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和名有什麼區別?

網絡夢想家1


古人有姓名,有字,有的還有別號。姓是祖輩沿襲下來的,多隨父姓。名字是父輩為兒孫取的。字是名字的解釋和補充。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杜甫,姓杜名甫。甫乃是古人形容美男子,故杜甫,字子美等。



大千一塵


古人一般有名,字,號,三者有很大區別:

【名】

“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

據說在古代,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命名,即“幼名”。這可能是從前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出生滿三月的嬰兒存活幾率才比較大,長輩也會在這時幫小孩正式取「名」。

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

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其實在中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

名,一般就是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

【字】

“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意思就是,要出生三個月時,取名,為幼名,在二十歲成人行冠禮時,取字。

字,是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由此可見,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並非男性獨有。舉例:王昭君,名嬙,字昭君。

大多數情況下,字的選取與名有一定的聯繫。如並列,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比如屈平,字原,古語中“廣平曰原”,所以兩者意思相同。

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樣,可以互為補充。比如陸機,字士衡,機、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輔相成。

字和名兩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則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字與名意思相順承、互為因果或可以用來解釋名,比如趙雲,字子龍。

【號】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

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繫。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字以上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白香山。

這些別號,多寄託主人的情懷、品格、興趣愛好和生活經歷等,是人生追求的體現。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帝王、士大夫等死後還被冠以諡號、廟號,也是別號的一種。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類。

何時呼名?何時呼字?

因為古人看來,一個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長輩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來在平輩或晚輩間稱呼的。而號可以在文章唱和時作為代稱,也可以用來自稱。

所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此三者包含著個人的全部品格,是文化意蘊,生活情懷的體現,所以古人在取名、字、號時如此講究


正知識正見


古代的名、字、號有什麼區別。

1、 “名”是由父親在孩子三個月時為其命名。並往往通過取名體現對子女的期望。唐人孔穎達為《檀弓上》作注時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無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

“名”是供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以及謙虛的稱呼自己的時候用的。平輩之間,如果關係非常親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稱名。古代在尊長之前,一切的自稱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號”。

這樣看來古代的名很像我們現代的小名、乳名,是長輩和很親近的人私下可以喊的名字。

2、“字”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繫。有兩種情況:

1、“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 名 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杜牧,字牧之。延伸解釋林牧的含義。趙雲,字子龍。周易說“雲從龍,鳳從虎”。意思相順。

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字” ,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所以在古代,對平輩或長輩"直呼其名"是一種不尊重對方的無禮行為。

取字,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的字。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分長幼、明尊卑。

現代人的名字就是融合了古代的名和字,長輩和平輩都可以稱呼。不受侷限性。

3、“號”也是一種名字稱呼,分自己起的叫"自號",別人起的叫"別號"。《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用來自稱也非常方便。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自號。主要是表達自己的志向、信仰、節操、情趣、愛好、性格、人生觀等等。如:蘇軾,號東坡居士,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諸葛亮,號臥龍。龐統,號鳳雛。

他號。是別人起的號,也叫綽號。如陶淵明別號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

而當代的微信名、網名、筆名、藝名、都可算做"號"的範疇。所以名字不好的,完全可以選擇起個不錯的網名、藝名。

在這個微信比通訊錄使用更多的年代。你的微信名、暱稱、網名絕對比你身份證上的名字使用率更高。陌生人相識做的第一件事情多半是互加微信,也就是說在往後的社會里首先展現給別人的是網名。別人加你或與你聊天時看到的名字、默唸的名字也是你的網名。

甚至身份證上的名字根本無法做到像網名一樣長期可視化的展現在那裡。網名才是真正能做到像字符一樣掛在那裡對使用者每時每刻產生影響的符咒。那麼身份證上的名字隨著使用率的降低對你產生的效力就會越來越少。

尤其是作為字號的網名,根據姓名學起名會起到那些幫扶作用?

1:將九宮與漢字結合去增加使用者的人格魅力,吸引力。

2:將五行與八字命格相扶持,起到旺財運 事業的效果。

3:將漢字與符咒相結合增加使用者的氣場,增加知名度和影響力。

這也是改名字並不一定非要改身份證的原因。因為只要你改了名字引導身邊的人叫新的名字,再應用於你的各個網名上就像一個長期的符咒呈現在哪裡。那麼對你產生作用的肯定是這個長期被使用的名字而不是偶爾籤一次合同辦一次證書才用到的身份證名字。



進擊的大笨鳥


在先秦時期人一出生,長輩會先給他起一個名。這個名,長輩父母叫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同輩發小也叫)。一直長到二十歲,行冠禮,就代表成人了。而且這時候自己同輩的也都長大了,甚至晚輩都長大了。自己出門辦事也要獨當一面了,此時習俗為了表示對成人的尊重,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一般會由長輩(包括父母、師長、官長等)給他取一個字。那麼以後大家都會稱他的字,而非以前的名。後來也有自己給自己取字的,那就顯得不太謙虛了,就好像自己要別人尊重自己一樣,所以這種情況也比較少。

但是在家裡長輩稱名成習慣了,一般還會叫下去。所以這到後來成了一種是否尊重對方的一種形式。家中長輩(很多時候非直系長輩也是要稱字的),師長,官長——當然包括最大的官長和家長——王侯等,都可以叫這個人的名字。其餘的人一般都要稱字,若非則是不尊重。直呼對方的名,就是代表著你是我的兒子,你是我的學生徒弟,你是我的下級乃至子民。於人是不尊重,於己也顯得太過狂妄,有失風度。所以有時即使雙方有仇怨,也是要稱對方的字,這樣顯得自己有修養。所以,馬超控訴曹操暴行的時候,也只是說:“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也即某位滿嘴跑火車的名師所謂的:孟德殺我全家)。

而由於一般家裡親人稱名,字是是外面人叫的,所以又稱表字。這表字起的時候,一般都有講究。大都是和原來的名,或形,或音,或義,大都有所聯繫,其本意就是雖然起了表字,但也讓人能夠“聞字而知名”,能夠所有聯想,迅速記住。

有的雖然名和字沒聯繫,但和姓氏排行等有聯繫,也是一個不錯選擇。比如管夷吾字仲,大家一看,哦就是管家的二小子嘛,比如劉邦字季,大家一看,哦就是劉家的老么嘛,比如舒慶春字舍予,哦這是舒家的那個孩子。但這種情況在先秦很少見。一般都是取字的時候,就名去找,而且大都是從義上去附和,音形間或有之。

西周早些時期,取的字會有一個核心字,字前加一個排行,字後加一個美辭來修飾。如詩經 《詩經·大雅·烝民》 裡說:“ 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是樊姓始祖樊侯的字。仲是排行,山是本字,甫(亦作父)是美辭。而在人年輕的時候,一般不稱排行,簡稱為“山甫”。等人老了,一般過了五十歲,就會稱排行而省美辭,稱仲山。我想可能是年輕的時候,弟兄們都在,稱不稱排行無所謂,到老了有些弟兄可能已經過世,這時候稱上排行,去掉美辭,是讓後輩人知道自己還有其他的兄弟,莫要忘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了,孔子名丘,字仲尼。但偶爾會有人稱他為尼父,其實他完整的字的稱呼是,仲尼父。

到了春秋時期,“子”開始流行,表示美稱,於是人們的表字裡面大量出現了“子”這個襯字。比如孔子的弟子,幾乎都字子什麼,顏回字子淵,曾點字子皙,等等。但有時這個襯字是可以省略的,所以他們也被稱作顏淵、曾皙。

當然,在先秦已經有兩個本字的字,如祁奚字黃羊(奚為奴隸,表示卑賤,黃為金色是為貴,羊為祭祀之畜是為貴)。不過大多數的字還是“一實一虛”。而且先秦的記錄習慣是先字後名,姓常不提,如孫叔敖不姓孫,其實是姓蒍,名敖,字孫叔(敖同傲,孫通遜,是反義,叔為排行),孟明視,也不姓孟,其實是姓百里,名視,字孟明(視、明,相因,孟為排行)。

這裡也順便說下排行吧,一般是伯仲叔季,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季是最小,仲和季之間都是叔。孟也是老大,但伯是嫡長,孟是庶長。

既然順便了,也順便說下為什麼有的人字,有的人沒有字。一般貴族士人有成人加冠禮的,才會有字,加了冠就能任職任事——後來的簪纓,其實都是冠飾,簪為文,纓為武。而一般的平民庶民是沒有這種冠禮的,他們成年的時候,就用一塊黑粗布把頭髮一盤一包了事,所以這些平頭百姓就叫做黔首,也即用黑巾包頭的人。黔首沒有冠禮,自然無所謂字。

當然還有一種人,一般也沒有字。就是非開國的皇帝、王。他們本身已經異常尊貴,只能用身份的稱呼,非但名不能叫,連稱字也顯得不恭敬,只能用更加尊敬的稱呼來稱謂。比如,裴注三國志裡引了一條材料,說劉備對馬超很是親厚,馬超與劉備相談常稱劉備的字即玄德。關羽聽說之後,十分惱怒,對劉備說,我要殺了他。裴松之駁斥了這個材料,說既然劉備對馬超那麼好,馬超又不是傻子,對君主自然不會稱字,那樣是不恭敬的。同時我們就可以看出,至少是三國開始,皇帝的字幾乎沒有意義了,那麼幹脆就別起了,或者有也沒有流傳下來。

好了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看名和字到底常見有那些聯繫。我們上面說了,一般有字取名形,取名音,取名義,三種情況。

一、取形。如錢侗字同人,此為拆字。取形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字就取名,或者名的一個字,如孟浩字浩然,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甚至李神符,字神符——大家都一起叫我的名,我不生氣的啊,就是這麼隨和。

二、取音。 如楊統字仲通, 張士遜字順之(古時遜和順音是相近的) 。

當然最常見還是第三種,取義。這種形式又大體可以分為五類相近取義、相類取義、相反取義、相關取義、相因取義五種形式。前三種比較好理解,略去不表,這裡說一下相關取義和相因取義。

相關取義,即名和字聯繫起來,有相關意義(包括用典)。如孔丘字仲尼,即當地有尼丘山;司馬耕字子牛,牛是耕地的;趙雲字子龍,龍常隱於雲中……包括以上提到的李商隱字義山,似也可歸入到此類中。

相因取義,就是最難以琢磨的,主觀性比較強,往往繞好幾個圈讓人迷迷糊糊的。比如公良孺字子正,言孺子之教當正等等,似乎已經失去了聞字而知名的原意,但在歷史並不乏見。

而且很多時候,幾種形式同時用。仔細找才能想見,如以上說的祁黃羊,還有比如張良字子房(王良是一個星星名字,房宿是一組星星的名字,王良屬於房)。

當然還有的人的名和字的確是沒有關係的。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我這裡舉幾種,絕對不是全部。第一種,是某些少數民族的人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知道要有字,所以就隨便起了,也無甚聯繫,或者用些譯音即使有聯繫,我們也不清楚。如賀拔嶽字阿斗泥(鮮卑人)、完顏婁室字斡裡衍(女真人)、耶律宗真,字夷不堇(契丹人) 。

第二種,父母對孩子期許,超過了名和字聯繫的習俗。比如李靖字藥師,就是他父親信了佛,把他們兄弟的字都叫做一些和佛教有關的字。他哥哥叫藥王,佛教有藥王佛和藥師佛,弟弟叫客師,也是佛教裡面的稱呼。

再有宋代詞人賀鑄,字方回。由於他早年喪父,家室貧寒,可能是母親給他取的字。方回——是一個守護民宅的神仙的名字。有傳說在門上寫上方回兩字,就能保護門戶不受侵害。可能是他母親期望他能早些能立起門戶,守護住整個家庭。當然也許是我對字上的研究不足,也許鑄和方回還有聯繫,我沒注意到,若是請知者垂教,不勝感激。

第三,就是同一家族中的同一輩人,按照一定的排行規則取字,比如唐朝如裴行儉、裴行儼兄弟,薛萬徹、薛萬備、薛萬鈞、薛萬淑等等,有時候為了遷就這個規矩,有的只好放棄和名相聯繫這個習俗,比如北魏於祚兄弟三人的名和字,於祚字萬年、於忠字千年、於景字百年。老大的字取福祚萬年之意,老二跟老三跟著萬年走,就不管自己的名了。

總之有聯繫的名和字也就那麼幾種聯繫,沒有聯繫的卻各有其原因,不可盡述。限於自身能力只能泛泛而談。


格物書畫


古人既有名又有字,這是因為在古代,男子出生三個月後,既由父親取名。到二十歲時,要舉行“加冠“禮,就是“束髮結冠“,同時,根據名的意思,另起一個別名,這就是字,又叫表字。表示男子已經成年,從此可以從事成人所能從事的一切活動。所以,在古代男子在二十歲以前只有名,二十歲以後才有了字。

關於古人名與字的關係,前人早有論述。漢班固在《白虎通》中雲:“聞名即知其字,聞字既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就是說名與字是有意義上的聯繫的。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回是旋轉的意思。再如諸葛亮,字孔明。孔是"甚、很“的意思,孔明就是“很亮"。

總之,名與字總有內在的聯繫。例如趙雲,字子龍,龍總是在雲中飛行的。又如張飛,字翼德,要飛總得有翅膀啊!還有杜甫,字子美,甫與美有什麼聯繫呢?原來甫有男子美稱的意思,所以,甫與美也有聯繫。還有蘇軾字子瞻,瞻與軾有什麼關係呢?軾是古時車前的橫木,供車上的人扶著向遠處張望,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難怪我們今天很難一下子看出來瞻與軾有什麼關係。

可以這樣說,名從小就有,字是成年以後,根據名的意思附會而來。古人在名和字的使用上也有區別。

古人尊卑有序,一般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論語》中孔子自稱丘,這是謙稱,孔子對弟子冉求稱求,這是尊對卑的稱呼。

對平輩人或尊者一般稱字,《群英會蔣幹中計》中,蔣幹稱周瑜為公瑾,這就是平輩之間的敬稱。

古人"名"多一個字,而"字"大多取二個字。例如,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德,曹操字孟德等等。

還要補充一點,古人除名和字外,一些文人雅士還喜歡給自己取一些別號或雅號。例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還有王安石字介甫,別號半山,陸游字務觀,別號放翁,兩個字的別號在應用上和字沒有什麼顯著的區別,所以,人們往往不大稱他們的字,反而以號稱之,如陸放翁、蘇東坡等等。

總之,古人的"名”出生時由父親命名,二十歲行“冠禮"後再根據名字的意思附會"字“,“號"則是一些文人雅士給自己起的別稱。古語道:"名不正則言不順“,看來古人取名取字是很嚴肅的事情。


秋水長天H


字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一般要有點名望有點成就的人才會有,因此有的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多才多藝的人,“字”就不止一個,另有“號”什麼什麼的。


但是鄉村野夫引車賣漿之流,也就是混肚皮而不是混精神的貧下中農,就名字也沒有了(尤其是女的,乾脆在某某姓氏後添個“女”,能添上個“娘”字就著實不錯了。比如:黃四娘,扈三娘什麼的),張三李四阿貓阿狗隨便叫叫,說是容易養活……


字呀號呀越多,也就代表著一種身份象徵。就好比外國人念也念不通的一段一段的名字,越長越是有據可靠的名門望族一樣……


高紫駿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取名則在出生後百天由父親所取。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取名則在出生後百天由父親所取。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專業體重控制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義之邦,中國人是非常崇尚"禮義"的,這從古人除了名字外還有字,號等稱呼就可以體現出來。據資料記載,古人在出生三個月時,會由父母,長輩,或師友給起一個名字,而且只供父母或長輩直呼,(也就是現代的小名,同輩或發小也可以稱呼)。等到二十歲加冠後,表示已經長大成人,會另起一個"字“,或”號”,以供社會上其它人稱呼,表示"恭敬”。所以古人朋友之間是不會直呼其名的,其實這和現在朋友之間直呼大名(官名),不會呼其小名是一樣的。

西漢文學家劉向在《說苑,修文》中說:"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由此可見古人對加冠禮和加"字"是很重視的,除了父母或長輩,朋友之間是不會直呼其名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例如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胡適原名嗣糜,字適之等。


秦一農夫


古人的名與字有什麼區別?區別就是,名是在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字則是到了成年後才能取字,男子取字,是在二十歲舉行冠禮時。



女子取字,是在十五歲舉行笄禮時。

為什麼要取字,這是出於對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諱,古人認為對成人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

另外,在中國古代,名和字並不是一回事。名,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代表符號,字,則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互訓的,就如表裡,所以又稱表字。還有,古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大體相近或有關聯。人如屈原,名平,字原。




在先秦的時候,稱呼一個人的名字,則往往是先稱字,再稱名。例如孔子的先人叫孔父嘉,嘉是名,孔父是字。


半個南山人


古代讀書人名字之外還要有字,甚至還有別號等等,這是讀書人之間才盛行的,一個大字不識的山野村夫之類怕是很少有這些多餘的稱謂的。因為古人的姓和名多來自父母,而字和號多半來自後天,是自己或者對其瞭解之人所取,沒讀過什麼書的人自然很難給自己取個什麼高雅的字之類,只有對文字有了一定積累和理解的人,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顯示自己的文化深度、涵養和文雅。除了傳統的理解,字和名的關聯,一般都是含義並列或者相似,鄙人認為還有對名的承轉、延續、解釋等等深意(怕需要撰文才能說清楚,在此略過)。

最後還要提出一點鄙人的獨特看法,古人的名和字號,同古人的文化沉澱和思維方式是有著密切關聯的。如古代文化的源頭周易,就有內卦與外卦,先天與後天,體卦和用卦,靜爻與動爻,主動與被動……等等區別和相應的思考區分及待人處事之不同,名對應與先天、被動、體卦、靜爻等等,而字則對應於後天、主動、用掛和動爻等等。見微知著,古人的名與字,本身就中國古代文化深刻含義的一種表張。[微笑][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