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前購艦炮翁同龢說沒錢,戰後議和卻說賠多少錢戶部都有辦法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去日本議和,行前辭別光緒皇帝,李鴻章說了他的難處,割地吧,自己承擔不了這天大的責任;賠錢吧,戶部又沒錢。旁邊的翁同龢馬上接過話頭,說只要不割地,賠再多的錢戶部也有辦法。”

慈禧太后為了修園子,挪用北洋海軍的軍費,這是流傳很廣的一個說法,甚至見於正史。

原來頤和園的導遊在向遊客作介紹時,一般都有這句話(現在有沒有不知道了):“1885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這座園林,並改名為頤和園,取‘頤養沖和’之意……”

甲午戰前購艦炮翁同龢說沒錢,戰後議和卻說賠多少錢戶部都有辦法

頤和園俯瞰

其實在這事上慈禧是有些冤枉的,她修頤和園的錢,與北洋海軍軍費沒有多大的關係。

造成這種誤傳的主要原因,是將“海軍衙門”與“海軍”混為一談,以為挪用了海軍衙門的錢,自然就是海軍的錢。

現在我們先來說說海軍衙門。

北洋海軍從1875年開始組建,而海軍衙門是在1885年設置的。

海軍衙門設立的初衷,除了管理海防經費及購置炮艦等事宜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分解原屬恭親王奕訢的總理衙門的權力。

這也是慈禧剛將奕訢逐出權力中心(1884年“甲申易樞”),隨後就設置海軍衙門的原因。

所以以光緒父親醇親王為總理大臣的海軍衙門,權限廣泛,除了海軍建設,還參與管理礦務、鐵路、電報等業務。

甲午戰前購艦炮翁同龢說沒錢,戰後議和卻說賠多少錢戶部都有辦法

北洋海軍提督衙門

而北洋海軍從開始組建開始,其經費就被固定為200萬兩,主要從海關稅收和一些沿海省份徵收的釐捐中撥付,用以支付海軍日常運轉的費用。

但由於負責解這筆款子的部門,在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北洋海軍實際上每年只能收到100萬兩左右。

而北洋海軍的官兵餉銀、艦船運轉維護等各類費用加起來,一年需要170多萬兩,事實上,北洋海軍的人員薪餉,大都是通過格外撥款支付的。

也就是說,北洋海軍的軍費,連平時日常運轉的費用都不夠支付,根本就無可“挪用”。

海軍添置艦船、購買彈藥的款項,都是通過單獨申請,經批准撥付下來的。

1884年恭親王失勢,醇親王開始崛起,清廷的權力結構被重塑,形成慈禧與醇親王一內一外的新架構。

李鴻章及時表忠,慈禧太后也對手握淮系又近衛京畿的李鴻章青眼有加。

此後三年,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在慈禧太后和醇親王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將其它海軍遠遠拋在後面。

1887年光緒皇帝親政,慈禧在名義上退休了,她讓光緒皇帝的父親,也就是總理海軍衙門的醇親王,好好把園子修一下,她以後就到那裡去住了,遠離紫禁城,不再理朝廷這些令人頭痛的事了。

甲午戰前購艦炮翁同龢說沒錢,戰後議和卻說賠多少錢戶部都有辦法

慈禧太后

醇親王修園子修得越快、越好,他兒子光緒皇帝就能早一些獨立,早一些遠離慈禧這個“太上皇”。

所以說,醇親王修園子的動力,還是很足的。

於是醇親王從掌管的海軍衙門的經費裡,陸續向頤和園工程挪了些錢,這就是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的來歷。

其實這段時間的北洋海軍經費,並沒有被擠佔,還是和平常一樣,一年到手百把萬兩銀子,不夠的再另外打報告要錢。

頤和園工程除了挪用海軍衙門經費,還有兩個資金來源:一是海防捐,二是“海軍鉅款”。

海防捐,就是以加強海防的名義賣官,這筆錢,不光修頤和園用,修鐵路什麼的也用,本來與北洋海軍就沒什麼關係,更談不上挪用海軍的錢。

甲午戰前購艦炮翁同龢說沒錢,戰後議和卻說賠多少錢戶部都有辦法

頤和園

至於海軍鉅款,是1888年因修園子缺錢,醇親王通過李鴻章向沿海各省的督、撫示意,太后修園子,大家都幫襯點吧。

但明面上不能說是為太后修園子湊錢,醇親王就想到以海軍的名義,即海軍鉅款。

督撫們出錢時十分踴躍,湊了260多萬兩。

這筆錢後來存入外國銀行及外國企業生息,用利息補貼頤和園工程。

而本金據說準備用於以後的海軍建設,甲午開戰後,慈禧令將這筆錢取出來購買軍火,因為有一部分沒到期,取出了150多萬兩。

真正使北洋海軍發展陷於停滯的,是1891年6月1日戶部的海軍軍火禁購令,翁同龢奏請停購海軍軍火兩年。

而事實上,這個禁令直到1894年還有效。

這個事如果再往深了說,又牽扯到帝黨和後黨之爭。

翁同龢對李鴻章北洋勢力坐大的恐懼,更甚於外侮。

黨爭介入國策,憂內而不憂外。

甲午戰前購艦炮翁同龢說沒錢,戰後議和卻說賠多少錢戶部都有辦法

翁同龢影視形象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去日本議和,行前辭別光緒皇帝,李鴻章說了他的難處,割地吧,自己承擔不了這天大的責任;賠錢吧,戶部又沒錢。

旁邊的翁同龢馬上接過話頭,說只要不割地,賠再多的錢戶部也有辦法。

後人無法揣測李鴻章當時的心情,但對於翁同龢“有錢賠款沒錢購艦炮”的做派,就是今人,又能有什麼好說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