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真的见了建文皇帝吗?

书中有路


序言: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多年来的努力终于就要在此刻成功,朱棣回想起往日的征战厮杀,那几次命悬一线,若非是张玉、朱高煦前来相救,自己恐怕早就战死沙场了。

南京城门已开,朱棣和身后的数万大军进入城内,他准备去见一个人,他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但等他赶到皇宫之后,在眼前的只有熊熊大火,而朱允炆却早已没有了踪迹,没有人知道他到底葬身于火海,还是早已逃出生天。

朱允炆的存在深刻影响着朱棣的统治

朱棣虽然成功当上了皇帝,但他毕竟是通过武力达到的这一目的,即使朱棣将自己的武力行为冠上了“靖难”这个好听的名头,但在天下臣功百姓眼里,他朱棣仍然是一个造反的逆贼。

  1. 朱棣虽然是皇室子孙,但他却不是官方指定的继承人。官方就是上一任皇帝,太祖朱元璋,而朱元璋亲自指派的继承人只有朱允炆,并非朱棣。
  2. 朱棣虽然是皇室子孙,但由他继承大统不符合礼法。朱棣是通过武力非法取得皇位的,在臣工的眼中,朱棣就是一个造反的逆贼,怎能让一个逆贼当上皇帝。
  3. 朱棣虽然是皇室子孙,但他没有任何理由做这个皇帝。朱棣起兵的依据是根据《皇明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而开展的,既然是靖难,那朝中奸臣黄子澄、齐泰之流被处决以后,朱棣就该返回封地,而不是即位皇帝。

当然,谁都知道这是可笑的原因,朱棣从靖难第一天起就是奔着皇帝宝座去的,他手下的将士也渴望着一份“从龙之功”,从此封侯拜相,如果朱棣不当这个皇帝,第一个不会放过他的便是他底下的将士。

所以朱棣最后还是当上了皇帝,但由于他是在“靖难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的建文帝政权,所以当时社会上对朱棣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在朝堂之上,也有很多大臣对这个新政权并不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的存亡就至关重要了,对于朝堂上的大臣,朱棣可以将他们换掉,对于民间异议,朱棣也可以强行镇压掉,况且朱棣除了起用锦衣卫,还特点设置了东厂这一机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对付反对他的人。

但建文若是活着,假使建文跑到某地,给各处大臣、武将下一道圣旨,号召他们起兵勤王,这对于朱棣是极大的威胁。朱棣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时局尚未稳定下来,那些臣子武将门之所以没有反,完全是因为朱棣也是皇室子孙。要是朱允炆此时出来振臂高呼,不说旁人,在朝中的大臣门恐怕就会反一大半,所以朱棣对朱允炆的存亡十分关心。

派大臣从两路方向寻找建文帝

即使朱棣政权稳定了下来,朱棣依然心心念念朱允炆的下落,如果那天朱允炆重新出现了,那这个大明朝的皇帝到底是谁?所以朱棣派人四处打探朱允炆的下落。

  1. 在陆路:派胡瀅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永乐五年,胡瀅受朱棣之命,以“寻访仙人”的理由,暗查朱允炆的下落。在永乐五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瀅走遍了大江南北,四处探访朱允炆下落,即使期间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回去。
  2. 在水路:派郑和率领船队,前往南洋、海外诸国寻找建文下落。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受命出使西洋,此次出行遵从着朱棣两个安排,首先便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其次便是传扬大明国威。

朱棣指派的这两路人马分别查访了十几年,也不知是否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但是在永乐二十一年,往陆路寻找朱允炆的胡瀅来到宣府。当时朱棣已经就寝,听说胡瀅来了,便立刻起床召他入见。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明史•胡瀅传》

胡瀅将自己多年寻访的所见所闻向朱棣报告。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下来他们对话的具体内容,但是当胡瀅报告完之后,朱棣才“至是疑始释”。多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了,能让朱棣如此的只会有一个消息,那便是胡瀅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但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此事,所以我们不妨来猜测一下:

  1. 胡瀅找到了已经出家为僧的朱允炆,并与之进行过交谈。在交谈中,朱允炆表示如今的大明在朱棣的手上确实治理的非常之好,表示自己不如朱棣,这个皇帝还是由朱棣做最好。
  2. 胡瀅找到了朱允炆的尸首,所以返程向朱棣报告。朱允炆既然已死,那朱棣自然再无后顾之忧。
  3. 胡瀅找到了朱允炆,然后将朱允炆灭口。还是那句话朱允炆已死,朱棣再无后顾之忧。

具体是什么结果,我们不可得知,但胡瀅既然回来了,而朱棣也解开了心中多年的疑惑,那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不管朱允炆是死是活,胡瀅肯定是见到过的。至于朱棣和朱允炆是否见面交谈过,那就不可得知了。已知的是,永乐二十一年,胡瀅在宣府向朱棣报告此事,然后朱棣解开心中疑惑。而就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崩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后,班师回朝的路上。

总结:朱棣没有和朱允炆相见的可能,但他派去的两路人马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首先便是陆路上的胡瀅有极大的可能见到了朱允炆本人,所以朱棣才能放下多年的疑惑,所以胡瀅才敢回来并受到重用。

第二个就是水路上的郑和,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便是寻找建文下落,郑和虽然没有达成这一目的,但他下西洋却带来了意外收获。

这收获便是对外传扬了大明国威,从此才有了万国来朝的盛世景况,而因此带来的贸易利润更是不计其数,若是说起永乐盛世的标志,郑和下西洋肯定是其中之一。



無古無今


没有见过,自靖难之役,南京城破之后,建文皇帝朱允炆就失踪了。建文皇帝党羽众多,如果朱棣见到过朱允炆,按照朱棣的性格,那肯定是要把朱允炆大卸八块的,朱允炆的臣子那不要大写特写,出版各种小说野史笔记材料,360度无死角的控诉一下,朱棣见到朱允炆的过程吗?

按照现在的历史研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朱棣和朱允炆见过面,反而根据郑和下西洋时的史料和《明史郑和传》的记载,可以明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受命寻找建文皇帝。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强力的证明,朱允炆并没有死。

无论是建文出家,建文出逃海外,还是永乐找到对的建文,大部分也都是后世人们对未解之谜的一个美好的幻想。


曹老师xixi


都不要抢,我是紫气东来。

最近一部《大明风华》影视剧很是火了一把,带我们了解了明朝初中期的一段历史,当然里面有很多改编的故事,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还是要根据史书来判断。那么影视剧中有这一样一段记忆深刻的片段,就是为了靖难遗孤,曾经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与永乐皇帝朱棣这一对叔侄见面了,那么真实的历史里他们俩真的见面了吗?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夺了朱允炆的皇位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孙,在懿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明朝开国后的第三位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文官齐泰、黄子澄等文官建议下着手削藩,削藩过程中多数藩王被夺去兵权,还有藩王因此丧命。朱棣拥兵自重,也为求争夺皇位,于是起兵造反,经过三年的战争,朱棣顺利攻下南京。城破之时,皇宫起火,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侄子朱允炆皇位,并于当年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允炆生死不知 去向不明 至今仍是一桩疑案

南京城破,宫中火起,朱棣并未在皇宫中发现朱允炆的踪迹,于是在民间流传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01自焚而死的说法。明史里记载朱允炆死于皇宫大火,然而不可信,朱棣称帝后,还是派人四处去寻找朱允炆,只是为了合理的继承皇位,谎称建文帝死于靖难之役,朱棣一边说建文死于宫中大火,一边派人去找,岂非自相矛盾。

02出家为僧的说法。很多影视剧提到朱元璋早就料想到朱允炆会有这样的劫难,于是留了宝箱和密道,以供危难之际使用。宝箱里是一把剃刀和一身和尚的服装,朱元璋早年做过皇觉寺的和尚,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朱允炆出家为僧,遁入空门,从密道离开南京,从此不问天下事。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但都不可信,没有足够严谨的事实来佐证。

03四处流亡 还有的记载说明朱允炆逃出南京后,四处躲藏,流落在全国各地。

笔者的角度:我个人倒是很想知道如果永乐皇帝朱棣见到建文皇帝朱允炆会说些什么,从朱棣的角度来说他确实是通过起兵造反,夺了侄儿的皇位,这是不争的事实。朱允炆也是想通过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只是操之过急,给了朱棣机会。为了皇权,亲情什么的完全被放在了一边,自古无情帝王家,势如水火的两人又怎么会真的像影视剧一样释然相见呢?朱允炆的生死去向到现在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哦。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哦!

对于靖难之役后,这一对叔侄有没有再见过面,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留言。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建文皇帝是大明的第二位皇帝,是位有名的孝子皇帝,也就是因为这个“孝”字,明太祖朱元璋才将其内定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明史》给予了他不错的评价,什么天资聪慧、亲贤臣好纳谏、轻徭薄赋的,是古代少有的贤帝。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可以扭转朱元璋时期好杀残暴,将大明王朝最开始杀伐之气过盛,转为贤能温和治国的建文帝,却因为用人不当和削藩过急而导致了国家陷入将近四年的战乱,朱允炆皇位被夺,自己更是下落不明,成为了一个千古疑团。


朱允炆的下落:是自焚而死还是流落民间

关于自焚而死的说法多出自于官方正史:

  1. 《明太宗实录》里所记:建文君欲出迎(朱棣),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駭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亮而遽至此乎”。
  2. 清代《明史》所记: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死,最确实得证据莫过于明朝大学士杨士奇所著的《明太宗实录》,可以说是最接近建文疑案时间点的著作,可是杨士奇此人虽然耿直不阿,但毕竟是朱棣臣子,而朱棣又是从谋反夺了侄子皇位起家的,杨士奇或许会因为顾忌而对建文帝之死有所隐瞒。

而朱棣为了显示自己夺皇位的合理性,掘地三尺地收罗建文帝的黑料,还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清君侧”的忠臣义王,像他对“建文尸”说的那句“扶翼尔、为善尔”,说就说得好听,可是当年建文帝要杀齐泰、黄子澄、割地求和的时候,朱棣没有一件事是允许的,一定要冲进紫禁城,这可是摆明了要逼死建文帝的节奏啊。

尤其是他在靖难成功后,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硬生生地把老爹从墓里挖出来又做了四年皇帝,就是为了完全消除建文帝的影响,可见他的那番“肺腑之言”,也不过给自己一点安慰罢了。所以“建文帝自焚身死”的说法,只是出自于朱棣的一家之言,考虑到这对叔侄之间的矛盾冲突,这话的水分自然是很大的。


杨行祥案,应该是最早出现建文踪迹的记载

据明人吕毖所著的《明朝小史》和张岱所著的《石匮书》所记:建文帝其实没死,而是在朱棣大军攻入金川门的当天,火烧皇城并借机改名剃头,化作僧人和侍从从小道出城,流转到云南广西一带。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最早出现过建文帝记录的是在明正统五年的一个冬天,有一个自称建文帝的僧侣在广西当地招摇撞骗,被当地官府上报给了朝廷,锦衣卫立刻捉捕下狱,审查后此人原名杨行祥,钧州人,案发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被严刑拷问了四个月后死于狱中,逮捕同谋十二人,全部流放。从此关于建文帝为死的消息就散布开来了,足迹遍布四川、云贵地区。

《明英宗实录》——有僧年九十余,自云南至广西,绐人曰:“我建文也,张天师言我有四十年苦,今为僧期满,亟返邦国,以黄纸为书,命其徒清进持诣思恩府土官,知府岑瑛执送,总兵官柳溥械至京,会官鞫之,乃言其姓名为杨行祥,河南钧州白沙里人,洪武十七年度为僧,历游两京、云南、贵州至广西”。

杨行祥之案应该是铁板钉钉的碰瓷案:

  1. 首先这年岁就不一样。毕竟如果建文帝还活着的话,正统五年时应该才六十三岁(建文出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这六十岁和九十岁的面貌应该不会很难分辨吧!
  2. 再说了如果建文帝真的还活着的话,为什么突然高调出现,要知道当时可是朱棣子孙的天下,建文还活着的消息如果坐实了,无疑是要皇帝打老祖宗的嘴巴,这建文能隐藏四十年,不可能连这点智慧都没有;
  3. 最后是信仰问题,朱元璋本人信佛,他小时候就在家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皇帝后更是选派佛法高深的僧侣去诸王府里讲佛,就是在现今流传的野史中,建文逃跑也是以僧人身份,而不是道人。杨行祥是僧人,可却假托道教祖师张天师的名号,这不务专业的做法自然显得颠三倒四,很可能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僧人的胡言乱语而已。

杨行祥事件之后,之前很多深信建文帝没死的人纷纷现身说法,以各种有力证据证明建文帝在火烧皇宫当天是乔装逃走了,朱棣所下葬的那具尸体应该只是一个替死的近侍而已,是为了掩护建文帝出逃的牺牲品。



关于建文帝出逃后的下落,最具体的记载是出自于清朝谷应泰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此书得到了明末清初人张岱的协助编撰,吸取了张岱所著的《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为蓝本,由于内容太多,下面节选谷应泰对建文出逃后的总结:

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独从地道,余臣悉出水关……于时谨侍左右者三人,杨应能、叶希贤称比丘,程济称道人是也……其经由之地,则自神乐观启行,由松陵而入滇南,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踪迹来去,何历历也。

跟随建文帝出逃的有三十二人,其中主要的杨应能、叶希贤、程济、史恭都是史载人物,都是真实的,如果建文帝没死且出逃,并和这些人发生过接触的话,恐怕是瞒不住朝廷的耳目的。

此外建文帝将出逃地点选在了云贵地区,当时在此地镇守的是沐晟,其父沐英是云贵地区的传奇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次子,被朱元璋收养后就在马皇后身边学习生活,和懿文太子朱标(朱允炆亲父)关系极好,朱标死时沐英直接哭死过去,不久后就身亡了,云南沐王府和朱标一脉可谓是情感深厚,朱允炆去投奔沐晟也是合乎情理的。

而且朱棣在继位后,就把原先封国于云南、后被建文帝削藩的岷王朱楩又派去了云南,有可能就是为了调查建文帝下落和监视沐晟的。此外吸收了明人所记的“建文出逃”情况的《明史》,也将建文出逃的疑团如实地记录在案,并且认为朱棣在继位后分别派出了两波人去寻找建文:海上路线为郑和,陆上路线为给事中胡濙。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遏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找了建文帝十六年,突然在一个夜晚冲入朱棣所住的宣府,当时朱棣已经熟睡,一听说胡濙来立刻就起床召见,两人一直聊到半夜两点多,没人知道他们具体是聊了什么呢?而热播剧《大明风华》就将此记载艺术化,改编成了“建文夜见朱棣”的剧情,或许这也就是问题的由来。




至于建文帝是否真的在那个夜晚和朱棣有过会谈,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1. 首先建文不会去,他拼死才从叔叔的毒手中逃出来,十六年后再自投罗网的可能性很小;
  2. 其次朱棣不会见,皇帝身边耳目众多,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被看到,如果胡濙真的把建文带到了朱棣面前,那怎么能瞒过身边侍卫和太监的眼睛呢?要是再来一个好事者直接把这事写成一本回忆录的话,那建文没死的消息就传出去了,到时候朱允炆不论死活,对朱棣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 最后胡濙也不会把建文带给朱棣看,他是要帮老板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如果他真的找到建文帝的话,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一杯毒酒搞定,而不是带着建文帝跑来跑去,到处招摇。

关于建文之谜的个人猜想

总结:目前对于朱允炆的下落之谜主要分为两个朝代,两种说法:明人说是自焚而死,清人说是出逃,而这两种说法都有疑团存在,明人多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声誉,毕竟自朱棣之后,大明帝统都是其一脉的,官方或出于顾虑,或出于避讳,自然不能公开建文下落,而清人虽然没有这层顾虑,但也难保会出于抹黑明朝皇帝的目的而添油加醋。

我个人是比较持“建文自焚身死”的说法的,因为当时朱棣兵入金川门后,不管是要暗杀建文还是保护建文,朱棣对建文帝的注意力应该是最主要,朱允炆不太可能能在朱棣的眼皮底下逃跑。

再者,如果建文真的出逃,那具焚尸真的只是一个替代品的话,那当时投降朱棣的可是有建文身边的近侍太监的,让他们来辨认一下也不是难事,只要朱棣辨认出尸体身份不是建文的话,那应该直接就派军队去追寻,不可能等到五年后才派胡濙和郑和两路查找,既废时又废力。

而且建文没死的消息应该是朝廷大忌,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地派人去寻找,胡濙寻访之事虽然没什么人知道,可郑和下西洋却是人尽皆知,完全不符合需要其隐秘行事的作风。所以建文帝应该是死在了大火之中,而放火者应该就是其身边的侍卫太监,甚至有可能是受到朱棣密旨行事的,毕竟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建文死去要比活着对朱棣有利,而且朱允炆之死又不能和朱棣扯上任何关系,自杀就是一个最好的借口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一直是明朝历史的第一悬案,永乐皇帝可能至死都一直想要知道建文帝的下落,虽然在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电视剧中,安排了朱棣和朱允炆相见,但是朱棣可能都想去问问编剧,朕何时见过朱允炆?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影视剧是影视剧,历史是历史,当然了朱棣也是有极小的概率见到了朱允炆,但是朱棣对建文帝只会有两种做法,一个是秘密的处死,彻底了结自己的心病,第二个就是逼建文帝发退位诏书,然后将建文帝关起来严密监视,在找机会除掉,而绝不会知道建文帝还活着。还把建文帝放走。

建文帝烧死于火海之中?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了金陵,在战乱中,建文帝神秘失踪,时至今日对建文帝的下落仍然是众说纷纭,在《明实录·太宗实录》中,对建文帝的下落做了简单的说明,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随着金陵被朱棣攻陷,燕王朱棣的军队和效忠建文帝的军队爆发了一场混战,在混战之中,皇宫中烧起了一场大火,后来战乱平息,大火也被扑灭后,只在皇宫废墟中找到几具烧得焦黑的尸体,后来就有人说建文帝也在大火中被烧死了。

靖难之役

但是对于这种说法,首先尸体被烧焦了,根本就无法辨认,建文帝有没有在其中,这完全无从得知,也没有人亲眼目睹到建文帝葬身火海,不过在朱棣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也写到了“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但是这也有可能是朱棣对外的说辞罢了,所以虽然建文帝被烧死这种说法流传得最广,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果建文帝真被烧死,那么永乐皇帝自然是不可能见到建文帝的。

看破红尘建文帝出家为僧?

而建文帝下落的另外一种说法,在朱棣攻下了应天府后,建文帝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一边派遣禁军和朱棣的军队交战,一边杀死了几个宫人之后,点燃皇宫趁乱逃跑了,在这之后,建文帝一路逃亡了今天湖南永州新田县,在这里修建有一个巨大观堡,是建文帝准备避难用的行宫,后来建文帝就在这里隐居,出家必祸了。

建文帝朱允炆

这种说法主要的依据是在龙池寺遗址有碑刻记载到:“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一些残缺的文字。无独有偶,在今天杭州东明山,东明寺中就有建文帝的塑像,旁边还写有一幅很有意思的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也有人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就是逃到了这里出家的。

如果建文帝真的逃出了应天府,有很大概率会选择找一个僻静之处隐居起来,所以出家不管是做和尚,还是做道士,都是不错的选择,即便找到一个僻静偏远的乡下,做一个老农安度一生也不错,而靖难之役大局已定,又何必犯险去见永乐皇帝呢?所以永乐皇帝在历史上几乎不可能见到建文帝。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建文帝是指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原本朱元璋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打算让其继承大统当皇帝的。不料朱标却在去世了,按照制度应该是朱标的长子接着继位,朱标的长子也早亡。


朱元璋比较喜欢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于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在南京继承皇位,年号“建文”,后被称为建文帝。

“永乐”皇帝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di),是朱元璋的四子,其母不是马皇后,而是一位少数民族的贡妃。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燕京(北京)。

朱棣生的高大彪悍,参加过不少的战争,军事能力出色。朱元璋晚年时,他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都已经去世,朱棣成了他儿子里的长子,尽管不是嫡生。这也是日后他当皇帝的借口之一。


建文帝当上皇帝后,他也开始改革各种制度,其中一项大的动作就是“削藩”,就是削弱各地番王的权利。与朱棣同母的兄弟大多被剥夺王位,甚至自杀。

于是,朱棣起兵以“靖难”之名南征。所谓“靖难”是说以尊祖训,诛杀皇帝身边奸臣,“清君侧”。朱棣很快统领北方大军攻破南京,于1402年7月,不顾亲信们的劝阻自己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史称永乐皇帝。

朱棣夺取了自己侄儿的皇位,他废除了建文帝的帝号。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破南京时,不知去向,有人说他乔装打扮出走,隐姓埋名出家了。也有人说他被人救走,远走他乡。


所以,永乐皇帝朱棣根本没有见到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的去向,也成为中国历史之谜,没有人破解。于是,就有了了许多的猜测,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起初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等等。


路遥lgy


没可能性,原因有三点,第一,朱棣与建文帝虽是叔侄关系,但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与人性经不住考量。

龙椅只有一把,它是天下排他性最强的神器,谁都想坐上去,但坐上龙椅的人一定会千方百计排斥他人。为了龙椅,手足相残,亲人相互猜忌的案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秦有胡亥诛扶苏,唐有世民杀建成……

建文帝即使被拉下马,但他却是合法皇帝,只要他在世,就是一面旗帜,尤其在朱棣继位初年,有相当的号召力。朱棣要坐稳皇位,必须将建文帝除之而后快,管你跑到天涯海角还是遁入空门,只要你朱允炆活着,叔叔我的皇位就成色不足。

以朱棣杀伐决断的个性,以及对带有建文标签之人的处置手段来看,朱允炆的行踪只要被他知道,必然难逃一死。

第二,建文帝不敢。建文帝皇位被抢走,他若活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他逃命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有胆量,再入龙潭虎穴,去见朱棣叔叔?

第三,正史记载上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民间传说、野史笔记上,各有各的说法,但都是建文帝云游四方。

在不确定建文生死的前提下,朱棣肯定是找过建文帝,甚至传说连郑和下西洋都与之相关。如果朱棣真的找到,那些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传说,早就烟消云散。

秋媚说:当建文帝开始削藩,朱棣准备“清君侧”时,叔侄两就注定了你死我活,即使相见,那也是阴曹地府。建文帝一日下落不明,朱棣心里就是虚的,谁要他的皇位是篡的呢?


958互联网装修-材料魏启军


这个问题问的我感觉是没有见的无论是从个人情感,国家层面上说都是不可能发生的,首先朱棣是篡位无论他怎么掩盖都掩饰不了。这个也是他心中的阴影,他的皇位不是合法性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名正言顺是很重要,尤其是皇位更是如此,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下,朱棣迫切需要来让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尤其是天下士子的认可和拥戴,如果他处理不好不仅会危及自己的统治,还会永远摆脱自己篡位的名声。从他诛灭放孝孺十族就可以看出来皇位的合法性有多重要。于是朱棣只有采用屠杀威慑众人,这只能一时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要赶快找到建文,得到他的认可,承认自己的合法性,再说建文不想见到朱棣一方面自己的皇位被抢害的自己每天东躲西藏,每天提心吊胆,换谁心里也不会好过,尤其是跟随自己的人也受到了牵连,也不会见朱棣的。另一方面害怕朱棣斩草除根,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被无数历史证明,亲情在权利面前不值一提。他也不敢冒险更不敢见面

朱棣虽然屁股坐在了皇位上,但是对于曾经也相传朱棣派胡潆去寻那张三丰,就是在探查朱允炆的踪迹。之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疑心朱允炆流亡海外,想要探查他的踪迹。结果一无所获。

建文帝是焚宫之后出逃,朱棣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首才造就了诸多传说,也许建文帝就是死于焚宫之中。朱棣为了让自己在天下人面前不落下逼死亲侄之名才造就朱允炆下落不明的说法,来营造一个假象,事情的原因只有朱棣和建文心里最清楚吧,或许这样才是帝王之术吧。至于见面是后世人们美好的想像。

如果当时建文没死,经过这么多年 他应该也释然了不在纠结,放下心中的执念毕竟他们都是姓朱,有血缘关系的,为了朱家的江山稳固,

会给朱棣信物来承认他的合法性。这是他必须要做的。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再难过也没什么意义了,要坦然接受一切。








独孤求败谷


据历史所载,朱棣率兵攻破南京杀入皇宫时建文帝已经不知所踪。对于建文帝的不知所踪,历来猜测颇多,有的说是出家了,有的话是流亡海外了,并把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看作是为寻建文帝踪迹,当然了在缺乏事实的证据面前,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可能。但历史毕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建文帝是被朱棣秘密处决了的。

朱棣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和建文帝硬缸的,清君侧这个旗帜就给自己起兵造反戴上了一顶正义的帽子。因而即便是见到了建文帝他也不可能正大光明的把建文帝也给清了吧。如若这样即便他登基了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甚至还背有叛逆的大罪,即便没人敢说但毕竟人言可谓,这就会给他的统治埋下隐患。

因此朱棣秘密处决了建文帝,对外宣称建文帝在战乱中下落不明,这样一来建文帝的失踪虽和自己有关但却没有了弑君的大罪,毕竟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是为建文帝清除身边的奸佞之臣,是一番好意是忠君爱国的。接着让群臣上演一番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劝谏,对建文帝的遗臣和不从者进行一番清洗后自己就顺理陈章的登基即位了。


博史鉴行


朱棣登基后,一直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事情困扰了朱棣一辈子。

为处理这个问题,朱棣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杜绝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点做文章。二是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一暗一明,一个本土一个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濙(ying),另一个叫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是明的路线,这个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不必细说。另一路暗的由胡濙带领寻找,理由是寻找仙人,保佑朱棣长生不老。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胡濙带着绝密使命开始出发,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最终,在十六年后找到了答案。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胡濙求见远征途中的朱棣,当时朱棣正在睡觉(帝已就寐),知道是胡濙立即召见(闻濙至,急起召入),并且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具体交谈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是结果就是朱棣“至是疑始释”,就是他彻底解脱了,弄明白了建文帝的下落。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朱棣应该是到死也没有见到建文帝朱允炆,但是胡濙一定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甚至可能见到了建文帝,并且有可能传达了一些信息,如“建文帝再也不想跟你争皇位了,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让你继续安心做你的皇帝吧,他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诸如此类的信息,否则朱棣也不会如此释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