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在教育孩子上,大致将父母们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前几年为大家熟知的"虎爸"、"狼妈",主张让孩子多吃点苦,目的是想让孩子尽快独立,不依靠父母。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而另一类则相反,他们心肠软,看孩子磕着碰着就心疼,孩子向自己撒娇哭闹就妥协,面对孩子未来要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舍。

你是属于"硬心肠"父母还是"软心肠"父母呢?你是不是也在为教育孩子该在哪方面"硬起来"又在哪方面"软下去"而烦恼呢?

我们古代的教育学家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智慧学校教育法,而今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摸清孩子的性格,对症下药。

培养孩子不能"过软"

很多外国人会觉得中国的父母心肠太软,不能听见孩子的哭声、不想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不希望孩子承受压力,很多时候都尽力帮孩子扫清前路的障碍,帮孩子铺陈好前后路,让孩子长大后不至于太辛苦。

"宝宝你不用做这个,妈妈来就好了,你快去学习。"

"哎呀这个你不会的,不要来捣乱,快出去!"

"好了好了别哭了,我等会就给你买冰淇淋。"

……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相信生活中你对这些类似的话语也并不陌生,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出于心软,也有可能是出于不想麻烦,又或者是希望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但这种"富养"却容易让孩子陷入泥潭里。

"软心肠"的父母主要包括两类:

1.包办型父母

对于这类父母,他们习惯性将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可以不动手就得到,并且他们并不鼓励和支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朋友的孩子去年中考,在她的班里有个成绩优异的男孩,常年占据班级第一,年级前三,老师和家长都十分看好他,但就在刚上初三的那个月,他突然退学了。

通过老师后来了解到,原来他已经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和自闭症。

在老师和他父母打电话的过程中了解到,孩子的症状是因为父母长期包办生活,只为让孩子专心学习,甚至他已经到了初三,却一点家务没干过,鞋带都是父母帮忙系的。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2.纵容型父母

基本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不合理的要求,都会受不住孩子的哭闹和撒娇而妥协。

相信我们生活中也见过很多,而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就成为班级里的小霸王,不尊重别人,嚣张跋扈,甚至有暴力倾向,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给予会让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教育孩子也不能"过硬"

"虎爸"、"狼妈"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因为觉得孩子不能像"温室里的花朵",就希望孩子多吃点苦。

但很多时候,父母给孩子吃的苦,都用错了地方。

去年看到一则新闻,是郑州的一个7岁女孩在晚上七点钟,一直在公交车上哭泣,怎么也不肯下车。

好心的公交车司机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个7岁女孩因为坐反了方向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等司机联系上了妈妈,女孩才安全回了家。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位妈妈说,因为家离得近,所以想让孩子自己坐车锻炼一下,没有想到孩子回不了家。

陌生的环境、深夜、独身的小女孩……想想就令人心惊。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不是在让孩子"独立"的路上走向了歧途?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再说前段时间热门的"杨烁窒息教育法",在亲子节目中,面对儿子杨雨辰并没有犯错的行为指指点点,奉行"恐吓式"、"严父打击式"、"杨家军式"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稍微做得不对,就发怒生气。

杨雨辰也只有七岁,但却一直笼罩在父亲恐怖的言语打击下,一路上也不敢欣赏风景,而只是想着怎么做才能不惹爸爸生气,快速完成命令。

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各种例子:明明可以好好说话,父母却非要怒目相对、言语打击;明明孩子没犯什么错误,却要对其一言一行都指点批评。

美名其曰"我是为了你好",却忽略了这种"硬手段"给孩子带来的不安和自卑,强烈的不安全感如影随形。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如果我们明明可以和孩子成为朋友,就不要变成高高在上的大人。

严厉的手段和方式时"揠苗助长式"的摧残,过硬的教育方式反而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伪成长"和"伪独立"才会变成孩子长大的绊脚石,过早地让孩子陷入自卑、痛苦、恐惧、孤独的泥潭里。

"软硬兼施"才是育儿良方

鲁迅曾经说:"教育必须根植于爱。"而真正的爱是在清楚孩子性格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软硬兼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面对底线和原则要"硬"

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硬",而是"时机未到"。父母应该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要和孩子强调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一旦孩子触犯了原则,父母是完全可以硬起来的。

比如不能碰和玩火、电等危险东西;在陌生人按门铃不能独自去开门;不能偷窃抢劫……

甚至可以把你的这些基本要求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在孩子成长过程确实有些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这些我们都要和孩子解释清楚原因,不然以孩子的好奇心,很可能会产生"越不让我做我越要做"的心理。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但是我们的要求又不能过于狭窄,比如有的父母会要求晚上7点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和朋友独自去玩;在家里的物品都要按顺序摆放整齐等等,不然就训斥孩子、暴跳如雷。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将最基础的底线和原则告诉孩子,最好不要超过10条,在孩子不同年龄段可以孩子商量着增加或减少,这样会让孩子更加自觉遵守。

2.反馈孩子要"变软"

中国式父母还有一点通病:不爱夸赞自己的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成绩次次第一,你再看看你……"

"写个作业都拖拖拉拉的,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房间乱得要死也不整理一下,以后捡垃圾都没人要。"

对孩子百般挑剔,但明明心里是想着孩子好,这种心口不一经常发生在父母身上,而对于孩子来说,青春期的他们才不会考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也是往往亲子矛盾的开始。

带娃要“软心肠”还是“硬心肠”?两者都不可,得“软硬兼施”

所以我们需要多看看孩子优点,对于孩子取得成绩我们要不吝赞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不仅能让孩子高兴,自己也倍加开心,这是不是也比批评要好呢?

3.因材施教,按性格对症下药

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可能性格都是迥异的,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先了解孩子的脾性,和孩子多沟通,有些孩子就需要父母逼一逼,有些孩子就是暴脾气,不喜欢命令。

软硬如何使,其实还是有针对性的。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他们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双方都是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的过程,对待孩子,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过软"或"过硬",软硬兼施才是良方。

我是小E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