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南渡唐后人


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一定对当时的统治者很佩服,尤其是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在朱元璋登基后他就宣布,明朝不会采取和亲、割地赔款等方式委曲求全,而且明朝的帝王将会和江山共存亡。可以说朱元璋当初对明朝有十足的信心,只不过朱元璋开辟的大明江山也没能永世长存,和历史上其他朝代一样后来走向了亡国的命运。而且在明朝亡国之前,明朝居然主动放弃了大片领土,而且也没有要收复的意思,这似乎和明朝建国时的政治主张相悖。

那么这究竟是明朝后来的统治者出现了政策的变化呢,还是受到局势所逼?首先明朝当时为了巩固局势,为了让所拥有的地区都安宁没有任何暴动,当时明朝的很多统治者都很重视北方地区的局势,所以会派大量的士兵长期驻扎在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可以让这些地区避免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但是长此以往也为明朝的统治者带来了很多隐患,第一长期派军队驻守会让明朝消耗大量的经济成本,第二驻军在一个地区时间久了,天高皇帝远,难免有异心,所以明朝皇帝对这些地区的担忧是非常多的,时间长了,这些地区自然就成为了心头大患。

在朱棣统治时期,其实当时的明朝已经迎来了辉煌,而且当时的疆土面积多达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这正是政治局面大好的时候,可是随后明朝的领土开始一点点减少,而且大部分都是主动放弃的。例如在朱棣时期,他就曾经放弃了大宁等地,朱高炽时期他将安南这片地区舍弃了,后来明朝的皇帝也相继放弃了很多土地。但是后世的史学家对此也有一定的研究,发现明朝皇帝所放弃的这些土地基本上都在长城以北,而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点,经常会有少数民族入侵,所以这些地区的战乱频繁,难于管控。

正因为如此,明朝的统治者放弃了这些土地,但并不是真的想要舍弃,而是出于保守的政治方针,让这些明朝的统治者只能将这些土地舍弃,以此来减少烦忧,一旦放弃对这些领地的掌控权,就不用再担心这些地区是否有战乱。而且这样看起来似乎和当时朱元璋的政治方针没有相违背的地方,毕竟如果和少数民族争夺土地过程中处于下风,割地赔款甚至和亲这样的政治举措就会渐渐被采纳,所以明朝的统治者在这些方面算是有一定的默契。


江上孤舟


明朝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一直秉承“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的原则。不过如此有骨气的王朝,却主动放弃过大片领土。明朝不得不放弃这些领土,有两方面原因:一、不能解决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二、财政不足以支持这么大的疆土

(明朝的疆域)

一、不能解决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

元朝和清朝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它们一方面比汉家王朝更重视边疆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同是少数民族,所以在解决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天然的优势。例如清朝时期,满族和蒙古族关系非常好,清朝的皇帝也多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很容易拉拢蒙古族和藏族。

但明朝不同,当时的中原王朝常常视自己为正统,而把周边的部族称为蛮夷。因此,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当怀柔和武力都不能解决此问题时,只好主动放弃。因为当时的这些地区,中原王朝一是不能很好的加以管理,二是在当时看来多是不毛之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鸡肋。

(明长城没能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二、财政不足以支持这么大的疆土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明史》

在明朝初期,疆域非常广阔,达997万平方公里,远超现在。但是疆土越大,对于国家来说,治理的难度也就难度越大。为了安抚边疆地区,明朝在初期采用怀柔的政策,也就是用金钱收买,但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当朝廷的赏赐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时,他们就会起兵造反。明朝为了平叛,一方面花费大量的财力修筑长城,一方面又要加强军备,导致国家财政日益困难。

当时的财政和平叛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平叛,一方面又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解决叛乱问题。因此从明朝中期开始,朝廷只能主动放弃一些叛乱地区,比如安南。

(傲慢的乾隆接见西方使节)

总结如下:

明朝放弃的领土多是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局势动荡,明朝很难加以控制,即使收复也会消耗国力,因此索性放弃。可以说,明朝对边疆问题的不重视是中原王朝一直以来的通病。狭隘的“天朝上国”观念以至于影响了后来的满清,当西方的使者来访时,清廷视他们为蛮夷,把他们的科技看作雕虫小技。


风雪赫连城


根据明史的记载,明初的疆域最大,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长11750里,南北10940里。但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朱高炽父子,到嘉靖,明朝的疆域不断的缩小,明朝放弃了大片的领土。


我们捋一捋明朝主动放弃的领土有哪些?

1.明成祖朱棣放弃大宁,东胜卫内迁放弃了河套地区。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的政策,燕王朱棣起靖难军,当时兀良哈出兵帮助了朱棣,朱棣在成功攻占南京后,为了感谢蒙古兀良哈,将大宁都司(北平行都司) 全部内迁; 朱棣即位以后,大宁迟迟没有恢复,这样,在长城以北形成数百里的“真空”地带。明代中期以后,草原部落纷纷涌向这里,给明朝边疆带来巨大压力。

东胜卫是明初设置于鄂尔多斯地区的卫所。朱棣将一批边地卫所内迁,其中东胜左卫迁至卢龙县( 今河北卢龙县) 境,右卫迁至遵化县( 今河北遵化市) 境。

2.仁宣时期放弃了安南等地。

1407 年越南胡朝推翻陈朝后又被大明攻灭,安南做为郡县划入明朝版图,前几年由于明成祖朱棣派去管理的官员重视生产,轻徭薄赋,当地经济发展恢复迅速。但好景不长,后继的官员贪污腐败,长期苛捐杂税,导致民怨甚大,又加上在当地平叛和剿匪的明军将领轻敌自大,指挥失误,致使当地武装叛降无常,起义不断。最终在1428 年宣宗朱瞻基时期,明朝遣返官吏,撤兵迁民,放弃了安南。

3.嘉靖帝时期,放弃了哈密卫和河套地区,自此除了东北以外,明朝放弃了长城以北的其他土地。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明史·志十六》

明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均不允许实行收复失地的行动


闵不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还是实力问题。

以蒙古高原来说,谁都知道如果你不去控制,这里最多几十年就会出现二三百万规模的游牧民族,可以出兵二三十万南下攻打汉人王朝。

然而,想要控制蒙古高原的难度非常大。

在大明初期,朱元璋、朱棣都多次远征北元,杀得蒙古人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但这种击破战的意义有限,因为你就算杀光了蒙古人,还会有其他民族迁移到这里来。

而要彻底控制蒙古高原当然不可能。

这里的降水太少,土地不能用于农业种植。

而上面说了,游牧民族总兵力可以保持在二三十万。

对于这样的机动骑兵军团,战斗力又非常强,大明至少要驻军四五十万。

但蒙古高原又不产粮食,且不谈有敌人不断的进攻,单单这四五十万的粮食和基本物资的运输,如何维持?

蒙古并没有大河,从北京到乌兰巴托直接距离就有1600公里,今天用火车马不停蹄也要花费1天多的时间。

在古代使用马车,一天运输距离也就是三四十公里,运输物资不过一二吨。

大家计算一些,就算没有战争的和平驻扎,需要多少运输部队。

想要维持1600公里四五十万大军的物资运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更别说,运输部队一路人必然遭到蒙古各部落数万大军连续攻击,根本就无法维持。

所以,大明即便是初期也就是在长城外一二百公里设置据点,这种物资运输还是可以维持的。

但随着国力衰弱和蒙古人的恢复实力,长城外的运输和驻军也是无法维持,只能全面放弃退到长城内。

这是客观实力的问题,人力不能扭转。

后来的满清其实也是如此。

外蒙古独立了,满清不是不想收复,而且当时外蒙古人口也就几十万。但满清确实没有这个实力,后来即便民国徐树铮的大军收复了外蒙古,也因为严重缺少物资而半死不活,被白俄军队击败。


萨沙


嘚嘚认为主动放弃已有疆土实属无奈,不收复因为政策影响经济影响军队。跟着嘚嘚来看看具体原因吧

举两个例子告诉大家明朝为什么主动放弃疆土

朱棣皇帝可是非常看重东北亚的(也就是外东北和朝鲜一带),不然也不会设奴儿干城,可是这里毕竟天寒地冻人烟稀少,后来这一片从财政来看已经成了负担,本想着增加国库收入,到最后自己的梦想破灭,最终将官员治所内迁,但名义上外东北还是明朝的地盘,但是已经名存实亡。


第二个就是就是安南(今天的越南)明朝浩浩荡荡五十万大军入侵越南后的三十年里,一直没有从当地获得多少收益。虽然有安南能工巧匠被抽调来修筑紫禁城,也有不少安南的火器专家到明朝的京军中担任火器专家。但是当时安南人民独立意识,名族意识非常强大。但明朝为了控制收买安南当地人民而花费的大量钱粮,根本无法通过当地资源来补足。加上明朝进入安南本身就是以帮助王室平定叛乱为借口。这种殖民侵略终究是长久不了。所以,明朝在安南尝试殖民的结果,自然是惨淡收场。


不收复的原因又为何?嘚嘚有自己两个观点,第一就是明朝政治经济,第二就是明朝的军队制度

先说说明朝因为政治的影响经济落败

嘉靖年间曾多次暴发农民起义,嘉靖年间宁波发生争贡之战,实行海禁,封锁港口,烧毁船只等等。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从根源断绝一切海上活动。但是政策严厉,海民要生活大家想不到的就发生了,海民私造大船,更有甚者船只都携带重武器。激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

对商人的政策(明朝重农抑商)

为了防止商人数量增加,明朝政府真是费劲了千辛万苦组织农民经商,而且我跟大家说在明朝经商地位有多低,农民可以穿丝绸,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也就是有钱改善生活政府不让,又激起一部分人不满。

因为重农抑商和一些其他政策的原因出现了很多走私现象,虽然欧洲各国大量白银流入明朝却没有进入明朝政府国库。财政受到影响。军饷很难发放。

不收复失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军事实力

我查阅很多历史文献证明,明朝军队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不做详细介绍,简单说就是保卫京师安全,战斗力很高但是人少。

下面仔细说说地方军,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军和农兵。

卫军中实行屯田制度,简单说就是士兵和农民共同垦种荒地。

这个边军就更可笑了,城外边军三分守城,七分种地。内地边军两分守城,八分种地。你想象一下何谈军纪,日常操练。这里就更别提民兵了,想想这样的部队战斗力从哪里来。


嘚嘚说史


明朝主动放弃领土是指:朱瞻基执政时期主动放弃了已经实行郡县制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当时的安南,现在的越南。

朱瞻基这一行为,也就意味着朱棣时期打造的海陆并进互为犄角之势,对西方列强形成巨大战略威慑的意图彻底破产,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影响力瞬间减弱,西洋向明朝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其实朱瞻基这样也是被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一、当时明朝在安南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明廷财政压力巨大

朱棣在安南设立了郡县之后,为了保持安南的稳定,朱棣派了大量明军驻扎安南,而明朝政府每年不得不把巨额钱财投入到安南!

据明史记载:自永乐五年朱棣在安南设立郡县以来,每年明政府都要投入大约300万两的军费开支,这都是交趾地区的原住民反抗明朝的结果,因为对交趾原住民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管制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二、当时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已经稳定,明朝的战略中心需要向北疆转移

明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对西南地区保持强有力的军事威慑力,而云南和交趾都是明朝进入缅甸的两条主要干道,所以明廷控制安南时就是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形成东西两条陆路军事战线!为了对印度洋形成军事威慑力,明政府在云南花费巨资打造了三宣六慰司。

但在元朝时期西南地区就已经是中央的管辖区,所以对明朝来说,稳定西南反而比稳定交趾要容易得多。所以朱瞻基不得不从安南撤军!

朱瞻基的这一行为,和郑和的下西洋行形成了互补形势,巩固了明朝在西洋朝贡的体系,为实现“万国来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瞻基放弃安南,不能说是完全错误,但对明朝后期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失去了朝贡体系,更重要的是明朝从此失去了远洋航海的保护,从此明朝再也没有在航海大时代做出过什么有力的贡献!


公元前


明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疆域在不断缩小。从朱元璋统一开始到朱棣第五次北征结束这段时间,明朝的疆域处于扩张期,北部越过长城,在漠北建立了卫所;东北则建立奴儿干都司,控制了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南则趁安南内乱,出兵红河流域,拿下了安南地区,将明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但在此之后,明朝控制区域开始急剧收缩。

永乐皇帝五次北征,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完成预定 的战略目标——清除漠北所有的蒙古势力,还极大地耗费了国内的资源,自身元气大伤,财政衰竭,社会疲敝,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远征。继任者朱瞻基(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略过)为了恢复国内的秩序,不得不放弃对外所取得的恶某些利益。于是乎,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安南被放弃,长城以北的卫所被拆除。

朱棣后期到朱瞻基时期,是明朝彻底滑向保守的开始。

朱瞻基之后,明朝的控制范围持续缩小,北方的防线一直不稳,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被吐鲁番夺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块西域的根据地;而河套地区也逐渐被蒙古部落所蚕食(明英宗时期开始)。到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控制下的区域仅有三百万平方千米。

明朝本身的某些特点,决定了其疆域只能越来越小,而在失去之后,不可能再次夺回。

明朝的军事制度采取卫所制与军户制,军户为半农半兵而非职业军人,战斗力自然要低下。军户以卫所为单位,接受卫所长官的管辖。这种管理体制下,军户的直接掌管者为卫所长官,由于卫所众多而朝廷无法逐一管理。时间一长,卫所长官便对卫所具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他们侵吞卫所田地,成为军事地主,奴役军户为其服务,军户成为了军事农奴,平时疏于训练,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军户不堪奴役而逃亡之事常有,而军队指挥官则不上报,造成吃空饷的现象严重。

在这种制度之下,明朝军队只能勉强承担抵御零散蒙古骑兵入侵的任务,至于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实在是能力不足。

资金匮乏也是明朝无力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方面支持,否则难以进行。明朝则恰恰是重农抑商最为严重的朝代,明朝对于农民的压榨和对商人的打压,前所未有。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严格束缚在土地上,后来明朝的藩王不断兼并百姓土地,甚至皇帝也建立皇庄圈地,造成土地兼并急剧膨胀,农业税收大幅度减少,民怨沸腾;而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断绝一切民间贸易,因而走私猖獗,尤其是十六世纪,虽然研究表明当时西班牙从拉美地区运往亚洲的白银大部分流入明朝,但其流向是走私商人,而非明朝国内,这些资金对于明朝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钱不过够,则兵不行。

财政,军事的严重缺陷,已经制约了明朝的对外扩张,雪上加霜的是,明朝似乎根本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对外扩张,或者收复失地,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因此要保证决策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君主的意志便是政策,因此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无非两种方法:一则选定与前任君主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继承者;或者一位君主存活的时间够长,以至于其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军事行动。然而,明朝皇帝,这两项都做不到。

明朝的皇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皇子的素质对于其能否继位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再加上明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导致政策的延续性很差;再加上,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皇位更迭频繁,自然无法实施并完成开疆拓土这类长期工程。

从本质上来讲,明朝固化社会阶级,断绝对外联系,重农抑商,全力巩固小农经济,可见这个王朝从本质上是封闭,落后的,既无对外用兵的经济动力,也不存在对外扩张的心理需要。而在古代世界,不去征服,则会被征服,于是,终明一朝,都是在不断地丧失土地。


庭州行者


对于这个问题,在下只想说明一点,既我大明历来“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就拿关西七卫来说吧,之所以会丢失,那也是被吐鲁番汗国硬强占去的,并不是我大明割让的!

之所以会有国土沦丧,说到底,还是大明朝实力不济,你想啊,当年的汉唐,人家把国门都快推到中亚去了,而明朝守国门是真的就只能把国门放在家门口啊。


没办法,实力如此。

说到关西七卫,它位于嘉峪关以西,那是明朝最西端的领土,是七个蒙古族羁縻卫所。西靠亦力把濣,吐鲁番汗国崛起后,明王朝与其多次争夺关西七卫。

然最终明军还是不的不放弃关西七卫,嘉靖皇帝以后,关西七卫全部落入吐鲁番汗国之手,明朝势力退回嘉峪关,从此以后,明军再没能进入嘉峪关以西之地!


关于关西七卫的作用,明正德四年(1509)兵部所言:“我国建哈密、赤斤、罕东诸卫,授官赐敕,犬牙相制,不惟断匈奴右臂,亦以壮西土藩篱”。使“西戎、北虏两不相通,则边疆可永无虞,而国家之固如磐石矣”。

可就是这样一个从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小小吐鲁番汗国,就能够占领明王朝的关西七卫,明王朝的实力,可想而知。

不是明朝真的想放弃关西七卫,但实力不允许,没办法,多次与吐鲁番汗国交锋后,明军被迫放弃嘉峪关以西所有领土。

实力不允许,没办法。这就是明朝丢失土地没法收复的原因所在,以关西七卫为例。


Mr这史香


明朝是汉人最后一个朝代,但是这个朝代从建国开始的领土面积却让人心寒。虽然说当时的文人学着吹捧我大明远迈汉唐,但他们的土地却远远不及汉唐的东西万里。从明成祖确定疆域最大值之后就一直缩水,成为了比秦朝稍大的汉人帝国。真是不知道,作为天下至尊,明皇帝为什么会主动放弃大片固有领土,不派兵收复呢?

朱棣的南北征伐确明朝最大疆域

靖难之战后的朱棣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帝之位,篡位的他在天下人看来其实是不合法理的。因而他必须要做出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至少要比建文帝伟大。

  1. 武功方面,朱棣选择了征伐北方的蒙古,为子孙后代永久平定蒙古,避免重蹈宋朝覆辙。当时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发生了五次,但都没有完全消灭蒙古人。朱棣为此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卫所,用军人世袭在哪里监视和防御蒙古人。当时的明朝北方土地面积已经延伸到了漠北地区。
  2. 南方的拓土行动大概是从安南开始的,安南是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归属中国了,当时唐朝的灭亡却把它弄丢了,宋朝重文轻武也没有收复这片土地,元皇帝花费大量兵力还是败给了气候,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动用了几十万大军才收复安南,至此明朝领土达到巅峰。

成祖以后的弃土政策充满无奈

永乐皇帝的五征蒙古都是得不偿失,不仅没有完全消灭蒙古,反而使得国内元气大伤,要知道每一次北伐的十几万军队都是需要巨大后勤供应的。

  1. 朱棣死后的明朝为了保证中原内部的稳定,不得不放弃某些领土。 先前对于西伯利亚和广大东北地区的管辖机构奴儿干都司早就没人工作,朝廷也不下拨经费,可以说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这也是后世女真人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展,并由寒冷地带渔猎到东北。


  2. 安南地区更是神奇,在统治四十九年以后,明朝还是果断放弃了这块土地。因为这里的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受到明军的压榨,便一直从开展游击战争,使得明君烦不胜烦。
  3. 西北方面则是放弃了关西七卫,当时强盛起来的吐鲁番是侵占了这块土地,明朝至此在西域无立足之地。到明朝万历的时候,许多地区处于完全收缩状态。当时明帝国土地和秦朝的基本盘是差不多的。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国从开国到末期,都是一个收缩的状态,这既是军事力量的衰落,也是土地矛盾激化使得中央朝廷只能弃小保大。


无根树花正孤


这个所谓的明朝主动放弃的大片已经占据的领土,肯定就是今天的蒙古高原上的广大地区了。

可以说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都带着大明的军队,深入到了蒙古高原,并且多次在这里打败北元游牧民族。

但是,最终他们攻打下来的这些地盘,又不得不放弃。

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盘容易打不容易守。要知道深入到广大蒙古高原,这里距离汉人居住的地方是很远的。

在古代的时候,交通就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若是想要占领已经打下来的地盘,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向这些地方补充物资。但是,要补充这些地方的物资,不仅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关键是还不一定能够送到。

因为北元的旧部,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各个部落,他们会以神出鬼没的方式,出现在明军意想不到的地方。

毕竟他们都是逐水草而居的人,想要打他们,也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但是,只要他们存在,蒙古高原这个地区,就得不到安宁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一地区,当然了到了清朝的时候,他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整个蒙古高原,都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当中。

当然了被明朝放弃的不仅仅是蒙古高原这一广袤地区,事实上就连最南边的安南,最终也被他们放弃了。

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其实在朱棣当皇帝的时候,他就派了英国公张辅前往搞定了越南叛乱,把越南并入到了大明的版图当中。

但是,到了明宣宗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放弃这里。原因就是越南的地形太复杂了,他们也是不安分的人,想要统治这一地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到了明宣宗的时候,若是想要和他们开战,往往运送粮食都是一个大的问题。最终,思来想去,明宣宗打算还是放弃这一地区吧。

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越南依然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近现代史上美国和越南开战,美国在越南也是受尽了折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