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在相聲界提到“文哏”兩個字,錯非馬家,無出其右。馬德祿與馬桂元、馬三立父子兩代構建起帶有馬氏深刻烙印的“文哏”相聲。讓過馬氏相聲,常家門裡也有一位被推崇到“文哏大師”高度的傳人,當然就是蘇文茂。蘇先生的文哏確實形成了符號化,其形象、氣質、口風、內容融為一體。故而他表演的文哏類作品能讓觀眾信服。但令人遺憾的是,在蘇先生門下弟子中並無一人能繼承其文哏的表演風格。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質疑:不是還有宋德全嗎?他可是被譽為“新文哏代表人物”。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這個美稱確實存在,但賦予宋德全如此讚譽的是媒體、同行還是觀眾則無從考證。宋德全和 王玉是一場買賣,宋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蘇文茂,而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至於搭檔王玉的出身更非等閒,母親是評書大家劉蘭芳,父親王印權是李派快板創始人李潤傑先生的頂門大弟子,師父則是享譽全國的侯耀文。從師承到家學,怎麼看這都是一對強強聯合的搭檔,在相聲界有一番作為也是理所當然的。可事實往往事與願違,從專業表演角度來看,宋德全的相聲與“新文哏代表人物”的桂冠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只“文”不“哏”,難稱相聲。縱觀宋德全、王玉二位這些年表演過的作品,幾乎都是創編段子,相對知名度較高的有:《姓名學》《改唐詩》《酒的研究》《說諺聯》。沒聽過的觀眾單從作品名字上也能看出一二,段子內容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其中有些包袱設計也很精巧,不流於俗套,可問題就出在了表演上。不管是逗哏的宋德全還是捧哏的王玉,從形象氣質上完全找不到儒雅的書卷氣。形象上沒有蘇先生使活時文質彬彬的大家風範,已經先成為表演上的劣勢。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或許這一點還能把責任歸咎於年齡、閱歷問題,而表演口風上更是與文哏作品格格不入。宋德全在臺上的表演過於剛猛,甚至口風上能讓人聽出王平的味道,可王平作為李伯祥的高足可不走文哏的路線。而王玉的捧哏實在難以讓人相信他曾師從侯耀文。量文哏活時,沒能讀透段子內涵,也就沒辦法在表演中準確把握捧哏應有的情緒和語氣。在過去,形容捧哏的技藝不到家,都這麼說“這幾句都捧腮幫子上了”,而王玉的捧哏可以說“連腮幫子都沒找對地方”。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底包袱不響。相聲宗師張壽臣曾對晚輩說過這麼一句話:“底不響,你幹什麼吃的!”這話聽起來嚴厲刻薄,細品卻不無道理。一段相聲得有故事、有包袱,表演一氣呵成,逢包袱必響,而且底包袱必須是個“大雷子”的包袱,這才能叫相聲,這才有臉面鞠躬下臺。好比球場上傳球再默契,腳法再細膩,沒有臨門一腳的射門能算好球員嗎?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宋德全、王玉的很多作品都存在這個問題,例如《姓名學》的底,甲:何先生的太太生了一對雙胞胎,讓我給起名字。要求第一要響亮、第二要震驚全世界 乙:那您怎麼給起的? 甲:老大叫何武器、老二叫何炸彈。乙:就這個啊...... 這塊活是他們二位壓箱底的把杆活,在電視晚會和相聲小劇場都使過,而演出效果往往是抖完底包袱後,臺下觀眾掌聲多過笑聲。這個“底”客觀來說不能算“溫哏”,但由於節奏拖得過長,到“底”臺下老觀眾或者經常上網的觀眾,在底包袱沒出來就已經“醒攢”了。這麼使,再好的底也響不了,歸根結底還是自身表演問題。

空有好出身,鮮有好作品!“新文哏相聲”盛名之下難副其實!

  “文哏”需要具有文學性的作品作為支撐,同樣更需要用文雅又不失幽默的方式演繹,二者缺一不可。從宋德全、王玉作品來看內容上基本都符合文哏的特質,表演技藝卻距離“新文哏代表人物”相去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