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古代七十二名将?

东方史证



1、看字面定义是72将,不是72帝、72王,入选者当然是人臣级别

预知详因,这得从“武庙七十二将”源头说起。最初是唐玄宗为了寻求忠贞勤勉的人才,选择了扶周灭商的姜太公作为典范,在各地建立“太公庙”,以古代良将“十哲”配享。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树立历代名将先哲,暗示各地藩镇、臣僚应效忠朝廷,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太公庙”改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祭祀比照文宣王孔子,主祀姜太公,以张良、白起、韩信等“武庙十哲”配享,后来发展至“武庙六十四将”。到了北宋,又发展至“武庙七十二将”。

从主祀的姜太公到从祀的诸位,都是人臣,若是把霸王项羽选进去则不妥。


2、如何认定项羽是君王之列?

主要原因有:(1)项羽在巨鹿之战后,诸侯对他俯首;进入咸阳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成为天下共主。虽然当时有义帝楚怀王,但他仅是傀儡,在武力为王的时代,实权掌握在项羽手中,而且义帝很快被杀害。(2)进入咸阳后,项羽当时有几个选择:一是称帝,延续秦朝模式;二是称王,回到周朝模式;但他选择了第三种模式——称霸,自号“西楚霸王”,正是这个独特的称号让人认为他不是君王,但当时实际情况是项羽的实力最强,诸侯对他称臣并接受他的册封,连刘邦的汉中王也是项羽封的。(3)基于这些原因,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项羽放在与刘邦同样级别的帝王传记体例《项羽本纪》中。史记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更加证明项羽是属于君王之列。


3、看72将中,都不含武功卓越的历代帝王

光武帝刘秀,“昆阳大捷”以少胜多的战绩展现了其优秀的军事才能,但他成了帝王,因此不在“武庙七十二将”之列,他手下的邓禹、冯异则入选。

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是君王,当然也不在“武庙七十二将”之列。他手下的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等则入选。

另外如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武帝陈霸先等都不在72将之列。


4、最终成败不是入选72将的绝对标准

也有人认为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因此落选,峰顶君认为不然,72将入选者中,也有军事才能卓著但后来失败的,如

吴明彻被北周俘虏后不久病死,还有王僧辩被陈霸先擒杀。

项羽在巨鹿之战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但他也有很大缺点,如坑杀投降的秦军,不能知人善任、刚愎自用等,导致了他最终失败。


以上分析,最主要的原因,项羽是君王,所以不列入武庙72将。


峰顶揽胜


  问题: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为什么没有被列入古代七十二名将?

  你只听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你有没有听说另外一句话,“王不过项,将不过李”?

  古代七十二名将,无论如何显赫,哪怕是武圣姜子牙,亚圣张良,他们的身份都是臣子。(姜子牙虽说后期是诸侯王,但始终是周王室的臣子)

  而项羽,一代西楚霸王,纵横天下,虽说身死乌江,但也是一世王者,令无数文人墨客缅怀。

  单凭“霸王”这一名号,足以让项羽流芳千古,又何必与七十二个臣子争夺什么七十二名将。

  另一方面,七十二名将是历任统治者选出来的。项羽虽勇武一生,但毕竟是失败者,统治者是想以七十二名将来大振军心,而项羽失败者的身份,多多少少让统治者觉得有些鸡肋。

  【所以,项羽不在七十二名将之列,并无任何不妥。而且说起七十二名将,未必人人知道都是谁。但说起西楚霸王,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项羽。】





暖暖的三眼君


项羽神勇不假,但古代评选并祭祀七十二名将的目的在于树立武将典范,以激励武官们效忠君主,维护统治阶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是树立职工典型,评选公司最佳职工。项羽不入选原因有二:

一是项羽他是君主,不是给人打工的武将。就好比评比最佳职工,老板自己不能参与,参与了也没意义。司马迁的定义就很清楚,项羽本纪,只有天子和皇帝才是用本纪。下图项羽画像,丹凤眼是古代画像中君主的共同特征,古代普遍认为项羽是君主。

二是项羽是造反起家的,反秦朝,反成功了又杀害自己名义上的老板义帝,这样的记录,最佳员工是不能参选的。就好比员工不当了,挤走老板自己当老板,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树立为员工典型的。



龙马人文历史


古代七十二名将,是唐宋时期将古代杰出将领,遴选出来的代表,然后建武庙祭祀。能够进武庙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些能够独当一面,战功赫赫闻名天下的牛人。

比如说运筹帷幄张子房,用兵如神韩信,封狼居胥霍去病,诸如此类皆当世英杰。我们再来看看项羽表现。

项羽出身于名将之后,跟随项梁反抗秦的统治,在秦将章邯的反扑下,很快击杀项梁,扫灭诸多义军,起义群雄恐惧的时候,项羽率军以破釜沉舟之气魄,经巨鹿之战连战连捷收降章邯,秦帝国彻底失去抵抗能力,威震天下诸侯震动,从此天下诸侯皆听从其号令。在彭城之战中,率军三万击溃刘邦军五十六万,刘邦仅以身免,成就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可谓战绩辉煌。

这么雄伟之战绩,恐怕七十二名将中,也少有人能及,那么为什么项羽还不能入列呢?其实这主要跟七十二名将入选条件有关,首先从称呼名将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将领,即他们都是要受人管辖的,七十二人中没有一个是帝王,比如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就没有当选。

再来看看项羽,分封天下诸侯,项羽为西楚霸王(诸侯之长为霸,有天下者为王),后世司马迁为项羽作传称项羽本纪,而本纪是帝王才能用的,项羽虽然没有称帝,但已经是事实上帝王,所以项羽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能,也没有列入七十二名将之中。


微点观


宋朝官设武庙,太公望(姜子牙)是受祭的神主,与文庙祭祀的文宣王(孔子)相对应,孔子有七十二门徒,于是姜子牙之下也设了七十二名将。

“七十二名将”说是将,其实入选的都是能统领一支大军的帅,没有冲锋陷阵的武将被选入72将之中。

那键盘侠们马上要质疑了,项羽不就是帅吗,他率领的军队不是战无不胜吗?

易中天老先生说过一句话,“项羽是好用之人,却成为了用人之人”。项羽打仗所倚靠的是个人的勇武以及军队的凝聚力。项羽在江东可以说被神话了,个人的武力也确实当得起世之巅峰,而且他的部下都是江东的子弟兵。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工作能力出色,极具人格魅力的领导,就算他不会驾驭和凝聚员工的手段,员工们如果不好好工作的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

同理,项羽就是这样的人,你什么时候见过项羽用什么计策去打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直来直去,对待部下也是这样,我不喜欢你那好,我当面说你,说了要是还不听,那直接开除完事

。不会像某些人一样,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后捅你一刀。

所以要是让小编回到那个时代,那么一定是选择为项羽打工,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打工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回到主题,像吕布、赵云、项羽等武将是不可能入选古代72名将中的。



红辰梦劫


我觉着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

先说武庙十哲及后来的六十四、七十二将,都是有过显赫军功且德行无亏的名将。否则窦宪就应该在列才对,但他意图谋反就罪不容诛,也不可能被列入后世供奉了。

再说何为将,将兵之才。就如刘邦与韩信所谈的那些,刘邦帅军不过十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是将将者,称之为帅,最关键的是刘邦是主君。再有才能也不能简单称之为将的。如果只以统兵打仗本事来算,难不成曹操比不过张辽、关张?显然不是。曹操不仅用兵如神,还能撰写兵书。要不是他建立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他自己被尊为武皇帝,以他的战功绝对会进七十二名将的。同理,项羽一生大小战役几无败绩,绝对够得上名将之称。但人家是建立了西楚政权的帝王,哪有前代帝王给后世帝王做陪衬的?先河不能开,开了先例,后世就能效仿。李世民、赵匡胤应该是最理解的了。


孤罔炎史


究其根本是因为项羽是统帅,西楚霸王,不是将。

项羽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光复楚国,是领导位置。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项羽的领军打仗的才能,我们不得不佩服,从8岁起兵,大大小小的战役70多场,未尝一败,古人称其有“百战百胜之才”。

但天不遂人愿“垓下之战”项羽大败于刘邦,项羽拔剑自刎于乌江,这一年他31岁,为自己辉煌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七十二将的具体人物和排列如下:

  太公望姜子牙作为武庙神主,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梯队。

  “以张良配享殿上”,汉留侯张良陪在姜子牙身边一起受享,他是第二梯队。

  “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管仲等在右,田穰苴等在左,在殿上分列两边。虽然宋代以左为尊,但是这里应该没有分等级的意思,都属于第三梯队。

  “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这些人只能排在偏殿里,位次又低一等,属于第四梯队。









天羽历史驿站


项羽已经不是将而是王了

宋朝政府承认的七十二名将竟没项羽的份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人物又有所变化,到了元代武庙从祀的人被大规模裁员,上面的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这样就似乎又回到“武庙十哲”了。


风嫱遥度天际


在宋朝时候,官方设立的武庙里,太公望是受祭的神主,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祭祀的文宣王“至圣先师”孔子对应。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于是官方又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

七十二将的具体人物和排列如下:

太公望姜子牙作为武庙神主,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梯队。

“以张良配享殿上”,汉留侯张良陪在姜子牙身边一起受享,他是第二梯队。

宋朝政府承认的七十二名将竟没项羽、赵云的份儿!“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管仲等在右,田穰苴等在左,在殿上分列两边。虽然宋代以左为尊,但是这里应该没有分等级的意思,都属于第三梯队。

“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这些人只能排在偏殿里,位次又低一等,属于第四梯队。

宋朝政府承认的七十二名将竟没项羽的份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人物又有所变化,到了元代武庙从祀的人被大规模裁员,上面的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这样就似乎又回到“武庙十哲”了。



历史的影子


在宋朝时候,官方设立的武庙里,太公望是受祭的神主,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祭祀的文宣王“至圣先师”孔子对应。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于是官方又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

七十二将的具体人物和排列如下:

太公望姜子牙作为武庙神主,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梯队。

“以张良配享殿上”,汉留侯张良陪在姜子牙身边一起受享,他是第二梯队。

宋朝政府承认的七十二名将竟没项羽、赵云的份儿!“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管仲等在右,田穰苴等在左,在殿上分列两边。虽然宋代以左为尊,但是这里应该没有分等级的意思,都属于第三梯队。

“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这些人只能排在偏殿里,位次又低一等,属于第四梯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