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張海的書法飽受爭議?

張雪-妙妙


一,不認識張海,二,不評論當代寫字者,特別是所謂的“著名”寫字者。是因為當今社會所謂的“家”,有很多純亂於充數,只要捧,就能昇天,就是因為他們有所謂的書法“血統”和人脈,而民間有很多善書的驕子,卻因地位卑微,如流放蠻荒,無人問津,自生自滅,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所謂的書法“血統”和人脈,也就一文不值了。有人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不,很多金子就是不能發光,因為你在土裡沒人刨你,更因為你鬥不過炙熱的日光。因為所謂的“家”,不是我們當代人該受用的,“家”,是後人的後人用一定的時間去肯定的。而且,當今書法界實在太亂,為了名和利,各種醜書,各種自體,各種吹捧,各種自擂,各種搖旗吶喊,歇斯底里,醜態百出。上樑不正下樑歪,底下的書界小丑更是胡寫亂造,為所欲為,自己肚子空空,卻“弟子”不少。好好的一個書法界,變成了一個垃圾界了,不僅毀壞了書法,也玷汙了書法。於是,就出現了情緒,於是,就有了爭議,爭議誕生了!

寫小文數十句,純屬娛樂!😂😂


書法賞析網


張海先生的書法有爭議嗎?網上看到的似乎好評遠遠大於非議,畢竟張海先生張海先生執掌中國書法協會掌門人盡十年,他的背景、位置、影響力在那擺著呢,想在書法圈裡吃飯的人,若想去批評一下張海先生的書法,多少心裡也要掂量一下的,這麼一掂量似乎就再沒什麼勇氣提出批評了。反而是我們這些混跡於媒體的書法圈裡的草民,反倒是無所顧忌敢於大言不慚。

書法圈裡,一個人的書法有爭議是好事,因為你至少是被大眾關注的焦點,你若無名無勢誰會吃飽了沒事去議論你。張海先生是書協掌門人,自然會被擺在聚光燈下,想沒有爭議也難。

爭議一,書法方面的創新

張海先生的書法的爭議性應該說還不算是很大,張海的書法四體兼備,最為有成就的是他的行草書和隸書。而世人多認為他的隸書成就最大,特別是他把行草書的筆法運用到隸書當中,創作的“草隸”頗受大家好評。

張海的隸書確實有一種古樸、蒼茫的味道,特別是用筆有一種澀勁,很多地方那種飛白的效果也增加了作品的古拙、雅緻和金石氣。

張海的這種“草隸”我本人還是挺喜歡的,但是對於其中的一些用筆還是有一些看法,例如上圖中畫紅線的地方,全篇多次用到類似的處理手法,而且是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這種寫法。

我知道張海先生的這種寫法是取法漢簡的一種變形,但是當一種用筆反覆出現過多是否已經成了一種習氣,漢簡的類似用筆是一種自然、隨意的感覺,但張海先生以刻意來追求隨意確實有做作的嫌疑。是不是這種用筆可以向漢簡學習,多一些變化呢?

相比於張海先生的隸書,我倒是更喜歡他的行草書。他的行草書還是很有古意的,他有意識地將碑版書法、漢簡意趣融入到了行草書當中,作品給人一種蕭散、簡遠的味道。張海的行草書面貌多變,特別是後期將飛白效果帶入到行草書當中,並且刻意強化這一特徵,確實形成了一種很強烈的空間分割效果。

張海的行草書,墨色枯、潤、濃、淡變化十分豐富,給人以十分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飛白書法古有記載,但真正流傳下來的飛白書並不多見。張海從晉人書法中出現的無意識地散鋒,把散鋒當成一種筆法加以誇大化運用,這種筆法的運用確實是一種創新,值得肯定。用這種散鋒創作出來的線條,確實也帶來了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這種散鋒的效果畢竟是一種自然出現的藝術效果,而把這一點用放大鏡放大無數倍,通篇大部分都來應用這種效果,過分強調書法線條的質感,也是書法受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造成的一種書法美術化的趨勢。這也是張海書法有爭議的一方面吧。

另外關於張海書法爭議最大的就是他的簽名“張海”二字,古代各種法帖中幾乎沒有這樣的出處,完全是張海先生自己所創造的,如果不是知道這是他寫的,還以為是“長征”二字呢。同樣的問題也曾出現在他的一些行草書作品當中,多次出現一些自創的寫法,這也引起了很多的爭議。

爭議二,放任醜書橫行

網上有很多的聲音說,這幾十年醜書的橫行氾濫,都是書協的不作為有關。而張海先生執掌書協掌門人十載,這個責任逃不掉的。

但是這個爭議我們還是要客觀看待的,作為書協掌門人的張海先生,一直是很強調書法的繼承的重要性的,而且在書法的普及方面還是做了很多貢獻的。但是,書協畢竟是一個民間組織,它是沒有什麼約束性的。而且,作為一個書協掌門人,在創新方面又不能太多的干涉,否則創新之路只會越收越窄,又會走入另外一種歧途。

因此在醜書這件事情上,書協確實有責任,但作為掌門人也不太好拿捏,因為有些人乾脆退出了書協,那你還怎麼管呢?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那麼今人尚什麼呢?總不能尚“醜”、尚“亂”吧。這個問題是我們所有書法愛好者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最後用張海先生的一首詩來結尾吧:

人書俱老對斜暉,檢點平生幸不菲。付與後人評得失,仍將餘力探幾微。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十分感謝。


翰墨今香


張海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六屆主席,執耳中國書法達十年之久,現為中書協第七屆名譽主席。時人有稱(圈評)張海先生書法四體皆能,尤以隸書、行草為最著。


如論張海先生的書法名氣與影響,最近的三個書協主席相比較,抱庸認為,略勝於蘇士澍,遠不如沈鵬。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字畫收藏市場的價碼高低,基本上就是書法家名氣人氣的晴雨表。

提及書法藝術成就,張海先生的草隸被頻吹熱捧,在歷次個人書展上,張海先生的隸書作品曝光次數最高。訪傳“張海先生行書出自“二王”,草書直追張旭、懷素神韻,楷書以《張猛龍碑》為宗。潛心研究漢代簡書,以行草飛動圓勁的筆觸,寫莊重醇厚之體,形成了具個性的草隸,為書界所公認

”。


從張海先生的作品看,行書確有二王的影子,但風骨神韻差強人意;其楷書以方筆為主,圓筆次之,結字中宮緊收,四面開闔收放,甚得張猛龍碑神韻。至於被書學界十分推崇的“張海草隸”,抱庸愚見,略顯小器,言過其實。

張海先生在書界名流,位高權重,堅持與人為善、開放辦“書”,走得是“無為有為、自然發展、和諧包容”的中庸之路。同時,比較喜歡著書立說,先後出版有《張海隸書兩種》、《張海書法》、《張海新作選》《張海小字行草作品選》等作品十餘部。

張海先生之所以飽受爭議,主要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個人書法造詣水平是否能堪當“主席大任”眾說不一。張海四體皆能,但恐也是無一而精,就書法成就而言,有小風格,無大氣象。二是在其位謀其政方面,無多建樹乏善可陳,領導能力恐有失於眾望。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張海曾經擔任過2屆書法家協會的主席,前後十餘年時間,他所執掌書協的這10年也是中國書法大發展和普及的10年,身處這種地位,有爭議和批評我覺得是難免的,這也是一種進步。對於他這10年在書法的組織和推廣上的爭議不多,我所聽聞的大部分還是褒揚的聲音,對於他的議論,主要還是在於他的書法水平上,畢竟,作為一個專業的領軍人物,除了領導能力,大家還要關注其業務能力。

張海主要是擅長隸書和行草書,他的隸書其實還是非常有特點的,在整個社會都在學習劉炳森隸書的氛圍下,能夠取法漢代的簡牘帛書,把行草書的用筆融入到隸書裡面,在當時可以說是另闢蹊徑,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其實也影響了整個書法界的隸書審美取向。


但是,他的這種寫法也是有弊端的,大量的左右的擺動,加上過多的飛白,讓他的筆法和結構過於雷同,行草書的用筆加入的太多,失去了漢代隸書的古樸和雅緻,給人一種倉促和庸俗的感覺,這也是很多人批評他的書法“近似於老幹部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的隸書影響力很大,但是我覺得他的行草書要好於隸書,相對於把行草書筆法融入到隸書,似乎還是把隸書融入到行草書裡,是一個更好的方向,行草書加上隸書的厚重,可以提高一個層次,相反,隸書里加上行草書,則容易失去隸書最重要的古樸和雅緻。


所以他的行草書雖然用筆和隸書相似,其功力還是非常紮實的,偶爾可以看到他的行草書佳作。

這可能還遠遠沒有達到我們對於一個書協一把手的期望。

很多人也會為書協領導開脫,認為一個書協的領導,只需要好的領導和管理能力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書法也非常好,這或許在某些行業是可以的,這種專業性質的協會,協會的領導必須要既有領導能力,又有書法水平。因為他們要參與全國性的比賽、人才選拔,書協領導的審美層次,能夠影響大部分書法愛好者。


一個水平高差的掌門人,有可能把一個協會導向庸俗。

這也是大家對於每一個書寫掌門人都有很高的要求的原因,協會還是要專業的人士來執掌比較好。


不二齋


中國有一句最著名的話說:不遭人忌是庸才,還有一句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太出類拔萃了難免會引來這樣那樣的是非。或許說張海先生早期的書法,雖然非常有個性但說其一流,不敢妄言,但就近數十年的書法作品說,跨入中國現代書法一流的隊列的絕對沒有什麼問題的。









雖然也有人說張海先生的書法沒有筆法,是靠書協主席名譽才有了書法作品的地位與價值等等。實際上,説這樣話的都是一些別有用心或一知半解者的諺語。張海的書法真的沒傳統筆法,顯然回答是否定的,只不過張海先生學習向古人學習書法,拿來古人技法的做法不是亦步亦趨的,不加深入思考的臨摹而已。而是理解消化之後的吸收,也就是通過在閱讀古人和臨摹古人的過程中,不是生搬硬套的臨,而是理解之後融匯與自己的書法之中而已,從外在形式上看好古人比較,缺少耳目一新,前無古人,但其核心的東西仍然是深深根植與傳統書法之中的。

張海這種學習方法,需要非常深厚紮實的傳統功夫之後才能採取這種方式,其實啟功先生也採取過類似的學習取法方式。

再說就是新生事物一旦出現在唯傳統是瞻的人們眼中,難免會有些不適之感,也容易招來一些非議,可以說在所難免。實際上,張海先生的書法深得二王和懷素之神韻,並不是謬讚,特別是張海先生自己最得以的小草書法作品,線條凝鍊,形質雋永,秀雅中不失遒勁,清勁秀逸,更是出類拔萃。

一些人對其非議,亦或是因為“非我族類,不在一個高度。










翰墨書道


試問:誰說張海先生的書法飽受爭議了?都爭議什麼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連書聖王羲之的書法都有爭議,張海的書法飽受爭議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上圖為張海先生的書法作品

凡道內的專業人士都知道,張海先生的書法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有創新的,特別是他的隸書和行草書,創新的力度之大,個性特點之明顯,在近代書法史上還是無人與之可比的。

上圖為張海先生的書法作品

關於對張海先生書法的爭議,在道內道外已有多年了,可爭來爭去也沒有爭出一個路數來,大家對張海書法的看法和觀點,始終就沒有統一過,而且也沒有爭議到點子上。這樣的爭論到底有何意義呢?我認為這樣的爭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上圖為張海先生的書法作品

文人相輕,自古有之。我認為,對張海先生書法有爭議純屬正常,有爭議才會有進步,有爭議才會有發展嘛!據瞭解,對於來自各方面的爭議,張海先生是從不計較的。這就是張海先生的胸懷,也是張海先生最值得讓人尊敬的地方。可以說,張海先生掌門中書協10年,他的書法水平在書界不能說最高的,起碼也是數一數二的!如果張海先生不是書界數一數二的頂尖高手,他能在中書協主席的位置上穩坐10嗎?

上圖為張海先生的書法作品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張海先生的書法,還是有不足之處的,張海書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書法作品落款,落款中“張海”二字的寫法,在法帖上絕對沒有的,是張海先生自己創造的。我認為,張海先生在書法作品落款中自創的“張海”二字,是對漢字的不尊重,是對書法的不尊重,張海先生的這種做法,是極為荒唐的!建議張海先生把“張海”二字從法帖蒐集出來,好好臨摹一段時間,爾後用於自己書法作品的落款之中。

上圖為張海先生的書法作品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書協主席,猶如武林盟主,既要有高超的內功,又要有獨門絕技,更要有與之匹配的德行,才能號領武林,統領武林!張海先生書法包括現任蘇主席書法之功夫不足,水平不高,所創草隸沒有美感,看多了還噁心,也就是才不匹配,所以就飽受爭議,甚至不屑一顧!


風規自遠gtm


張海先生的書法飽受爭議,那是樹大招風而已。不管別人怎麼詬病其書法,但就從書法藝術而言,仍是照心仰慕的書法家之一。人稱先生真草隸篆四體皆能,可照心惟獨欣賞先生獨創的"草隸"。先生草隸個性鮮明,獨具一格。

先生的草隸源自於漢隸之封龍山碑,他在隸書創作中走出了一條個性之路。先生的隸書寬綽古雅,用筆輕重相宜,落墨大膽開張,行筆自然流暢,把草書的筆意融入到隸書當中,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為書法屆所公認。其作品多次到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等多個國家或地區展出,為推動中外交化交流做出了貢獻。記得曾經有一次,先生出席蘭亭書法藝術頒獎典禮,現場書寫了“蘭亭風韻"四個隸書大字。他拿了一枝嶄新的長鋒羊毫,在墨池中沾墨,發現墨較濃,便從旁邊拿了一枝筆,往墨中添點水,把墨與水調製的非常均勻後,沾墨疾筆書寫,筆鋒翻飛,一氣呵成,不描不補,乾脆利落。旁邊有人拿乾淨的宣紙覆蓋墨跡,想吸出多餘的墨,被先生斷然拒絕了,就是這麼的自信。一幅“蘭亭風韻“書作,展現了先生高超的用筆技法,調墨技巧。這是一般書家所不能達到的。


除草隸外,先生的漢簡、篆、行、草、楷也獨具特色。






張海先生的書法藝術,永遠值得照心學習。


天中照心


藉著評張海,評下中國書法界、書法認知。

中國自唐朝起,由於科舉書法取士、詩歌取士,形成了一個書法技術、詩歌技術高度發達的傳統,前者是書法法度,後者是詩歌格律。這導致書法的“形”“意”分離、分工。通俗說,就是玩書法的專門玩書法(形),如歐柳張旭懷素。玩寫文章抒發思想情感的專門玩文章,如李杜韓白。顏真卿是個書法形意結合的異數。楷書還是重形輕意,裝飾性強。

書法的形意分工,就像鋼琴的分工,玩彈鋼琴的專門彈鋼琴,譜曲抒發思想情感的,專門譜曲。

書法“形”“意”分離、分工,帶來什麼後果,一是書法技術技法高度繁榮,二是書法的人格分裂。

為什麼會是人格分裂?

就是無論你當下是什麼思想情感如喜怒憂思悲驚恐怡,都在書法書寫上面帶過去審美表情。譬如說,你用王羲之體、懷素體、自我體(平時都有精氣神面貌),去抄寫“卻把青梅嗅”,王羲之體等有“卻把青梅嗅”的當下情懷嗎?有這種靈魂嗎?肯定沒有!

這就是人格分裂。

這就是有“形”無“意”,這就是有“形”無“魂”。

人格分裂的正對面是:言行合一,人書一體,形意一體,天人合一。

“意”在書法起什麼作用?意就是思想情感,意就是當下靈魂,意就是書法本質。

書法有了“意”,才有了靈魂,才成為藝術。

意就是書法的統帥。有了意,才會以意馭字,以意馭形,以意馭文。有了喜怒哀樂,書法書寫會隨之而來,怒則字重,憂則字滯,喜則字飛,逸則字靈。

有了怒,則呈現起承轉合,則有產生髮展轉折高潮退潮滅燼,這中間會有各種怒氣的精微氣機,任何人都重複不了,即任何人都不可能生一模一起的怒氣。王羲之也是。

所以,“怒”只有一次性,“意”只有一次性。

所以,真正的書法藝術只有“一次性”,如“怒”一樣,不可重複。

可以重複的,那叫做“書法工藝”,不是“書法藝術”。

“書法工藝”為什麼可以“重複”,因為有“形”無“意”。

“形”可以無限重複,“意”不可以重複。

什麼是書法之“形”,就是書法文化技術技法。就是“史+技”,具體來說,就是楷行草隸篆五體(含魏碑)+名人體(如二王體、米芾體等)+筆法、鋒法、字法、墨法、行氣法、章法。

具體的玩法,就是以名人體楷行做骨架,把五體的某些特徵加進來,再輔以自我筆法墨法等,形成的形式層面的穩定的異於常人的自我形式體。

書法的本質,就是“認識你自己”。

“形”與“我”是有距離的。

形,是外在的,是他人的美、技術的美、眼球的美。我,是內在的,是真實自然的自己,是精神靈魂的美。

一般來說,外在的東西追求越多,越有裝飾性、眼球性,越適合公共性,越易做招牌、匾額等。

一般來說,內在的東西越多,越有個人性,越適合情感思想的抒發,具有自由性、小眾性、私密性。

簡之,外在的東西越多,越缺少動態性,所以追求重拙大等。內在的東西越多,越追求道,道即自由。

道法術,道在技術之上。

中國書法史,自宋人尚意之後,由於元明清的思想禁錮,離書法本質越來越遠。

魏晉人為什麼能達到書法巔峰,後人無法逾越,兩個層面原因:

一是東漢紙的發明出現,導致書寫自由的出現,為魏晉人突然打開書寫自由大門。像篆隸楷,受到簡牘碑的制約,無法達到書寫自由。

二是魏晉貴族的思想自由。三國人重“得意忘象”,晉人重性靈自由,崇尚玄學,直達書法本質。

特別是思想自由,是唐宋元明清(科舉對思想的鉗制)人所無法具備的。

自唐以下,如歐陽詢、顏真卿(楷書)、柳公權、秦檜、文徵明、鄭板橋、趙之謙、錢灃、翁同龢、康有為、華世奎等人書法,都是“做”出來的,缺少自然。

不然,米芾會罵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嗎?

當代的中國書法界,正弘揚這一不良傳統,張海,很不幸,被這種傳統裹挾,以技法拼湊為“書法最終目的”,我個人支持創新探索,但不支持“失去認識你自己”的這種書法方向。

(注,無意被禁言,只能回答問題,不能回覆及評論,請諒解)





urna風之度0


有爭議才有進步,每一幅作品都有相對應的喜歡人群。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能提出自己的觀點也是很不錯的。務實不務虛,既然發現了自己認為的缺點,那你可以改正過來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