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鼎盛时期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明朝历经276年,要论开创盛世,丝毫不亚于哪一个朝代。论到最鼎盛的时期,一定是永乐时期。永乐时期百姓的生活并没有过的跟汉朝的文景之治一样好,但要论到最鼎盛的时期,永乐时期的的确确是明朝最鼎盛的朝代。

  1. 永乐时期,在朱棣的部署下,明朝所有的知识分子全部动员起来,由姚广孝和解缙统领。经过五年差不多六年的没日没夜工作,一部包罗万象,叫做《永乐大典》的书籍,成书。此书的内容包括了生活中的所有。现代人称为“百科全书”。这本“百科全书”的不同点在于,它记录了自中华民族有文献以来的所有知识。遗憾的是,《永乐大典》至今已经遗失,但确确实实存在于世过。
  2. 郑和六下西洋,使海外各国都知道亚洲有一个叫明朝的国家无比的强大(从船就能看出来)。而且郑和遗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性格和平待人,从不仗着武器先进欺负别人。郑和下西洋给朱棣带来了一片繁华的景象,唐太宗时期的万国来朝得以重现。凡是郑和船队拜访过的国家,基本都会派人来向明朝进贡。此等繁华景象,不是每一个朝代都能拥有。
  3. 骁勇善战的朱棣亲自御驾亲征,五次征伐蒙古当时主要的三个部落鞑靼、兀良哈、瓦剌。五次亲征都以胜利告终。蒙古当时主要的三个部落都遭到了朱棣的毒打,朱棣的亲征给明朝边境带来了多年的和平,
    为“仁宣盛世”定下基础。

《明史》对朱棣的评价是:

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虽然永乐年间的百姓生活过的并没有那么好,但以明朝为总体来说,永乐时期的的确确是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永乐解史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上夺取了明朝的最高统治权,虽是篡位登基,但他的文韬武略都值得后世称赞,他在位期间明朝国力达到最鼎盛时期,史称“永乐盛世”。

政治上:

1、进一步削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因此夺位之后怕别人有样学样,因此在朱允炆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了各藩王实力,完成了朱允炆未竟的事业,不得不说很具有黑色幽默。

2、厂卫监察。

为了加大皇权,增强监督力量,朱棣恢复了锦衣卫,同时增设了东厂,明朝特色的厂卫政治就此开始。

3、完善官制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4、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同时北平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军事上:

1、北击蒙古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2、南征安南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朱棣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安南,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朝时期的开始。

文化上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外交上: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明史·成祖本纪》: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永乐帝朱棣他是一个雄才非比常人,并且有远见,能够看到未来发展动向,并且气宇非凡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四处征战,最后去世也是在征战蒙古的途中。在他统治之下,明朝初期经历了一个小高潮,是一大盛事,在这个时间里,明朝蓬勃发展,民定安生,一切都井然有序,综合国力远超于之前的朝代,所以后来的君主,对于朱棣的评价一直也很高。


青云帝


明成祖朱棣是武功盛世,是军事最为强盛的时期,但在其他方面并不是最鼎盛时期。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在位期间先后五次北伐,使鞑靼、瓦刺各部先后接受了明政府封号。又于1406年派兵攻打安南,使安南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规模阅兵也发生于朱棣在位期间,前来观礼的使节达到了27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在各个国家引起了强大的反应。

1405年派遣郑和开始了七下西洋的任务,期间明朝还在东南海域上进行了维和行动,号召东南亚各国要和平共处,相当于世界上第一次联合国大会。

明成祖在位期间相当于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万国来朝,但在整个王朝发展上总体评价来说并不是最强盛的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强盛时期是隆万盛世,指隆庆、万历在位期间(1567—1620)长达54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阶段,期间大明朝进入了开放、繁荣、稳定的辉煌时期,达到了“十钱斗粟,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状态。

至于为什么这段历史很多人不熟悉,归功于清代修订《明史》中对明朝的诋毁。

隆庆元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开放海外贸易,并允许民间私人船队远贩东西至二洋,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启用了张居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大明王朝真正意义的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库和粮食储备足够国家使用十年。

明朝遗民曾在清初编纂的《樵史》中回忆道:万历年间,只说柴米油盐、鸡鸭鱼肉,哪一件不贱?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不过二三钱。

在古诗《古井臼歌》中更能看到隆万盛世的景象: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

类似的记载数不胜数,所以隆万盛世应当是明朝综合实力最强的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海上贸易兴盛,并数次对外出兵帮助藩属国抵御外侵,也正是这个原因,直到明朝灭亡后,朝鲜、琉球、安南等国依旧坚持以大明为宗主国。


调侃历史


我觉得明朝最繁盛的时期是在仁宣时期,又不然在历史格局上把它和文景之治以及贞观之治放在一起统称为三大盛世呢,在现在的拍卖行最为出名的明朝瓷器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刚刚是宣德年间的最为精品这正是经济领域的佐证,宣德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与外邦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正是自信的表现,当时的火器也是领先世界,明军三大营,等等。何其壮哉。



有趣一起赏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自1402年燕王朱棣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后,仍然继续推行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明朝建立7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成就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著名的北京故宫建成。刚建成的北京城由紫禁城、皇城、京城、外城组成。紫禁城内的宫殿有精制的木雕、石雕、彩画和金光灿烂的琉璃瓦顶,他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匠师设计,是我国保存的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帝王宫殿群。城内店铺林立,商业繁荣,一派繁华的景象。

永乐十三年,明成祖命人重新疏通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这是明初的一项重大民生建设,极大的促进了华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经济连通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明成祖在位时曾经五次亲征蒙古,每一次都大胜而归,有力的打击了蒙古部族对明朝的破坏和侵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明成祖初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便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33年,郑和先后7次率领27000至28000多人,200多艘海船,浩浩荡荡的从刘家港出发,经历了亚非拉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郑和船队每到一国,都会受到当地土著的热烈欢迎。他们所携带的大量金银珠宝,丝绸和青瓷碗盘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极大的促进了明朝与亚非拉各国的经贸往来,使明朝的经济实力达到顶峰。

综合上述内容,我认为,明朝最鼎盛时期就是明成祖朱棣时期。


独立评论员


读到明史的时候往往会轻率得出一个结论:明朝最鼎盛的是朱棣永乐时期,原因无非是编撰《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万国来朝等。但往细里思考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些面子货,中看不中用,所谓“盛世”应该是在一个朝代中政治昌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像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无可争辩,纵观朱明一朝,还真找不出这么一个时期。

永乐皇帝朱棣按照传统中华文化典章制度,得位不正,并且像他老爹一样多疑暴戾,因此在他统治时期为了力证他篡位的合理性,是朱家的优秀子孙,应该继承大统,他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消除他内心的自卑,众人的怀疑以及千秋史笔的谴责,都是些华而不实,好大喜功的事,于国于民没有实际上的益处,因此加在他身上的溢美之词都言过其实,“鼎盛”水分很大。

能称得上鼎盛的必须是后世能享受他留下的历史遗产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朱棣在这两方面乏善可陈,就是一个夺侄皇位,滥杀暴戾,好大喜功,格局窄逼的皇帝。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成为历史上最为奇葩的皇族沦为笑柄。

尽管人们不喜欢秦始,但他开创书同文车同轨件郡县制大一统奠定了中华帝国制度基础,百代都行秦政制; 汉武帝刘切则通过独尊儒术,远逐匈奴,农耕民族战胜游牧民族,奠定了中华万里江山和汉民族的性格;唐太宗则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让大唐辉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高峰; 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北宋时期GDP占全球的80%,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康熙大帝则是发挥少数民族的彪悍,继承中华文化典章制度,从此中华不再是汉疆一十三省,而是横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一统的多元一体,虽远必占,让四邻瑟瑟发抖的中华大帝国。

朱棣号称永乐大帝徒有虚名,水分很大,编撰的《永乐大典》深藏深宫,没有刊行面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除带回些不穿裤子头插羽毛的酋长来上贡归附,经济上赏得多收的少,庞大的远洋舰队既无军事目的,也无经济目的,就是一政治游行,向海外夸耀天朝的富有与强大,没有为帝国增加半寸海外领地,也没有留下半张纸的航海技术积累,那眼界和格局没有超越乡下暴富的财主那种富贵不炫耀犹如锦衣夜行,和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差了不是一两条街,至于万国来朝更是笑话,朱棣没有经济头脑,是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的老祖宗,为了维持天朝上国的颜面,几倍几十倍回馈朝贡国带来的那点贝壳,人参,鱼干,牛马皮草等土特产,以至让那些蛮荒民族把朝贡都当成为一本万利的的生意,甚至是敲竹杠的借口。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居然就是蒙古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每次都带几千人赶着瘦牛病马来大明朝贡,来的次数频繁,按照惯例除胡吃海喝还带回大批的朝廷赏赐,让明朝财政捉襟见肘,不堪重负,于是英宗皇帝下诏不准再来朝贡,也先于是领兵南侵,酿成土木堡皇帝被劫案,为大明王朝挣足面子的朝贡都朝成这份了,明朝贡体系成为只有面子不要里子,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典范,朱棣功不可没!

朱棣缺乏汉武的雄心,唐太宗的胸襟,宋太祖的宽仁,以及后来康熙大帝的多元一体的伟岸,他把明朝的把长城当成朱家的院墙,画地为牢,西出嘉峪关,东出山海关就到了国外,子孙从此不敢越雷池半步,留下的明朝从此边患不断,北边的游牧民族部落把大明王朝当成悬挂在厨房里的肉干,一遇草原干旱草枯,游牧业凋敝,衣食不挤就南下劫掠一把,而在明朝号称最鼎盛的朱棣时期都毫无一劳永逸的办法,导致整个大明一朝,几百年都在疲于奔命,再无汉民族祖先“虽远必诛”的豪迈志气,这样的帝业也敢称鼎盛?

明朝最富足之时为朱棣之孙的仁宣之治,这是大明王朝文治的顶峰,至今搞收藏的都知道宣德的文物最有价值,然而过于短暂,仅仅十年,紧接之后的英宗皇帝本人都当了游牧部落的俘虏,为汉人之耻。

纵观明粉眼中辉煌的大明王朝都经不住质疑,更不用说表面光鲜,内部却是问题丛生的朱棣永乐时期,“鼎盛”二字言过其实!


土豆到底去哪里挖


有明一朝最鼎盛时期非明成祖朱棣时期莫属。

从文治方面看:

1、编修《永乐大典》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2、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被称为麒麟。 3、改革吏治 明成祖时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

4、迁都北京 天子戍边,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武功方面看

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 ,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明成祖朱棣谥号“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花繁柳密LZK


明朝的兴盛一般是以明宣宗和明英宗为界限的,自从朱元璋开辟了明朝, 明朝就经历了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个皇帝的治理,国力渐渐开始强盛起来。明宣宗死的时候,给只有九岁的皇帝留下的是全盛的帝国。但是经历了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和宦官乱政,明朝就就开始由盛转衰了。明代中期以后,国家渐渐开始内忧外患。因为当时又日本的倭寇来骚扰我国沿海,还有蒙古国骚扰大陆边境,还有内部政治的文臣党争等。

因此可以说,明朝最鼎盛时期不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而是在明仁宗朱高炽及明宣宗朱瞻基时期。

虽然明仁宗在位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他告诉大家要节俭,不让皇室贵族打扰平明百姓的生活,也严厉限制了大臣的权力。宋仁宗还对朱棣的政策进行了调整,缓和了他刚上台的统治危机。

宋仁宗死后,朱瞻基就成了皇帝。明宣宗看到永乐皇帝四处打仗,搞得劳民伤财,于是就减少了出兵的频率,减少了去越南和蒙古的军队频率。其实在朱棣的攻击下,蒙古国已经如一盘散沙,打不了明朝了。

明宣宗执政的重点和成果主要在于治理朝廷,而不是在于军队和战争。在明宣宗执政的时候,明朝内部真的是人才很多了。像杨士奇、杨荣、杨浦、于谦等人都是在明宣宗在位的时候被明宣宗重用的人才,他们几个大臣都是依靠着内阁的运转,所以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比如休养生息等。


肾为先



125878215蜂獾


优渥圈养宗室的政策,随着宗室的庞大,财政越来越紧,就无法作为,只好走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