度上也是非常的真诚。

其一,包括皇太极在内的满洲贵族们,都是主张与明朝议和的,他们对明朝的土地不感兴趣,对目前的状态已经非常满足。而真正主张继续南下的官员,反而都是祖大寿、范文程、孔有德等,这些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们。

其二,皇太极非常清楚的看到满洲人口相较于汉族人口少只又少,贸然占领汉族地界对于满洲部族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并且也没有做好占领汉族地界的准备,容易被淹没在汉族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三,刚刚结束的松锦大战,满清这面也付出了非常巨大的损失,也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就这样,在1642年,明朝派出了一支中高规格的代表团访问清朝。作为清朝的皇帝,皇太极的热情表现让明朝使臣受宠若惊,明朝使臣即将抵达沈阳的时候,皇太极特意率领文武官员出城20里迎接,而且对明朝使臣的态度非常热情。


皇太极开出的条件,不仅是非常的合适,对于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是非常优厚,无法拒绝。

在与明朝使臣的会面中,皇太极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看到这个条件都会觉得似曾相识,没错,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渊之盟”,同样是和平共处,同样是互通互市,同样是交付岁币,也同样是兄弟相称。

这个议和条件,对于当时的明朝,真的是太合适。

一方面,明清停止了东北地区的战事,也是对于明朝京畿重地军事威胁的解除,明朝可以放心的把东北地区和京畿地区的兵力投入到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上,孰胜孰负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明朝每年最大的财政支出就是东北的军费支出,为了同满清作战,明朝五次加收“辽饷”,而与满清的议和将会让明朝卸下沉重的财政包袱,缓解内部矛盾。而明朝每年为此支出的100万两白银以及1万两黄金,在庞大的军费开支面前,完全可以不值一提,毕竟在1620年,军费已经涨到了2300万两,崇祯年间数额更为巨大,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辽东与满清的战场上。

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最终让崇祯拒绝了皇太极开出的条件。

至于前三条内容,只要是个明白人,都会选择答应,只是最后一条,两国以兄弟相称,平起平坐,因为事关国体,使臣必须要争得崇祯的同意。明朝代表团回到北京后,随即把皇太极的意见写成了书面材料,汇报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而陈新甲也非常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整理好了文书,准备第二天秘密上报给崇祯皇帝。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由于陈新甲的仆人不了解情况,把原本要密奏崇祯的文书当成了公开的奏折提交了上去,结果第二天,满朝大臣都知道了这件事。此时,崇祯的朝堂是尽是“文人误国”的东林党人,在“义愤填膺”之余,依旧摆出了天朝上国的架子,不仅纷纷要求弹劾陈新甲,同时也要崇祯断然拒绝皇太极的这份“丧权辱国”的和谈条件。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在性格上的多疑、好面子、爱推卸责任的弱点暴露无疑,不仅杀掉了陈新甲,同时也拒绝掉了皇太极议和条件,把整个国家推向了两面受敌的深渊,也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而在此之前,在迁都和放太子去南京两件事情上,崇祯也是因为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丧失了最好的机会,也让大明朝最终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皇太极驾崩,顺治登基,最终满清入关,江山易主。

皇太极驾崩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不同于皇太极的议和政策,在降清的明朝就臣的影响下,多尔衮等满清高层对于入主中原达成了一致意见。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之后吴三桂在山海关前降清,满清铁骑随即杀出山海关,拉开了满清入关,江山易主的序幕。


雍亲王府


崇祯的想法:


我大明富有天下,东西约一万多里,万里长城就是明显的例证!南北也有1万多里,地大物博,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获取战争的胜利!怎么可能和一个少数民族谈和呢?


况且,女真族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也就几十年的时间,从原来的只是我们的一个边陲之地,对我们大明的李成梁都是低三下四,现在居然要和我大明讲和,做梦,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且,我袁崇焕曾经在宁远城用红衣大炮打败努尔哈赤,把努尔哈赤干死,现在他的儿子皇太极居然要和我大明讲和,痴心梦想!


看下皇太极这边:

而皇太极当时也是没有把握能拿下大明的他们是想都不敢想,毕竟他们人数也太少了,加在一起也就几十万人,而大明有1.5亿人左右,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皇太极觉得最好的结果就是自己也是一个国家和大明朝平起平坐,就挺好了!



只不过在大明这边,皇太极死后,农民起义军太过嚣张,在那么快的时间里面就把北京城给拿下了,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况且假如吴三桂不投降的话,满足能否统一中国很难说,大清是靠着汉人八旗的力量打下的全国,单靠满人是做不到的!可以说,三藩的藩王做出了为大清的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鹏程日志


明朝之亡非亡于外患,而灭于内乱。凭心而论,崇祯皇帝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皇帝。刚一上台就除掉了为祸明朝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崇祯皇帝雷厉风行的清除魏忠贤之后,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同时也使得阉党之祸逐渐澄清,大明朝仿佛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但崇祯在除掉太监一党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文官集团势力更加庞大。崇祯皇帝满怀雄心壮志想要革除明朝弊政,中兴明朝江山。但崇祯皇帝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但换来的却是文官集团的处处掣肘。最终崇祯年间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殉国而亡。

至于为什么崇祯不接受和满清的和谈呢?那是因为崇祯皇帝所要面临的问题太多了,满清方面的,起义军方面的,再加上文官集团方面的。所以说和谈不是想谈就能谈的。事实上当时满清皇太极和明朝提出和谈的建议的时候,对于明朝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当时满清已经攻占了辽西之地,关内的农民起义军也迅速膨胀,李自成包围开封,张献忠攻克襄阳,明朝统治可以说是到了濒临崩溃的危险时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崇祯还依旧拒绝和谈呢?

原因一就是文官集团的掣肘。当时皇太极提出的和谈条件大概可以分为四条。

一、两国平等交往,崇祯帝要承认清朝的存在。二、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三、约定边界,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互为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开放互市贸易。四、彼此护送逃人。坦率的讲这个和谈条件对明朝来说不算苛刻,而且还能称得上有利。毕竟当时明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如果能少了满清这一大敌,或许明朝还可能平定农民起义再次振兴。但由于和谈消息的泄漏,明朝的那些穷酸腐儒立刻批判朝廷卖国,那些无用书生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只是单纯的打嘴炮给国家添堵。甚至他们还因此抨击崇祯皇帝。所以崇祯无奈只能放弃和谈。

但也或许崇祯皇帝接受不了和满清平等存在这个事实。毕竟在所有的中原皇朝当中,他们都看不起异族政权。而且明朝本身就是打败的蒙古人占领了中原。所以明朝统治者很可能不愿意把自己放在和满清同等地位上。毕竟古代大多数时期,汉人认为自己乃是正统,其他异族都是蛮夷之辈。另一种原因就是,崇祯或许看出清朝的所谓和谈,不过是一种说辞而已。毕竟当时战争的主动权已经在满清之手了。万一崇祯扛着文官集团的反对和满清和谈成功了。到时候满清翻脸不认人,再次发动战争,那他崇祯皇帝不就成了一个笑话了嘛。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崇祯拒绝和谈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历史上满清和明朝约过两次和谈。但满清一直也没有停止对明朝的进攻。可以说满清的和谈诚意并不足,那么崇祯的担心也就有理可循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崇祯不是不同意,他本来想同意,却因为群臣的反对,加上自己性格的优柔寡断,最后拒绝了皇太极的和谈!

一、和谈的背景。

从1640年开始,皇太极对明朝发动松锦之战。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历经两年。1642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

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而告终。在东北的明军只剩三万残兵败将,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不久,清军攻下明朝在关外的其他城池。

此时,明朝内地农民起义迅猛发展,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不断攻城克地,明政府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就在明朝崇祯帝焦头烂额之际,皇太极向明朝抛出橄榄枝,要与明朝和平谈判。



二、双方开始谈判。

明朝崇祯帝当然十分乐意,派出代表团到盛京谈判。代表团受到皇太极超规格的隆重接待,他亲自率领大臣出城20里迎接。

在谈判中,皇太极开出的价码不算太高: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这些条件,参与谈判的明朝官员没有异议:

第一条对于明朝来说,只是承认、接受既成事实罢了;第二条当然是清朝对明朝的示好;第三条在正常情况下,明政府是愿意支付的,因为比军费少很多;第四条是皇太极希望条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给予足够级别的保证。




三、节外生枝,拒绝和谈。

毫无意外,这次和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可是,明朝末年朝廷管理混乱,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暴露无遗。

明朝谈判官员把皇太极的要求写成了书面材料,汇报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把材料整理成公文,准备第二天秘密上报给崇祯皇帝。


但兵部尚书太过粗心,竟然被秘书给害惨了。秘书不了解情况,糊里糊涂地把极度机密的文件当成了公开文本传上了朝廷。

第二天,明朝高层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朝廷之上哗然大乱,“义愤填膺”的明朝官员们纷纷弹劾陈新甲。

这些大臣多数是文官,能说会道,都能切中崇祯帝的要害所在。


有的大臣说:明朝先帝历来坚守“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原则体现的是大明皇家的铮铮傲骨,怎么能轻易在这时候变节?

有的大臣说:满清总共30多万军队,满洲八旗只有6万多,很多都是其他民族,汉军八旗26万多,蒙古八旗2万多;汉人占了总兵力人口的80%以上。长期坚持下去,满清能斗得过大明吗?

有的大臣说:清人经济落后,很多物资都依靠汉人。汉人是不支持皇太极的。清朝统很多物资都依靠汉人。汉人是不支持皇太极的。清朝统治汉人非常艰难,不然,皇太极凭什么主动和谈?

有的大臣说:松锦之战刚刚结束,虽然满清获胜,可也是损兵折将、大伤元气的。清朝还有能力继续向关内进攻吗?

有的大臣说:满族人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对南方气候、水土都会不服。清朝愿意到关内来吗?

有的大臣说:就是不和谈,满族人一定也会满足于现状,不会继续进犯的。如果和谈,真是辱没大明祖宗了。


有的大臣说: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能值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吗?朝廷经济已经很困难了,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当时崇祯帝确确实实为钱急得焦头烂额,把自己的私房钱10万两白银都拿出来充当军费;提到要钱,朝中大臣大多数只是应付皇帝。

面对大臣的责问,崇祯皇帝优柔寡断、失去理智、没有主见。听听大臣们说的都有道理,崇祯帝把刚刚发芽的和谈之苗立即掐断,并且还感到自己很失颜面。

崇祯帝决定不与皇太极和谈。



结语

正确的事情不英明,但是做起错事来,崇祯帝十分武断。

崇祯帝不但不敢承担责任,而且为了推卸责任、遮掩自己的窘境,还把责任全部推给兵部尚书陈新甲,最终将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判了死刑。

崇祯帝放弃和谈之后,明朝受到内外夹击。一代大明王朝,因为崇祯皇帝优柔寡断、不敢担当,于1644年寿终正寝。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一是面子问题,明朝有史以来就没公开正式服过谁,土木之变皇帝被俘虏了都不投降继续干。嘉靖朝与俺达签过城下之盟,但那是严嵩主导蒙蔽皇帝签的。如果崇祯签了,等于公开打破明朝二百多年以来皇帝不公开服软的传统,他没这个魄力,这样带来的耻辱将会让其和明英宗并列成耻,并进而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所以崇祯不敢。

二是局势问题,其实当时明朝的税赋重地的江浙地区并没有受到皇太极和李自成的威胁,因此经济命脉并没有完全断绝,因此有继续打下去的倚仗。农民起义占领的富庶地区并不多,因为不纳粮,所以农民政权的经济基础并不稳固,这时候选择不妥协继续消耗也不能算错。皇太极属于游牧民族政权,关外土地耕种条件比江浙相差太多,因此经济基础也不厚实,所以不议和也不能算错。但我认为崇祯错在双线作战,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出现了问题,过度高估了自己。明朝可以发动的军队总数超过三十万,但是前提是抽调多地区大量卫戍部队,真实的野战部队总数应该是十几万。而十几万野战部队是不足以支撑两个战场。而抽调了卫戍部队的地区就会形成军事真空地带,给了农民军活动空间。


ly22358038


其实崇祯帝没有不同意,他曾对负责谈判的陈新甲说过四个字“可款则款”,也就是说他本人是同意和谈的,但为什么最后却失败了呢?

只能说一切都是天意,当时崇祯朝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攻城略地,外有皇太极的步步紧逼,再加上天也不助崇祯帝,天灾不断,内外交困之下,崇祯帝有了与皇太极和谈的想法。



皇太极当时也觉得明朝体量庞大,想要攻占不是易事,对于崇祯帝的和谈,皇太极很乐意,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秘密和谈。

至于为何秘密,这是因为明朝有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不赔款的传统,若是摆到明面上崇祯帝会威严扫地,甚至能不能当皇帝都危险,所以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




当一切谈好之后,一个变故发生,原本是秘密的事因为陈新甲的仆人不知情,误把秘密的事当成公开文书上报朝廷,这下群臣都知道了。结果可想而知在,崇祯帝自是不能承认,总得有人背锅不是?于是兵部尚书陈新甲成了替罪羊。

之后关于和谈的事,崇祯帝再也不提,并表现出了坚决抵抗的态度,结果由于他的催促,洪承畴不得不仓促出兵进攻,然后···然后松锦战线崩溃。国内再加上李自成等人的攻打,明朝守不住了,崇祯帝成了亡国之君。天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