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官的弟子或曾经从过政的弟子都有谁,能否详细谈谈?

中国传统文化集锦


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孔门十哲,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当官从政的并不多,屈指可数。大多都是继承孔子的衣钵,开坛讲学,培养人才,传承孔子的思想,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子路出身贫寒,幼年以野菜充饥,长大之后,孝敬父母,“仲由负米”的故事千年永流传。子路性格豪爽,野性十足,侠义肝胆。他很尊重孔子,却又敢于直面提出不同的意见。面对孔子严厉的批评,他知错就改,从此专心学习,修养品德。

子路志向远大,在卫国从政三年,社会井然有序,后来在鲁国季氏门下做官。再后来子路又在卫国担任执政大夫孔悝的邑宰。卫国发生暴乱后,子路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不听同学高柴的劝告,只身赶来救孔悝,被乱军剁成肉酱。孔子为此悲伤致极,对子路大义凛然的行为十分敬佩。

子夏以精通文史典籍著称,曾担任过鲁国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孔子死后又到魏国,被请为国师,培养出著名的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魏文侯变法的成功,子夏也因他的学生而名气大振。

冉伯牛,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中都宰,其道德修养方面有突出成就。为人品行端正,与人和善友好,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对他十分的器重。后来患病英年早逝,令孔子十分难过。

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既有经商的超级智慧,又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既是一代儒学大者,又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而且官至鲁国卫国相国之位。

《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有着纵横家的政治天才。游说五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导致当时的社会格局发生巨大的动荡。子贡的亦儒亦商亦官,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和巅峰,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儒官一体的儒商。

冉有,曾长期担任季氏家宰,是鲁国最有权势人物之一。

子有,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学者之一。善于从政,多才多艺,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改变平民子弟的命运。让他们日后从政以德布施天下,造福万民。就是为了这些优秀的弟子,以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去建立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朱八戒CC


亲们:关于这个问题?在《论语》中可见一斑:颜回早夭前屡试屡爽无缘入仕.子贡不受命经商屡亿屡中巨富,曾随孔子入仕为属官不祥,为救齐国攻鲁之危急,奉命出使吴,越,晋,楚等国.孔子逝世后任鲁,卫等为上卿.子路,随孔子任毁三都之将领.后与子羔同任卫国孔俚家臣,因内乱子羔回鲁,子路尽忠战死.冉有与子路曾任季氏家臣.因冉有与樊迟同任季氏家臣时,出征齐国取胜后申请季氏与鲁君召回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老师.子游任武城宰.澹台灭明任吕邑宰.闵子骞拒季氏召聘不仕.为此有关可于《孔子家语》中查阅详细记载!


张加林11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局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据说他有弟子三千人,但是其中可以称为贤人的只有七十二个。或许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早期并没有得到当时诸侯国家的接受,或者是弟子本身不愿意出仕为官从政,所以在这七十二贤徒里真正做官从政的没有几个,下面我们就大概的讲述一下。

第一个,冉耕,曾任鲁国的中都宰。



冉耕,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对冉耕十分器重,他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冉耕为中都宰。最后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备注:中都宰是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

第二个,仲由,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他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之前作为孔子的弟子兼护卫陪伴周游列国,后来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最后死于卫国内乱,被砍成肉酱。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备注:同中都宰,蒲邑宰就是蒲邑的地方官。



第三个,端木赐,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因为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所以曾任鲁国、卫国之相。而且此人善于经商,所以有端木遗风之说,它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后来他本人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



第四个,言偃,曾任鲁国武城宰。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中唯一的南方人。他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



第五个,宓子贱,曾任单父宰。

宓子贱(前521年或502年—前445年),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他为单父宰时,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结果是“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孔子的弟子当中,当官从政的并不多,而且大多为一地的地方官,比如冉耕、仲由、言偃、宓子贱,只有一个端木赐,曾任鲁国、卫国的相而已。


许家那个人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论语》(编集者之一)。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由于祭礼意见不合于曾子师弟。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福子说历史


说说十个孔子最杰出的弟子吧,并不是说非得出仕才算杰出。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论语》(编集者之一)。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孔子最有名的弟子之一端木赐,字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可谓做高管的弟子,又是非常会做生意的人,善于经商之道,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孔子去世后,众多弟子纷纷守孝三年,三年后,子贡觉得还不够,继续守孝三年。

人品好,守信多金,放在现代也是棘手可热的好男人人选[害羞]


青岛小姐姐666


颜回早夭前屡试屡爽无缘入仕.子贡不受命经商屡亿屡中巨富,曾随孔子入仕为属官不祥,为救齐国攻鲁之危急,奉命出使吴,越,晋,楚等国.孔子逝世后任鲁,卫等为上卿.子路,随孔子任毁三都之将领.后与子羔同任卫国孔俚家臣,因内乱子羔回鲁,子路尽忠战死.冉有与子路曾任季氏家臣.因冉有与樊迟同任季氏家臣时,出征齐国取胜后申请季氏与鲁君召回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孔子老师.子游任武城宰.澹台灭明任吕邑宰.闵子骞拒季氏召聘不仕.为此有关可于《孔子家语》中查阅详细记载!

张加林11


张华东999


这不是三言五语能说清道明的,还请读钱宾四先生的《孔子传》吧!或读司马子长的《史记》中相关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