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部門經理在大家述職完成後,給小楊談話時告訴小楊一個故事:有兩個前臺文員負責公司前臺接待工作,一個前臺每天準點上下班,做著前臺該做的那些事。另一個前臺則完全不一樣,每天都會提前到半小時、晚下班半小時,去做一些前臺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檢查一下公司的衛生、提前佈置一下會議室、把人員到訪記錄整理成信息記住各個重要來訪人員的背景及名字等等。

前兩年兩者並沒有什麼差距,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上老闆要查閱某個客戶的重要信息時,全公司都沒有人有這個信息,而那個每天多做一小時的前臺卻在沒有查閱信息的情況下就脫口而出,因為她平時就整理記錄,因為這樣漸漸得到老闆的認同和賞識。

五年後她已成為公司的副總,另一個前臺還是前臺。經理講完這個故事後告訴小楊,工作就應該像那個前臺一樣,兢兢業業、多做一點則能多收穫一些。

小楊按照經理講的要求,每天開始不斷的加班,開始嘗試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在自己工作之餘幫領導準備一些文字材料、幫部門做一些誰都不願意做的文職工作,一年後其他人升職為高級技術職稱,小楊卻沒有專業領域沒什麼產出被無情的否定,經理說他專業造詣不行。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雞湯有毒?

小楊聽到的故事很熟悉,有些管理者甚至老闆很愛給員工講心靈雞湯,用雞湯告誡員工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員工悉數接受了雞湯後按照雞湯所暗示的要求去做事,時間長久下來卻發現自己被雞湯所誤,得不到需要的、時間卻耽誤了、甚至也並不討領導的好。

所以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反對雞湯文化,總的說來雞湯對職場人在工作中的影響包括:

1、正確的觀點,卻是錯誤的方法。比如小楊這個故事,我們深入的思考,雞湯告訴的結果說是一個前臺得到了超越前臺職業發展的天花板進入到決策層,而其過程描述的是其“多做事”、“多做工作以外的事”,稍微有點職場閱歷的人都知道,職場的晉升不是簡單的態度問題(我們姑且把“多做事”定位為工作態度主動),這以外還包括你是否能夠有效的成果輸出、自己是否具備相關領域的技能深度而帶來個人發展潛質、是有有合適的機會等等很綜合複雜的因素。

而雞湯中簡單的概括成為一個單一的因素並且大多數雞湯都是沒有方法論只能調適心理狀態,這樣對於職場人來說如果長期深信雞湯則會導致自己錯誤的職業行為方式,最終錯過機會、錯失時機。職場的成長髮展離不開努力、多做事,但不是單一的維度能支撐的。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2、錯誤的邏輯,讓自己失去對邏輯的思考。雞湯往往是一些故事、或者勵志語錄、或者寓言故事,雞湯的本身是小體量的文字,承載的東西很少,所以它沒有告訴我們嚴密的邏輯,甚至邏輯都是錯誤的。

比如有一個雞湯說到竹子前幾年個頭生長非常緩慢,但並不是他慢生長而是大量的精力資源在土地底下的世界裡面紮根,到了第五年開始根就扎穩了,就開始瘋狂的向上生長了,然後雞湯到此會隱喻出人生應當如此,不要太介懷自己前期的努力而是埋頭苦幹,後期一定會厚積薄發。

這樣看起來其實還是挺有道理的,人在職場厚積薄發很多時候是必要的,但是我們追究本質、挖掘邏輯其中有諸多漏洞:比如這是竹子的生長特性,有他生物學、基因學還有生長環境的影響,但職場、人生不是生物學,兩者為什麼能等同呢?甚至改變一個因素都可能快速生長而其“厚積薄發”的比喻都會被自己打破,那麼職場上人生中的厚積薄發是不是也會被打破呢?再說了,網上有諸多闢謠,竹子並非是這樣的生物特性的。

類似的雞湯雞湯或者語言故事還有鷹生長几十年後要自己琢掉自己的爪子和羽毛然後重生,勇於比喻人生或者公司要勇於自我變革,細想其實都是完全不對等不互通的東西,強行的等同起來,很多雞湯都如此。

深信雞湯,則會讓我們對“邏輯”這件事漠視,最終喪失思維的嚴密性。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3、人云亦云,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大的問題還在於講雞湯的人把雞湯當管理工具、聽雞湯的人把雞湯當方法,最終講和聽的人都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應當具備管理的能力和職場的能力。

我曾認識一個朋友,年紀稍長,一直把雞湯當做很好用的管理工具,以前管理時候遇到不聽話的員工講講雞湯就把員工馴服的服服體貼。現在不行了,給90後講雞湯,90後就專門找雞湯的問題,最後他自己都發現講不下去了,但管理中的談話他又不會,漸漸發現自己不具備管理的實際能力。

雞湯本身並不是一無是處,在自我激勵、調適情緒上有一定幫助,但是深信雞湯或不加思考的迷信雞湯則會讓我們失去職場該有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在技能、能力、方法上退化,最終影響自己職業發展。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告別雞湯如何獨立思考?

1、思考“邏輯”的習慣

獨立思考重在獨立,人云亦云就不是獨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就不是獨立,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在接受一個觀點、一個訊息的時候,要能夠脫離他人的觀點,跳脫出來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思考的過程用邏輯去帶入,甚至用“槓”的方法去自我辯論,這樣才能找出其背後的邏輯以及邏輯的嚴密程度。

比如當有人給你講這樣一個雞湯:在非洲有一種叫黑鷺的鳥,當它站在水中時,它的翅膀就會張開圍成一圈像一把撐開的傘,然後把頭蜷縮在傘當中,而它那尖銳的喙靜等著獵物的出現。小魚和小蝦喜歡往岸邊水淺而又陰涼的地方去。它們常常躲在樹陰籠罩的水中或者藏匿在高大的水生植物的陰影裡。黑鷺張開的翅膀就是給有這些習慣的小魚造成假象。一條小魚來了,又是一條,鑽進“陰涼”之下。用這種幾近守株待兔的方式黑鷺就能“坐等”獵物送上門來。它迅速地把尖銳的喙扎進水中,那些小魚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然後通過這個雞湯故事再告訴你人生就是不好的習慣會帶來不好的命運,我們常常遇到的困惑往往就是由於不好的習慣引起來的,有些壞習慣甚至是致命的。

從雞湯來看,故事本身和感悟本身感覺都沒什麼問題,並且對我們也挺有用的,但是我們不能就以此而相信,這樣就是脫離的“邏輯”的習慣,而應當先辯證的思考一下“是否真的有這樣鳥,並且是這樣的習性嗎”,在查閱資料後發現真的這樣。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後我們再思考故事和感悟之間的關聯,底層的邏輯是否一致(底層的邏輯即其背後發生的原因、本質是相同的):小魚是一種生活習性的上的選擇,確實是會被吃掉,但小魚到遮陰地方是為了尋找更適合的生活環境,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從這個方向思考“壞習慣”可能就不成立。

同時,這又不是習慣,僅僅是一種生物鏈上互相的生存方式,在感悟中來講,本身故事中“習慣”這個概念就不成立,兩者關聯起來就是錯誤的。

再者習慣的好壞有時候是存在相對性的,有的好習慣在某些場景下可能就不好,比如有的人習慣早睡早起,那麼到互聯網公司加班到十點十一點都是常態,這樣的習慣可能就不大好,所以習慣的好壞本身也有侷限性,而感悟卻囊括所有。

最後不好的習慣確實對人生軌跡有影響,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有壞習慣,對職場發展、人生軌跡的影響不是所有的壞習慣都有影響,而是部分,所以我們在自我塑造過程中無法成為完人,而是更傾向於成為適合當下需要的人,那樣就會有所成就,但感悟卻把壞習慣好習慣的適配性、概率性都不考慮。

所以從兩者關聯性上來,並沒有嚴格的邏輯關係,這也就能推翻雞湯本身了。大多數的雞湯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遇到問題,接受雞湯時候,我們要建立這樣的習慣: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思考、查證實施是不是這樣的,如果是的話在思考為什麼兩者之間的關聯是這樣,其原因的路徑是否能連貫起來。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2、思考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的上級對你的某些工作或者某些特定的時刻說某些雞湯,或者你在某些場景下看了某個雞湯特別有感觸有共鳴的時候,不要忘記思考上級為什麼對你說雞湯,或者這個雞湯你為什麼覺得棒。

上級對你說雞湯,大多數是希望借雞湯對你實施管理、改變你。改變沒有錯,這是管理的本質,但是管理的方法不適當,你容易迷失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以要思考上級是基於你什麼問題要改造你。

當你自己看到某些雞湯感到振聾發聵、感到觸動內心時,也不要忘記為什麼觸動你、和你共鳴,因為觸動你的本質仍舊是自己的雞湯背後能力的瑕疵。比如當你看到竹子幾年來不生長是在深耕基礎的時候,你也感到寬慰很可能是自己在職業建樹上遇到瓶頸,可能是能力、可能是方法,比如你看到一個雞湯說天堂和地域本一樣只是天堂的人互相用勺子喂喝湯,地獄的人不互相喂導致自己用那個很長很長的勺子根本吃不到(可以在搜索中搜索這樣的故事),很可能是你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完成一個工作很希望有人來幫你一起完成。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這些共振、共鳴、觸動去思考,是自己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才導致你需要用雞湯來慰藉自己,是什麼問題導致你能夠因雞湯而產生感觸。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3、“技術向”思維構建解決方案

雞湯最大的問題在於雞湯只告訴你對與錯,但卻從來不告訴你如何做,這和成功學一樣,成功學的核心也往往是隻告訴你要成功,要快速成功,教授的方法往往只是淺層的思想,而沒有落地的操作,這就是我們要少看雞湯的原因。

所以在我們明確了自己的問題後應當對自己的問題構建不同於雞湯的解決方案。

雞湯往裡處看帶來是能力的焦慮,是能力確實的問題,所以解決方案是指向的能力,比如老鷹重生的雞湯是要你能變革、自我否定,比如竹子的雞湯是要你能夠不浮躁能夠厚積薄發等等。

能力是個結果,並沒有到執行層,比如抗壓能力,是指自己具備對身體甚至心理上壓力的承受能力,提升抗壓能力有什麼表現,並不得而知。再比如親和力,親和力本身是對他人的一種所具有感染力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如何表現的不得而知。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於自己能力的提升,首先把能力轉化成為表現形式。

親和力,表現在交際中有聲音、形態、表達、面容表情等等,每個維度有表現的方式,我們就把親和力的表現組分成這樣一些維度,再把每個維度的表現方式一一列出,如音色柔和、音量適中、面帶微笑等等,這些就是親和力的表現了。而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思維敏捷等等能力也都可以進行分拆出表現。

在把表現形式轉化成為行為方式。

表現形式的梳理細化後,我們將表現形式轉化成為一系列可執行的行為,那麼他就是可操作的了,比如親和力中的音色揉吧,如何做才能音色柔和?涉及到情緒的緩和,在發聲前不過與亢奮、但不能低沉,所以發聲前情緒調適,然後發音的方法上有有所聲音的拖、拉、緩,這樣聲音聽起來才不鋒利。等等這些最後都變成了具體可執行的動作。

所有的能力都可變成一種動作。最終,我們將長期的行為動作,變成一種操作習慣,最終操作習慣就就成為了自身能力。

為什麼要遠離“雞湯”?成年人的職場進階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綜上,總結一下,遠離雞湯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於思考問題、思考雞湯背後的邏輯,用邏輯去思考其嚴密性。然後基於場景挖掘自身存在的問題,找到自身在雞湯方向上的不足,最終以這些不足為能力導向來建立自身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