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谁锁国更严重?

史书行者


明朝和清朝锁国谁更严重?其实这样提问真的不好回答的。明朝和清朝总的方向基本差不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只不过在具体某一时期有很大的差别。

明朝

  1. 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和他儿子朱棣执政之间)。老朱起家是真的不容易 ,农民、乞丐,和尚都当过。自己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好好爱惜啊,所以老朱在任时大力打击贪污腐败,著名的空印案便是典型,且支持农业发展。贪污腐败得有钱,钱从哪里来?答案是商业。明朝那时的商业还是极其繁荣的,国内的油水基本被富商大贾占光了,这时候沿海贫困户发扬了敢打敢拼精神,出海贸易,自己进货自己卖,还可以偷偷漏税,一举多得啊!但老实人农民兄弟不干了,这下老朱慌了,不想干想造反吗?马上下达‘片板不许下海’的命令。当然也有朋友说防倭寇,但此时倭寇完全只是臭弟弟不足为惧。抑商,巩固国本才是其本意。
  2. 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朱棣抢了侄儿的皇位,为表对老爹的忠心,刚上任时对地主阶级从事海外贸易活动严加禁止。但实力不允许低调,永乐年间国力强盛,元朝残余在朱棣的亲征下已不成气候,倭寇依然还是小问题。钱多没事干,朱棣派他心爱的小太监郑和开着大船下西洋,郑和也会整花里胡哨的,带回来的有长颈鹿、狮子等一堆明朝人没见过的玩意儿。从1403年到1522年,明朝政府先后与亚非30多个国家建立了对外贸易关系,并且民间海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南方沿海地区,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3. 万历年间到隆庆年间。很多人叭叭叭说嘉靖昏庸,几十年不上朝和整天忙着炼丹修仙什么什么的,我不这样认为,相反在我眼里人家是帝王权术玩得贼六,有空的话单独写一写嘉靖。到了嘉靖任上,形势已大不相同,土木堡之变已大伤元气,倭寇也不再是臭弟弟了,葡萄牙这个小流氓也来插一脚。难!嘉靖是真难!无奈之下朝廷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关闭宁波、泉州、广州三个市舶司港口,实行锁国封海。

清朝

  1. 清朝初年到康熙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由于政权未稳,清政府害怕反清势力和外国势力互相勾结,因此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别忘了这时候我们的小郑同学还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呢。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不许进入广州,只准在澳门交易,而且使用强制手段将福建、广东等沿海六省实行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迁向内地,并焚毁其房屋,以防止居民出海。
  2. 康熙七年到雍正初期。康熙可能良心发现吧,觉得这样确实挺对不起沿海人民的,我想主要还是觉得自己又行了吧。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开始放松海禁政策。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相对比较宽松,中国出口贸易扩大,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3. 雍正后期一直到鸦片战争前。乾隆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正式形成。道光十一年(1731年)与十五年(1735年),清政府又先后制定 《防范夷人章程》八条和新八条,对外商严加限制。清朝百姓心想做海上贸易彻底没戏了,还是老老实实在家中那二亩地吧。

综上所述,想必你们也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吧。怎么说呢,国力强盛与否与开放程度基本是息息相关的,具体参考汉唐时期,有人说南宋这个臭弟弟,我不管,它是个另类。



青年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的禁海令有一定原因。

主要是在明朝没有成立之前,中国沿海的海盗和倭寇就很猖獗。

据《明史》及《明实录》记载,仅1368年至1374年七年间,倭寇对中国沿岸的侵扰次数就多达二十三次。

元末一些军阀,本来就是海盗起家。

而海盗通常是和沿海民众勾结,不然也就不能形成势力。

由于明朝建国以后,沿海的海盗肆虐,出于实际考虑才实行了禁海令。

资料是这么写:此时正值日本的南北朝内战,流离失所的日本平民为逃避战乱,纷纷流亡海上。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吞并南朝,不少南朝遗臣相继逃亡出海,与日本浪人组成武装,形成倭寇,侵扰中国沿岸地区。另一方面,曾割据江南沿海州县的张士诚和方国珍,自被朱元璋击败后,其部下亡命海上,勾结日本浪人,侵扰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苏、松、常、嘉、湖等州是张士诚的旧地,当地百姓很多作为倭寇向导。此外,闽浙大族亦为了利益私通倭寇。

禁海令只是不允许民间对外进行海上贸易,已经远洋捕鱼。

对于近海捕鱼和官方海上贸易则没有限制。

而实际上,明代渔民不存在什么远洋捕鱼,基本都在近海甚至岸边捕捉,所以对渔民生活没什么影响。

而明代官方的海上贸易也是很发达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打通官方贸易的航路。

所以禁海令的目的,就是防止民众支持海盗。

然而,民间还是存在猖獗的民众海上走私现象,逐步同倭寇合流,直接进行抢劫,这比做生意还赚钱。

到明代中后期,由于地方官吏松弛,倭寇成为燎原之势。

1553至1566年,是东南沿海倭寇为祸最烈的时期,他们已经可以攻占诸如兴化府这类大城市,总数不下十万人。

实际上,明代“隆庆开关”,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也是建立在戚继光、俞大遒基本肃清沿海倭寇的基础上。

实际上,海外的贸易对于中国的帮助有限。

这主要是大明当时是个农业国物产丰富,资源很多,普通农民也不需要什么乱七八糟的武器。

而当时东南亚、南亚、中东其实没有中国必须要有的物资,这种贸易不等价。

如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但是,这些白银除了造成中国国内通货膨胀以外,对于经济的帮助不大。

这主要是,虽然大明有了这么多白银,但难以从国外购买到什么必须的物资。

大明购买的主要是珍贵原材料,比如黄花梨、紫檀、象牙、犀牛角等进口到中国来,引发中国社会士大夫阶层古玩杂件收藏热。

然而,这种贸易对大明是有很大威海的。

当白银过量流入中国致使物贵银贱(通货膨胀)后,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动力开始下降,1630年以后出现了白银流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国迅速跌入通货紧缩。这一问题产生了两个灾难性后果:一是百姓折成白银的纳税负担骤然加重,二是政府折成白银的税收大幅减少,前者引发农民暴动,后者削弱了政府采取军事行动的财力,最终导致明朝在内忧外患中灭亡。

相反,满清的海外贸易有很多变化。

比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禁止南洋贸易,但并未禁止东洋贸易和西洋贸易。

雍正五年(1727年),时隔十年后清廷重新开放南洋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

但客观来说,清朝的海外贸易还是比较开放的,这从关税收入的猛增可以看出来。

自然,这同清朝的外在环境有关系。

倭寇的源头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江户时代,倭寇几乎绝迹,对满清不构成威胁。

而在郑成功割据台湾期间,满清一样也是海禁

甚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采纳了黄梧的“迁界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康熙年间早期也曾多次重申海禁政策。


萨沙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对于所谓的明朝和清朝的锁国谁更厉害毫无疑问,那就是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比较严重。清朝的“锁国”也是导致近现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或者侮辱,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要再次发生悲剧。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来说一说明朝的“锁国”和清朝的“锁国”到底是有何不同?

(清朝闭关锁国抽象画)

明朝的“锁国”也就是海禁

中国的闭关锁国其实是来源于明朝的,只是在清朝时期被发扬光大甚至是更加完善,明朝的锁国又叫做海禁,明朝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明朝和清朝的锁国的本身目的就是要利于统治。首先,明朝的海禁就是防范倭寇的骚扰,由于当时并没有工业革命,封建社会相对而言是非常落后的。基本没有什么科学技术发展,而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海防线也是一眼望不到尽头,这种情况到清朝更是愈演愈烈。所以为了维护自己本身的统治以及百姓的生命安全,就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海禁政策并不是完全的将自我封闭,只是民间不让出海。官方则是该干嘛还是干嘛,其实而对于国家的综合发展来说,这并不影响,顶多是影响影响百姓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明朝统治者发现了弊端就是海禁政策制度的进行了适度调整,史称“隆庆开关”又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但是为什么,而为什么感觉明朝非常的先进呢?这就得归功于明朝的朝贡制度,变相性的也是解放了明朝的海禁。

(明朝的虽然实施海禁政策 但是有朝贡制度)

清朝的闭关锁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相对于明朝来说是非常的严重,清朝的闭关锁国也是导致中国近现代落后的原因之一,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完全的把自己自我封闭,自绝于世界的发展。这其中是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的,并不是清朝统治者傻或者是由于什么幼稚的原因。首先清朝提出闭关锁国而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是优大于弊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直接就防止了匪患(倭寇)的骚扰,再加上南明政权海盗王和台湾等一系列的原因,闭关锁国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其次一点就是当时中国的特殊环境造就的,当时的清朝是世界第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本事叫做天朝,强大的国力产生了自我麻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情况就连康熙都没有进行缓解,所以导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相差的越来越多。直至被外国武力的打开国门,可是清朝到后边却还不知悔改,盲目尊大。导致了签署了大量的丧权辱国条约,让中国人百年抬不起头来,影响深远。

(清朝的自我封闭 抽象画)


鹏正


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是“海禁”,其次为“一口通商”,再次为其他限制性政策。

早在元朝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可以靠商业税收大量赋税。明朝却从洪武年至隆庆年实施海禁政策两百多年直到明末隆庆开关,期间大体只保留朝贡严重阻碍了海上贸易,无视沿海居民活路,逼得沿海居民去当海盗也就是倭寇,持续几乎整个明朝。

清朝雍正元年为闭关锁国的开始,期间实施“一口通商政策”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并且因为打台湾实施海禁,在选定地点进行进行贸易比如十三行,垄断了海上贸易,但贸易还在,至鸦片战争前一百多年。

明代禁海时期约占百分之七十五,开海时期约占百分之二十五。清代禁海时期约占百分之十五,开海时期约占百分之八十五。



疯狂的猫咪吖


明朝没有所谓的闭关锁国的说法。只是禁海而禁海的目的是处于当时沿海一带倭寇为乱,使得朝廷不得不把沿海居民内迁实行坚壁清野,后来嘉靖年间浙直总督胡宗宪率领戚继光和俞大猷平息了倭患之后隆庆年间就已经开始进行对外贸易了史称“隆庆新政”当然开海禁只是其中的一个政策。而满清的禁海一开始是为了防郑氏因为他们占据台湾对沿海构成了较大威胁所以也实行了类似于明朝的禁海令。但是评定台湾后满清并没有开禁,后来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请求与满清互通有无时就造就了那句千古名句: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须与海外蛮夷互通。


花若想溪


老朱家的皇帝和爱新觉罗家的皇帝大都闭关锁国,之所以用这种称呼,是因为他们要考虑自己统治阶层的利益,天下是我家嘛,至于百姓们是否蒙昧,是否不够开化,他们也很关心,但却是希望老百姓们还是蒙昧一些为好,都精的跟什么似的,不利于统治,这一点是明清通性,明朝闭关锁国是因为开国后老朱就是这么干的,朱棣倒是开明,但是底子没打好,过分强调了政治意义,而王公大臣普通百姓们没有看到贸易对国家、人民带来的普遍好处,自然反对声一片,刘大夏甚至拒绝交出海图等重要资料(我是不大相信烧掉了,就算放在公文库里也没人能找到,资料太多太多了,连唐朝保留下来的资料都有),当然海禁问题也涉及国家安全的倭寇等等。

海禁上,明朝和清朝有相同之处,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家安全问题,明朝清朝都担心子民们勾结境外势力祸乱天朝,这种担心以清朝为最,禁海令、海禁令、迁海令等等,康熙帝收了台湾也还不放心,因为他听说南洋有复明势力,这要是汉人们把海外当成基地,一旦羽翼丰满万一“反攻大陆”咋整。作为封建统治阶层,您叫他直接具有走向共和的见识和行为那不现实,考虑自家王朝统治稳定性也不能说他就错了,但是连西学中精华学科和技术也都加以限制,这用心就太歹毒了。没用?没用康熙帝闲的难受才每天3-4个小时学这些,他没事干了是吧,康熙和雍正都是活活把自己累死的,他能白天抽时间学习这些足以证明他对西学的重视。

作者把这道题提升到一个新的、最高的高度,因为这样可以缩减篇幅^_^,咱们就以亡国论,明朝不是因为闭关锁国灭亡的,而是把小弟养成死敌,被自家势力反叛丢了江山。

而清朝的灭亡绝对是没有追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落败,我承认有时代和封建王朝的局限性,但这不妨碍事实的阐述。有的朋友会说,你胡扯,师夷长技以制夷嘛,大清还是有改进意愿和行动的,而且看看大清的关税XXXX,贸易需求旺盛,哪里锁了。

什么叫闭关锁国,不好意思,闭关锁国≠贸易封锁,贸易封锁只是其中一个小项目,大清锁的是国外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等学科和民间交流(临近灭亡的时候知道挡不住,再派莘莘学子留洋学习,那时候已经晚了),按乾隆帝的说法就是,我大清啥没有?嗯?卖点茶叶、瓷器给你们西夷无非是照顾你们的需求和困难罢了。

各位,卖点茶叶、瓷器、丝绸就代表没闭关锁国,咱别开玩笑成不,称之为开放贸易都不够格,先不提官方绝缘民间的垄断特性,就从关税额来看,少得可怜,封疆大吏们一年能贪污多少,全国几百万两银子就别拿出来现了。

我们再来看看康熙帝每天4个小时在学什么:

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药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哲学、社会科学和外语。微积分?康熙帝也会,要求外国传教士出题,他解着玩。当时全世界最精准的世界地图在中国,确切点说就在内务府,康熙帝请外国专家花费了整整10年才绘制而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锁在内务府大库,同样被锁的还有盘式手摇计算机。这些只能他自己学,有时候也给贝勒贝子们讲讲,但是这种东西他是不允许广泛流传的,说白了就是愚民政策,老百姓要这么聪明干嘛?民众没文化,只知道听皇帝的,这就够了。

不光限制国人,还要限制外国人,首先,冬天爱去哪儿去哪儿,别在内陆地区呆着,实在不行特批你去澳门过冬,到了内陆有专人监视,不要和我天朝子民说话,不允许你雇佣清国子民干活,简单的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干些我允许你干的事儿,逛街?不怕死你就去吧。康熙帝很清楚西方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害怕外国人带来的文化和技术打破国人的思想桎梏。

比如福建和广东,人口比较密集,但是可耕种面积人均下来少得可怜,至少一半的人希望靠海生存,以康熙帝的精明和事无巨细的政务管理方式,他当然知道,但就是不开。不要提什么为民不为民,封建皇帝永远是先考虑自家政权,然后才是其他,老百姓哪怕能凑合活着就不会造反,不造反的话,自家的王朝就很稳定的一代代的传下去,所谓的勤政爱民大多如此目的,平三藩后军队疯抢平民尽充为奴,大臣告状,康熙根本不管,还觉得战场将士用命,抢点人当奴隶是理所当然的事,充当战利品咋了。

李侍尧曾经上疏乾隆帝,大意就是某些西夷人士,不但会说官话,连土语都能说,汉字字义也都基本了解,以前除了贸易以外,我朝是不允许西夷与民人接触的,现在要防患于未然呐。晚清更是上演了几出闹剧,比如把28万两白银买来的铁路拆了,扔到大海里,即便后来用了铁路和火车也要把火车头拆了,用牲口拉火车。

纵观明清两朝,明朝的失误在于诱杀王直,没有采纳胡宗宪的中肯意见,造成西方势力逐渐渗透到中国海域,而满清对科学技术的拒绝,摆明了就是愚民政策,一向以大国自居,从来没有考虑到自家王朝某天也会灭亡,断绝了一切民间交流,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开战焉能不败,可怕的是大清连知彼的愿望都没有,大多科学技术沦为帝王玩物,这些知识、典籍宁可烂掉也不会让自己的民众去学习。毫无疑问,满清的愚民政策是成功的,官民们见了西方科技基本都会发傻甚至惧怕,但是满清提防别人的时候没想到顺便也把自己害死了,这就是闭关锁国的后果,所以请不要再提卖碟子卖碗的所谓通商了。


fighting薛


明清一般指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

两朝作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均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君主专制走向顶峰,为了加强集权,两朝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海禁”、“闭关”政策,在锁住经济贸易的同时,也锁住了人民进步的思想。

下面从3个方面简要分析一下两国“闭关”的整体情况。

一.闭关原因:

(明)

1.倭寇这一支东南沿海各省的祸患。

(清)

2.为打击反清复明势力。

(共同)

3.中国的自然经济(农耕、畜牧)为“闭关”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

4.减少外交事件,加强中央集权;

5.儒家讲究道德、圣贤之道,重农抑商,不重视科技,视科技进步为奇技淫巧。

二.闭关政策:

(明)

1.第一阶段30多年,(即洪武元年至建文四年)实行“禁海”锁国,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罢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等;

2.第二阶段120年,(即永乐元年至嘉靖元年)基本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如郑和下西洋;

3.后期120余年,(即嘉靖第二年至崇祯十七年),逐渐收缩和关闭对外港口,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

1.第一阶段41年,(即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实行锁国政策,如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35至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等;

2.第二阶段34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六年),实行对外开放,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以及粤海关等进行对外贸易;

3.后期124年,(即康熙至道光二十年至鸦片战争失败),实行“闭关”锁国,其中雍正早起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到乾隆年间,闭关锁国政策达到鼎盛时期。

三.闭关后果:

(明)

明朝的海禁一方面稳固了明朝的根基,抵御了外来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带了很大弊端,如明朝海禁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商品贸易的发展。

(清)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入侵有一定的抵抗作用,鸦片战争前,英国对华倾销棉纺织品及其他货物(鸦片除外)受到了限制,但闭关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很明显,给沿海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的苦难,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与世隔绝,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以致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孰轻孰重?

明朝的“禁海”大多只是针对日本方面,对东南亚等国家的贸易往来一直未曾断过,明朝从未禁止过与国外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如: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李之藻根据西方的《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等。

真正意义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闭关”锁国的开始是在清朝雍正时期,在清朝乾隆时期高度强化,最后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结束,雍正帝禁止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限制中外之间的贸易。


因此清朝闭的更重一些。

【警醒】

历史表明,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放眼全球、开阔视野、提高格局,努力与世界各民族在交流中和平竞争,我们更要有自信,相信我们能在全球化下,寻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而历史也证明,交流才是重要的。


点亮万家灯火


清朝的所谓的闭关锁国,主要还是鸦片的原因居多,因为当时英国商人想把鸦片卖进中国,清政府不同意于是就关闭了部分港口,限制外来贸易,其中两次海禁也只有39年。而明朝海禁的时间长达199年,后来明穆宗开通第一个港口而且船只数量有限制,商品限制也很多,比较来看明朝闭关锁国更严重一些


说历史的小白


明朝和清朝,每个朝代开始都锁得严,清朝开始军力还是不错的,山海关吴山桂的叛乱,和清军订了协议。明朝开始也是很强,朱元璋巧妙的和元朝君主建立了恋爱,使手持大权的君主偏朱元璋,最终给朱元璋生了个小孩,明朝的尾声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和李自成自己也没有军事才能,但这时明朝搖摇欲决,明朝崇宗皇帝在万寿山顶上吊自尽了。


柳暗花明9093


闭关锁国清朝最甚,在明朝时候还有郑和下西洋。学习先进技术,及火器的发展神机营。是当时全世界武器装备制造最高。清代中期虽然中兴,但骨子里自大骄傲,完全扔掉火器,只有少量主力使用,而且已经远低于烈强的装备。一个不学习上进的王朝终将走向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