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称帝后的第一次北伐,10万精锐部队为何全军覆没?

我在做毕设

这位朋友问的应该是朱棣称帝后,丘福的那次失败。

永乐五年(1407年)在漠北饱受非议的鞑靼可汗鬼力赤,被鞑靼掌权人物任太保枢密院知院的阿鲁台所杀。同年,阿鲁台迎立北元末帝坤帖木儿的胞弟本雅失里为鞑靼可汗,自任鞑靼太师,但实权仍掌握在阿鲁台手里。刚即位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一样,都具有很强烈的反明倾向。

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朱棣派郭骥出使漠北,并将刚刚俘获的二十二个本雅失里部属送还。没想到傲慢的本雅失里非但没有领情,还杀了使臣郭骥,并准备向东攻击兀良哈。消息传来,一心诚心怀柔蒙古大为光火,“朕以至诚,遣使还其部属,乃执杀使臣,欲肆剽掠如是耶?!逆命者必歼除耳!”

鉴于漠北草原势力失衡,朱棣已决意对鞑靼大规模用兵,这标志着明蒙关系由有限战争转变为全面战争。

与洪武时期名将如云不同,永乐年间面临着名将凋零的窘况。在武将勋贵中,成国公朱能在征安南途中病死;在征伐安南中立下大功而封英国公的年轻将领张辅有勇有谋,是个大将之材,可惜此时尚在处理安南事务无暇北征;仅存的公爵是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的淇国公丘福。但丘福作战有个致命弱点:刚猛有余,谋略不足。尽管如此,朱棣还是选择丘福作主帅,因为其他将领品级不够,在等级森严的军中恐难以服众。

于是,朱棣遂命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统10万精锐骑兵(此数应有严重夸大之嫌)北伐。心思缜密的朱棣特地精心挑选了四位经验丰富的将领辅助丘福,分别是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里火真为左右副将,清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特别是李远,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创造出以八百轻骑兵破敌数万的军事神话,论军事能力远在丘福之上。朱棣曾大赞李远“出奇应变,虽古名将不过也”。这从侧面反映了朱棣对丘福军事能力的不信任,就在丘福出征之前,朱棣还是担心这位老将轻敌,特地告诫:“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等到大军开拔,朱棣还是放心不下又连敕谕“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信之”。

丘福于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率大军向漠北进发,根据情势,丘福将大队人马留在边境,自己及诸将先率一千余骑兵作前锋抵达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在进军途中遇到鞑靼游骑,明军轻易将其击败,然后渡过克鲁伦河继续向北挺进,又擒获一名鞑靼尚书,向其询问本雅失里的去向,鞑靼尚书说:“闻大兵来,(本雅失里)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余里”。此时的明军似乎如同几十年前对蒙古人追亡逐北一样,任何敌人都不能阻挡明军胜利的步伐。丘福大喜,激动地说:“当急行军可擒也!”李远敏锐地意识到其中有诈,立刻谏道:“将军轻信敌闲,悬军转斗,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独可结营自固,昼夜扬其伐鼓,出奇兵与挑战;夜多燃炮鸣,张军势,使我莫测。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师而还”。应当说,在这种敌我情势不明的情况下,李远的建议是最明智最科学的决定,完全可确保万无一失。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丘福,反怒道:“敌酋在前,不擒何待?”李远又劝谏:“始上与言何如,而遂亡之乎”副将王聪也力言不可,但丘福不顾诸将的苦劝,一意孤行,厉声道:“违命者斩!”,坚持率领着一千余名骑兵孤军深入,将士们皆泣而从之,果然不久,伏兵四起,明军陷入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早已埋伏好的包围圈,鞑靼以数倍于明军的兵力,将其重重包围,丘福与诸将奋力冲杀,却始终突不出来,最终丘福,火里火真先后战殁,李远、王聪率500骑兵突围,杀敌数百人,奈何敌兵众多,最终筋疲力尽而死。不过,虽然《明史》记载“一军皆没”,但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日后“丘福麾下将士多有归之者”。而驻扎在边境的数万大队人马得知主帅的前锋部队全军覆没后,皆不战而还。

此次远征的失败 固然是丘福轻敌所致,然而,面对强大的明军,本雅失里和阿鲁台表现出对战场形势准确冷静的判断,并将蒙古人最擅长的战术——诈败及诱敌深入之计运用得炉火纯青才是关键性的因素。

他们先以少量游兵布置在明军行军必经之路,与明军交战则佯败而逃,遂逐步引明军至事先埋伏好的战场,而此时明军经过长途奔袭此时早已疲惫不堪,以逸待劳的鞑靼骑兵迅速将明军围之数重,一举歼灭之。两百年前的成吉思汗及其后代正是依靠这种战术,在战场上屡试不爽。


冷兵器研究所

朱棣第一次亲征是永乐八年,朱棣的亲征没有打过败仗,失败的那一次不是朱棣的亲征。

永乐七年,朱棣派使臣带了书信礼物前往鞑靼,提出永远相好无事,可是派出去的使臣被鞑靼给杀了。朱棣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派丘福率师北征,临行前朱棣告诫丘福小心谨慎。丘福率师出征,一路来到胪朐河遇到了少量鞑靼骑兵,明军立刻击溃,顺利渡过了胪朐河,从俘虏口中得知鞑靼主力后撤。丘福并不知道这是敌人的诱敌之计,继续北进,本来预定在胪朐河集结的后续部队,此时尚未到达,丘福北进后与后继部队完全脱节,犯了兵家大忌。因为丘福的贸然出击,结果被鞑靼大军包围,全军覆没。后续部队得知前面的失败,又没了主将,只好撤退,鞑靼骑兵乘胜追击,明军损失惨重。这一仗震惊了朱棣,朱棣决定率师亲征,如此一来,就把朱棣后半生推上了五征漠北的漫漫征途。

永乐八年,朱棣率师亲征。来到丘福丧师的胪朐河后,朱棣下令渡河扎营,建立起北征大营,然后朱棣亲率精骑兵继续北进,追上了鞑靼骑兵。面对朱棣的大军,鞑靼内部发生了分歧,阿鲁台率部逃走,避开朝廷大军,只剩下本雅失里独立迎战,双方骑兵展开激战,鞑靼骑兵渐渐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势,本雅失里只得率轻骑兵逃跑。回到胪朐河大营后,朱棣只让步兵回师,自己又率领骑兵找寻逃走的阿鲁台,最后也把阿鲁台打败了。

朱棣的这次亲征作用还是很明显的,鞑靼不仅被打败,而且内部也造成了分裂。


梅兵1992

朱棣为了证明自己夺皇位得到上苍认可,也急于文治武功,在其登基第九年,开始北伐讨伐北方的少数民族,10万部队只回来2000多人,不是全军覆没。

造成北伐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不相信朝中官员,只相信自己造反时的人。朱棣造反,经过3年的内战,夺的皇位,剩下可靠的老部下只有丘福。

二、没有得力的人。丘福是将才,不是帅才,让一个没能力的人干能力人的事,失败是必然,得胜是偶然。

三、军队战斗力不如朱元璋时期。经历过长期的战争,军队、人民都想安居乐业,不想再战,迫于无奈上战场。

四、对手的强大,对对手的不了解。

综上所述,北伐失败。


中原一哥

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好的主帅。朱棣除了相信自己手下的部将以外,对其他人等都不信任,那些老部下死的死,亡的亡,就剩下一个丘福了,北伐的重任只能落在他身上了。原来的三大将张玉善于谋划,可惜早亡。朱能作战勇猛,可是少计谋。可丘福身上没有他们两位的任何优点。这也是10万大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在北伐之战中,丘福在战斗中抓到了一个俘虏,俘虏交代了敌军的营地,丘福没有了解情况下,大军在路途中虽然二次遭到阻击,但都被明军轻易击退,但是转战三天没见敌军主力,明军疲惫不堪,但敌军突然发动进攻,明军大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