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在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之前,武大中南医院护士张梦茹才恢复上班两周,此前她失去了腹中七个月的胎儿。1月初,在医院征集随时需要上“不明原因肺炎”前线的志愿者时,她瞒着父母毅然报了名,而这一干就是25天,这25天的特殊经历,让张梦茹从失去宝宝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她变得坚强和豁达。


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张梦茹是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院2016届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进入武大中南医院成为一名护士。作为第一批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张梦茹1月6日就到金银潭医院上班。她说:“那时,我确实还没有从失去宝宝的悲伤中走出来,但我还是报了名,比起科里年长的护士,我的负担少,比起科里年轻护士,我的经验又丰富一些。”

1月6日上午8时,她提前下夜班回到江夏的家,收拾了洗漱用品和两套衣服返回医院,只跟丈夫说了,“我的丈夫支持我去。但我却不敢跟我的爸爸妈妈说,怕他们担心我。”她分在金银潭医院南五楼,负责的病房里住满了病人,他的工作就是像在中南医院一样,给他们打针、送药、量体温、测氧饱和度等。后来南二楼开楼了,她调到了南二楼,在这里有不少重一些的病人,病房里总是满满当当的,出院病人走了,曾经住过的床就会被新转来的病人填满。


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我们一个班需要有5个护士进到隔离区去进行治疗和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有的重症病人还要喂饭,只要他们能吃,我们就一口一口喂下去,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张梦茹说,“时间总是感觉不够用,我们多想能像过去一样跑起来。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我们呼吸的声音很大,每个人走快一点就会大喘气。”

她们穿着防护服,病人只能看见她们的眼睛,不知道她们是谁。大年三十早上7时,张梦茹在病房忙着,一个病人走过来,拍着她的后背说“你们护士太辛苦了,比我们喘得还厉害。”卧床的病人看到她们这个样子,也总是说:“你们太辛苦了,谢谢你们!”这给予张梦茹极大的鼓励,她说:“我在这里,每天都听到感谢的话,这给了我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病人都能看得见。”

“这25天改变了我,我变得感性起来,更能体会病人的痛苦,更能理解他们,宽容他们。这次以后,不管以后有多忙都不会觉得有多累。这25天,让我学会坚强!”1月30日上午,中南医院派出另外的护士,换回了刚下夜班的张梦茹——她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工作了25天。刚刚回到家中的张梦茹,还需要居家隔离14天才能重返工作岗位。


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张梦茹的故事在母校武昌理工学院也引发热议,感动了广大师生。她曾经所在班级的素质导师辜海兵说:“张梦茹是我校护理学1203班的学生,曾担任学习委员、团支书,还是一名党员。她在校期间一直表现优异,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不仅自己勤奋刻苦,还经常帮助学业困难的同学;工作上认真细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她还非常有爱心,不怕吃苦,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因为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学校表彰,获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毕业生等。2016年毕业前就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录用,在担任护士期间,热爱工作,坚守岗位,乐于助人,对患者耐心细致,受到患者和家属好评。她既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该校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蒋国华说:“张梦茹作为优秀校友,怀着悲痛,瞒着父母,深入一线,救死扶伤,她的感人事迹在我院师生中广泛传播,引起强烈反响,为我院学生做出了表率。面对疫情,广大医护人员无私奉献,舍小成大,在医院里,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感人故事,大家众志成城,共舟共济,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


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武汉一高校10年培养3700名一线护理人员 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力量


据了解,像张梦茹一样,工作在抗击肺炎疫情一线的武昌理工学院校友还有很多。例如,陈奕是2010年进入武昌理工学院,2014年毕业的,工作在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4号借调到金银潭医院一直到现在都在一线工作,直接面对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该校护理专业2006级校友王曼工作在位于汉口的同济医院,因接触病人而被隔离了一段时间,隔离期一结束她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

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院创办于1999年,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近三年,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本科通过率100%,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就培养了3730余名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其中近两千人工作在三甲医院,大部分留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些“白衣天使”们奋战在护理工作一线,为抗击肺炎疫情贡献着她们的力量。(刘明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