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甲午之战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同时也意味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后所进行的包括洋务运动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宣告失败。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但事情也有另外一面,正是甲午一役,让清政府真正对这个卧榻之侧的岛国引起了重视。同样是短短几十年的改革政策,日本一跃成为世界新晋强国。而十分相似的背景与文化也让清政府把向欧美看齐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同时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日本,因此在《马关条约》签订,清日的外交往来日常密切,自此随着新式教育的引进,掀起了一股中国留学生留学日本的风潮。

起因是在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与清朝正式的商谈,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资助200名清朝留学生为条件,来换取日方在福建修筑铁路的权益。一次为赴日留学的开端,到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潮为晚清新政十年期间。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虽然这一期间日清双方来往密切,但欧洲传统列强对清政府的影响力显然在日本之上,并且日本的科学技术也同样是从欧洲引进,那么清朝为什么在庚子年后会有将近2.5万人选择留学日本呢?

首先在经历了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事件后,清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策主张发生了显著变化。清朝彻底改弦更张在各个方面向西方靠拢,甚至到了迷信西学的地步,比如张之洞就主张“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因此清朝当时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传统科举也已经风雨飘摇。即使没有家国情怀,至少从个人前途讲,留学也比当时明显落魄的科举更有前途,而当清朝宣布留学生也可以授予进士、举人、秀才头衔以及重用留学生后,留学就更加是一个趋势。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第二对于学子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一点就是留学欧美太贵了。根据清朝公费留学生资助情况,一个公费留欧学生每年朝廷会补助1200两白银,这里面光学费补助一年就是240两银子。而一个公费留日的学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补贴17两银子学费就足够了。不仅对于清朝政府,对于广大自费留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种物价都比欧美便宜。而且赴日在当时并不需要签证,因此留学日本对于清朝政府以及自费生来说都是一个经济选择。

其次,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日本比欧美学校更容易毕业。事实上在当时讲究学以致用的现实环境下真正有家国情怀的人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想通过留学获得一个好的前程。而相比欧美学校严谨的学风,日本当时开办了大量针对清朝留学生的速成班,甚至发展到有些日本工业学校只要清朝留学生学会制造肥皂就视同该学生可以毕业,并且发给“速成班”毕业证;这对于不想认真学习,只想拿到文凭然后回国找一个好工作的清朝自费留学生来说当然是个难以拒绝的政策。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另外,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尽管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但是西方列强并没有认为日本也属于列强。这就使得日本在二战以前一直对控制着广大世界殖民地资源的欧洲世界抱有一种危机感。

在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说,如果三国(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样(三国干涉还辽)对待日本,那么美国就要站出来公开保护日本。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从美国方面公然把日本视作被保护国可以看出,当时西方虽然认可日本属于非欧洲国家里比较文明的国家,但是可没有认为日本也属于列强。因此日本有识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国家,避免日本孤军奋战,这就是当时在日本国内特别流行的“亚细亚主义。

具有代表性的亚细亚主义者就是主导日本打赢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比如他曾经非常反对日本兼并朝鲜,主张日本应该带领清朝、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团结起来与欧洲世界对抗。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因此甲午之战以后,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亚细亚主义者”一个重点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为甲午战争而对日本产生的反感上。因此日本一直在对清朝释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里去。

所以作为对清朝友好的一个标志就是欢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留学。以蒋介石就读日本振武军校为例,留学生每月有13块日元的生活补助,其中10日元为清政府补贴,另外3元则是日本政府补贴。

最后,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出于本国的现实考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些学子在日后能够在清政府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让日本的影响力能全面向清朝各个层级渗透,意在军界、政界培养亲日势力。

解读《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朝爆发赴日留学风潮的中日双方考量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军事就会日本化,理科的留学生在日本学习了器械知识,日本的工商业就会扩张到清朝,文科的学生学习了日本的社会制度后,日本的势力就会毫无疑问地扩展到大陆。当然事实证明,清政府的保守程度远远超过了日本官方甚至梁启超、康有为在内的本国改良者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