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以貌取人

成語典故:以貌取人

成語“以貌取人”通常是指看一個人以外貌作為衡量這個人的標準。在現在這個社會,以貌取人是很多人都有的習慣,但是接觸久了,很多人就會明白,有時候外貌也不是那麼重要,用外貌來衡量一個人更是不可取的方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這麼一段話:

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以貌取人

宰予和子羽都是孔子的學生,但是宰予長的好看,又能說會道;子羽長的很醜,人也老實。兩人給孔子的第一印象就差別很大。孔子一眼就看中了宰予,並且不喜歡子羽,他認為這個人長這麼醜,肯定也不會有什麼出息。於是,孔子便傾心教導宰予。不受重視的子羽便退學回家了。

回家後的子羽發憤圖強,刻苦求學,後來成為了一名很有名的學者;而被孔子悉心教導的宰予卻很懶惰,讀書也不專心,並被孔子稱為朽木。雖然後來憑著自己的能說會道坐上了宰相之位,但最後也因為不安分被處死了。

成語典故:以貌取人

後來孔子就悟出了一個道理,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就是宰予的事告訴我,不能憑說話來衡量一個人;子羽的事告訴我,不能憑藉一個人的外貌來衡量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