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橋之戰清軍是如何打敗日軍獲得勝利的?

尤雅玲


船橋位於朝鮮平壤的大同江。“船橋之戰”是甲午戰爭中,中日在平壤船橋展開的一場規模最大的陸軍會戰。指揮這場戰役的清軍將領是馬玉昆。清軍在此戰中以少勝多取得了戰爭勝利。

馬玉昆,字景山,安徽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曾隨左宗棠抗擊沙俄入侵,收復城池10座。為抗擊日軍,光緒二十年(1894年),馬玉昆率毅軍6營約2000人進駐於平壤船橋。

(馬玉昆)

在這場船橋之戰中,清軍以逸待勞,武器,糧食充足,又據有大同江天險,佔進地利人和,然而趾高氣昂的日軍好象並不在乎這些。

1894年9月12日,日軍司令山縣有朋大將率日軍攻打平壤,決定15日發動總攻。他把日軍分南,北,東北,西南四路進攻。正面由旅團長大島義昌率3600人從大同江南岸攻擊船橋清軍。大島義昌剛剛在牙山戰役取得勝利,士氣正旺,根本不把清軍放在眼裡。

戰鬥開始時,日軍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先伐除陣地前的樹木,修築工事,在炮兵到位佈陣完畢後,日軍開始向船橋的橋頭堡進攻,雙方槍炮齊鳴,戰鬥打響。

起初,清軍不敵日軍,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合圍清軍,船橋危在旦夕。馬玉昆率領清軍毫不畏懼,戰鬥異常激烈。因為橋頭堡前地勢開闊,缺乏隱蔽物,日軍完全暴露在清軍的槍口下。而日軍也不顧傷亡,拼死衝擊,日將下令“寧死勿退”。

天亮時,清軍將領衛汝貴率領200人趕來支援,援軍一到清軍越戰越勇,而日軍彈藥將盡,且自午夜出戰未曾吃飯,早已疲憊不堪,士氣逐漸低落。戰到下午1時,大島義昌見傷亡慘重,只好下令撤退。此時馬玉昆沒有下令乘勝追擊,喪失了殲滅日軍的好時機。

船橋之戰,清軍以2200人力敵3600日軍,殊死拼搏,以少勝多,但是局部的勝利仗並不能挽回整體頹勢,在日軍其他三路夾擊下,平壤最終淪陷。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史裡淘聲


9月12日,日軍16000餘人兵臨平壤城下,並從南、北、西北、東北方向對平壤形成了包圍。這時,葉志超急忙頒佈防禦命令,佈署戰守:朱雀門(南門)外至大同江南岸一線由馬玉昆毅軍一營、盛軍一營共同在浮橋頭駐紮。遇急,由盛軍迅速赴援。靜海門(大西門)至盛軍孫顯寅、毅軍馬玉昆營防守交界之間,由左寶貴所部奉軍兩營駐守,遇急,由盛軍增援。

北門外山上,由江自康仁字兩營駐守,遇急,由豐升阿盛字營增援。從大西門到七星門,由榆防營(原駐牙山軍)防守,遇急,則由盛軍衛汝貴派兵往援。任務確定後,又要求各軍:雖劃地防守,但彼此仍需互相援應,各軍各營倘有疏失,一經查出,立照軍法從事。作為總統平壤清軍的葉志超雖然嚴令各軍防守,但他自己卻無堅強的戰鬥決心,暗中伺機準備棄城逃跑。

9月14日,即日軍向平壤發起總攻前夕,葉志超竟召集各將領會議,以兵力單薄、彈藥不全,地勢不熟等理由,商討棄城北撤之計,提議暫退靉州,以圖後舉。會上,遭到左寶貴等人的痛斥。事後,左氏為嚴防葉氏逃跑,派親兵對葉加以嚴密監視。自此,葉氏“威信完全墜地,號令不行”。

9月15日,日軍向平壤發起總攻。駐守平壤清軍各營實際上是處於“諸將各自行動”,缺乏統一指揮和調度的情況下進行防守作戰的,儘管如此,各軍各營仍進行了堅決抵抗。15日夜,日軍第9混成旅團分左、中、右3路向駐守在大同江南岸船橋裡一帶的清軍發起進攻。守衛清軍奮起還擊。隔江右岸的清軍也發炮向日軍轟擊。日軍承認:清軍早有準備,“竭力應戰,不遺餘力”,擊斃第11聯隊中隊長林久實大尉以下軍官4名。

日軍佔領大道兩側清軍堡壘後,守衛在大同江渡口橋頭堡及江北岸各炮壘發炮進行夾擊。日軍死傷甚多。橋頭堡的清軍同日軍展開白刃戰,雙方的炮火也展開了對射。日本炮兵中隊山本大尉以下24名官兵被殺傷。午前7時,清軍派出增援部隊,士氣大振。10時,清軍向日軍進行突襲,將日軍擊退,戰鬥一直持續到午後1時,日軍因死傷慘重,被迫撤退。這一仗,清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根據日方公佈的數字,日軍將校以上官兵死者約140名,傷者約290名。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亦受了傷。

綜觀平壤保衛戰第一階段3個戰場作戰情況,清軍打得主動、頑強,顯示了一定的戰鬥力,給日軍以不小的殺傷,尤其是大同江南岸船橋裡戰場,馬玉昆所部毅軍不但擊退了日軍進攻,而且獲得了勝利。城西南大同江北的戰鬥,衛汝貴所部盛軍也挫敗了日軍的進攻計劃。城北面牡丹臺戰鬥中,清軍堡壘及玄武門雖失,但日軍尚未入城,若能及時組織反擊,事猶可為。特別是如果有一個好的統帥,平壤保衛戰未必失敗。可悲的是,總統平壤清軍的葉志超是一個貪生怕死的懦夫,推行了一條退卻逃跑路線。結果不但造成平壤失守,而且在潰逃的途中,遭到日軍的伏擊,使清軍蒙受慘重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