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

天津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還是因為低調,很多名人我們都不知道是天津人。

本文就來盤點近現代天津的名人名家。他們的事蹟載入歷史,值得被人們永記。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一)張伯苓

既然是我來盤點,請允許我私心一點,第一位要聊的,是我的母校,南開大學的創始人,張伯苓。

張伯苓(1876.4.5-1951.2.23),中國著名教育家,原名壽春,字伯苓,後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

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張伯苓早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後獲得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曾受教於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臺要求而留守大陸。

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天津的近代以來的文化進步,與天津的高校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教育是立國之本,此言實在不差。

順便說一句,南開校園裡有一棟樓就叫伯苓樓,我們唸書時,它的色系是藍白搭配。今年南大100年校慶我們回校時發現,它已經被重新粉刷了,色系都變了,變成絳紅色系了,為了跟校園裡其他的樓色系一致吧。

讓我覺得還有點小失望,感覺不是原來的色系,找不回當年的感覺了。

(二)霍元甲

提起天津的名人,霍元甲實在是必須介紹的,他讓中國精神蜚聲國際,他帶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以無盡的勇氣和力量。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生於天津靜海縣。

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幼年體弱,在27歲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鄉,時常挑柴到天津去賣。

8歲後到天津當上碼頭裝卸工,後來在農勁蓀開設的懷慶藥棧當幫工,升任掌櫃。

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

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週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三)曹禺

第三個介紹的是曹禺,實在是公司離曹禺劇院太近了。提起曹禺先生的作品,《雷雨》是中國人都如雷貫耳的。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國傑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與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齊名。

他是中國現代戲劇的泰斗,戲劇教育家,歷任中國文聯常委委員、執行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務。

他所創造的每一個角色,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話劇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

提到曹禺,還有一點值得介紹一下,曹禺先生其實不姓曹,曹禺是他的筆名,這個筆名是怎麼來的呢?

曹禺的原名叫萬家寶,因為本姓“萬”(繁體字,結構為“艹”下一個“禺”),於是他將萬字上下拆為“草禺”,又因“草”不像個姓,故取諧音字“曹”,兩者組合而得曹禺。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四)周汝昌

我覺得我做的這個天津名人名家的盤點,還是挺有我自己的風格的,放在第四位介紹的,是一位紅學家。我對於《紅樓夢》是真的喜愛和熱愛的。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於天津。字禹言、號敏庵,後改字玉言,別署解味道人,曾用筆名念述、蒼禹、雪羲、顧研、玉工、石武、玉青、師言、茶客等。

中國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紅學泰斗”。

其紅學代表作《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一部具有開創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另在詩詞、書法等領域所下功夫甚深,貢獻突出,曾編訂撰寫了多部專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五)嚴範孫

第五位介紹的還是文化教育界的名人,另外一位在南開大學有個用他名字命名的樓的人。

嚴範孫(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4日),名修,字範孫,號夢扶,別號偍屚生,直隸天津(今天津)人,出於直隸三河(今河北三河),祖籍浙江慈谿(今浙江慈溪)。

他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學者,與華世奎、趙元禮、孟廣慧並稱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先驅。

嚴範孫早年入翰林,後出任貴州學政、學部左侍郎等職。後來戊戌變法失敗後,辭職返鄉,但仍堅持認為中國需要改革。

後來與張伯苓一起創辦了南開系列學校,1919年又創辦了南開大學,被稱為“南開校父” 。

1929年3月15日嚴範孫病逝。逝世後,南開校友集資在南開中學內興建了“範孫樓”。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六)孫菊仙

前面介紹的幾位,除了霍元甲是武術界以外,其他幾位都是文化界的名人。

其實天津作為曲藝之鄉,近現代的藝術家也是人才輩出。

孫菊仙是京劇表演藝術家,雖然這個名字對不熟悉京劇的朋友們來說,遠不如梅蘭芳那樣耳熟能詳,但其實他在京劇界和社會上的貢獻都可圈可點。請跟我一起詳細瞭解一下。

孫菊仙 (1841~1931)清末民初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老生,是半途轉業、三十歲以後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藝人。名濂,一名學年,字菊仙,號寶臣,外號孫一囉,晚年用“老鄉親”為藝名;天津人。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

孫菊仙從少年時代就非常喜愛程派京劇藝術,來到北京後,便投奔到同治年間最著名的京劇老生程長庚的門下學習京劇。他先是做票友,後來正式進入梨園界,最早進入的是祝成班。

由於他具有歌喉洪亮、行伍出身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又善於揣摩,融會各家之長,獨具一格,很快紅遍京城,成為各戲班爭聘的名角。

他在北京最受歡迎時期,也是譚鑫培、汪桂芬正紅的時候。當時譚鑫培的代表作是《碰碑》,汪桂芬的代表作是《文昭關》,他的代表作是《三孃教子》。這是被觀眾公認為百聽不厭、代表三個不同流派,各自具有特點的好戲。

1886年孫菊仙被招入清宮的昇平署,為清朝“內廷供奉”。在宮廷內演戲同時兼任教習達十六年之久。孫菊仙的京劇表演藝術甚受慈禧太后的稱賞,被賜予四品頂帶。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後,京城的寓所被毀,全家遷往上海,在上海從事演出和經營劇班十餘年。孫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滬的天津商人的讚賞,因為同裡關係,親切地稱呼他“老鄉親”,此後,這個稱呼逐漸在各地叫響,即使演出的海報、戲單上也以此相稱。

辛亥革命後孫菊仙回到了北京,自民國政府成立後他就很少參加商業演出。但是對水旱賑災、養老恤孤之事卻樂而為之,至老不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年的孫菊仙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天津。返津後,他始終關注著家鄉京劇藝術的發展,重視培養京劇人才。積極參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動,經常到票房清唱。

孫菊仙與當時主持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的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在戲劇改革方面志趣相合,曾在草廠庵共同組織京劇團體 ——鶴鳴社。

孫菊仙晚年熱衷於天津的公益和慈善事業。民國二十年天津大同學校為籌募辦學資金,在春和戲院舉行募捐義演。孫菊仙不顧自己已經是九十歲的高齡,堅持參加。

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一場演出,劇目為《李陵碑》。演出過程中,年邁的孫菊仙,唱唸僅是吐字,音已不能成聲,在臺上步履蹣跚。觀眾為之而感動,頻呼:“老鄉親辛苦!”,舞臺上下情融一片,三個月後孫菊仙在津病逝。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七)馬三立

介紹天津曲藝界的名人,馬三立先生其實是最容易被想到的。之所以在孫菊仙先生後面介紹他,只是因為他的出生年份比孫菊仙先生晚一些。馬三立先生在相聲界的泰斗地位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於天津市,籍貫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相聲表演藝術家。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中國已故相聲泰斗,相聲八德之一馬德祿之子。回族。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是五、六、七、九屆天津市政協委員。亦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擅使“貫口”和文哏段子。

馬三立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氏相聲”,是當時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馬氏相聲雅俗共賞,在天津更是形成了“無派不宗馬”的說法。

馬三立先生一生的藝術歷程其實也是充滿了坎坷的,但他對藝術的執著與堅持始終未變。

馬三立1930年開始登臺演出,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後拜著名相聲演員,相聲八德之一週德山(綽號“周蛤蟆”,與馬三立父親馬德祿是同門師兄弟)為師。

解放前,先後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國的說唱藝人視為大臺口的天津大觀園劇場,與侯一塵搭檔,大受觀眾追捧;翌年,他第三次來到北京,在華聲電臺和茶社戲園演出,以他風格獨特的馬家相聲在曲藝迷中引起“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轟動。

建國後,馬三立積極編演新相聲。1950年,應新聲戲院之邀,馬三立殺了個回馬槍,重回天津衛,在同行和觀眾心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後近十年間,馬三立一帆風順,心情舒暢。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這全新的一切給他帶來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

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運動很快地開始了,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1970年,響應戰備疏散城市人口,馬三立全家離開天津,到南郊區北閘口村落戶。

在那個普通的村莊裡,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間,他甚至還學會了一手很不錯的木匠活。

馬三立不管是在城裡還是農村,不管是下放還是蹲牛棚,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背詞,幾乎每天早晨都要練上一番,身上的功夫並沒有荒廢。

平反以後,年屆古稀的馬三立和王鳳山搭檔,將《西江月》、《文章會》、《開粥廠》、《賣掛票》等眾多拿手絕活再度搬上舞臺。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尤為難得的是,老人在無人捧哏的情況下,又積畢生之功,編創表演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單口小段:《逗你玩》、《家傳秘方》、《檢查衛生》、《八十一層樓》、《追》等等。

(八)常寶華

介紹了馬三立,本篇盤點就以他的徒弟,常寶華作為結尾吧,象徵著藝術的一種傳承有序。

常寶華(1930年12月一2018年9月7日),男,滿族,天津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國家一級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1年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歷年來創作(包括合作)相聲、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國各報刊發表五十餘篇。

授業徒弟包括:趙福玉、牛群、包長春等。退休後仍繼續進行創作、撰文、著書、教學。曾參加相聲、小品、話劇、電視劇等演出。

2018年9月7日上午10:46分,常寶華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除了霍元甲,馬三立,還有誰?那些天津的名人名家!|天津風華盤點

1951年,21歲的常寶華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並加入“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參於表演並創編了很多新的劇目;曾獲天津市文藝工會“三等勞動模範”稱號。1951年4月23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兄長常寶堃不幸犧牲。這極大的刺激了常寶華;他堅決要求到朝鮮戰場去。

1953年在參加抗美援朝慰問演出回國後,常寶華放棄了在曲藝團的優厚待遇,決定參軍,隨即進入“海政文工團”直至退休。

在“海政文工團”期間,常寶華曾多次榮獲全國和軍隊文藝會演創作、表演等方面的獎項;曾榮立二等軍功兩次、三等功一次。他的作品還受到趙樹理、老舍等文藝大師的好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常寶華受到衝擊,被分配到“天津機床廠”當了四年的搬運工人。儘管日子清苦,但四年的經歷也為他日後的藝術創作和事業的另一高峰奠定了基礎。

1976年,常寶華和侄子常貴田創作演出的相聲《帽子工廠》轟動一時,成為當時相聲直接介入重大社會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後,常寶華不斷地以相聲、小品、快板等文藝形式創作一百七十多篇。

此外,他多次舉辦相聲培訓班,在北京大學、北方曲藝學校授課;培訓軍隊內外大批專業和業餘的演員與作者。

2006年8月,常寶華被授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榮譽——“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