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有何讲究?

卖柚子的小伙子


今天,当我看到"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这句谚语的时候,母亲已经七十九,父亲已经八十五了。


我问母亲,"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你懂不懂?母亲说:“懂!”


我说,哪你怎么没跟我们要过一刀肉吃啊?″母亲说,"你们那时候工作太忙,哪里顾得上啊?什么一刀肉不一刀肉的,我只要想吃,天天有肉吃。″


人们说"女儿是娘的贴身小棉袄",娘疼女儿,女儿也非常孝顺父母。


因此,在父母人生的重大事件中,女儿也总有特殊的表现。


农村有句俗语,"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这其中有何讲究?


旧社会时,人们认为女儿是赔钱的货,对女儿感情比较淡薄。


因此,碰到重大节日的时候,该让女儿破费的时候还是要让破费,一是要女儿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还是礼节和面子问题。


解放前,老人六十六岁的时候,父母是一定要按规矩让女儿买一刀肉回去的。


记得母亲说过,在太姥姥六十六岁的时候,太姥爷头一天就给姥姥和二个姨姥姥捎了口信儿,让姥姥们第二天一定要带上一刀肉回去,要让屠夫一刀砍下六斤六两肉。


太姥爷说,只有吃了女儿的这一刀肉,父母才能长命百岁。


第二天,亲戚们都给太姥姥来祝寿,大柜上整整齐齐的放了女儿们的三条六斤六两的肉,让周围邻居啧啧称赞。



太姥姥、太姥爷都吃过女儿的六斤六两肉,但是都没有活到长命百岁。


那时候,老人们都跟着儿子媳妇过,过得好不好,女儿们责任也不大。


即使过得不好,自身难保的,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无能为力。利用过大寿的机会,让女儿回来一趟,也可能是老人对女儿的想念,也可能是利用这个机会验证一下出嫁的女儿生活好不好。


解放以后,中国讲究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人们对女儿的观念也就慢慢改变了。


农村有个讲究,嫁出村的女儿不能住在娘家,这样会让哥哥弟弟们贫穷吃不上饭。


姥姥只有母亲一个女儿,姥爷又是教师,两人的思想都很开放,所以不信这一套。


他们怕自己的女儿和外甥男女在外面受欺负,于是就在自己的村子里给女儿盖了房子,让女儿一家人住在自己村里,这样里里外外好有个照应。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姥姥六十六岁的时候,姥姥只给母亲说了一句,"你明天到集上,给我买个驴肉夹火烧回来就行了″。


姥姥只有一个女儿且近在身边,母亲也非常孝顺。而母亲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个,非常辛苦,经济拮据。


所以,姥姥很体谅母亲的难处,只让她买了一个火烧夹肉,权当做对她六十六大寿的祝贺,表示六六大顺。


不幸的是,一辈子好强的姥姥竟然得了脑中风,不到六十八岁就仙逝了。六十六,吃了闺女的一个肉夹馍,还是没有长命百岁。


到了二十一世纪,母亲早已从农村搬到城市,成了城里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忙生计忙孩子,对农村的这些习俗根本就不在意了。


在母亲和父亲六十六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他们老两口。大树分叉,我们姊妹几个也都各自成家,各忙各的生活,各看各的孩子,各忙各的工作。至于六十六大寿,我们也从没有特殊地办理过。


但是,每年他们两个人的生日,一大家子十几口人都是要到外面的饭馆里,点上七荤八素一大桌子菜,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地吃一顿。


人都说,"七十三丶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加上六十六,这在"人生70古来稀″的时代,是老人的一道坎,为了能够长命百岁,也把它当作重大的节日,子女一般是不会缺席的。



生活幸福的子女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对老人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做做家务,唠唠家常,即使不带礼物,父母也是欢乐的。


现在的父母真开明,为了子女过得好,尽量不为子女找麻烦,自己的累、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全都隐忍着,只要子女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幸生


我老家还真有这样的规矩,我从小就听我外婆说过。说的是六十六,要吃女儿家的六十六块肉。我记得当时我还问我妈,六十六块肉,外婆能吃得下吗。我妈笑着说,剁成肉酱。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传统风俗中提醒女儿对父母尽一份孝心罢了。

在传统的观念里,父母是应该靠儿子养的,用不着女儿来养。那么,女儿就什么都不需要管吗?当然也不是,在我老家,四时八节,父母的寿诞等等,相应的花费都要女儿来。这当然非常应该,不能白养了女儿。

老辈人觉得六十六岁是一个大生日,必须好好“做”一番,“做寿”的“做”。六十六块肉只是贫穷年代没有肉吃的时候的美好想象,可能真有人当时买上一块肉剁成肉酱孝顺父母。

但现在,这一块肉已经更多的具备了一种象征意义。给父母做六十六大寿,这块肉自然还是不能少的,其他的东西才更要紧,只要女儿有孝心,自己经济状况又不算差的话,父母缺什么都可以买。比如说通常会给父母双方买上两身衣服,从头买到脚,连围巾帽子鞋袜都不能少,那叫齐全。父母中的一方过生日,两个人都要买齐。这最超码的配置。当然现在也有给父母买项琏戒指手机电脑IPAD什么的,这叫与时俱进。

反正我们老家的规矩特别多,我也只是听说些皮毛。我妈妈是从来不注重这些礼节的人,她生了三个女儿,所有吾乡吾土的这一套规矩在她那里全免,省了我们姐妹很多事。反之,我家妞的奶奶就特别注重这个。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每逢有这样的事早早地就忙乎起来。

类似的事说起来一大堆,几天也说不完。我曾经想过,等到自己退休了回家好好跟老妈聊聊,把这些乡土民俗写本书。不知道这样的愿望有没有机会实现。


苏小妮


当今社会条件好了,长寿了,肉贵了,要吃少割点,前几年从美国买大豆,豆饼喂牛,羊,猪,鸡,大豆是是转基因的,我也不买肉,今年不吃美国大豆,幸运今年我生日是十二月二十六日整六十岁,前几年生日孩子给我钱请农村聚会了,气孩孑还不知给不给,靠自力更生,只要身体健康再开始挣钱。


用户6749300950


还别说,还真有“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的说法。

不但是这,还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蹿”之说。

那么,有人该问了,吃闺女一刀肉,为啥非得在“六十六”上呢?其实呀,这和老百姓过得寿辰有关。


(越剧 五女拜寿 剧照)

皖北一带,老人祝寿有这么几个年龄节点:六十六、七十三、八十、九十,等等。


过去给老人祝寿可不像现在,连八竿子够不着的人都通知去,这样做已经变味了,变成借机敛财了;也有的人像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以前随礼随出去的钱给要回来。过去人们给自家老人祝寿,都是自己家人,最多是五服以内的堂姊妹、堂兄弟。

在祝寿的时候,出门子的闺女,也包括侄女,要带着礼物来拜寿。过去物质条件差,所能带的多是食物,如,红糖、油条、馒头、猪肉、鱼等。所以说,才有“吃了鲤鱼猛一蹿”的说法。

(愿普天下的老人都健康长寿)


一株吊兰


旧时生活水平、医疗水平都较低,所以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没现在高,人一旦上了五十岁,就觉得自己的命数不由自己掌握了,生死去留已被阎王提上了日程。

民间有种说法是“人过五十五,阎王爷数一数”、“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66、73、84这些岁数就是旧时人们认为的“坎儿年”。人活六十六,不死也得掉块肉,老人66岁这一年,各方面尤其要注意,如果这一年能够平安过去,那么就会长命百岁,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一些祸事,而想要化解这些祸事,在民间有种说法,就是在老人66岁生日这天,要吃闺女一刀肉。

老人66岁生日这天,作为女儿的要买块猪肉,而且这块肉还大有讲究,不能割割切切,得要一刀下去,且最好是六斤或八斤这些吉利数字,那这样寓意更吉祥,对于祝愿老人身体健康更有利。当然,这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民间还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的说法,所以女儿在父母66岁生日这天买肉给父母吃,其实是用来贿赂阎王爷的,阎王爷吃了老人身上多出来的这些肉,就会留着老人的性命,过了这个坎儿,老人就能健康长寿了。

按老风俗来讲,这块肉得是六两六钱,用它包成六十六个饺子给父母吃,寓意将66岁这个“坎儿年”跨过去。还有,老人在吃肉的时候,要倒坐在门槛上吃,据说这样就能逢凶化吉,顺顺利利,长命百岁了。当然,这都是人们祈愿身体健康的一种美好愿望!

那为什么是女儿买肉,而不是儿子买肉呢?在民间也有说法。因为在农村,通常是由儿子赡养父母的,父母的吃穿用度本来就由儿子负责,儿子也一直在尽孝敬父母的义务。而女儿出嫁了就是外姓人了,不能常年在家孝敬父母,由女儿买肉回来孝敬父母,祝愿父母身体健康的意义就更大了!


陌上花开且缓归


对于农村的一些习俗,更多的是一些寓意和好念想的说法,那么“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有什么讲究呢?

在农村,老人在六十六岁这一年,各方面都要特别注意,如果能平安度过,那以后就会百事顺利,如果发生了一些祸事,那就是不吉利的象征。为了化解这不吉利,我们的老一辈人就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在老人生日这天,女儿要给老人带上一块猪肉作为贺礼,对于这块猪肉那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要一刀切下去,重量上最好是带六或者八这样的吉利数。

什么是一刀肉

一刀肉,那就是必须是一刀切下来的,并且重量最好是六斤六两,或者是八斤八两。在过去,很多的屠夫都有这个本领的,如果你向他们说给我来一刀肉,是给父母过寿的。那他们就立马就明白了,会在你选好的地方就一刀就给你切块肉,重量基本和六斤六两是不相上下的。 这个“一刀肉”的吃法也不同,在我们当地农民,女儿买了肉后,要给自己的父母包上六十六个饺子,并且要在生日这一天吃完,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祝福老人六六大寿,平安健康。并且这个过六十六岁生日的说法也很多,一般老人都不会在生日的正日子过生日,都是要提前或是延后一天过的,因为人们都认为六十六岁也是人生一道坎,所以要避开这一天。

一刀肉另外一种说法

其实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就是在老人六十六生日这天,女儿拿着这块肉去贿赂阎王爷,希望它能够保佑老人能够平安顺利地度过六十六这道坎,这也是对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一种祝福和愿望。

虽然这句俗语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还带有一点迷信色彩,但是这都是做儿女的对父母的一种尊敬,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十分重视孝道的,尊敬老人,孝顺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不管到什么时候,孝顺父母不能忘,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成人,我们做儿女因该做到孝顺父母,不能让父母寒心。


凉风有信Z


一,农村有个俗语:“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有什么讲究呢?其实在城市也流行过;老人到了六十六岁生日,女儿得送一份礼肉,这份猪肉一刀切下来,在六斤六两或八斤八两左右,图个吉利,随后全家人将猪肉配成几个菜,配上酒水,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寿筵;

二,由于以前农村穷,女儿嫁出了门,回娘家都是带一些主食或当地土特产,一年到头,唯有春节才杀猪,平时吃不到猪肉。

三,老人六十六岁不一样,民俗里有阎王爷点名之说,所以闺女送猪肉来,是把六十六岁当节日来过,恭敬地王爷,众所周知,地官都是古代正义的英豪担任的,所以,这家人为老人穷其所有吃顿肉菜,也供奉了天地神仙,会令神仙感动,为百姓保健康长生。





路人粉莉莉


是否写错了,不是人到六十六,而是到了六月六,农村六月六,又称姑姑节,要办姑姑宴。

此宴来历,据传,两老者,一老说过单月单好,另一老说双月双老。于是,二老细算那个好,

正月初一是新年,有肉吃。

二月初二是春分,不一定有肉吃。

三月请清明拜扫节,祭祀祖先有肉吃。四月初四到芒种,插秧正忙没肉吃。

五月端午祭屈原,雄黄制药有肉吃。

六月初六太阳晒,龙服龙床太阳晒。

七月中元祭祖宗,摆祭果肉吃不完。

八月初八收稻忙,家中腊肉以不全。

九月初九重阳节,要给老人留一点。

到了十月初一日,家中那里有肉吃。

冬月腊月宰猪季,自然两月有肉吃。

除去冬腊月、单月有肉吃,双月则无,

占双月老者求单月老者,不能总没肉吃吧,给你个六月六,半年了,叫嫁出门的姑娘们,每人给你一刀肉(大概五寸长,三寸宽。差不多两三斤的腊肉)。回家过个半年节,以叫六月六,姑姑宴。


1877764216343


在农村,有很多关于人们年龄的说法,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讲究,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做出了总结,虽然这些老规矩并不是多有道理,但是既然是从古时候传过来,那么人们也就都按照规矩来准守。这就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古时候因为生活条件的原因,所以人们的寿命都非常短,有专家统计过,在明清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才有40多岁,所以一般能活到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算是老寿星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老人过生日被称为是六六大寿,是必须要比较隆重地庆贺的。作为女儿要给老人买肉,这个买肉的说法是根据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的说法来的,所以后来人们根据这个说法就演变成了女儿要在父母大寿的时候报答父母之恩。

并且女儿买肉的时候不能说买多少钱或多少斤的肉,而是直接和卖肉的说我要一刀肉,所以人家一刀下去不管是多少,做闺女的都要买单。

而这个“一刀肉”的吃法也不同,在我们当地农民,女儿买了肉后,要给自己的父母包上六十六个饺子,并且要在生日这一天吃完,用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且祝福老人六六大寿,平安健康。

并且这个过六十六岁生日的说法也很多,一般老人都不会在生日的正日子过生日,都是要提前或是延后一天过的,因为人们都认为六十六岁也是人生一道坎,所以要避开这一天。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说法,都是人们对老人的美好祝愿,希望辛苦一辈子的老人能够在晚年健康平安。所以作为子女的千万不要忘了有这个说法,要记得在老人过寿的时候,给老人割上一刀肉,不管有任何的说法,都是为了哄老人开心高兴。

你们那里有这种“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的说法么?过六十六大寿有什么讲究?欢迎大家留言,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是不是时间太漫长了点,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六月六,父母吃闺女一刀肉”。

我想这句俗语大致存在如下道理,

首先是农历的“六月初六”基本处于农闲时节,我们这里的麦收大体在夏至以前就全部结束了,也就是在农历的五月二十日之前,小麦已经晒干入库,


套种的玉米也正苗划锄一遍了,古人选择在这个时候让闺女回娘家一趟,带上各种点心和一刀肉,与娘家人欢聚一堂,也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新出嫁的姑娘,是必须与丈夫一起回娘家的,这一刀肉也是要求六斤六两的,六月六再加六斤六两肉,是大吉大利的双六六,

予示着全家人六六大顺,和气生财。

也盛行“人到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的说法,我想那都是古代农民生活贫困,大家平日是很小吃肉的,大概只有过年和过节才能改善一下生活,这个时候割上点肉,炒上点菜,或者包个饺子等,那可是相当于神仙的享受了。


过去人们生存环境差,也没有什么医疗条件,在今天看来是一些普通的疾病,也会很容易的夺去人的生命,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也就是说在过去那个年代,人能活到七十岁是相当不容易的,那么父母到了六十六岁,辛苦一生,女儿是该尽点孝心的,为什么选择六十六的生日,而不是其他的生日呢?这里也是借助了“六六大顺”的意思,在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吃上女儿的一刀肉,并且也是六斤六两,又是一个双“六六”,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顺百顺,

延年益寿,都是儿女寄于父母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这些俗语都是教育人们尽孝向善的,在今天仍然没有失去意义,虽然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点肉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企盼,但是告诫大家经常回家看看,把父母时刻掛在心上,记在心里,是作儿女应尽的义务,这就是这些俗语给人们的最好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