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粟裕,湖南會同人。侗族,生於1907年。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後參加南昌起義。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1927年10月15日,粟裕隨南昌起義軍經平和、永定、上杭進入象洞,尖兵連60多人在羅氏窯山下的南薰亭遇上了象洞民團馮星若與其子馮梅昌部一營人阻擊,敵我雙方互有傷亡。民團追趕起義軍時發現身後還有大隊人馬,遂即停追,往上杭撤逃。起義軍當晚駐象洞。其時武平黨小組雖未接到中共中央南方局關於“與起義軍密切合作”的指示,但仍按中共閩南部委曾發佈的通告的有關精神派練寶楨到羅家祠與起義軍朱德、陳毅等領導人取得聯繫,提供情況、幫助籌備糧餉,使起義軍掌握武平實情及通往江西的路徑,並於次日到達武平城。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起義軍向西北轉移的行動,很快被國民黨軍隊發覺,即派錢大鈞的第十八師緊緊尾追,10月17日追往武平,迫使起義軍準備與其開戰。

起義軍在縣城南郊甘露亭外的青雲山察看,這裡兩山夾一溝,中間是一片臺階式的山籠田,來路集中,退路寬闊,認為是打伏擊戰的好地形,於是便決定以此為戰場。先在田坎下和兩旁密林中佈下一部分伏兵,另派一部分兵與敵佯攻反擊無力,把敵誘入伏擊圈,爾後採用“兩邊夾擊”、“灶內撐鍋”、“關門打狗”等各種戰術。經二晝夜激戰,把錢大鈞追兵打得一敗塗地,死傷很多。但起義軍的戰術後被敵方識破,他們仗著人多勢眾,把起義軍壓出陣地。第三日,上杭的民團孔弼臣從北門包抄堵擊,地主武裝又在南門進攻,使起義軍腹背受敵。此時,朱德立即命令起義軍棄城西撤,留下粟裕所在的一個排在西門外的山坡上阻擊敵人,掩護部隊轉移。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粟裕帶領全排戰士各自迅速佔領有利地形阻擊敵人,錢大鈞部向山坡蜂擁而上。粟裕警衛排為了讓部隊贏得撤退轉移時間,他們堅守陣地,利用山坡居高臨下的有利位置,狠狠迎擊敵人,打死打傷百餘追兵,使敵損失慘重,粟裕排陣地成為敵人無法逾越的高牆鐵壁。敵軍只得眼睜睜看起義軍撤退也不敢追擊,唯恐再次上當,但又不甘心,於是仍向粟裕陣地猛攻。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突然,一顆子彈從粟裕右耳上側頭顳骨穿過,他頓覺受了猛烈一擊,倒了下去。雖然動彈不得,但他心裡還清楚“這是自已當兵以來第一次受傷,革命事業尚未完成,不能就輕易死去,要想辦法活下去,要活下去就要消滅敵人,多消滅一個敵人,就為大部隊勝利轉移增加一份保障,也為自己多一份活的希望。”於是他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頑強的毅力,竭盡渾身之力,艱難地爬起來,想端槍向敵陣射擊。可是沒站多久,身子晃了晃,又倒在地上,再也無法用槍了。他想,這樣躺著,等於束手待斃。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因此心生一計,“走”為上策,留住青山,保存實力,才能打敗敵人,取得勝利。於是閉上眼睛,順著山坡用力往下滾,直滾到路旁田邊溝裡的草叢中。躺了不久,被幾個路過的戰士發現,他們急忙上前,一看,彼此互不相識,才知道是別的部隊的。他們小心扶起粟裕,幫他紮好傷口。為了粟裕的安全並能找到他自己的部隊,他們說:“同志,為了安全,你的槍我們先帶走,你在這裡一定要注意隱蔽,耐心等待你的部隊。如果被敵人發現,你就說是跌傷的。”臨走還用草將粟裕密密遮住,並叮嚀:“一定要隱蔽好啊!”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紅色故事 | 粟裕重傷志猶堅

說完他們匆匆追趕自己的隊伍。粟裕在溝裡昏昏沉沉,艱難地等待自己的戰友。清醒時,他希望儘快找到部隊,養好傷,再上戰場,但久無音訊。過了許久,救星終於降臨。躺在草叢中的粟裕聽到了似乎熟悉的聲音,再仔細聽,斷定是他戰友的聲音,一定是他們來了。於是大聲連喊:“我粟裕在這裡!”幾位受了輕傷的戰友驚聞自己排長的呼叫,四處張望,尋聲而去。撥開草叢荊棘,見到重傷的排長悲喜交加,迅速扶起他,揩乾身上的泥水血跡,朝著部隊前進的方向,背一段,扶一段,艱難地翻過險峰石徑嶺,踏上新的戰鬥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