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棣被称为“明成祖”呢?

骑蜗牛走高速


因为太宗太祖这些庙号都是皇帝死后下一任皇帝根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给评的,这都是可以改的。比如隋朝的杨广死后被评为隋明帝,但是李世民做皇帝后觉得不爽,想使劲的抹黑隋朝,便把隋明帝改成了隋炀帝。

所以朱棣的庙号也是后世人给评的,起初朱棣是明太宗皇帝,后来改成明成祖全是因为嘉靖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嘉靖皇帝本来是王爷家里的独生子,应该继承他老子的王爷位置,一辈子潇潇洒洒的,可惜没想到他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把自己玩死了,还没有子嗣,选来选去的把嘉靖选去做皇帝了,并且还把嘉靖的家谱挪到了朱厚照这一支脉,本来嘉靖就对当皇帝这事没什么感觉,有让他认叔叔做爹,让自己亲老子绝后,嘉靖更加生气了,于是跟文武百官商量想把自己亲老子也抬进皇帝谱里面来,可惜文武百官不买账,说太庙位置已经满了,你亲爹不能进皇帝谱。嘉靖一看这形式,我现在是皇帝,文武百官竟然不安我的意思办事,还治不了你们了,于是就不上朝了。

后来没办法只能把朱棣的太宗皇帝位升级成祖,这样一庙奉二祖,位置就出来了,嘉靖也满意了。

这就是大礼仪事件,因为这件事朱棣由明太宗升级为明成祖。


向天空


朱棣的庙号本来就不是祖,是明太宗皇帝。是因为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事件被抬升了一级,才变成了祖。

正德皇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正德皇帝喜欢吃喝嫖赌,还好孕妇,竟然耽误了生孩子?)朝廷首辅杨廷和根据血缘关系选择拥立朱厚熜做皇帝是为嘉靖帝。这时候如果按照礼制尊祖上庙号的话,嘉靖皇帝就不能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父母了,而是要认明孝宗朱佑樘做亲爹。

年轻气盛的嘉靖不同意,总不能做个皇帝,把爹妈给做没了。于是就发动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最后杨廷和告老还乡,嘉靖胜利,终于可以把自己的亲爹妈抬进太庙了。不过,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如果把自己的爹妈抬进太庙,庙号已经满了,嘉靖爹妈进太庙就意味着需要从太庙里再抬出来一个人,可是太庙里的都是正牌皇帝,谁也出不来。

嘉靖皇帝眼珠一转发现了明太宗朱棣,如果把他的庙号升一级,从宗抬升成祖,那不就都解决了。思来想去,明太宗既不是开国皇帝,又不是中兴皇帝,也不是一统天下的皇帝,世祖的庙号他不能用。这可怎么办?嘉靖皇帝异想天开般的解决了问题,给朱棣上了个成祖的庙号。





新说点评


明朝的迁祧制度。

古代帝王对与现任帝王较远的世系皇帝神主牌位按照一定的制度迁移进入远祖的庙宇,这就是帝王世系的迁祧制度。开国始祖固定一个不动,六个按照和现任皇帝的远近进行迁祧。

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功臣集团和靖难之役的功臣集团几乎全体覆灭,外朝不得不依赖文官集团来支撑。这些文官集团的官员们大都是经过科举考试才得以做官的,他们往往按照儒家的经典礼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进而延伸到明朝的国家制度上。根据孔子及其儒家学者的经典规定明朝皇帝的太庙祭祀的制度: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说的明白一点就是太庙中正殿只供奉七个牌位,开国皇帝的牌位一个是固定不动的,然后正在位置的皇帝按照远近分别占据另外六个牌位,都是按照在任皇帝的血缘关系进行逆推,远的就要被移出太庙正殿,迁移到其他地方祭祀供奉。

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位时的太庙牌位举例,明朝太庙供奉的牌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固定不动)、明成祖朱棣(嘉靖帝时期开始固定不动)、明光宗朱常洛(崇祯父亲)、万历皇帝朱翊钧(崇祯祖父)、隆庆皇帝(崇祯曾祖父)、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祖父)、睿宗献皇帝朱祐杬(明睿宗,万历皇帝曾祖父)。

这一点就不如清朝的太庙做的好,清朝皇帝基本都在太庙供奉着,没有按照所谓的“天子七庙”的规矩来,先是七庙改成九庙,然后全部皇帝都供奉(群庙制),除了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例外。(明清时期的太庙,清朝将明朝太庙中的皇帝牌位迁移入历代帝王庙,清朝皇帝占据了太庙,还书写上了满文)

谁给嘉靖皇帝穿了小鞋?

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之时,在他之前有10位明朝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这里面建文帝、景泰帝两位皇帝不被当时的明朝认可,自然也进不了太庙,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是堂兄弟,也进不了太庙,满打满算,太庙的牌位正好七个。(清朝乾隆皇帝太庙中的牌位图)

朱厚熜即位之时,按照礼仪,朱厚熜是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嘉靖帝伯父),然后兄终弟及继承帝位,遵循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的规定来制定的,一切都是有章可循。按照这一套礼仪走下来,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朱祐杬成了自己的叔叔,明孝宗成了嘉靖皇帝的父亲。

搞这一套礼仪的目的是文官集团和后宫贪图权力,以杨廷和和明武宗母亲张太后为主,压制继承帝位的朱厚熜。准备即位的朱厚熜在进入紫禁城时还不能走正门,要走偏门,结果嘉靖皇帝和母亲大闹一场,坚决要从紫禁城的正门进入皇宫,不然自己打道回府,皇帝不做了!嘉靖皇帝赢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从紫禁城的大门进入,并继承了明朝的皇帝之位。

年仅十五岁的嘉靖皇帝即位之后就开始讨论明武宗朱厚照的谥号和自己父亲朱祐杬在哪里祭祀以及封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时刻想着压制小皇帝,坚持嘉靖皇帝是过继给明孝宗才继承的皇位,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应该按照叔叔的礼仪来定祭祀和封号。这当然是嘉靖皇帝不愿意的,看似简单一个礼仪之争,实际上是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的较量。

文官集团和嘉靖帝进行了几十年的抗争,从1521年即位,到1548年嘉靖皇帝将自己的父亲明睿宗朱祐杬的牌位放进太庙的正殿,这一争斗持续了27年。(明成祖朱棣和嘉靖皇帝像,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没做过皇帝的明睿宗朱祐杬进入太庙,将朱棣升格为明成祖)

明太宗如何变成明成祖?

1548年,嘉靖皇帝的地位早就已经巩固,然而他仍然不放心文官集团,于是提议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放置在太庙正殿,这一提议必然要有皇帝从太庙的正殿的供奉中替出来。按照嘉靖皇帝的远近逆推,明太宗朱棣正好是在被移出的行列。

明太宗朱棣是经过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帝位,而且将首都迁往北京,天子守国门,屡次征伐蒙古,最后死在北征的征战中。对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的世系来看,朱棣无疑是开山鼻祖,谁也不敢轻易将他移出太庙,不然他之后明朝皇帝的正统性会被质疑,嘉靖皇帝也是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嘉靖皇帝要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明睿宗放进太庙祭祀,只是提议,至于将哪一位皇帝移出太庙的正殿还是要进行讨论的。

嘉靖皇帝和大臣们经过审慎的讨论,为了不产生礼仪上的问题,嘉靖皇帝做了如下的安排:

改明太宗朱棣的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为: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改明太宗庙号:“明成祖”

这一番操作下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可以永远呆在太庙中,至于其他和现任皇帝较远血缘关系的皇帝会因为血缘的远近依次在太庙中移出了。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明仁宗朱高炽血缘关系最远,他首先被移出的太庙;以此类推,隆庆皇帝又将明宣宗朱瞻基移出太庙,嘉靖皇帝进入太庙祭祀;万历皇帝将明英宗移出太庙,替补隆庆皇帝进入太庙。(杨廷和像,嘉靖初期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

明太宗朱棣变成明成祖朱棣,看似一个简单的名称改变,实际上是明朝嘉靖皇帝为了皇权和文官集团斗争的结果。


穿越再现彼岸


“祖”和“宗”都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称呼。很高兴和大家聊聊中国古代关于庙号的事情。

“祖”和“宗”有什么不同呢?一般地来说,“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宗”则是这个王朝优秀的承继者。为王朝立下大功的皇帝死了以后,要铭记他的功勋,将他的牌位“入庙”,给他一生的业绩做个评价,就有了庙号。

所以说,庙号是君王死后的称呼。如果你见了朱元璋,跪下来高呼一声“明太祖万岁”,你要倒大霉了,这是咒他早死,就连累你家人陪你一齐去刑场挨刀。

在周、汉时期,这个庙号制度非常严格,那必须是公认的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品行高尚的君王才能入庙。一个朝代只有七个君主有入庙的可能,这就叫“天子七庙”。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汉武帝,那么厉害的人物,都差点没混进去。

大家看史书,经常会遇到很多“祖”,最常见的有三种:太祖、高祖、世祖。同为皇朝的创立者,也各自不同,咱们就分别来说说其中的区别。

一、太祖

太祖,就是这位君王在他创立皇朝的过程中没有沾上祖宗的光,全靠自己的努力,俩肩膀扛一脑袋,披荆斩棘,硬趟出来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1.汉太祖刘邦

纠正一个概念,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大家都叫他“汉高祖”,是因为《史记》中这么称呼他,后来大家习惯了,就叫他“汉高祖”,实际上他的庙号是“太祖”。

刘邦家世代务农,他老爹种田为生,家里很穷。刘邦起于泗水亭长,斩蛇起义,揭杆而起推翻暴秦。楚汉相争,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在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没沾上祖宗一点光,全靠自己奋力拼搏,所以就是“太祖”。2.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的父亲曾经在后周当过都指挥使,但也只是普通公务员,不算什么封疆大吏。赵匡胤年轻轻就离家独闯江湖,一杆齐眉棍打遍四百军州无敌手,因功升至殿前都点检。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孤儿寡母的江山。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的过程中也没沾上祖宗的光,所以他死后入庙也是“太祖”。

3.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身世大家都清楚,标准的贫农出身,祖祖辈辈务农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庄稼地里刨食。朱元璋自小生活贫困,放过牛,要过饭,还当过和尚。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也没有沾上祖宗的一点点光,脑袋别在裤带上,全靠自己折腾,所以他死后入庙,也称为太祖。

二、高祖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个层次,就是说这位开国君主建立皇朝是受到祖先的荫惠,沾了祖宗光的,祖宗曾经是国家重臣和封疆大吏。

比较有代表性的“高祖”有两个: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这俩的出身有相似之处。


杨坚他父亲杨忠是贵族,北周的重臣,曾受封为随国公。而杨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夺了北周孤儿寡母的天下,建立了隋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死后入庙就是“高祖”。

李渊也是这样。他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他祖先李暠是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渊家族世代显贵,他的祖父李虎在北周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也袭爵成为唐国公,建立唐朝是沾了祖宗光的,所以死入庙就是“高祖”。

三、世祖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个层次,不但沾了祖宗的光,而且是为一个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汉世祖刘秀、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

西汉时期,王莽篡国,自立新朝。刘秀以位面之子的强大力量推翻王莽,拔乱反正,兴复汉室。刘秀建立的东汉与先前的西汉有本质的区别,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国号未变,首都发生了迁移。刘秀的庙号就是“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但他沾了祖宗的光,从地方割据到天下一统,国都改为“大都”,为王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也是“世祖”。



顺治皇帝也是从地方割据到天下一统,入主中原,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开基坐殿,为清王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死后入庙也是“世祖”。

以上就是几个“祖”的区别。咱们再说说“宗”。

“宗”是一个王朝优秀的承继者。大家在史书上接触到的“宗”的品种比“祖”要多很多。但实际上最初也不多,就是四种:太宗、高宗、世宗、中宗。后来到了唐朝以后,庙号不严肃了,是个皇帝就能入庙,庙号也越来越多,各种称呼就出现了。咱们主要讲讲“太宗”。

通过上面的内容,大家知道“太祖”的两个特点:伟大的成就、自已搞定。那么“太宗”也有这两个特点。

首先要有功绩,有拿得出手、令人心服而又值得大家缅怀和纪念的成就,这是最起码的。没有成就肯定不行。

其次,有了伟大的成就,通常是在“太祖”之后第二个入庙。这要说一下,不一定是王朝的第二个皇帝,而是第二个入庙的。

第三个特点,要注意这个“太”字:自已搞定。暗含了一个什么意思呢?――并不是前任皇帝的指定继位人,他能当上皇帝,也靠的是自己(往往是带着血色的)。

咱们举几个例子:

一、汉太宗刘恒

刘恒就是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他的庙号是“太宗”。刘恒能坐上龙椅可不是先帝指定继位,而是历史变故,周勃、陈平诛“诸吕”,刘恒继位过程中流了血。


二、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最清楚的就是这位,李世民坐上龙椅,他老爹李渊是很不愿意的。为了这个皇位,李世民的兄弟喋血玄武门。

三、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坐上龙椅是千古悬案,“烛影斧声”,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死,赵光义继位,过程很不正常,后来拿出个“金籄之盟”来安天下之心。

四、辽太宗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很有能力。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皇后称制,在她述律的支持下,“帐前择帅”,耶律德光登上皇位。他也非先帝指定的继承人。



五、明太宗朱棣

朱棣死后入庙,最初的庙号是“太宗”,而并非是“明成祖”。

朱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大家都很清楚,太祖朱元璋可没指定让他继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公然反叛,率兵从北京一直杀到南京,夺了亲侄儿朱允炆的皇位。他能坐上龙椅,杀的人太多了,血流漂杵。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留下后代,嘉靖是以藩王入京,小宗成为大宗,坐上了龙椅。嘉靖皇帝为了将亲爹的牌位摆进祖庙,搞了“入庙之争”。按照正常的庙号制度,这就必须要将前面皇帝的牌位“祧”一个出去。“祧”的原则是离自己血缘最远的,那么就应该把朱棣“祧”出,但这肯定会遭到群臣反对。于是嘉靖就给朱棣升了一格,将其庙号从“宗”升级为“祖”,和太祖朱元璋一样享受郊祀。而嘉靖的亲爹就以“睿宗”的身份“升祔”进入祖庙,这样嘉靖祭祖的时候就能堂堂正正地给亲爹烧纸了。



如果按照上文几个“祖”的特点,其实最适合朱棣的应该是“世祖”:从地方割据藩王到成为一国之君、迁都北京、开启新的时代。

但嘉靖想把这个“世”留给自己,就将朱棣的庙号搞成了“成祖”。结果是比“太宗”更显得血腥,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起那段血淋淋的靖难往事。


馋嘴肥猫铲史官


太祖和成祖都是皇帝的庙号,就是皇族祭祀太庙的称谓。

《孔子家语》曰:“祖有功而宗有德”,这就是“祖”和“宗”的区别,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这里的功,指开创之功,这里的德,指守成之德。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有开创之功。朱棣开创永乐盛世,有守成之德,因此开始的称谓并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宗”。

为什么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呢?

源于大明第十一个皇帝(嘉靖帝)的小心思。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未有子嗣,按照大明“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名正言顺作了皇帝。他自己作了还不满足,还想追封他父亲兴献王为帝,也就是为期三年的大礼议事件。后来又想让他父亲入主太庙,享受皇族祭祀。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太庙的正殿里应当放置7个祖宗的牌位,同时周礼对此牌位的放置顺序作了规定,“亲尽则祧”。也就是说太庙的主殿供奉的皇帝牌位如果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三昭三穆指的是自开国皇帝以后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的这么一个排放顺序。

但是正殿已经排满,没有位置留给他父亲,只能移出以为一位皇帝再偏殿,才能在正殿留下空缺。由于最远的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礼制说法称“万世不祧”,所以只能动一动朱棣了。

如何才能让群臣都满意,不会有意见?

他权衡再三,恢复了古礼“明堂制度”,就是郊外祭祀太庙以朱元璋作为主角,宫殿内祭祀上天,朱棣作为主角。

并将朱棣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于是乎朱棣的庙号就由“太宗”变成了“成祖”。


史学浩瀚


按照古代庙号命名规则,创基立业曰“太”,《孔子家语·庙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有功曰祖,有德曰宗。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太宗是仅次于太祖的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棣死后,仁宗皇帝朱高炽给他爹上的庙号为“太宗”。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征蒙古,朱棣崩于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即位后,发动“大议礼事件”,追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明成祖朱棣)

至于明世宗为何更改朱棣庙号“太宗”为“成祖”,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盘算。《礼记·王制》有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明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明七庙为九庙

按宗庙制度,当太庙位满,就要将离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一位先帝移到祧庙奉祀,这个过程叫“祧迁”。只有一类祖先不会进祧庙,那就是祖,即万世不祧

从朱元璋的父亲仁祖朱五四到明武宗朱厚照,太庙正殿已经有九位皇帝,九庙已满,嘉靖帝通过大礼议为自己父亲兴献王争得了帝号,即“睿宗献皇帝”,自然也是要入太庙的,太庙正殿已满,就要迁一位和在位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祖先入祧庙,仁祖和太祖万世不祧,其后便是太宗文皇帝朱棣了。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但朱厚熜认为自己与朱棣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二人都是以藩王入继大统、以小宗入大宗的皇帝,朱棣当年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做了很多事,自己当然也要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朱厚熜坚持“继统不继嗣”,称孝宗为皇伯考,奉祀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么必须从其他方面找寻自己的正统性,于是他选择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朱棣来提高自己的正统性,也就是通过凸显朱棣得位不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是有大功业的,应证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嘉靖帝势必不能让朱棣迁入祧庙,于是改“太宗”为“成祖”,朱棣由此也是万世不祧,然后将仁宗皇帝朱高炽迁入祧庙。

这就是朱棣庙号由“太宗”变为“成祖”的原因。


牧荑


所谓太祖、成祖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庙号。庙号源自于何时已经无考,但从商代开始,商王们就已经拥有庙号了。换言之,庙号的出现最晚不会晚于殷商。直到清王朝灭亡,庙号一直存在、延续了数千年,比中国的皇朝史还要久远……

何谓庙号

在民间,男性家族成员及其嫡妻去世之后,神主牌是要供入宗祠、接受后世子孙祭祀的。帝王也不例外,帝王驾崩之后,其神主牌同样是要被供奉到宗庙之中的,而这个宗庙就是现而今经常出现在婚纱照里的太庙!真不知道现在一些人是怎么想的,居然跑到人家供奉死人神主牌位的祠堂去拍婚纱照……

皇帝的神主进入太庙之后自然需要一个“编号”,都是皇帝,总不能叫皇帝甲、皇帝乙、皇帝丙……吧?于是,庙号出现了。说白了,所谓庙号实际上就是皇帝去世后神主牌在太庙之中的“编号”。但庙号又不仅仅是“编号”,还涵盖了对帝王功过的盖棺定论。除此之外,对于庙号,历朝历代是有规定的,开国之君称祖、后继之君称宗。但是,因为一些认为原因,这种规定被后世皇帝给玩坏了。以至于什么“等同开创”功勋的皇帝也成了祖,最后连什么乱七八糟“下三滥”也能给上个某祖的庙号,清王朝居然出现了三个祖!这还不包括历朝历代太祖、高祖们追尊的他的先祖,那些也都是祖……不过,相对被后世彻底玩坏的谥号,庙号的含金量相对还是要高一些的。

明太祖、明成祖的庙号

自商代出现庙号时起,就有创基立业曰“太”的说法,太祖自然成了开国皇帝们的首选!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延续二百余年的大明王朝,上庙号太祖,实至名归。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太祖被开国皇帝们送给了自己的父祖,如隋太祖杨忠、唐太祖李虎。等这些开国皇帝去世之后,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被儿子或其他后世子孙上庙号高祖了,功高者曰“高”,也算是实至名归吧。顺带说一句,汉高祖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准确说他应该叫太祖高皇帝,但太史公在《史记》中将其称为了高祖,后世也便延续了这样的称呼,将其称为了汉高祖。

成祖并不是朱棣的第一个庙号,在朱棣去世之后,被上了庙号太宗。直到嘉靖初年,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太宗而不是成祖。那么,为何明太宗最终称为了明成祖呢?这还要从一次王朝大宗绝嗣说起。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在世……换言之,明孝宗朱祐樘一脉绝嗣了。根据明王朝的皇位传承规则,明武宗选择了自己的叔伯兄弟、时任兴王朱厚熜。原本明武宗的生母张太后和内阁辅臣杨廷和的设想是将朱厚熜先过继给明孝宗为嗣子,之后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因为轻敌,张太后和杨廷和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翻不起什么浪花,便将传位诏书昭告天下了。等到时任兴王朱厚熜抵达北京后,朱厚熜不干了,拒绝从皇太子规格的东华门进入紫禁城:“我朱厚熜是根据《皇明祖训》规定的皇位传承规则顺位继承皇位的,我只继统、不继嗣,我三大爷还是我三大爷!”木已成舟,张太后和杨廷和也只能认可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只继统、不继嗣。

尝胆甜头的明世宗在正式即位之后不久便拉开了“大礼议”的大幕——“既然我三大爷还是我三大爷,那我亲爹就是皇帝的亲爹,理所当然应该是皇帝!”经过与群臣之间多年的拉锯,明世宗终于如愿以偿为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来了皇帝名分,先是兴献帝、继而是睿宗献皇帝。既然成了皇帝,明睿宗朱祐杬的神主自然是要进入太庙的。明王朝实行“天子九庙”制度,太庙正殿只供奉九位皇帝的神主,超过九位就从第一位宗开始往外踢——从正殿请到祧庙。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除了没能进入太庙的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算上朱祐杬正好九位皇帝。可问题又来了,明太祖为了尽孝心,将自己父亲朱五四的神主牌也请进了太庙正殿,而且上了庙号仁祖。如此一来,太庙正殿满员了……中国古代有规定,祖属于万世不祧,永远供奉在太庙正殿、不进祧庙。想要给朱祐杬腾地方,就只能祧彼时的明太宗朱棣。可朱棣非嫡非长、根本不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是通过“靖难之役”篡位上台的。如果祧掉了朱棣,高瞻祁见祐这一脉就没有“始祖”在太庙正殿了,明太祖那是明王朝除了靖江藩之外所有藩王共同的祖先,并不是大宗一家的祖先!祧谁也不能祧朱棣……要想不被祧,就只有将朱棣升格,于是明太宗就这样成了明成祖。在搞定一切之后,明世宗果断将自己的另一位祖先明仁宗朱高炽请进了祧庙,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腾出了地方。

综上所述,明太祖、明成祖都是明朝皇帝的庙号。朱元璋和朱棣之所以被人们成为明太祖、明成祖是因为中国古代有规定,皇帝驾崩后称“大行皇帝”,确定庙谥之后以庙谥称之,以朱元璋为例,那就是太祖高皇帝。有时候,为了省事儿,也可以称之为太祖或者高皇帝。但史学家犯难了,那么多朝代,那么多太祖高皇帝,谁知道说的是谁?于是约定俗成,前面加上朝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就这样成了明太祖。以此类推,明王朝的成祖文皇帝自然就是明成祖。


农民工歪说历史


首先,太祖,成祖不是称谓,是庙号。开国皇帝为某太祖,第二任皇帝为某太宗,之后为某某宗。朱棣的庙号开始也是明太宗。为什么会改成明成祖呢?谁改的呢?

这就要牵扯到周礼中的祭祀制度。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无之。这就是庙制,天子也只能祭祀七代祖宗,再往上就不能祭祀了。按照宗庙制度,祖庙不祧,而宗庙如果亲尽了就要祧。

嘉靖是明武宗死后无子,按照“兄死弟及,伦序当立”的原则入继大统的。嘉靖登基后就要追封自己的亲妈为太后,而后又要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这就是“大礼议”。要追封就要祧庙,太祖朱元璋动不得,只能动太宗朱棣。但是朱棣其实也不能动,要不是朱棣“靖难”,嘉靖这一枝是没资格当皇帝的。之后妥协的结果就是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成了成祖。追封嘉靖的亲爹兴献王为明睿宗,进入太庙。皆大欢喜。

唯一不欢喜的大概就是朱棣了吧。毕竟他废了建文帝的年号,又撤了建文帝对朱标的庙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造反。结果成成祖了,没造反也成造反了。

所以简单来说就是嘉靖要把自己老爹弄进太庙又不好意思祧了太宗所以改为了成祖,接着把自己老爹弄进去之后怕自己老爹被后代弄眺了就上了庙号,反正是千方百计想要把自己老爹留在里面千秋万代,不过还真留住了,因为崇祯死后之后就要祧睿宗了,结果大明亡了,可能真是天意。。。


茶室闲言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庙号本来是”明太宗“的,但是他的后代,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为他改了庙号,改为了“明成祖”。

明朝以前,大部分的皇帝是以庙号来称呼的,例如李世民,人们就多叫他唐太宗,而很少有叫“贞观皇帝”的。从朱元璋开始,皇帝的年号逐渐开始代替庙号,例如“嘉靖”、“雍正”等。那庙号是什么呢?

庙号一般都是皇帝去世之后,后人追加的,一般开国皇帝会被称为“祖”,比较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宋太祖等,因此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是正常现象。

继位者一般被称为“宗”,比较典型的刘彻的庙宇就是世宗。但其实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在明清就有两位皇帝,他们并不是开国皇帝,却被子孙称为“祖”,这两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

今天我们称呼朱棣为“永乐帝”或“明成祖”,“永乐”是朱棣在世时的年号,“成祖”是他死去的庙后(起初庙后为“太宗”)。

在朱棣去世100年后,他的后代嘉靖皇帝更改了他的庙号,并非出于对祖宗的崇拜,而是为了他切身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个大孝子,但是他原来只是个藩王,是因为他的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去世后因为没有后代所以才被群臣选出来当上的皇帝,那么按照儒家的道统,嘉靖皇帝是继承的正德皇帝他爹明孝宗的宗祠,所以文官们需要嘉靖皇帝祭祀的时候是应该祭祀明孝宗,也就是你要当皇帝就得认明孝宗为父亲,以前的亲生父亲之能称“伯父”或“叔父”,这让大孝子嘉靖皇帝受不了,他非要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追认为皇帝,因为这事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团产生了大礼仪之争,最后嘉靖皇帝代表的皇权获得了胜利,他顺利的让自己那个藩王父亲获得了皇帝称号的追认。

嘉靖的父亲被追认皇帝后,大孝子嘉靖皇帝还不满足,明朝的太庙中在正殿中供奉有九位皇帝,其余多出来的就之能请到偏殿去供奉,嘉靖皇帝想把他爹“兴献王”的牌位放到正殿九个位置当中,那么就只能请出去一位,最后和群臣商量来商量去,把朱棣的儿子只当过一年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给请了出去,把他爹的灵位给放进正殿,在这之前嘉靖把朱棣的“太宗”升格为“成祖”,和朱元璋并列,大概就是因为要把朱棣的儿子灵位挪到后殿怕朱棣在天之灵怪罪,所以才拍朱棣的马屁,升了朱棣的江湖地位,算是给朱棣一个大大的贿赂。


历史那些事儿QAQ


简单说一下“祖”和“宗”的别,“祖”和“宗”是庙号,庙号创立于周朝,秦朝废除,汉朝再次实行起来。

一般皇帝驾崩,后代的皇帝都会给先皇建庙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代的皇帝会将所有祭祀庙拆除,将列祖列宗的牌位统一供奉在太庙中。因为太庙是供后代子孙代代祭祀的,所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这样的殊荣。

太庙是最高荣誉,所以能够进太庙的皇帝,必须是对社稷有大功的,比如王朝开创,开疆拓土等。所以,在南北朝前,庙号的追封是极其严格的事!整个西汉也只有4位皇帝有庙号。

在庙号,中,一般开国帝王都是“祖”,后面的帝王都是“宗”。所以有“无功不称祖,无德不称宗”的说法。唐朝开始,庙号开始泛滥,只要是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和庙号泛滥想对应的,是“祖”的泛滥。比如元朝有两个祖,明朝有两个祖,清朝有三个祖。

在“祖”里面,有“太祖”和“高祖”的区别。一般太祖都是靠着自身实力开创王朝基业的开国皇帝,比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而高祖则是借助祖上功业成事的,比如唐高祖李渊。

这里需要纠正的是汉太祖刘邦。很多人称为汉高祖刘邦,这是错误的。“高”是谥号不是庙号,所以不能混淆,正确称法应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再说朱棣,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驾崩后,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称为太宗文皇帝!到明世宗嘉靖皇帝,将朱棣庙号追封为“成祖”,为啥不是高祖?

朱元璋是从放牛挖,长起来,自己开创江山,朱棣是“靖难之役“,属于篡位,所以是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