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中國金融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有助於提升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

2月3日,受到疫情持續發酵影響,A股在休市一週後重新開市的首個交易日出現補跌,滬深300指數收跌7.9%。但在市場情緒超調釋放後,伴隨疫情防控措施持續落地,中國經濟相對穩定的基本面和優質資產相對較低的估值水平對於外資的長期吸引力也更為凸顯。2月4日,市場即止跌企穩,滬深300指數收漲2.6%,創業板更是反彈逾4.8%。隨著內地市場出現回穩跡象,全球主要股市指數普漲,恆生指數收盤上漲1.2%,亞太和歐洲市場企穩反彈,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短暫破“7”後重回該點位之下。我們認為:從短期來看,多措並舉對疫情發展的有效防控和全社會聚氣凝神共同戰疫的合力對於穩定全球金融市場信心至關重要;從長期而言,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依舊向好,依託於全球經濟增長壓艙石的重要角色,中國金融也在深刻影響和塑造著全球金融市場。

第一,全球金融市場短期企穩是對中國防控疫情繫統措施投出的信心之票。新冠疫情發酵以來,相關部委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涉及經濟、社會、金融等領域的措施,為疫情防控提供主要保障:國家及時做出了延遲復工及其他配套政策,並積極協調資源快速建設專科醫院,從根源上抑制疫情傳播和蔓延;財政部門積極減稅降費,還有針對性的對患者和醫務人員提供補助和補貼;央行提供累計1.7萬億的流動性支持,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息引導貨幣政策邊際寬鬆;金融監管部門對受疫情較大的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定向信貸支持,對受災地區股權質押、融資融券等做出特殊安排等。這些舉措的出臺,不僅對防控疫情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穩定了中國和國際社會的信心,有利於緩解全球金融市場的避險情緒。

第二,“多難興邦”的精氣神成為改革再出發的重要動力。面對短期的疫情衝擊,中國政府、社會、人民聚氣凝神,共同戰疫。儘管面臨短期不可避免的經濟增速放緩壓力,但凝心聚力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補齊發展短板已成為社會各界的重要共識。展望未來,在贏得戰疫勝利之後,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改革再出發的主要脈絡。我們相信,通過綜合運用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監管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多重工具,全要素生產率的提振將支撐中國經濟長期穩中向好,而齊頭並進、相互支撐的“全體系改革”也會成為金融市場穩定的根本支撐。

第三,金融市場是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晴雨表。歷史經驗表明,資本市場是經濟“增質”,而非“增速”的晴雨表,其長週期表現事實上由產業轉型升級、民生福祉改善、科學技術進步、融資結構優化所推動。儘管疫情會帶來的短期的經濟和金融衝擊,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長期趨勢。類比國際經驗,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將改變經濟內生動能、改善分配製度、提升風險偏好,從而中國經濟將擺脫“高槓杆、低效率”的粗放增長,升級為“更平衡、更充分”的穩健增長。有鑑於此,高質量發展的長期紅利將引領資本市場走向理性繁榮。

第四,中國經濟和金融穩定是全球經濟金融壓艙石。當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業國,中國經濟總量約佔亞太地區經濟總量的一半,是區域和全球經濟活動的重要樞紐。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高於其他經濟體,並且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日益成為全球供給-需求的雙中心。2019年,提速的中國金融開放也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推進器,外資對於中國經濟的青睞也轉化為持續的資金流入,2019年僅狹義口徑的滬深港通北向成交淨買入就超過3500億元。隨著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不斷加大,中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全球化互惠紅利也將更多映射為中國與全球其他金融市場之間的唇齒相依。可以預見,中國金融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將大大提升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