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今天,武漢火神山醫院就要正式營業了。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想起了小叉車天團成員藍忘機、嘔泥醬、叉醬,它們去哪兒了?還好,想見它們可以重播一下視頻,關於它們的八卦,還有姜思達的微博。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姜思達,這位前奇葩說人氣辯手在前幾天發了幾篇微博,批評小叉車天團的擬人化暱稱。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不過還好,雖然大家這段時間真的閒出P來了,有很多時間可以進行網絡罵戰,但這次倒也明事理,一邊繼續為藍忘機們打CALL,一邊承認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取名為“小冠”,很不合適。

作為病毒,特別是一個讓全中國人民都無法好好過春節的病毒,十惡不赦,看上去的確不配擁有暱稱“小冠”呢~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柳葉刀》發佈“新型冠狀病毒”彩照)

但話說回來,病毒這種生物,真的是我們的死敵嗎?


1、病毒,並不想殺死你

我們人類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遇到有點危險的動植物或病毒啥的,就幻想著它們想殺了自己。

是嗎?

大家本質上都是地球生物,先擺正位置再好好說一說。

對於病毒來說,人類不過是一個宿主。把宿主弄死搞得自己也活不下去這種事情,它們並不想幹。

它們跟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樣,畢生心願是子子孫孫無窮盡,宿主們越多,宿主們活得越久,它們越有可能兒孫滿堂。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為了實現這個心願,所有病毒進化只有一個目標:感染更多宿主

比如梅毒,同樣是沒有治療地硬抗,1495年的梅毒感染者只能活幾個月,現在的梅毒感染者能苟延饞喘活上好幾年。

為啥?

梅毒進化了。為了感染更多人,它進化到讓宿主多活幾年

所以,病毒比你更希望你能活得長長久久。單一病毒的致死率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高,目前發現的唯一可以做到百分百致死的病毒,可能只有狂犬病毒

而被科學家公認為最成功的病毒,是HIV(艾滋病病毒)。它已經進化到能讓感染者存活幾十年之久,讓它的子孫一代傳一代,無窮無盡地開枝散葉。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所以,病毒實際上追求與人類共生,只是我們不願意罷了。

不僅不願意,有些人還天真地以為,我能叫一些動物、植物滅絕,消滅病毒也不在話下。

叫一個病毒或一種病毒消失?可行。

叫全世界的病毒消失?天真,太天真了。


2、世界是你的,還是病毒的?

病毒在生物圈的輩分很高,人類還沒出現呢,它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十億年

科學家曾經在地球最古老的生命體“古生菌”中發現了大量病毒。也就是說在生物進化前,病毒已經在地球上活得有滋有味。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病毒不僅資歷老,它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在海洋,它甚至是主宰者,沒有它,海洋將變成一汪死水。而眾所周知,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我們生存的世界,空氣中、水域中,每個角落都充滿著病毒。那為什麼還能健康活著?

因為大部分病毒對人體無害,對人體有害的少部分病毒,很多都寄居在動物身上,暫時還沒找到入侵人體的方式。

所以,當我們看病毒不順眼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在這個地球上,人家原本過得好好的,突然人類出現了,宣佈與它不共戴天,它是不是有點冤?

更冤的是,病毒本身對人類的進化可能還有著突出貢獻。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對於人類的免疫系統,病毒就是怪物,在一次次打怪升級中,倖免於難的康復者獲得抗體、提高了免疫力。

一代又一代的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成就彼此的進化史。

因為病毒,免疫力強的人類存活下來,繁衍更強健的後代;因為人類,病毒不斷進化傳播與繁殖的方式,實現高效傳播的終極目標。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不過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厭惡病毒,畢竟它讓我們身體不適,甚至帶走我們最愛的人。但是病毒與人類剪不斷理還亂的家仇,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3、病毒與人,誰先招惹誰?

能感染人類的病毒,原宿主們幾乎都是動物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人類的很多傳染病毒,來自於家畜和寵物。病毒一直寄居在它們身上,時刻不忘尋找新的宿主。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而目前人類社會出現的最致命的病毒,存在於狗、齧齒動物和蝙蝠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所以,在農業社會前,在人類的身邊還沒有大量家畜、齧齒動物聚集前,傳染病並不常見。

病毒對人類產生大的影響,是在1萬年前農業社會的人們開始過定居生活之後才開始的。

定居導致了飲用水源被人類及家畜的排洩物汙染,人類每天與馴養的家畜密切接觸,儲藏糧食又吸引了大量擅長傳播疾病的齧齒動物。這一切,讓病毒獲得從動物身上轉移到人類體內的機會。

幾千年後,城市出現,農民搬到城市,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貿易發達。這一切,讓病毒一旦感染人體,大規模感染的疫情隨時爆發。

天花,就曾經在公元165年到180年期間,橫掃當時全球貿易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羅馬,殺死了幾百萬羅馬城鎮居民。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所以,與動物密切接觸、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原本寄居在動物體內的病毒,得以在人類社會傳播並爆發的基本條件。

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現代社會改變不了的現實。我們能夠也應該做到的,是減少與動物的親密接觸

這個接觸,要理性認識。

不是一聽到寵物可能傳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拋棄它們,失智又不人道。

家養的寵物,只要主人每年帶它做好健康檢查、打好疫苗,在疫情期採取與人類相同的保護措施,一般不會成為新型病毒的傳染源。

我們應該減少接觸的,是野生動物

比如,暫被認定為SARS宿主的蝙蝠,暫被認定為埃博拉宿主的猴子、猩猩等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所以,類似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地源頭的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等場所,應該永久禁賣野生動物

人類,不要再因為口食之慾、攀比、炫富或獵奇,主動去招惹那些原本離你千里遠、還沒找到方法感染你的病毒


4、病毒,應該如何預防?

敬畏自然,尊重並保護自然生態,才能從源頭上,真正減少大規模疫情再度發生。

那作為我們普通人,要如何簡單有效地預防病毒感染呢?

那就要先搞清楚病毒的傳播方式。

病毒為了高效傳播,感染更多的宿主,幾十億年來,它不斷進化傳播方式。但還好,方式不是特別多,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被動傳播

走這一條路線的病毒很懶,它天天等著現在的宿主把它們傳播給新的宿主。

比如旋毛蟲,它們寄居在豬肉上面,如果你買了一塊被感染的豬肉還不煮熟煮透了再吃,那你就會得旋毛蟲病。

很多寄生蟲,走的都是這條傳播路線。

預防這類型病毒,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保證食物及飲用水衛生乾淨,並且煮熟再食用,對於海鮮,減少或避免生食。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第二種:搭順風車

有些病毒藏在宿主的體液內(比如血液、淚液、鼻涕等),只要有人接觸到這些被感染的體液,病毒就會搭上體液的順風車,感染新宿主。

這類型病毒引發的傳染病,鼎鼎大名的有瘧疾、瘟疫、梅毒、艾滋病、埃博拉等。

對待這類型病毒,生活中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病從口入,如果身體有傷,要保護好傷口,避免接觸他人體液或不明體液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第三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比如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

喜歡這種傳播方式的病毒非常主動,入侵人體後就會改變宿主的結構或習慣,通過損傷皮膚、讓你打噴嚏咳嗽等方式,逼迫你將它們送到體外,傳染更多宿主。

預防這類型病毒,需要避免接觸他人傷口,在他人咳嗽打噴嚏或人口密集的環境中戴上口罩。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所以,病毒並非十惡不赦。

大部分病毒與人類和平相處,少部分病毒還未觸及人類,極少部分病毒會產生一定比例的致死案例。

致死也不是病毒本意,只是這類型病毒通常是作為新病毒出現,人類面對不熟悉的對手,只能靠免疫力硬拼,有些拼過了,有些拼不過。

大部分時候,病毒致死這個潘多拉魔盒,是人類打開的。很多傳染病,看似天災,實則人禍。

歸根到底,是很多人看待自己與地球各生物的關係,不夠客觀,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缺乏最基本的敬畏與尊重,甚至任意殘害其他物種。

講真,如果地球真有造物者,他看我們跟病毒,頂多也就地位平等吧。甚至還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出現,可能是為了給病毒提供宿主而已。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細思極恐……

說到底,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只是這句話,說著很順口,做到卻很難。

下面這張圖,建議多讀幾次,想想看怎麼保護自己。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圖片來源: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1、《槍炮、病菌與鋼鐵》,[美]賈雷徳·戴蒙德

2、BBC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


疫情下,理性認識病毒才能更好防護


· THE END ·


撰文 | 貓卷

策劃 | 貓卷

運營 | 蘇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