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六十多歲的父母來說,怎樣才算是好父母?

平安健康知足常樂


為人父母到60歲了,首先要身體好,第二需有退休工資,生活上有基本保障,其三手裡在能30萬左右的存款,遇到大病不應兒女來拿錢。再就是有時間再幫幫接送上學的孫孑。我想能達到上述標準,兒女們會喜歡的。


永強防水


我今年76歲,老伴75歲,怎樣才算做個好父母呢?

我老伴比我做的好,是個好媽媽。我做的不一定好,但努力做個好爸爸。

1,做個好父母,首要的有個健康的身體,不連累孩子。我倆70早過,奔8了,人老了,難免有慢性疾病。老伴有心臟病,高血壓,胃潰瘍,腰間盤突出等,我也有時有心絞痛,低血壓引起的旋暈。還好,參加理療活動,學習健康知識,提前做好預防。我46年沒住過院,不記得打過針,幾乎沒吃過藥,老伴也30年沒住過院,10多年沒打過針,但吃藥。

有重病住院,就要牽扯兒女精力,兒子和小女兒打工丟下工作來護理,就會失業。大女兒和大姑爺在雲南修隧道,回來很難。因此,當父母的有個好身體,是對兒女最大的負責,最好的支持。

2,做個好父母,傳承好家風,老倆口帶頭恩愛。老倆口帶頭講孝道,把我岳父接進我家住7年,直到送終。老倆口互敬互愛,互諒互讓。由於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意見不一,難免有爭吵,但有一方肯讓步,忍讓大度,就不會發生"激戰"。

50年的風雨考驗,感情越來越濃了,互相依賴,誰也離不開誰,相濡以沫。做父母為兒女做榜樣,兒女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婚煙關係也逐步鞏固。

3,做個好父母,自已準備養老錢。到時候,不向兒女伸手要錢。按理說,把兒女拉扯大了,父母收取贍養費也不為過。我倆有退休金,雖然不多,但也要留點應急備用金。再說,我倆都有醫保。我倆議論過,患癌不用治,大病不打120,不進重症監護室,不手術,看病還能花多少錢?

4,做個好父母,能幫兒女的就幫點,但又不能讓他們過分依賴。對兒女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偏向。家事不打聽,不摻和,不干涉。少操心,最好不操心。善待自已,活在當下。

,


用戶6096一帆風順


父母健在的時候,每年臘月一進九,父親就叮囑母親打酥鍋。父親去市場採購回來,母親就忙活著洗啊切啊。大半天的時間,當母親把所有魚肉菜蔬擺滿鍋裡,上灶蒸燜,才能得閒坐在桌前喝口水,喘息喘息。第二天,下班回到家裡,桌上一盤素的有白菜、藕、海帶;一盤葷的是魚和肉;一股酸甜鹹交混在一起特有的清香在空氣裡流淌。瞅著,心裡邊都感到了美味

一晃,父母已經離開我好多年了,有時想起來,竟像是昨天。好多年,再也沒有吃到過母親親手製做的酥菜,那種濃郁的味道,正如思念父母的心情,一樣深重。

想念父母,想念酥菜的味道,在這數九寒天、萬物靜寂的冬日裡。

於是,我開始憑著往日久遠的一點記憶,模仿著母親的做法,追尋著藏在心裡邊的的味道,忙前忙後,準備好了一大堆做酥菜所需的食材用料。不知怎的,就在這時,我的心裡卻七上八下地忐忑起來。這麼一大鍋的東西,自己第一次上手,僅憑著多年前的一點記憶,萬一做壞了做瞎了,不好吃,怎麼辦?我腦子裡像糊了一盆糨糊……

我靜下心來,自己給自己打氣,做壞了有什麼,大不了重新再來啊!不試,又怎麼證明呢!我的信心回來了。

這會兒,我打開鍋來,啊,成功了!那種久違的、熟悉的味道撲鼻而來,我感到了有些美美地眩暈。這味道里,有我對歲月深深的眷戀,也有我對雙親久久的思念。


東音八度


各自安好,你幹好你的工作,我享受我的晚年生活,我對我女兒沒要求、不指責,我有病小病自己槓,大病告訴她,一般她會帶我去醫院看醫生,拿回藥,她會在藥合上用大粗筆寫好,什麼藥,一天幾次,一次幾片,(因為我眼花了,小字看不清)待我好點,就回自己家了。因為她工作忙,我從來不給她打電話,有事給她發個信息,她什麼時候看見再回過來,我就拿她當朋友,你能隨便跟朋友發脾氣嗎?她都30歲了,有時候也不懂事,上次我得帶狀泡診,她帶我看完病就走了,我特別疼,就去醫院打針,過了兩天她才想起來,給我打電話,問我好點了嗎?她放下電話,她們同事問她我得什麼病,她跟同事說了,她們同事說:我大學學化學的,這個病挺嚴重的,特別疼,治不徹底,會留下病根。”她馬上又把電話打過來,說:媽,我晩上回家陪你。其實她認為就是普通的小病,沒什麼事,她只是不懂,所以要做一個好媽媽,就象你養了一盆花,水多了,會淹死。水少了,會枯萎。你澆合適的水,施好肥,靜等花開。你不要要求一個30歲的人懂60歲的事情。


養親以得歡心為本


眼看著這批60後,漸漸的進人六十多歲的行列了。到了這個年齡會有很多問題擺在面前,退休啊,養老啊,衣食住行啊,都牽掛著他們的心。做為父母也應該盡到了義務——兒女成家了。也一定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父母了。本來父母是不能用“好與不好”來定性的,父母給了你生命就是好父母!如果還要說這還不夠“好”,那麼父母再做好這幾件事,就是“好父母”了。

有副健康的身子板。人到六十歲,除了當農民的外,就到了國家法定的退休年齡了。也不得不說,人已經進入老年期了,身體各種機能都在減退,健康的指數在下降。或許一個小小的風寒,就會患上重感冒,咳嗽氣喘,還會引起本身就有的病症的發作,身體被折騰地夠嗆。也就是說六十多歲的人要懂得好好愛護好自己的身體。戒菸戒酒,少參加飯局,改掉不良的嗜好,並注意飲食的規律性、多樣化、遠離大魚大肉等油膩食品。城裡老人始終不會忘記故土的養育之恩吧,也該回到老家走親訪友,吸吸農村新鮮空氣、聯繫聯繫久違的感情了;農村的老人有的還在打工掙錢,更多地還在田地裡勞作著。是習慣,也是無奈,但是要力所能及,身體可是屬於自己的。拖垮、累垮了自己,就是對不起自己,也是給孩子們增加了負擔,心存怨氣。

留點養老的零花錢。人之老去是很自然的事,也很慶幸人生來到了花甲之年。雖說國人的平均壽命都是76歲了,活60多歲是再不平常不過的。但是“老年病”的年輕化已經凸顯。幸福的活著起碼要有經濟的支撐。做為農村老人,退休金也只是個說法,養老金每月就是那88元的基礎養老金。連基本的生活開支都不夠,再甭想別的。兒女孝順的倒不用操多大的心,但自己手裡攢點,還是踏實些;萬一是對父母不好的兒女,也就不要瞻前顧後了,還惦記了“隔代親”的孫子。他們有他們的父母,讓他們的父母自己去解決。守好自己的那點養老金,土地租金及國家土地、糧種那點補助,畢竟你們還是一家人,戶口還是你。“一折通”認得是戶主。別讓兒子“啃”去或誆去。能攢多少攢多少,這就是“底氣”。如果生病了,自己也能拿出點錢來,子女們一定很意外,也不信兒媳不另眼相看。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六十多歲的人,孩子早已成家立業了,而且大多都有他們的子女。也難免一些子女還很依賴自己的父母,“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病”不能慣。子女有困難,不是不幫,而是要量力而行。讓他們自己用想辦法去解決。不是鐵石心腸,而是從本質上教育他們。更不必過分地去擔憂,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有了他們自己空間,辦法總會有的。當然,做父母的更不能參與到他們的家庭生活中。他們都是成年人了,有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才會覺得“二人世界”真的自由。

人到六十多歲,拼也拼過,熬也熬過,更多的人並不是大富大貴,但也有不少的收穫,兒女都已長大成人。物質上基本得到了滿足,精神上也過得去。只要做好上面幾件事,不信兒女不說你們好。


為生活而提神


答:引用我孩子的理念回答題主——

1、父母身體健康、穿著舒適大氣、家電配備齊全、看書讀報上網,每天心情愉悅就是子女心中的好父母!

2、作為子女理應做到既不啃老分毫,更不啃老勞力。

3、請父母吩咐我做事,求父母讓我幫您倆購物,這樣我會非常高興。

4、父母儘管把錢用,讓孩子做您堅強後盾。

5、附上:

(1)孩子說到做到,親朋好友都讚不絕口👍

(2)其實我們這一代都是這樣尊重長輩的,覺得這才是正常家庭🏠


綏格格


且兒女也已成家立業。六十多歲的父母,該盡的職責也盡了。那麼,這個年齡的父母,具備哪些特徵才算得上是好父母呢?

1、 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水平的完善,現在社會百歲老人並不罕見,而且據官方公佈的結果顯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達69.98歲。看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真的是過時了。

六十多歲的人,能有一個好的身體,起碼生活可以自理,不會拖累兒女,也算是好父母的基本條件。

六十多歲的父母,當年也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最為認真的一代,一般就只有一個子女。

因此,子女負擔也是比較重的。而且人到了六十多歲,他們的子女也已人到中年。如果這時候父母病了,子女會焦頭爛額。網上有一段話說得很經典:“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車貸等經濟壓力。真的是不敢病、不敢死!”

因此,有子女就說,父母身體好,其實就是在“掙錢”。

六十多歲的人,身體機能還不是很老化,如果有孫輩需要照顧的話,身體健康的父母,還可以幫兒女出一份力,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

2、 有足以養老的本錢。

六十多歲的人,如果靠自己再去掙錢、創業,已經不太現實。因為到了這把年紀,已經輸不起,能夠重頭再來的機會也不多了。而且隨著身體機能的老化,人的幹勁與精力也已大不如前。

其實,錢可以解決社會上大部分的問題。因此,這時候能有一些養老錢,就顯得非常重要。有了這些養老錢,自己生活就有底氣。

由此有書君想起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否則,換來的可能是晚年的卑微與無助。

這就告誡我們年輕人,在有能力的時候多掙錢,除了給家人以安定的生活外,還給自己將來的養老提供一份保障。

不過,六十多歲的人,有了錢,也得看緊自己的“錢袋子”。否則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宋老伯六十多歲,他的平生積蓄大約有四十多萬元,分三次投進了不同的非法集資機構。後來這些機構相繼出事,上當受騙的人也很多。

雖然案件大部分已由法院宣判,但是由於有的當事人已入獄,名下也沒有財產;有的當事人長年在逃,案件存在執行難的問題,因此老人的錢目前根本沒辦法再追回。

老人全部積蓄化為烏有,現在生活無著落。

子女之前曾因為買房或創業等,想向宋老伯“求援”,宋老伯基本做到了“一毛不拔”。

現在養老錢全部打了水漂,兒女知道了,又氣又恨,對宋老伯除了冷嘲熱諷,根本不顧及他的死活。宋老伯說到難過處,竟然老淚縱橫。

像宋老伯這樣的父母,兒女有難,不願意出手幫忙,養老錢卻被騙了個一乾二淨。這樣的父母在兒女眼裡,肯定也不會是好父母。遇上不孝順的兒女,養老也成了問題。

3、 有與時俱進的思想。

六十多歲的年紀,歲數既然不是很大,就不要抱著過去一些封建思想,頑冥不化。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接受新鮮事物,趕上年輕人的步伐

六十多歲的父母,對於年輕人一些生活習慣及消費觀念,不要倚老賣老妄加評判。比如年輕人習慣晚睡晚起,如果生活在一起的話,就不要在早上非要敲開小老口的房門,讓他們出來吃早飯。

年輕人不吃剩飯剩菜,父母不妨聽聽年輕人的意見,或許對自己身體也有好處。

還有年輕人愛網購,也不要對兒媳或者女兒的做法說三道四,省得招人煩……

有書君的媽媽現在六十多歲了。有時候跟她說一些生活常識,比如切生熟食物的案板、菜刀要分開等,她聽得非常認真,而且她習慣說“你們年輕人說得有道理,我就聽,老人都是過去的老做法,有毛病我們就改。”

我有一陣子減肥,去媽媽家吃飯,很自然跟她提起,我媽說,減減也行,別減得太瘦了。

我暗暗思忖:唉!可憐天下父母心!就我這大骨架子,還能減太瘦了?妄想吧!我買了件新衣服,媽媽也會投來讚賞的眼神,說,嗯!這衣服不錯,很配我閨女!女孩子們就該漂漂亮亮的!

公婆就不一樣了,我減肥,根本不敢讓他們知道。

聽說小姑子要減肥,婆婆數落一通:減什麼減?胖呼呼的多好?小姑子去學游泳,公公知道了,也罵一頓:四十了還學什麼游泳?瞎耽誤功夫!白浪費錢!小姑子學游泳也有了心理陰影,以前交的學費也打了水漂。

這種情況下,孩子能對父母沒有怨言嗎?

同事小杜六十多歲的公公,更是頑固得很。前幾年在農村生活,家裡死了雞,他收拾收拾就給燉了,還讓一家子吃。小杜說,這種病死的家禽家畜千萬別吃,如果吃出毛病來,後悔就來不及了。她公公賭氣說,你們怕死,你們別吃!我們老了,不怕死,我們吃!

遇上這樣倔強、不明事理的父母或公婆,你說,做兒女的該是多麼失望!

4、 懂得適時得體退出。

人到了六十多歲,大部分兒女已成家,甚至孫子、孫女也上學了。有的父母覺得不管兒女多大,都是孩子,對兒女的生活橫加干涉。

兒女想創業,TA攔著,說有風險;兒女找對象,TA挑門第、工作,不合意就強力阻攔……

前同事代姐就是因為父母的執拗毀了她的一生。代姐當初上大學時,談了一個對象。她的父母嫌對方是外地的,不願意讓女兒遠嫁,就以死相逼,讓女兒跟男朋友斷絕關係。代姐無奈之下,回家鄉的中學當了老師,也與男朋友斷了聯繫。

後來,代姐心灰意冷,隨便聽從媒人的安排,嫁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人。而且婚後發現對方根本不靠譜,兩個人結婚二十多年來,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就有限。男人常常夜不歸宿。

代姐也由於感情的糾葛及對丈夫的失望,得了抑鬱症。他們雖然沒離婚,但是婚姻也名存實亡。

其實父母也是有“保質期”的。父母只負責孩子人生的初級階段。而以後的生活,尤其是孩子成年以後,父母就要學著適時得體地退出。以後的路,讓兒女自己去選擇。

北大才女趙婕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的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的窒息。做母親,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也說過這樣一段類似的話:“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認清了這一點,才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才會做到進退有度。

孩子沒有選擇權,就因為偶然的機會成為一對父母的孩子;父母沒有經過考核就“上崗”成了父母。而優秀父母的養成,則是為人父母終生的必修課。

作為六十多歲的父母,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點賴以養老的資本,還有與時俱進的思想,還要懂得適時得體地退出,老來不討人嫌,才稱得上“好父母”。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給有書君留言哦!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六十多歲的父母老輩人,在現實社會里確實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群體。如此群體裡面,都是從千幸萬苦歲月中走出來的老一代人。凡吃過苦的人,深知生活與人生極其不容易。所以,有責任擔當的父母、有大愛無彊的父母、有無私奉獻的父母、有稱職合格的父母等佔絕大多數。但也有少數父母,在對待家庭事務、對待子女、對待錢財利益的把握與平衡等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甚至鬧出了讓眾人遺憾的一些人生悲劇。寫到此,真誠希望老一輩人都做一個有責任、有愛心、有親情、有奉獻的好父母,讓家庭中的悲劇遠離我們的視線。

怎樣做一個好父母?這真是一道百人有百人的想法、說法;千人有千人的評論與感悟。但從個人風雨人生的經歷中,讓人覺得,一位好父母,要做好做到位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晚年的父母要具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好的身體不是在花甲之年裡自身形成的,而是在長久歲月裡從生活點滴做起的。比如,良好生活習慣、講究衛生保健保養、適時鍛鍊身體等方面。當然,各自家庭情況不一樣,人的身體也有個體差異,健康理念的認識有早有遲,但到最後,尤其是人生晚秋身體健康狀態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同時,還有一句說到底的話就是,無論是富豪之家,還是農村、城市人,切切不要過多的慾望,看重名利、錢財,而過早過多過量的透支、消耗自已的身體健康。要明白一個事理,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僅自已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是對子女們的最大關愛和幫助;

2, 父母對待子女要一樣對待,錢財分配一視同仁。千萬不能搞“兒子是靠山,姑娘是撥出去的水”做法。畢竟這是“重男輕女”的陳舊傳統觀念,已為新時代男女平等新風尚所不容,更何況子女與父母親的血脈親情關係永遠割捨不掉、將永恆存在。從我個人來說,在對待、處理子女的錢財方面,始終堅持平均相待,對孫子和外孫也一樣平等相待。如滿月、週歲、十歲、春節壓歲錢都是一樣,從來不分裡外,親疏厚薄……也許這樣做,合乎人心、良知些。

3, 不與子女們住一起,給其留下獨立自主的生活空間。這樣做可以避免許多家庭事務中的一些生活糾紛和麻煩、甚至是無盡的煩惱。畢竟是兩代人,生活觀念、生活習慣、生活圈子都不一樣。雖然不住一起,但有兩件事情要盡職盡責:一是做人的原則和做人的底線,要適時、適度的管一下;二是無論是兒子、還是出嫁的姑娘,當生活有困難,家庭有難關,要義不容辭的進行幫扶,就是出力、出錢、出汗也無怨無悔。原由很簡單,兒和女是自已的親生骨肉……

4, 人生暮年中的父母,走過歲月的坎坷和風雨,吃了一輩子的五穀雜糧,難免身體不適、生病、住院,生活料理中有難處。但歷經苦難生活的我們,總是一個心願,儘量生活自理,精神自慰,自給自足。不給兒女們加重擔、添麻煩,打擾其家庭生活秩序,影響其工作和事業……因為,如今社會競爭日溢激烈,社會生活壓力大,生計與人生都不容易……

理解、包容、善待、幫助,這一舉兩得的事情,如果父母做到做好了,各自家庭就會興旺發達,平平安安!

5, 歲月增長了父母年齡也改變了其容顏,但擁有一顆年輕的心不能改變。還要不斷接受新事物,保持與時俱進的內心動力。自覺的努力學習,看新聞聯播,關心國家大事;讀今曰頭條,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汲取正能量,與國家和人民一起大步前進。也許,在這學到老、活到老的進程中,不僅心情愉悅,安享晚年,還可預妨“老年痴呆”病的發生,這是一件大好事。


天邊彩雲274


父母的健康是兒女最大的幸福!

六十歲以後的父母,為工作為家庭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退休的年令了,相信做兒女的最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身體健康,享其所享,跨起揹包,說走就走!到全國各地轉轉,到世界各地轉轉......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吐槽,農民父母能退休嗎?退休了有哪麼多錢嗎?

條件各家不同,但真理只有一條“老人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財富。單位有倆同事說明了這一切!

候某52歲了,父母二人癱瘓在床二十年,都靠老候這個孝子,幸虧媳婦賢惠又沒有工作,任勞任怨。但僅靠老候一人死工資,全家老小六口人,還得養病人!老候一輩子沒輕鬆過,四十出頭得了冠心病,雪上加霜,常年吃藥。其實老候還有兄弟二人,他們藉口老候是父母供出來的大學生!老候任勞任怨認了!

父母的病連累了老候一輩子,八十年代的大學生硬是一步也沒提拔,到退休還是個科員!

而另一女同事,過的那叫一個瀟灑!父母都八十多歲了,還每日為她做飯炒菜蒸饃,家裡三哥嫂讓著她,五十歲的人了活得象個孩子,無憂無慮!職位總在不自覺地升遷,沒動單位就連升兩級!

兩種父母造就兩種人生!

讓我們人人都期待自己的父母健康長壽吧!有錢沒錢倒在其次,健健康康,精精幹乾的父母是天下最深情的父母!


村姑說村事


回答,六十歲是父母退休年齡,有兒有孫的一家人,也是幸福之家,做為父母應該知足長樂,應該把退休卡交洽兒媳讓他們來保管,幫助做好家務,帶好孫子,看他上學,做孫子的輔導教師,當好家庭裡的長期保母,家有二老長期是寶。經常和兒媳多拉家常話,即溫心又暖人,互敬互愛,兒媳也會孝敬公婆,婆媽也是媽,經常和公婆說出語重心腸,說明懂事又懂理呀,父母為了這個家操心費勞塗個啥,和諧家庭,喜笑言開,有房住,有車開,有存款,老老少少家庭和睦,這就是我們一家老少的幸福,做好父母,不和兒媳吵架掙嘴,大人不跟小孩言,宰相肚裡能行船,擺正位置,媳婦當女帶,傳統有接代,和氣能生財,老少一家同等帶,甜密生活都喜愛,和諧家庭傳萬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