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從孟子的治國理念,看儒家經典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孟子》,一說到孟子,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儒家學派的代表思想家之一,人稱“亞聖”。


孟子說“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從孟子的治國理念,看儒家經典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 比孔子小差不多200歲,和西方的亞里士多德是同時代的思想家。在孟子的時代,也是我們常說的“百家爭鳴”的時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榮的一段時期,當然和孟子同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很多,比如商鞅、莊子、惠子、鬼谷子、公孫龍,還有稍晚一些的韓非子、荀子等等。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層出不窮,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張,而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孟子》正是其中對中華文化影響至深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被稱為“四書”,是儒家思想的基礎和靈魂。那《孟子》究竟講了什麼,為什麼值得千百年來人們傳頌?在分享孟子的思想和貢獻之前,讓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孟子的生平。

孟子說“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從孟子的治國理念,看儒家經典

孟子本名孟軻,是戰國時期鄒國人,在今天山東鄒城一帶。他的祖先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孟孫氏衰落後,一部分人遷到了鄒國,孟子就在那裡出生的,而到了孟子這代,他們家族也沒有什麼貴族光環了。所以,孟子其實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個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的人。

孟軻在成為孟子之前,其實也是個熊孩子,好在他有一個精通教育心理學的母親,傳說孟子的母親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媽媽,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比如“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等等。

其中“孟母三遷”說的是,孟母為了不讓孟子和其他熊孩子在一起,還曾搬了三次家,顯然她已經懂得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當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嚴格。

孟子說“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從孟子的治國理念,看儒家經典

其中“斷機教子”說的是,在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母親問他:“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被嚇到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從那以後再也不敢怠慢學習。

在母親的影響下,孟軻果然學有所成,接著他師從孔子的孫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而孟子受業於子思門下,算起來是孔子的第五代傳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提出了“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的治國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和孔子一樣,孟子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主要都是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

孟子說“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從孟子的治國理念,看儒家經典

在遊歷過程中,雖然孟子受到了列國的尊崇和禮遇,待遇比孔子那時候也強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沒有被哪個國君推行,因為實際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難的。經過二十幾年的遊歷,沒有啥實際成果,於是孟子歸隱故土,和弟子們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

說到《孟子》一書,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等等經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書。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四書》是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的靈魂和基礎,《四書》是宋代每年的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也將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開始以“孔孟”並稱。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為“亞聖公“,“亞聖”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稱。

孟子說“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從孟子的治國理念,看儒家經典

孟子一生雖然並非功成名就,但是為什麼《孟子》一書卻被封為儒家經典,孟子也被尊稱為“亞聖”呢?接下來,我們說說孟子思想的幾個關鍵點。

第一:仁者無敵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那什麼是“仁”呢,其實就是“人心”。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那怎麼才能做到“仁”呢?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五點:

1、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

2、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3、尊人權。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4、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

5、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雖然孟子的仁政理念並沒有得到實施,但是並非純屬理論,如果要是從經濟政策著手,對農業社會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養生送死無憾,然後加以適當的教育,提升人論秩序的水平,國家自然會上軌道。但可惜在戰爭年代,孟子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各個諸侯國的實施。

第二:性善論

“人之初,性本善”雖然不是孟子的原話,但在孟子的倫理哲學中,“性善論”是他的一個標籤,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於人的本性本心,有倫理學意義,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

第三:因材施教

孟子也是一位教育家,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孟子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說,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好了,簡單介紹了孟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接下來的文章,我將逐篇分享《孟子》的精彩內容。《孟子》一共分為七篇,每一篇再分為上下篇,所以就有十四個部分。篇名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完章、告子、盡心。前六篇都是以人名來命名的,而只有《盡心篇》例外,它們都寫了什麼內容,值得我們千古傳頌?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