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

微影悼紅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用一些出土的文物也許更能形象地回答提問。

在沒有青銅器的遠古時代,古人用於烹飪的器具一般為陶器,青銅器發明後,用青銅製作的炊具被貴族皇室大量使用。

(江蘇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 陶製的炊具)

下面這幅圖描繪的是古人烹飪,冒煙的那個就是古人用的一種炊具,這幅圖也詮釋了成語“釜底抽薪”。

這種炊具叫“鍪”,讀音móu,是指古代打仗時戴的盔;又指古代的一種炊具,作用相當於鍋。青銅製或鐵製,流行於戰國並沿用至漢代早期。如下圖一些博物館展出的銅鍪:

(四川博物院 青銅器館展出 銅鍪)

(四川博物院 青銅器館展出 銅鍪)

(四川博物院 青銅器館展出 銅鍪)

與鍪類似的用於蒸煮的炊具還有釜: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是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江西省博物館展出 銅釜)

(四川博物院 青銅器館展出 銅釜)

鑊: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飪銅器之一。有三個足架空,可以燃火,兩耳用鉉(銅鉤)和扃“jiong”(橫槓)抬舉。

(湖北博物館展出 鑊鼎)

鼎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禮器,其最早就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最早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自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在古代是有嚴格等級規制,在周代就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

(廣州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展出的 漢式鼎)

(廣州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展出的 楚式鼎)

(廣州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展出的 越式鼎)

中國人日常飲食中,有一種常用的工具,就是蒸籠。在古代,也有類似的烹飪工具,甗(yǎn)。甗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lì 是鍋),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籠屜,甑底部本身就是網眼),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現在使用的蒸籠其實就是由其演變而來。

(四川博物院 青銅器館展出 銅甗)

(廣州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展出的 銅甗)

(江西省博物館展出 黑陶甗)

甗的上部 甑、下部 鬲如下圖: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 獸面紋銅鬲)

(四川博物院 青銅器館展出 銅甑)

甑可以與鬲一起使用來蒸食物,甑也可與釜共用,下圖就是釜甑結構圖。


whitedeer


這個問題就是錯的,宋朝之前當然有鐵鍋,漢代就有鐵釜,只是由於漢人多有用陶器做明器的傳統,所以真正的鐵釜出土較少,但並不是沒有。

而所謂的宋以前古人用青銅釜的說法,實在讓人看了頭疼,哪兒用得起,銅器的價格遠遠超過鐵器,怎麼可能大規模普及到老百姓那裡去做炊具?

事實上,宋代之前沒有的是“淺底炒鍋”,注意這個描述,就是整個鍋的形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淺底”使得鍋的受火面增大,同時,鑄造也減少了厚度,使得熱傳導更好,也就可以實現“大火爆炒”。

在宋之後,炒菜開始大規模普及,而在這之前,只能是蒸煮烹之類的手法,而炒菜鍋也和“做飯”沒有關係,只和“做菜”有關係。

事實上,古人的做飯,曾經用過的炊具材質,有青銅器(極少),有陶器,有鐵器,既有蒸飯、也有煮飯,具體的器型不少,比如甗類似於釜甑的作用。甗的下半部是鬲,上半部是甑,這種蒸食器一直沿用到漢代。

綜上所述,畫個重點,就是作為做飯的炊具,鐵鍋早在漢代就非常普及,宋代新出現的只是“淺底炒鍋”,僅此而已。


劉三解


你好。我是中正醫學。很高興為你解答。在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但是卻有鐵器。不過這類東西屬於珍貴的物品,普通百姓是沒有辦法使用的。在春秋就已經有了冶鐵技術,可是因為條件有限,技術也非常落後的問題。導致鐵的生產量極低,只能給皇親貴族們供應,而平民百姓們就只能看著羨慕。但是沒有鐵鍋就沒有辦法做飯嗎?那肯定不是,人類這麼聰明,總會有很多替代方法。

就像現如今,不少人在外面去野炊,即使不帶鍋,也能想辦法煮熟食物。最初原始社會的人們,通常都是用火直接來燒烤肉。隨著發展,又開始有了陶器,這些物品也是很耐高溫的,所以用來煮東西是完全沒有問題。再到後來又開始出了青銅鼎這類物品,這也是可以用來燉肉做飯,不過這類東西也算是比較珍貴的物品,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才會使用得起。

到了宋朝之後,鐵鍋也就出現了。不過這種東西仍然沒有被普及使用,很多平民百姓依然是用其他物品來替代鐵鍋。比如說甑,這就是一種陶製的鼎,不過這種東西通常都是用來煮東西,很少會用來炒菜。除了這種之外還有釜、鬲這類物品,這些也都是陶製物品,都是用來煮東西,很少會用來炒菜。

不過平民百姓中,能吃得上肉的人很少,油都看不到一兩滴,又怎麼可能炒菜呢?所以百姓家中用這些陶製的廚具就足以滿足日常的生活所需。而那些富貴人家們,肯定是喜歡吃炒菜,喜歡炒肉,所以他們的家中就會備上鼎、鐵鍋、鑊這類廚具。想要做飯燒菜、炒菜都是可以的。

由此看來,即使沒有鐵鍋,聰明的古人們也可以找到替代的物品。不管是能燒製食物的金屬,還是隻能用於煮湯熬菜的陶器,總之他們是不會讓自己看著食物餓肚子的。

在看完了古人們的這些廚具之後,我也是忍不住感嘆一下如今的好生活。現在的人們真的是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時代中,有著各種實用性超強的廚具。以前的大鐵鍋現在都很少有人用,大家都開始用更輕便的不鏽鋼鍋,不粘鍋之類的。這些鍋重量更輕,炒菜還更方便,導熱性還特別強,安全性同樣也很高。所以說,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高科技帶來便利的時代中,真的是我們所有人的幸運。



中正醫學


沒有張屠夫,連口帶毛豬都吃不了?

中國的冶鐵術,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經出現。西漢時期,中原地區發明“高爐鼓風鍊鐵技術”,大大提高了鍊鐵效率。

(漢代鐵鍋)

受制於技術成熟度,鐵鍋之類的器皿早已出現,但是並不能用來炒菜。原因嘛,鍋底實在太厚,用它來炒菜,要麼根本就無法將油充分加熱;要麼油還沒熱,鍋底就漏了。但是,這並不帶表在鐵鍋不能炒菜的時代,就沒有炒菜。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了這麼一道菜: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拌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麻油炒之。甚香美。”

雞子就是雞蛋,炒雞子就是炒雞蛋。

在賈思勰的炒雞蛋裡,蔥花、油鹽都有了,做法也跟現在一樣。看來,炒雞蛋這道下飯神菜,老祖先在1500多年前就開發出來了!ps:祗樹本人就是炒雞蛋的高手,但是也只會做這麼一道菜。因此,很多中國人做的第一道菜是炒雞蛋,這個觀點毫無爭議。

不過,北魏時期的炒雞蛋用的並不是鐵鍋,而是“銅鐺”,也就是銅鍋。

任何一個下過廚房的人都知道,如果油不熱的話,炒出來的雞蛋不會“香美”,反而會有一股蛋腥味。賈思勰既然能炒出非常好吃的雞蛋,說明“銅鐺”用來炒菜,完全沒有問題。

看來,就算沒有鐵鍋,中國的吃貨們也會想盡辦法吃炒菜!

中國“吃貨”文化博大精深,炒菜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品類,而鐵鍋更是浩瀚如煙海的廚房用品裡的一種。

最常見的烹飪技法有:蒸、炒、爆、溜、炸、燉、燜、燒、烤、滷、醃、焗、煎等等,其中只有爆炒必須要用鐵鍋。除了爆炒之外,其他烹飪技法在北宋之前,早就被先民摸透了。

換言之,現如今除了炒菜吃不到,其他方法做出來的菜品(沒有傳過來的菜除外),古人都可以做出來。比如火鍋、烤肉、燜肉等等,那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當然了,階層不一樣,接觸到的飲食也不一樣。

貴族圈兒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吃到,平民百姓能用陶罐燉碗粥就不錯了。

要知道,吃貨們為了吃,啥法子都想到了,看看古代那些吃貨們的廚具吧…

古代那幫貴族沒手機玩、沒電影看、也走不了多遠,還不可勁兒在吃上下功夫?


祗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用別的東西。

鐵鍋早在唐代就開始在上流社會使用,由此出現了我們常見的炒菜。

這是因為鐵鍋堅固且重量輕,傳熱性好,可以用於炒菜,保證菜蔬的新鮮口感。

但當時冶煉技術不行,鐵鍋價格昂貴,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到了宋代,相關技術有了很大發展,鐵鍋成為常見的東西,老百姓也用得起了。

但宋代之前,老百姓怎麼做飯。

在漢代,主要使用陶器和青銅器。但青銅器很笨重,而且價格高昂,大部分老百姓採用陶器。

項羽在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砸碎的釜就是陶器,如果是青銅器的根本就砸不破。

因為軍人需要帶著這些炊具長距離行軍,只能攜帶陶製品。

那麼,當時的烹飪只能採用烹煮的方式,也就是類似於今天東北那種燉菜。

將能夠找到的食物,放入陶器內加入水然後點火燉燒,慢慢煮熟。

當年普通人吃不起肉,煮肉的話一般使用青銅器,一個村子恐怕只有村長家才有。

樊噲在鴻門宴衝入項羽大營,項羽就賞了他一個煮的半熟的豬肩膀。

這其實是很高的待遇了。

當然,有錢人還可以吃燒烤,這也不需要什麼炊具。

戰國時期也是使用陶器,再早就是石器了。


薩沙


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但比起現在動輒幾億噸的年產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這些鐵產量足夠鑄造出相當多的鐵鍋,供老百姓使用,這是鐵鍋能在這時期比較廣泛的普及的原因。

原始人燒烤食物

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鐵器,僅有少量鐵器在皇族和貴族之間使用。

宋代之前沒有鐵鍋,難道古人就不吃飯了?答案是否定的,我首先從原始人的飲食說起,看看古人是怎樣一步步用上鐵鍋做飯的。

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炊具,最初是茹毛飲血,生吃各種食物,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食都是生吃,吃法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偶然間,人們嚐到了被野火燒死、烤熟的動物肉,覺得很好吃,就效仿以燒烤的方式來獲取熟食。從最初的用火直接燒烤,到後來發現通過加熱平滑的石板,可以用烙、焙的方式製作出熟食。再後來,人們發現“凹”形的石板不但可以烙、焙熟食物,還可以加入水進行煮和燜,同樣能做熟食物。

從此,人們心裡就有了炊具的概念,就開始想辦法制作炊具。通過不斷試驗,製作出了陶器,主要有“鬲”(音同離)和“鼎”,鬲是一個卵形的大罐子,頂部有環形外沿,底部有三個支撐腿,主要用來燒開水和煮飯,鼎同樣有三個腿,頂部邊沿露出兩個帶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繩索吊起來,有方形也有圓形,主要用來煮肉。這時人們的食物以煮食為主,煮一鼎肉湯就算是上好的美味佳餚了。

到3800年左右的商代,我國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因此,這時期,鼎的材質從陶器變成了青銅,容量也變得更大,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2400多年前的東周時期,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炊具——釜(因同斧),這玩意材質仍然為青銅,是從鬲的基礎上改造來的,已經非常接近鍋的雛形。

秦朝末年時,著名英雄項羽為了支援被秦軍圍困的趙軍,下定決心,帶領數萬將士渡過黃河後,砸爛炊具,鑿破船,給自己不留後路,從而一鼓作氣大敗秦軍,這個事件就形態成了一個著名“破釜沉舟”,實際上砸爛的炊具就是釜。

比起之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條支撐腿,可以直接放在灶臺上來使用,距離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熱量,所以,做飯效率大大提高。但由於釜仍然是一個卵形,除過煮、燜、燉的方式外,還不適合炒、爆和煎等烹飪方法。

大約在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把釜從中間劈開,只留下一個半球形,名曰“鍋”,材質也逐漸從青銅變成了鐵質,不但可以快速受熱獲得高溫,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讓做飯的人省去許多麻煩,方便操作。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國烹飪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炒菜”出現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

到唐代時,鐵鍋普遍在王孫貴族之間流行,但普通人家用不起,只能望鍋興嘆。等待幾百年後的宋元時期,老百姓終於用到了鐵鍋。


鴻鵠迎罡


鐵鍋太貴 一般人買不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首先說一下,宋朝以前當然有鐵鍋,只不過鐵鍋是在宋朝以後開始了更廣泛的應用。但是請注意我的措辭,我說的更廣泛的應用指的是相比於前朝的應用水平。實際上,在古代的社會生活中,生產力較為低下,哪怕是生鐵也是一種極為有限的奢侈品,普通家庭很難消費的起。

而且古代小農家庭還沒有富裕到吃飯的時候還講究個色香味俱全,考究到用鐵鍋去烹飪的程度,難道你指望唐朝人頓頓都吃回鍋肉麼,大部分家庭的日常飲食還是以蒸煮為主,鐵鍋拿過去用的幾率也挺小的。所以一口鐵鍋簡直就是古代居民家中的大殺器,當代貴金屬,雖然價值不如黃金白銀,但實際感覺也相差無幾了,沒準你有了一口鍋你還可以取個老婆呢。


沒有鐵鍋以前怎麼做飯


回到題主,沒有鐵鍋之前,我們咋做飯,當然是該咋做就咋坐啦,開個玩笑。原始社會的時候,人類基本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沒有器皿做飯其實都無所謂,反正也都是生吃而已。等到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發現了火的各種好處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就需要盛食物的用具了。但那時候的人類依然簡單,天然的石板、石器是用於製作食物的基本工具,比如可以通過石板加熱食物做一頓燒烤。可以在天然的石坑裡燒一鍋湯等等。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青銅技術的發展,古人開始使用大量青銅器作為製作食物的用具,比如我們常見的鼎。到了秦朝末年,開始大量使用釜,有句成語叫做“破釜沉舟”其中的“釜”指的就是鍋。但釜的造型不太適合炒制食物,只適合悶和煮,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現代意義上的鍋才發明了出來。



同時,隨著制鐵工藝的進步,鐵鍋的普及率也逐漸化開,而農業上的發展和食物的富足,“炒菜”開始有部分的富裕人家開始嘗試,順便提醒一下,即便如此,古代小農家庭也真的窮,誰敢再平時用鐵鍋炒菜,估計會被家裡人恨死的,有些人一輩子都吃不上幾回炒菜。


春秋亂舞


說起吃飯,可能世界上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得“吃”了。在中國漫長的烹飪歷史之中,各種烹飪炊具的出現實在是令人目不暇接,而在這其中,鐵鍋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最為重要的炊具了。然而當我們翻閱史料,就會發現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直到宋朝時期,中國的冶鐵技術才得以突飛猛進,換句話來說,直到宋朝,鐵鍋才真正進入了中國老百姓的廚房之中。那麼問題來了,在宋代之前,中國古代老百姓都是怎麼做飯的呢?

對此相關學者通過研究,按照時代提出了4種沒有鐵鍋的烹飪方法。從人類第一次學會使用火開始,烤就成了中國古代最為簡單的烹飪方式,只需要一根樹枝和一團火,就能夠將動物的肉鋪和各種蔬菜烤熟,因此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們通常使用“烤”這種簡單的方式烹飪食物,而這一漫長的過程很有可能持續了數萬年。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的先民們學會了燒製陶器。由於陶器的製造成本低廉,因此即使到了青銅器時代,陶器也是中國普通百姓們所喜聞樂見的炊具。在當時,由於青銅的冶煉成本太高,因此在夏、商時期,青銅器是隻有上層社會才能使用的珍貴器皿。不過,不管是用青銅器還是陶器,“煮”和“蒸”成為了當時最為流行的兩種烹飪方法。由於陶器和青銅器的導熱性能都很好,食物可以通過水來進行加熱,從而最大程度的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在當時,即使沒有鐵鍋,人們也能夠吃得上原汁原味的美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種新的烹飪食物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烹”。據《韓非子》記載:“治大國若烹小鮮”,可見“烹”當時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流行的烹飪方法了。不過這裡的“烹”和現在的“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當時還沒有鐵鍋,因此所謂的“烹”指的是在蔬菜或者肉類之中加入動物油脂,將食物煎熟,確切的說和今天的自助烤肉有些類似。

直到北宋時期,宋朝人開始使用煤進行冶鐵,這可以說是鍊鐵技術的一大進步,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北宋冶鐵的年產量大約是800多萬斤,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說,如果全部拿去造鐵鍋,也能造出100萬口鐵鍋,正是因為宋朝的冶鐵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宋朝人們才能夠用上物美價廉的鐵鍋,從此之後,鐵鍋就對中國的烹飪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完顏翠花


宋朝之前沒有鐵鍋麼?題目是這麼說的?但是小編不信,去查下資料。


不過還真是,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但是並不是沒有的,只是很稀少,用的不多。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全國人口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普通老百姓用不起鐵器,僅有少量鐵器在皇族和貴族之間使用。


那麼沒有鐵鍋他門怎麼做飯呢?古代也沒有不鏽鋼,也沒微波爐更沒有電飯煲。但是彆著急,聰明的古人自有妙招。


陶器

這是普通人家的首選,因為是黏土做的,只要有雙手勤快就能擁有。其實說實在話,陶器是比金屬器具煮起來更安全環保健康。但是陶器因為隔熱效果好,只能針對燜煮。所以古人就不能吃炒菜了,但是話說回來炒菜其實並不健康。值得反思的是科技在進步?還是人類的生活健康水平在退步?


青銅

就是鼎這種,只有達官顯貴才能用的起,在電視裡我們看過的祭祀啊、行刑中的烹殺都用的著青銅大鼎,當然青銅也能做成鍋只不過比鐵質的重。而且煮起來耗時間,所以大多半生不熟的。皇室祭祀用的肉製品都是放進裡面煮,等祭祀完了就賞賜給有功的大臣以及寵愛的妃子皇子。但是這個味道麼,可想而知了。食之無味,棄之死罪。





說到鍋,一般用於炒菜以及加熱。當然也可以用來煮湯。比較快捷,但是尼采一想,你說宋朝以前沒有鐵鍋,那食用油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在尼采之前的提問裡,你們能翻到這題,回答者多數人都說古代人不吃炒菜所以沒有油。其實食用油在周朝就有了。


周禮·天官·應人:"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羶"。(行:食用。羔:小羊。豚:乳豬。膏香:牛膏。膳:烹調。腒:幹雉。鱐:乾魚。膏臊:狗膏。犢:小牛。麤:幼鹿。膏腥:豬膏。鱻:活魚。羽:雁。膏羶:羊油。)

這段話意思說食用肉類,春天吃羔羊乳豬,要用牛油烹調;夏天吃雞乾魚幹,用狗油烹調;秋天吃小牛幼鹿,用豬油烹調;冬天吃鮮魚大雁,用羊油烹調。可見這時候人們己經對各種動物油的性質有所認識,因而強調某個季節、某種肉類要用哪一種動物油來烹飪效果才最好。那會的古人已經知道時令飲食了,食用油多是動物油。


植物油的獲取約始於東漢。

劉熙《釋名·釋飲食》:"柰油,搗柰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齊民要術》卷四"棗油法"引鄭玄曰:"棗油,搗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

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如何從植物裡面提煉植物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還是較簡單和原始的。


而當時的油相當於調料增加鮮味並不是用於炒著食用,古人從生吃,到火烤,再到用器具煮食。從飲食上也能看到文明,看到人類的求知慾在不斷的優化他們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尼采一直覺得只要你想活下去,沒有什麼不可能,沒有鐵鍋照樣吃飽喝足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尼采廣寒宮中坐


鐵鍋做飯確實是宋朝普遍開始的,因為在此之前,所謂的盛唐,鐵產量也嚴重不足,一年就5000噸,不論做農具,還是做兵器都很不夠,根本無暇做飯鍋。

宋朝就不一樣了,冶金業得到極速發展,在神宗時候,居然年產量15萬噸鐵,是盛唐的30倍。所以,有足夠的實力去做飯鍋。老百姓期盼千百年的鐵鍋,終於到手,再不發愁陶鍋不好用了。

那麼在宋朝之前,人們用什麼樣的鍋煮飯?可以這麼劃分年代:

第一個時期,在距今4000年之前的石器時期,人們發明了陶土飯鍋。

不過歷史上不叫飯鍋,最早的叫“鬲”,三個腳的瓦罐子,罐子裡裝水和食物,下面生火煮。然後有升級版,沒了三隻腳,成了平底,更好製作,也能裝下更多的東西,而且用途擴大。除了煮飯,還用來打水,當量具。這個升級版的飯鍋,叫做釜。曹操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做“破釜沉舟”,裡面提到的釜就是軍隊的行軍飯鍋。

再後來又一次升級版,在釜上再摞個釜。不過上面的釜底有孔漏氣,加上篦子,食物放上面,下面的釜燒水,把上面釜裡的食物蒸熟。其實就是最古老的蒸籠。

就這三樣配套的飯鍋,在民間一直沿用到宋代。因為陶罐不結實,一碰就破,而且笨重,半天燒不透,很費柴火,所以在春秋時期有了金屬,皇家有用青銅和鐵做飯鍋,比起陶罐好了許多,就成了普通百姓夢寐以求的寶物。

第二個時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元年的青銅器時期,人們有了青銅飯鍋。

這個時期有了冶金業,可以提煉銅和鐵了。但是生產力很低,產量極少,只夠部分農具和武器使用,皇家貴族才可以做飯鍋,還不能盡情的用,因為實在不多。

不過皇族重大的集體活動,需要更大的飯鍋煮肉,因為動輒幾百幾千人的祭祀活動,不能讓來賓餓著肚子,顯著皇家小氣。如果用釜和鬲煮肉,明顯不夠用,也顯示不出皇家氣派。青銅就不一樣了,可以做出很大的鍋,一鍋能煮幾條羊。

這個鍋也不叫鍋,先是叫“鑊”,後來成為皇家專用,成為國家的標誌,就不叫鑊了,改叫“鼎”,一言九鼎的鼎,世界上最重的分量。

第三個時期,公元前1400年到宋代的鐵器時代,人們有了鐵飯鍋。

滿打滿算,從公元前1400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天下的公元960年,兩千多年的漫長時間裡,鐵鍋極少,都製作農具和兵器了。皇家貴族用銅鍋,百姓還是瓦罐子煮飯,就這樣過了兩千多年。

直到宋朝,冶金業的大發展,宣告了中國中世紀的結束,揭開了近代文明的大幕。百姓終於用上了鐵鍋。至今鐵鍋的用途和樣式沒大的變化,特別是各大小飯店的廚師,炒菜必備。道理很簡單,鐵鍋炒菜有“鍋氣”,炒出的菜好吃。其他的鍋就差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