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海爾,格力,美的三家公司體量市場佔有率都差不多,為什麼海爾和其他兩家市值有了差距?

小AOoo


青島海爾的產品涉及洗衣機、冰箱和熱水器等,產品既多又雜,生產線很多,供應鏈複雜,導致消耗了不少成本開支。

格力電器主要業務是空調,製造成本、資源消耗相對單一,在管理水平上也比較簡單。

美的電器的產品線同樣很多,但介於格力和海爾之間,還有機器人代替人工操作,節省了很大一部分人工成本。

這就決定了三家企業的營收規模。

2017年,青島海爾、美的電器和格力電器,分別實現營收1592億元、2407億元和1482億元,但在淨利潤方面,青島海爾和後二者差距甚大,青島海爾為69億元,美的和格力分別為156億元和224億元。

從賺錢能力上,格力電器肯定第一,美的次之,兩者的淨利潤直接碾壓海爾。

海爾早在20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的市場主導地位,為什麼會被美的和格力趕超,實在是很令人吃驚的事情。

尤其在市值方面,美的和格力早把海爾甩在後面,前兩者市值分別超過4000億和接近3300億元,海爾在國內A股只有1200億元左右。

三家企業都屬於利潤稀薄的家電企業,美的、格力業績能平穩上漲,海爾在最近幾年卻出現停滯和淨利潤下滑的狀況,海爾的股本數量高於美的和格力,但是盈利能力卻不及後者,這就相當於海爾的股東投入比美的和格力高,但收益低於美的和格力電器。


斑馬消費


海爾,格力,美的三家公司在市場前景並沒差距,甚至我更看好海爾。海爾存在的只是企業內部問題,不是市場問題。我看很多答案都沒有分析到市值差距的原因。

首先以今天市值計算:

美的:2586億

格力:2260億

海爾:A股918億+港股538億=1456億 如果加上彩電部分,市值應該在1600億左右。


那麼差距是怎麼來的,主要是淨利潤,股市基本就以這一標準衡量市值。


總營業額:2017年總營收海爾和美的都是2419億元,格力是1500億

毛利潤:美的:25.03%,格力:32.86% 海爾:28.93%

銷售淨利潤:美的:9.28% 格力:14.28% 海爾:5.67%


上面可以看出,總營業額海爾沒輸,毛利潤僅次於格力,就是差在銷售淨利潤上。

從毛利潤上可以看出格力的產品空調市場地位佔優勢,毛利潤高,公司管理財務控制也好淨利潤高。這是格力市值大於海爾的原因。

美的和海爾在市場佔有率和毛利潤方面都差不多,強在淨利潤高,這可以說明海爾在公司管理財務控制方面差於美的。

所以我認為海爾還是可以追趕上格力美的,因為市場銷售情況差不多,只要做好控制成本,改善管理,就可以追趕上,所以在股價上,上漲空間最大的可能是海爾。

個人觀點!


老黃侃財


很明顯這是盈利能力上的差距。海爾是傳統家電企業的代表,作為1984年起家的家電業老大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得不從傳統家電企業轉型到互聯網企業。海爾這些年總共經歷了五次戰略轉型。而在轉型過渡期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同時也被對手格力、美的迎頭趕上。


首先,根據2018年第三財年的業績來看,海爾的情況是挺不盡人意的。首先,從體量上看,還是美的最大,前三季度營收超過2000億元;其次,從獲利能力來看,格力則更勝一籌,其前三季度扣非淨利潤為213.46億元,毛利率為30.15%;再從投資者回報看,格力電器表現也是最好的,其淨資產收益率高達27.76%,而美的僅有22.65%。從這三個指標來看,海爾的體量1381.39億元,勉強能和格力比較,但盈利能力似乎差的有點多,其扣非淨利潤前三季數值為55.22億元,未能擠進百億檔行列。

海爾如今的成績得益於十年前國內家電市場的“爆炸式”發展,當時海爾最大的競爭者長虹、春蘭等企業倒在國有企業改制的問題上。海爾一時缺乏競爭對手,這也就給海爾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如今智能家電正值風口處,格力、美的的發展也是十分迅速。海爾的運營格局明顯處於劣勢。為了對標與小米“結盟”的格力,海爾選擇與魅族為伍。不過這舉措未免過於倉促,因為海爾忽略了一大重要因素,那就是用戶量。小米作為主打線上的互聯網品牌,粉絲量自然是不在話下的,這也就相當於給格力招致更多的消費者。

如今家電行業已經步入了冬天,不少家電企業都為了求發展而忽略了用戶體驗。各大家電巨頭如何尋求發展之徑成了大家都關注的問題。或許下一次,又會迎來不同的格局變更。事實上海爾作為資歷高,產品又靠譜的老品牌,還是挺受人看好的,只是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如何求得發展良機就拭目以待吧。


頂脈圈視界


這很簡單啊,因為海爾賺錢能力不如美的與格力。

實時顯示,美的集團市值3417.83億元;格力電器市值2782億元;海爾是上海、香港兩地上市,A股市值1160億元;港股市值738.65億港幣。

從市值比較來說,美的集團=3417.83億元>格力電器=2782億元>海爾1160億元+738億港幣。

我們從年報上就可以看出來。

美的在2017年,營收2407億元,同比增長51.35%;淨利潤172.84億元,同比增長17.70%;

美的集團披露2018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697.38億元,同比增長17%;淨利潤52.56億元,同比增長21%。

同樣,2017年格力年報顯示,營收1482.86億元,增長36.92%;淨利潤224.02億元,增長44.87%。

2018年格力一季報顯示,一季度實現營收395.6億元,同比增長33.29%;淨利潤55.8億元,同比增長39.04%。

2017年海爾年報顯示,營收1592.54億元,增長33.68%;淨利潤69.26億元,增長37.37%。

2018年海爾一季報顯示,營收426.55億元,比增13.01%;淨利潤19.80億元,比增14.02%。

市值主要決定於規模、利潤、增長速度。

從規模、淨利潤上看,美的遠遠超過海爾。

格力的營收規模與海爾差不多,但格力的淨利潤是海爾的4倍左右。

這樣分析一下就很明瞭了。


波士財經


海爾的市值比不上格力和美的,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 海爾張瑞敏很少出現,對公司管理也在弱化

相比也格力和美的,近幾年來海爾顯得非常低調,海爾張瑞敏很少出現,對公司管理有弱化的情況,海爾雖然在前幾年知名度比較高,但是近幾年營銷上有弱化的傾向。

2. 海爾沒有明星產品

相比於海爾而言,格力和美的的知名度是比較高的,格力的空調,美的的電器市場的認可度都比較高,但是海爾大家的認識大部分還是停留在海爾的冰箱,並且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

3.海爾在消費者中的心理預期

海爾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成為第二陣營,新一代幾乎不知道海爾。並且當年的輝煌是老一輩創造的,新一代掌門人還沒有出色的表現,因此新一代的領導人和產品在消費者心理留下的印象不深,瞭解少。

4.市值有漲有跌屬於正常情況

就電器市場而言,市值偶爾高低起伏也是正常的,有競爭才能有進步,在多方的比對,才有更好的產品。市值屬於潮起潮落的事,有漲有跌,很正常。

總結:海爾不如其他兩家除了自身的競爭力不足外,還是更新換代環境的必然可能。



我是農民工“懂事長”李合偉(抖音號:hws666888),20多年創業經驗,非著名天使投資人、創業導師。更多有關創業的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合偉說,與我一起聊聊創業那些事!


合偉說


海爾是中國家電老大很多年了,但作為海爾集團掌舵人的張瑞敏並沒有產生“歇一歇”的念頭。相反,在並未遭遇巨大困境的背景下,張瑞敏主動發起一場變革,將海爾既有經營模式與組織結構打碎,架構一個全新海爾出來。要知道,張瑞敏發起的這場變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完全無先例可以借鑑,風險之大難以想象。但是從這幾年海爾的財報、市場佔有率、市值能看出來,海爾的變革是成功的。

格力過去一直是三大家電巨頭中空調經營質量最好的那個,這一點從其盈利能力得到證明。但是近年來,格力越來越給人以“這個企業變了”的感覺,讓人越來越看不懂了。以價格戰為例,一直以來,格力以堅定地反對“價格戰”著稱,但從2014年9月份到2015年一整年,格力三番五次主動挑起價格大戰。再以進入手機行業為例,董明珠吆喝了一年,消費者也沒見格力手機在市場上銷售,官方釋放出來的“銷量”更是一變再變。再格力電器多年來一直高速增長,到2015年增長戛然而止,並掉頭向下。而過去一直給人以理性、務實印象的董明珠,也變得說話越來越不靠譜,直至成為“話題女王”……凡此種種,不僅格力變了,董明珠本人的社會形象也發生很大改變,負面成分變多了。市值隨之降低也是必然的。

美的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經營一直不緩不急,跟在海爾格力後面,沒有什麼創新點。以前還憑藉小家電做的好,被人周知,然後擴展大家電市場。但是近幾年的發展路數越來越迷了,先是大肆宣傳的一晚一度電被央視揭露存在騙局,後是與格力董明珠的抄襲、小偷之戰,最終被格力索賠了不少錢。前兩年收購了庫卡,以為美的終於認清現實,準備轉移發展機器人了,結果今年伊始又被指出新出的熱水器洗衣機存在抄襲海爾的嫌疑。

總的來說,這三家目前在市場佔有率上雖然相差不大,但在市值上,格力和美的的發展確實將會存在不少變數,與海爾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壞壞滴呀851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似乎有些歧義,因為照我的理解是,海爾確實和格力美的兩家的市值有差距,因為在市值上,海爾可以說是完全蓋帽另兩家的。原因的話,大致分為市場份額和業務收入構成兩部分。

不管是什麼行業,市場份額都是企業發展的目標和影響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單看表面的市場情況,總的來說,這三家目前在市場佔有率上相差不大。但是深入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格力的產品線比較單一,一句“好空調格力造”的口號,將格力完全禁錮在了空調這一單一領域,從後來董小姐開始造車、造手機也能看出,這些五花八門的新業務無一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市場上並不賣座。空調原本算是格力的強項,但由於格力價格偏高太多,近幾年又有些落後於智能家電領域,同樣的質量,用戶為什麼不買更高端的品牌呢?




而美的的研發是硬傷,每次新發產品總是讓人心驚膽戰,不禁感到疑惑“為什麼這個技術在別家似曾見過?”本身又以小家電做頭部引領,又貼牌,著實風險重重。相比較而言,海爾的產品品類是最為齊全的,以冰箱空三大件為主,又收購美國通用新西蘭斐雪派克這一些在國際上的廚電大咖,在市場價格上有統帥、海爾、卡薩帝全價位通殺,用戶怎麼選都有的選。

另外一點,海爾的市值超過另外兩家,是有確切原因的。新聞裡總是報道說“海爾為什麼不是世界500強”、“海爾的營收低”等等,其實都是吃了海爾集團有兩個業務中心的虧。海爾分為青島海爾和海爾電器,以500強的事來說,總的收入是要並表計算的,並不是兩個數字簡單相加就是總的業務收入,這裡面還有財務扣減的因素。至於並表後海爾集團總的業務收入,外界並不知曉,或許正是這個統計口徑的原因,造成了海爾集團屢屢錯失500強榜單。但是不同類型的企業本身對待各類排名的看法、重視程度也不同,排名都是虛的,實實在在把企業做好,做成有技術、有品牌的百年企業更為重要。從這個角度看,海爾的發展對中國企業確實更有借鑑意義。


sandwiche


公司和公司不能單單和數據,不能看數字,如果是哪家公司更有知名度,更有現金流,哪家公司更有創新,哪家公司更有認可度,哪家公司更能抵禦風險,如果哪家公司在這幾個方面有優勢,才是真的優勢,格力單一產品是好的,如果這個時候空調出現變革,就想和奧克斯大戰,如果格力輸了,請問,格力的影響力肯定下降,年報肯定不如人,其他的什麼手機汽車,根本提不起起來。一個詞 🙋完蛋。其他美的,海爾在其他方面已經經營多年,技術人才儲備,市場,知識產權都有認可。不能單單說那個好那個壞,只能說未來誰更厲害。


用戶3381725735949355


何謂市值?就是市場的股價與發行總股本的乘積,代表著上市公司總體價值的在股本市場的價值體現,市值越高,體量就越大越值錢。目前,三者之中,美的高居榜首,市值大約2200多億元,格力次之,也接近2000億。而海爾大約700多億元,三者之間美的格力相差不多,但海爾不到兩者一半,那麼如此相似的市場佔有率,為什麼市值如此相差甚遠呢?

首先說一說美的,空調界的絕對有一手,佔比絕對比海爾高。還有廚衛電器不可小視,燃氣灶,油煙機,電磁爐,微波爐,勝過多少海爾,這些都是掙大錢的呦,還有就是洗衣機,熱水器,電飯煲,哪個不是美的佔比高,所有這一切,都給了美的最大的利潤和效益,美的市值第一也是實至名歸了。

下面在談一談格力,好空調,格力造,董明珠的格力空調,掌握核心科技,讓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不但銷量高,而且利潤高,為格力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影響力。市值自然第二也不少。

再說海爾集團早已家喻戶曉,無奈近來廣告少,人們心中的影響力漸漸的被減弱,自然影響力也沒有格力高,雖然空調,冰箱,洗衣機三大件優勢明顯,佔比相對都挺高,但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這三種產品雖然價格高,但利潤平均都不高。

市值,不僅僅完全決定企業本身,也有市場對企業的認知,名氣高,名氣大,出鏡率高,也能提高市民對企業的市值,海爾的低調,也影響了對海爾真正市值,讓市值感到明顯的偏小…


力通科技論壇


因為海爾在進行自主經營體的無中心化變革,同時海爾的淨利潤和企業佈局和技術投入也遠遠落後於其他企業,所以海爾的市值反而是最低的。

美的,海爾,格力這三家電器巨頭的市值排名為:美的(3560億)>格力(2880億)>海爾(1800億)。海爾的市值比美的和格力差太遠了,曾經砸冰箱的張瑞敏怎麼了?這家自己在全球有29個製造基地,8個綜合研發中心,19個海外貿易公司的有8萬人的企業怎麼了?

1、淨利潤差異巨大

市盈率是市值的基礎,而海爾的盈利比美的哥和格力相差太多了。美的17年淨利約在173.83億元;格力約在213.69億元;海爾約在50.37億元。



2、海爾的業務線太過於分散,導致品牌稀釋

海爾講究多元化佈局,但美的和格力卻更加聚焦。美的以消費電器和小家電為主。

海爾佈局則太寬泛,除了家電外,還有黑電、手機甚至IT產業佈局,業務協同性很低,每個部分都有巨大的庫存。連海爾藍V都曾說過:沒有什麼是海爾不做的。

格力則最專注,自己做空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淨利潤幾乎是最好的。十年年間淨利潤提高10倍,所以董明珠才能在和格力集團的競爭中獲得先機和分銷商的支持。

3、海爾激進的組織變革限制了海爾發展

海爾推出了去中心化的概念,海爾成為沒有層級的企業,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海爾提出了“人單合一”、“小微公司”、“創客”、讓每個人都變成銷售都去拿訂單,自己走訂單才有收入,這個變革步子太大了,影響了員工效率和歸屬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