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格力第一,到了美國第一名卻是海爾?

哈尼哈尼幸運


前幾個月三千多買了個海爾洗衣機,質量真心坑,用了一個多月上面個開蓋就壞了,打保修重換了一個,用了一個月又壞了,現在洗衣服都不用蓋了,我也在網上看到海爾多大個企業,多厲害才買的,想試一試看來是沒被坑過不死心啊。


牛牛1368028


感謝您的閱讀!

我認為,海爾放棄了國內市場,被格力撿了便宜。小時候,我都不知道格力,只知道海爾。但是,海爾似乎放棄了國內市場!一心去發展國際市場!甚至於,海爾被一些人稱為“美國本土”,原因在於1999年,張瑞敏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建廠,用美國員工!

張瑞敏在採訪中提到,1999年美國建廠的往事,很多質疑,海爾走出去風險很大,但是不走出去是最大的風險:“國外建名牌要賠八年,這個骨頭今天不啃,可能明天就沒機會了”。


正是因為海爾的這中魄力,才讓海爾連續從2009-2018年,在全球主要家電銷量中排名第一:

雖然如此,海爾確實是犧牲了利潤,來獲得了規模!看一組數據:

  • 2019年10月30日,海爾發佈前三個季度利潤,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收2043.46億元,淨利潤140.35億元。
  • 格力實現營收1550.39億元,淨利潤221.17億元。

海爾確實營收高,但是在美國市場,或者全球市場的發展,讓它的投入大,規模過大,導致了海爾的負擔不輕。

而格力不同,它以品牌出眾,出色的營銷能力,卻讓它成功的獲得了國內市場的認同。而且,海爾放棄代工,發展自主品牌,很多訂單被損失。

這些都是影響格力和海爾在各大市場的不同佔比和區別!


LeoGo科技


確實是這樣的,在國內的格力、美的確實很火,海爾在國內的聲音越來越小,格力在國內的名氣現在確實已經蓋過了海爾,從格力和海爾的領頭人在國內的發聲就知道了,董明珠經常在國內各大媒體語出驚人,比如說之前跟小米的雷軍打賭,而海爾董事會主席張瑞敏則很少在國內媒體發聲,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張瑞敏。

這不意味著海爾就比格力弱,兩者的世界500強排名相差不大,也不可否認格力的發展確實非常快,2019年世界500強格力第1次入選,排名414位,海爾世界500強排名第448位。

格力深更中國市場,海爾深耕美國市場,其實是企業發展思路不一樣,海爾用了20年努力在海外創牌,犧牲了部分國內市場份額和利潤,現在海爾品牌已經是世界品牌排名第41位了,我讚賞海爾的這種走出去的戰略,我們的企業就缺少了海爾這樣勇於走出去並做得很好的企業,華為是一家,走出去和世界知名企業競爭才能更快的壯大企業核心技術,讓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


互金圈


我買二手房時,前房主把雙門海爾冰箱留給我們,說巳用了五年。我們在又用了五年多以後,中間請海爾維修一次,到2013年我們就想換一個冰箱,就又買了一個海爾冰箱。來按裝師父對舊的簡單維護一下,說還可以用,這樣就二個冰箱一起用,到現在一直很正常,質量十分好,所以以後換洗衣機也用海爾的。海爾產品質量好,服務態度也十分好。


老錢130661076


格力國內第一,海爾國外第一,形成如今的局面原因很多,個人認為四個因素的影響比較大:

一、戰略重心不同

海爾在2005年左右的時候,在國內已經很火了,成為了當時中國家電市場的一哥,但是當時國內經濟發展沒起來,海爾認為國內市場空間有限,就開始將重心由國內轉向國際化,並大力發展北美市場,畢竟北美市場家電規模是最大的,北美通過收購、自投等方式發展起來了。而國內消費水平發展起來的時候,海爾的重心並沒有像格力一樣將中心放在國內市場,仍在主攻國際市場,導致海爾佔據國內第一第二的產品幾乎沒有,因此出現海爾在國內的知名度越來越降,反而沒有國際知名度那麼高了。

格力主要在國內市場發展(當然和格力在發展國際市場受阻也有關係),並且專注於空調,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升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之品質比較過關,因此在國內市場空調領域佔據了最大的份額,知名度在國內也就比較高。

二、營銷策略不同

海爾之前是非常火的,一句海爾“真誠到永遠”,讓老百姓牢牢的記住了他,但在後期的營銷推廣、廣告宣傳這方面越來越少,逐漸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

而格力經典語言“好空調,格力造”,數十年數一日在媒體上不停的出現,讓格力的名字深入人心。

三、發展策略不同

海爾從零幾年之前成為中國家電領導品牌之後,就開始熱衷於搞什麼“流程再造”、“人單合一”,這此東西對於目前企業競爭環境來講,仍過於超前。海爾將重心放在管理上,而對於經營相反而沒有管理重視,比如產品研發支出趕不上人家上、營銷投入沒有人家大。

個人覺得管理很重要,但是將好產品賣給消費者更重要!

格力空調一直注重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始終將這兩項放在第一位,牢牢將渠道握在自己手中。為了將渠道牢牢掌握在資源上,甚至不惜與國美、蘇寧這樣的家電連鎖品牌決裂,數據證明格力走對了。

從格力和海爾2018年財務數據就可以看出二者在國內市場的差距,海爾多產品的前提下2018年營收1833億,淨利潤97億。

格力在以空調產品為主導的情況下,2018年實現收入1981億,實現淨利潤264億。海爾的營收被格力所超越,海爾的淨利潤更只有格力的1/3多一點。

*需要說明一點的事,上述數據只包括A股上市公司的,此外還有一個香港海爾電器,主做洗衣機和熱水器,2018年營收825億,淨利潤40億。

四、組織管理不一樣

我們平常所認識的海爾產品並不是同一個主體,它由海爾集團、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海爾智家(青島海爾更名)三大部分組成。它的組織結構相比格力電器複雜太多,因此在品牌宣傳上,不能集中於一點。海爾集團在宣傳、,A股上市公司海爾智家在宣傳、香港海爾電器也在宣傳,由此造成了資源的分散,不能集中對海爾品牌進行宣傳。而格力不一樣,格力就是做家電的,空調是主打產品,所以格力的品牌宣傳很明確,就是宣傳格力空調。

包括以上的各種因素,導致格力在國內無論是品牌知識度還是業績均超過了海爾。 而海爾國際化比較早,也比較成功,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美市場,海爾的家電都有相當高的市場佔有率,反觀格力在國內市場發展得好,但國際化線路卻不順利。也就出現了國際市場海爾超越了格力。


老楊會計


一直以來,中國製造給人的印象就是便宜、技術含量低,和外國貨比不起。這個刻板印象其實是長期以來以貼牌為主的出口模式造成的“陰影”。到了21世紀,中國經濟、科技都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像海爾這樣的家電企業的實力與歐美日韓老牌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

咱們具體來說說美國空調市場的情況。日韓、歐美的空調在美國屬於先入為主,搶佔了先機。像問題中提到的,伊萊克斯、LG等品牌都是美國空調業的巨頭,兩大品牌交替做莊多年。而大部分中國空調品牌只能給他人做嫁衣,以貼牌代工創匯勉強支撐全球化。

不過,這一格局在海爾2016年收購美國本土品牌GE Appliances之後,發生了反轉。這裡有一組我查到的2017年美國空調市場數據:美國空調市場份額佔比TOP5分別是:海爾+GE Appliances雙品牌佔比27.2%、伊萊克斯17.7%、LG11.1%、Kenmore 5.8%。想必從數據中大家都看到了,如今在美國空調市場誰才是龍頭老大。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要問了,海爾收購了GE Appliances就能一下子讓美國人喜歡上中國貨嗎?其實並不是這樣,海爾空調從1999年以自主品牌身份進入美國已經整整19個年頭,可以說是厚積薄發。

首先,海爾走的是自主創牌的道路。自1999年在美國南卡羅納州建立了首個海爾生產中心,隨後在洛杉磯建立了海爾設計中心;在紐約建立了海爾美國貿易公司;今年CES展期間成立海爾硅谷創新中心;在新澤西、芝加哥等地建立了培訓中心。2016年,海爾併購GE Appliances,開始實施雙品牌運營戰略,形成研發、製造、營銷三位一體本土化的經營格局。

這裡還有前幾年的數據,可以一窺海爾空調這些年的成長曆程。2005年海爾窗機空調創下在美中國自主品牌第一,並連續13年保持中國自主品牌第一。2017年,海爾+GE Appliances雙空調品牌位列市場份額第一。由此看來,海爾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品牌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海爾在美國市場受歡迎,最重要的是美國用戶的點頭認可。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對知識產權意識強,對代工貼牌的產品不感冒。而對海爾這樣有自主品牌的卻趨之若鶩。另外在產品方面,“因地制宜”是海爾的關鍵詞。我在網上查到,今年ARH展上,海爾展出的GE Appliances雙智能窗機可與谷歌助手、亞馬遜Alexa和蘋果HomeKit互聯。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一款產品涵蓋了所有美國人常用的平臺,便捷度可想而知。當然還有解決噪音的問題的超靜音窗機、適用於美國東北部的超低溫制熱空調、自清潔空調等等。這裡就不給大家一一贅述了。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不再奇怪為什麼單單海爾能在國際化的美國製冷展上搶了日韓、歐美品牌的風頭。海爾空調在美國這19年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臥薪嚐膽,終於拿下了美國市場第一這枚勳章。海爾的自主創牌“蟄伏”之路,或許也可以成為中國製造“出海”的借鑑。


用戶62971068359


國內格力第一?

國內格力是第一?這個說法有點言過其實吧!國家的家電企業目前應該說各有各的優勢,比如我們一說到空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格力;但是一說到冰箱和熱水器,首先想到的就是海爾吧;一說到小家電,首先想到的就是美的;所以說各有各的優勢,並沒有誰絕對領先。

如果單以銷售收入來看的話,也不是格力第一,而是美的。2018年三大家電企業中,美的營收2618.2億元,格力2000.24億元,海爾1833.17億元。從主業營務來看,空調作為格力與美的的支柱型主營業務,其中,格力空調營收規模達1556.82億元,佔比達78.58%;美的空調業務收入1093.9億元,在美的營收中的佔比42.13%;與美的、格力不同,海爾的支柱業務是冰箱,2018年該業務收入543.39億元,佔其主營業務收入的29.62%。相比三家而言,格力的風險反而是最集中的,因為收入來源太單一;海爾反而最良性,在冰箱、洗衣機、熱水器以及空調均有不錯的表現。

PS:需要額外說明一點的事,上述數據只包括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但海爾除了在A股上市之外【上市主體海爾智家】,此外還有一個香港的上市主體【海爾電器】,2018年營收852億,如果算上香港部分,海爾其實是第一【美的和格力都只有A股上市,沒有像海爾分拆上市】。

所以格力要說國內第一,只能說是在空調領域第一,格力在空調以外的其他領域發展的目前都不行,業務兩極分化很嚴重,相比較而言,海爾才是傳統的家電強者。

美國第一名是海爾?

這個說法其實也是言過其實了,美國第一家電品牌,是本土的惠而浦集團,惠而浦集團始創於1911年,至今已有108年的歷史,旗下擁有惠而浦、美泰克、Amana、巴西藤浦、Jenny-Air等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在美洲與歐洲的家電市場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家電市場第二大佔有者為韓國三星集團,這是唯一一個可以挑戰惠而浦的家電大亨,三星與惠而浦兩個時上時下,常年霸佔美國家電市場份額第一第二的位置。

那所謂的海爾第一是什麼呢?這主要是在單個產品系列裡,海爾在美國的空調市場排名是第一的,但是這個第一其實是靠收購而來的,2016年海爾集團收購了GEA,2017年,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GEA雙空調品牌總銷售額拿下美國第一,佔據27.2%的市場份額,打破近20年的美國空調舊格局。

除海爾之外,還有一家企業要提,就是TCL,目前國內TCL和長虹一樣,在電視領域越來越沒落,不僅僅被創維、海信等超過,甚至連小米都把這兩給幹趴了,但是在國外,TCL卻混得不錯,根據國際知名市調公司NPD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3月TCL電視在美國市場銷量首次超越三星,位居第一,這也是中國電視品牌首次在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完成登頂。

總結

其實我們應該很感到很欣慰,在2000年之前,國內的家電市場很大一部分都被日本的品牌所佔據,隨著國貨的自強發展,目前我國的自主的家電品牌實力越來越強大,其實無論誰第一,誰第二其實都一樣,只要是國貨,越做越好就可以了。


鯉行者


首先,很多電器,國內市場是個很殘酷的市場,體量龐大競爭激烈,反而在國外會有更高的價格裕度,市場環境不同造成的。空調現在國內市場已經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生了,同樣1匹,同為三級能耗,價格1600-2500都有,差距在那裡?一般消費者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大都會選擇價格偏低,品牌說得過去,外觀可以的型號購買。價格競爭非常激烈。格力在國內通過其口碑和品質以及宣傳,完全就能把1匹三級能效的賣到2500,還有的是人買。它確實比1600-2000的空調用料設計要好一點,但其多花的成本可能也就在100-200,靠的是品牌賣上的2500。格力多賺的這些其實就是其品牌溢價。其實其他牌子有些賣2200左右的做工用料不比格力差,但就是不受市場歡迎,因為在這個價格區間其品牌不被認可,所以其它品牌更傾向於降低成本,降低價格去在2000以下的市場廝殺。這就是為什麼國內格力做的好,品牌做出來了,享受品牌溢價帶來的紅利了。

海爾更老牌,非常早就進入了美國市場,這麼多年也不是白做的,品牌也有了,美國市場對商品售價不如國內那麼敏感,反而人工成本高昂,上門安裝費用比國內高多了,所以整個市場競爭沒那麼激烈,所以海爾在有一定品牌的基礎上挾國內戰場的餘威就可在美國市場橫行霸道。而格力等其它品牌若想進入美國這個新的市場,作為一個新來的,其時間成本太高,需要太長的時間才能獲得認可,所以難做。


王文琨


你真的想多了,被國產的吹牛逼給忽悠了,所謂的海爾打入美國市場就看你怎麼理解了,按國內的稱呼來算,美國的一線二線城市是沒有海爾的,你去商場也找不到,只有在四線五線城市的商場能看到,所以他們說的打入美國市場也不能算錯,只是他們偷換了概念


牆角那一抹憂傷


華聲電器股份公司和日豐電纜供應所有空調廠家的帶插頭的電源線電纜,兩個廠各佔一半份額,其中華聲電器股份一年供應給格力9個億,美的5個億,志高1.5個億,TCL和奧克斯和海爾各1個億,其他科龍,格蘭仕,長虹等等各3千萬……美的有廣州南沙生產基地,順德總部基地,重慶基地,綿羊基地,武漢基地,蕪湖基地,合肥基地,邯鄲基地等等二十多個,還有旗下很多分公司,比如說小天鵝,華菱冰箱,庫卡機器人,接近十五萬以上員工;格力有珠海總部基地,長沙新基地,重慶基地,合肥基地,蕪湖基地,武漢基地,鄭州基地,石家莊基地,蘇州基地……旗下有晶弘冰箱,大松家電,TOSOT……接近十萬員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