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在趕赴武漢金銀潭醫院之前,武大中南醫院護士張夢茹才恢復上班兩週,此前她失去了腹中七個月的胎兒。1月初,在醫院徵集隨時需要上“不明原因肺炎”前線的志願者時,她瞞著父母毅然報了名,而這一干就是25天,這25天的特殊經歷,讓張夢茹從失去寶寶的痛苦中走了出來,她變得堅強和豁達。


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張夢茹是武昌理工學院護理學院2016屆護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後進入武大中南醫院成為一名護士。作為第一批支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張夢茹1月6日就到金銀潭醫院上班。她說:“那時,我確實還沒有從失去寶寶的悲傷中走出來,但我還是報了名,比起科裡年長的護士,我的負擔少,比起科裡年輕護士,我的經驗又豐富一些。”

1月6日上午8時,她提前下夜班回到江夏的家,收拾了洗漱用品和兩套衣服返回醫院,只跟丈夫說了,“我的丈夫支持我去。但我卻不敢跟我的爸爸媽媽說,怕他們擔心我。”她分在金銀潭醫院南五樓,負責的病房裡住滿了病人,他的工作就是像在中南醫院一樣,給他們打針、送藥、量體溫、測氧飽和度等。後來南二樓開樓了,她調到了南二樓,在這裡有不少重一些的病人,病房裡總是滿滿當當的,出院病人走了,曾經住過的床就會被新轉來的病人填滿。


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我們一個班需要有5個護士進到隔離區去進行治療和對病人的日常生活護理,有的重症病人還要餵飯,只要他們能吃,我們就一口一口喂下去,這樣可以增強他們的免疫力,幫助他們儘快恢復。”張夢茹說,“時間總是感覺不夠用,我們多想能像過去一樣跑起來。但是在這裡,我們不能。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我們呼吸的聲音很大,每個人走快一點就會大喘氣。”

她們穿著防護服,病人只能看見她們的眼睛,不知道她們是誰。大年三十早上7時,張夢茹在病房忙著,一個病人走過來,拍著她的後背說“你們護士太辛苦了,比我們喘得還厲害。”臥床的病人看到她們這個樣子,也總是說:“你們太辛苦了,謝謝你們!”這給予張夢茹極大的鼓勵,她說:“我在這裡,每天都聽到感謝的話,這給了我一種很奇妙的體驗,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病人都能看得見。”

“這25天改變了我,我變得感性起來,更能體會病人的痛苦,更能理解他們,寬容他們。這次以後,不管以後有多忙都不會覺得有多累。這25天,讓我學會堅強!”1月30日上午,中南醫院派出另外的護士,換回了剛下夜班的張夢茹——她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工作了25天。剛剛回到家中的張夢茹,還需要居家隔離14天才能重返工作崗位。


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張夢茹的故事在母校武昌理工學院也引發熱議,感動了廣大師生。她曾經所在班級的素質導師辜海兵說:“張夢茹是我校護理學1203班的學生,曾擔任學習委員、團支書,還是一名黨員。她在校期間一直表現優異,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不僅自己勤奮刻苦,還經常幫助學業困難的同學;工作上認真細緻,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她還非常有愛心,不怕吃苦,經常參加志願服務,因為表現突出,多次獲得學校表彰,獲評優秀學生幹部、優秀青年志願者、優秀畢業生等。2016年畢業前就被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錄用,在擔任護士期間,熱愛工作,堅守崗位,樂於助人,對患者耐心細緻,受到患者和家屬好評。她既是一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也是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該校護理學院黨總支書記蔣國華說:“張夢茹作為優秀校友,懷著悲痛,瞞著父母,深入一線,救死扶傷,她的感人事蹟在我院師生中廣泛傳播,引起強烈反響,為我院學生做出了表率。面對疫情,廣大醫護人員無私奉獻,舍小成大,在醫院裡,每時每刻都在演繹著感人故事,大家眾志成城,共舟共濟,一定會戰勝這次疫情!


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武漢一高校10年培養3700名一線護理人員 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力量


據瞭解,像張夢茹一樣,工作在抗擊肺炎疫情一線的武昌理工學院校友還有很多。例如,陳奕是2010年進入武昌理工學院,2014年畢業的,工作在武漢第三醫院光谷院區,4號借調到金銀潭醫院一直到現在都在一線工作,直接面對護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該校護理專業2006級校友王曼工作在位於漢口的同濟醫院,因接觸病人而被隔離了一段時間,隔離期一結束她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

武昌理工學院護理學院創辦於1999年,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高度認可。近三年,學生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本科通過率100%,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就培養了3730餘名護理專業的畢業生,其中近兩千人工作在三甲醫院,大部分留在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些“白衣天使”們奮戰在護理工作一線,為抗擊肺炎疫情貢獻著她們的力量。(劉明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