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粟裕,湖南会同人。侗族,生于1907年。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参加南昌起义。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1927年10月15日,粟裕随南昌起义军经平和、永定、上杭进入象洞,尖兵连60多人在罗氏窑山下的南薰亭遇上了象洞民团冯星若与其子冯梅昌部一营人阻击,敌我双方互有伤亡。民团追赶起义军时发现身后还有大队人马,遂即停追,往上杭撤逃。起义军当晚驻象洞。其时武平党小组虽未接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关于“与起义军密切合作”的指示,但仍按中共闽南部委曾发布的通告的有关精神派练宝桢到罗家祠与起义军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取得联系,提供情况、帮助筹备粮饷,使起义军掌握武平实情及通往江西的路径,并于次日到达武平城。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起义军向西北转移的行动,很快被国民党军队发觉,即派钱大钧的第十八师紧紧尾追,10月17日追往武平,迫使起义军准备与其开战。

起义军在县城南郊甘露亭外的青云山察看,这里两山夹一沟,中间是一片台阶式的山笼田,来路集中,退路宽阔,认为是打伏击战的好地形,于是便决定以此为战场。先在田坎下和两旁密林中布下一部分伏兵,另派一部分兵与敌佯攻反击无力,把敌诱入伏击圈,尔后采用“两边夹击”、“灶内撑锅”、“关门打狗”等各种战术。经二昼夜激战,把钱大钧追兵打得一败涂地,死伤很多。但起义军的战术后被敌方识破,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把起义军压出阵地。第三日,上杭的民团孔弼臣从北门包抄堵击,地主武装又在南门进攻,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此时,朱德立即命令起义军弃城西撤,留下粟裕所在的一个排在西门外的山坡上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粟裕带领全排战士各自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人,钱大钧部向山坡蜂拥而上。粟裕警卫排为了让部队赢得撤退转移时间,他们坚守阵地,利用山坡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狠狠迎击敌人,打死打伤百余追兵,使敌损失惨重,粟裕排阵地成为敌人无法逾越的高墙铁壁。敌军只得眼睁睁看起义军撤退也不敢追击,唯恐再次上当,但又不甘心,于是仍向粟裕阵地猛攻。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突然,一颗子弹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颞骨穿过,他顿觉受了猛烈一击,倒了下去。虽然动弹不得,但他心里还清楚“这是自已当兵以来第一次受伤,革命事业尚未完成,不能就轻易死去,要想办法活下去,要活下去就要消灭敌人,多消灭一个敌人,就为大部队胜利转移增加一份保障,也为自己多一份活的希望。”于是他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毅力,竭尽浑身之力,艰难地爬起来,想端枪向敌阵射击。可是没站多久,身子晃了晃,又倒在地上,再也无法用枪了。他想,这样躺着,等于束手待毙。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因此心生一计,“走”为上策,留住青山,保存实力,才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于是闭上眼睛,顺着山坡用力往下滚,直滚到路旁田边沟里的草丛中。躺了不久,被几个路过的战士发现,他们急忙上前,一看,彼此互不相识,才知道是别的部队的。他们小心扶起粟裕,帮他扎好伤口。为了粟裕的安全并能找到他自己的部队,他们说:“同志,为了安全,你的枪我们先带走,你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隐蔽,耐心等待你的部队。如果被敌人发现,你就说是跌伤的。”临走还用草将粟裕密密遮住,并叮咛:“一定要隐蔽好啊!”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红色故事 | 粟裕重伤志犹坚

说完他们匆匆追赶自己的队伍。粟裕在沟里昏昏沉沉,艰难地等待自己的战友。清醒时,他希望尽快找到部队,养好伤,再上战场,但久无音讯。过了许久,救星终于降临。躺在草丛中的粟裕听到了似乎熟悉的声音,再仔细听,断定是他战友的声音,一定是他们来了。于是大声连喊:“我粟裕在这里!”几位受了轻伤的战友惊闻自己排长的呼叫,四处张望,寻声而去。拨开草丛荆棘,见到重伤的排长悲喜交加,迅速扶起他,揩干身上的泥水血迹,朝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背一段,扶一段,艰难地翻过险峰石径岭,踏上新的战斗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